以所有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4&rec=206&run=13

烟台市政府办公室秘书二科烟台市统计局

调整经济所有制结构是促进各种经济成份加快发展、增强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为此,必须分析总结我市所有制改革的成绩和经验,深入查找所有制调整存在的问题,明确所有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市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一、经过二十多年的所有制改革,我市所有制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多层次、多样化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产业产品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总体素质不断提高。
  (一)所有制的改革创新,使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一是从经济总量上看,国有集体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向接近。去年全市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80.7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35.3亿元,分别占全市GDP的51.7%和48.3%。与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37.2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37.2个百分点。二是从所有制实现形式看,呈现多样化特征。去年我市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及港澳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25.6%、26.1%、32.2%和16.1%,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贡献率趋向接近。非公有制经济由过去主要从事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向农业、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全面发展,其中非公有制中的农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43亿元、350.16亿元、27.34亿元和214.77亿元,分别占同行业的30.3%、53.6%、42%和45.8%。另外,混合经济的广泛存在使我市经济所有制格局更加多样化。三是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增长较快。去年我市个体私营、外资及港澳台、混合、国有、集体所有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25.8亿元、70.3亿元、117.1亿元、207.6亿元、37.2亿元。与2000年相比,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5.69倍,混合经济、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分别增长5.56、5.70倍。去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公有制投资的比重为53.4%,非公有经济投资比重为46.6%。四是从对税收的贡献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去年外资及港澳台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分别达22.5亿元和16.4亿元,同比增长21.2%和84.4%,占全市税收的比重为25.6%、18.7%,分别同比提高4个和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有经济完成税收17.4亿元,同比下降8%,占全市税收的19.8%,同比下降2.2%。
  (二)所有制的改革创新,使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公有制经济进退得宜。从存量上看,工业是公有制经济退出最多的领域。去年我市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资产总额、从业人员比重分别占总数的30%、44%和43%,与199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7.7、22.3和28.4个百分点。然而生产率大大提高,资产利税率提高3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增长68.6%。从增量上看,我市公有制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不是“填平补齐”,而是有选择性的“有退有进”。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高科技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2000~2003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4.8%,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总量上看,去年全市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35.3亿元,增长22.1%,比全市经济增速高4.7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424亿元,同比增长18.1%;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实现211.3亿元,同比增长30.1%。从贡献上看,2000~2003年我市经济总量增长了49%,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76%。从规模上看,目前全市187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983家,占总数的52.3%,不少企业已成长为行业龙头。三是不同产权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的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成长最快、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所有制形式。目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混合型的企业个数占总数的54.2%,产值、资产和人员比重分别为51.3%、51.8%和51.6%。去年股份制企业个数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8%和49.4%。
  (三)所有制的创新,有力地调整优化了三次产业结构,推动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创新,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总体呈现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的发展态势,去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8∶53.5∶35.7。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由1987年的80.3∶1.8∶9.8∶8.1调整为去年的46.5∶1.7∶17.5∶34.3,单纯的农业由原来的八成降至不到现在的一半,而林、牧、渔业比重均有所上升,其中渔业上升26.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基本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截至去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0家。二是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一方面,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发生变化,带动产业群向产业链的高端移动。近年来,我市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化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在1998~2003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26.3%、27.8%、27.3%,明显高于制造业19%的增速。另一方面,产业聚集度提升,规模效益开始显现,其中以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的聚集效果更为明显。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亮点。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406.3亿元,同比增长48.7%,增幅比工业平均增幅高28.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7%,比年初提高4.3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新兴服务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从居民服务到计算机应用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公共环境服务,服务业正在逐步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狭小范围,服务类型也向高技术、多样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高出三产平均增幅0.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等新兴服务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对我市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市所有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但应当看到,我市经济总体素质还不够高,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增长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特别是与南方先进城市相比,我市所有制改革在领域的广度、改革的深度、改制企业发展的高度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要扭转这一局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在所有制改革和创新上做大文章。因此,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就成为我们搞好当前经济工作、推动“东部突破烟台”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从所有制改革的广度看,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改革领域。去年,全市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80亿元,占全市GDP的51.7%。从工业企业方面来看,去年我市规模以上1876户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只有436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我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各县市区进展较快,市属企业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进展较快,大企业相对滞后。特别是5户市直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偏大。这与先进地区相比,差别较大,如张家港市公有资本控制的工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降到了20%以下,温州市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经济发展活力。从第三产业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市场化改革已在不同层次和领域推开,但在一些特定领域依然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排斥了非国有企业参与竞争,造成了第三产业投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当前,我市服务业所有制结构与投资结构仍以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为主,外资和民间资本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参与度不高。新兴行业如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及社会服务业中的信息及专业技术服务等行业基本处于单一公有制状态;竞争性传统行业如批零贸易餐饮业、公路运输业等,公有资本比重仍占60%左右。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第三产业的一些行业竞争不充分,经营方式、组织模式、产权制度以及服务技术创新动力不强,弱化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另外,第三产业的外向开放度相对较低的现象也比较突出,目前我市出口额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9%,而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却很小,去年全市国际旅游收入仅有0.7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营业额也只有1亿美元多一点,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2%。从城市建设上来看,虽然经过多年探索,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格局变化不大,以国有投资为主体的状态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因此,拓宽所有制改革领域已成为当前改革的现实要求和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从所有制改革的深度看,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改革改制。从我市改制企业的总体情况看,企业改制后运作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但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善,少数企业三会形同虚设;有的不按法规要求设立有关章程,有的虽然设立了章程,但有章不循;有的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方式和程序上仍然沿用工厂式的旧模式,机制转换效果不明显。由此可见,要实现改革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切实将改革改制进行得深入、完全、彻底。
  (三)从改制后企业发展的高度看,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改制企业整体素质。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市个体私营经济数量不断增大,去年末全市共有个体私营经济单位14.6万户,占总数的90%以上。但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去年个体私营企业仅占总数23%,产品销售收入仅占11.3%;户均从业人员174人,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少162人。这充分说明烟台个体私营经济缺乏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规模效应,总体素质不高,还属于人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多而小”的发展初级阶段,还需要各级进一步加大力度,“扶上马,送一程”。
  三、几点建议
  今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有的已成为投资增长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明显,两个高于,一个跨越”的目标,必须以更快的步伐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企业制度新优势,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前进,促进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加大以大企业集团为重点的市属企业改革改制力度。改革创新是烟台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战略机遇期内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要把加大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改革改制专题研究,树立更高的目标,迈出更大的步伐,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下决心大幅度减持国有股,争取一两年内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要学习外市地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进经验,重点突出抓好以张裕、冰轮等含有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的改革改制,采取内部职工买一块,向国内外大企业转一块,国有资本留一块的办法,减持国有股,加快推进国有股份的转让,力争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的活力,突出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是检验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从全球范围内看,服务贸易作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份额正在明显上升,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同期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烟台作为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制造业基础的开放型城市,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应该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服务贸易中的跨国贸易方式,发挥劳动力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劳务、技术服务出口,开拓国际旅游,进一步扩展服务贸易业务范围。要积极提倡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方式的外资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在外向发展中提升我市第三产业的竞争实力。
  (三)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资、人才使用等方面享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待遇。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诚信评估、人才培训和法律服务体系,当前要切实做好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工作,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增加对我市的信贷总量。要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有效激活庞大的非公有资本,凡是允许外商投资的产业,应允许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及以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民营经济更快发展。
  (四)创建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行业管理机制。企业改革以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隶属关系。各级各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适应这一变化,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各种行业协会来联结政企关系,即主要通过政策法令联结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主要通过提供规范、指导、协调、服务等联结企业,通过行业协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构造良好的中观经济管理机制。同时,要淡化以所有制差异为特色的经济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建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加速制度创新,促进内生经济发育成长。
  (五)进一步健全和培育各种市场体系。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企业所占比重将日益下降。这对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集中精力,强化措施,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培育产权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上来,放到完善商品、劳动力等市场上来,放到完善规范市场运行的法规体系上来,推动市场经济规范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规范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改革企业的内部素质。所有制创新优化了经济结构,并没有给企业“生”与“死”的择选,它只改变了企业的激励机制,这种改变并不保证企业绩效一定会提高,并不会必然带来企业治理机制改善和效益的提高。企业如不改善治理机制,它也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已为我们所共知。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后,面对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不断创造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治理机制。在公有制企业改制过程中,要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合理安排股权结构,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既要防止把国有企业的股权平均分配到个人产生的偏差,也要避免目前实行的经营者持股出现的问题。鼓励产权与经营权分离,完善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培育新型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既要保护股东利益,也要保护职工的合法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评估改革成本,妥善处理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纠纷,着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人员分流和下岗等影响企业改革改制的关键问题,解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推动改制企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