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3&rec=242&run=13

王德生(1948.8.15~2003.5.12)男,汉族,山东省莱西市人,大专文化,1968年12月在烟台港务局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烟台港卫生防疫站党支部书记,主治医师。
  参加工作后至1970年9月,在烟台港务局第一装卸队工作;1970年9月至1973年8月,在烟台港卫生所药房任司药;1973年8月至1977年2月,在南京铁道医学院学习;1977年2月至1984年4月任烟台港职工医院外科负责人;1984年4月至2001年4月任烟台港卫生防疫站副站长。期间,他负责筹备组建卫生防疫站,同时负责全港灭鼠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烟台港达到了“国家无鼠害港口”标准;由于他与同事们的努力工作,1987年,烟台港通过了交通部、卫生部和国家爱卫会领导与专家的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港口”。工作中,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多次被交通部、山东省评为先进工作者。作为交通港航系统知名卫生防疫专家,1988年他参加了交通部船舶测氧课题组,并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起草了《防止船舶货舱及封闭舱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等两个国家标准。2001年4月至因公殉职,任烟台港卫生防疫站党支部书记(期间曾主持行政管理科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烟台港务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2003年4月16日,烟台港务局召开防控非典型肺炎专题会后,王德生在负责与市卫生部门的相关政策、业务技术标准的衔接工作中,不顾疲劳,一日多次往返于市卫生局、市防疫站,将烟台港开展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到市有关部门;同时,及时了解政府及有关业务部门在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中的政策、业务、技术标准,以指导烟台港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在工作中,王德生主动要求参与24小时昼夜值班,每晚只休息3~4个小时,第二天仍坚持上班。4月30日,他作为烟台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协查组成员被派驻大连港,执行防控非典型肺炎任务。
  在大连工作期间,王德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每天早晨5点就来到客运站,直到晚上10点送走最后一班客船才赶回驻地,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以上,往返于大连港的7个客运站,严把旅客登轮关,从不放过一个发热病人。短短12天,他与协查组成员共同检查了135艘次班轮、27000余名乘客,没有发生一起漏检、误检事故,保证了大连至烟台水路通道的安全。2003年5月12日,因过度疲劳,王德生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牺牲在防控非典型肺炎岗位上,终年55岁。
  为表彰王德生在平时工作和在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03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山东省委分别追授其全国、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烟台市委做出了《关于追授王德生同志“烟台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开展向王德生同志学习的决定》。2003年7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根据王德生在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做出的优异成绩,给予追记一等功。

张家洛(1919.5~2003.4.22)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人,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4月22日于北京病逝。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1935年张加洛在山东省掖县省立第九中学读书期间,发起学生救亡运动,任学生会主席。1936年夏在北平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为“旧学联”主要成员之一,是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民先”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同年9月受党组织选派参加东北军张学良部学兵队,从事党的兵运工作,后任连政治指导员。1937年10月,张加洛受中共山东省委指派,回到家乡掖县,组织发动抗战工作。根据当时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郑耀南的提议,18岁的张加洛被推选为改组后的中共掖县县委书记。担任县委书记后,他组织发动广大民众抗日救国,建立抗日武装,组建6个分区委,每个分区委都建立了一支外围武装。恢复党刊《红星》,更名为《民声》,起草了《华北抗战形势和游击战争》一文,通过《民声》发至每个党员手中,使全体党员明确了工作方向和任务,坚定了一致抗日的信心和决心。抗战胜利后,张加洛任胶东军区宣传部部长,北海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0月后任华东军区警备五旅政委,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5月任江苏军区政治部主任。1962年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同年4月任水利电力部政治部主任。1978年5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1995年6月离休。
  张加洛一生中几经更换工作岗位,他都能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关心下级,注意培养干部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不定期地举办短期干部培训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人大的外事、信访等工作,提出过一些改革性的建议,为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邹振亚(1931.2~2003.5)原名李靖华,字振亚,笔名李谦益,别署韦绝、补读书屋主人。生前曾任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泠印社理事、山东书协名誉主席、山东印社社长等职,兼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山东省旅游协会理事、山东大学教授等职。
  邹振亚1944年12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起先后任北海军分区政治部通讯员、副班长、副分队长,华东警备第五旅政治部文工队副分队长、分队长等职。1955年7月转业,先后任《大众日报》助理编辑、淄博市文化局副科长、山东省展览工作室副组长、山东省美术馆干部。1978年8月到山东省文联工作,先后任办公室秘书、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秘书长、山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的前身)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秘书长、副主席、常务副主席等职,对山东省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大量书法篆刻人才。
  他在篆刻和书法方面有一定造诣。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学篆刻。初师齐派,其后入战国古玺、秦汉印章、封泥,旁及晚清诸家,尤重赵之谦、黄士陵。其篆刻刀法稳准精到,章法布局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自有新意,有《韦绝印蜕》行世。书学欧柳及《灵飞经》,画则启蒙于《芥子园画谱》。中年后善作篆书,长于金文,用玉箸篆笔法写大篆,专于工细一路。学术方面,致力于古文字及山东古代碑石书法的研究。对于书画篆刻与金石刻辞,具有一定鉴赏能力和研究水平。1984年以来,主持了“云峰诸山刻石学术讨论会”、“中国汉代碑刻书学讨论会”、“中国北朝摹崖刻经书学讨论会”等国际性学术活动。主持编辑了《汉碑研究》、《北朝摹崖刻经研究》、《云峰刻石研究》等文集,并发表论文多篇。1988年应日本书界邀请,率山东省书法家代表团赴日本访问。作品曾获日本白扇书道会最高特别奖。1999年组织成立山东印社,任社长。2001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著有文学集《韦绝碎笔》及《山东古代书法概览》等书。

责任编辑: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