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烟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3&rec=235&run=13

爱国华侨、民族实业家张弼士与烟台

  张弼士(1840-1916),名振勋,字弼士,广东省大埔县人,是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华侨、民族实业家。张弼士幼时因家贫,随父读书三年即辍学。1856年,他只身飘洋过海,到荷兰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家纸行当学徒,后独立经营酒类商行,并获准承包酒税、典当税和一些地区的鸦片烟税,财富日增。以后相继创办垦殖公司、轮船公司、矿务公司、银行、药行等实业。全盛时期,他的全部资产折银达七八千万两,为海外侨商首富。
  清末,朝廷曾有兴办实业之议,训令各省大臣延揽南洋富商回国投资,赐以高官勋爵。张弼士多财善贾,声誉海外,为清廷器重。1893年,中国驻英公使龚昭瑗路过槟城,与张弼士相见。龚问张致富有何妙术?张当即回答说:“地尽利,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微贵败贱,操奇致赢;人行勤敛,择人任时。”龚听后大加赞赏,紧握其手说:“君非商界中人,乃是奇才,现中国贫弱,何不归投祖国。”后龚昭瑗致函李鸿章,推荐张弼士为槟榔屿首任领事。1894年升任新加坡总领事。1899年,李鸿章电召张弼士回国,先后委以粤汉铁路帮办、总办。1904年,清廷慈禧、光绪先后召见张弼士,赏赐侍郎衔,并以三品京堂候补。次年10月,他第三次被召见时,被赏赐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并被任命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兼槟榔屿管学大臣,及兼办闽广农工事宜。
  张弼士由商而官,声名显赫。为了振兴祖国实业,在清廷任职后便把大量资金转移国内。1892年,张弼士赴香港时,清廷东海关监督盛宣怀邀其到烟台商办路矿,张立即前往。时法国驻印尼雅加达领事曾对他说:“中国烟台葡萄可酿上等名酒。”张弼士虽缺乏酿酒经验,但成竹在胸。当他到烟台实地考察后,确认烟台南依青山,北临碧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气候条件得天独厚,适宜栽种酿酒的良种葡萄。遂投资300万元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国外引进雷司令、贵人香、琼瑶浆、李将军、玛瑙红等上百个优良葡萄品种,建成两座面积近50公顷的葡萄园,并从国外购进设备,聘请中外酿酒名师,让其族侄张应东任总办。次年9月获清政府批准,在直隶、奉天、山东等省获专利15年、免税3年的优惠。后经近十年的经营,张裕公司的酒风行全国,远销海外,与茅台等酒并列为中国八大名酒,饮誉全球。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来烟台,参观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并亲笔题赠“品重醴泉”四字予以赞扬。1915年,张弼士率中国实业考察团携酒赴美,公司所产的可雅(即白兰地)、红葡萄酒、琼瑶浆(后改名味美思),在巴拿马万国商品比赛会上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为中国葡萄酒首次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因可雅得金质奖章,遂改名为金奖白兰地,至今蜚声中外,久誉不衰。
  1916年9月12日,张弼士病逝于印尼雅加达,终年76岁。翌年5月,民国政府总统黎元洪特派朱庆润省长专程前往大埔为张弼士致祭,彰其毕生爱国功绩。

周信芳与烟台梨园公会

  京剧一代宗师周信芳,1927年曾在烟台创建梨园公会。“梨园”是唐明皇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后称戏班为梨园,称戏曲艺人为梨园子弟,尊唐明皇为梨园祖师爷。
  梨园公会是戏曲艺人的行会组织,1912年2月,上海便创建了梨园公会(亦称伶界联合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亲题匾额“现身说法”加以表彰,京剧活动家、武生夏月润、周信芳等先后担任会长。15年后,周信芳又在烟台创建了梨园公会。
  从1907年到1927年,周信芳5次到烟台搭班演戏,在烟台的威望很高,因此他倡导创建梨园公会,得到了烟台梨园界的拥护,并推举他出任会长。梨园公会的创建,为繁荣烟台京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并为梨园界办了很多公益事业。周信芳离开烟台后,由河北籍著名文武花脸王海臣任会长。
  周信芳原籍浙江慈溪,父亲周慰堂、母亲许桂芳均为春仙班演员,春仙班到江苏淮阴演戏,周信芳出生,时为1895年1月14日(甲午年)。1900年,周信芳5周岁时,春仙班在杭州演戏,父母让他拜抗嘉湖著名文武老生兼花脸陈长兴为师。1901年,周信芳7虚岁时,便以七龄童为艺名首次在杭州登台演戏,因他演得认真、稚气可掬,常博得满堂彩,被人呼之为“神童”,后改称七龄童,12岁始称麒麟童。
  麒麟童这个艺名是“将错就错”产生的,1907年,12岁的七龄童到上海演戏,因上海话“七龄童”与“麒麟童”发音相似,写戏报的王先生把“七龄童”写成“麒麟童”。第二天《申报》刊登了“麒麟童昨晚演出”的消息,从此麒麟童便成了周信芳的艺名。
  就在周信芳成为麒麟童的当年,他首登北方京剧码头-烟台,献演于1906年新建成的德桂茶园,开场戏《打渔杀家》。1909年周信芳拜谭鑫培为师,谭派艺术给了他丰富的营养和浓郁的熏染,他又把当时京剧生行宗师的不同艺术风格溶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麒派”艺术。有人问谭鑫培:“上海有什么?”谭说:“有个麒麟童。”北京的名老生张春彦说:“把北京所有的名老生,放在一只锅子里熬膏,也熬不出个麒麟童来。”
  1910年,15岁的麒麟童第二次到烟台演戏。1914年,迷恋“麒派”艺术的烟台人,又派专人赴上海邀请他再来烟台,时年他19岁。周信芳三进三出的烟台德桂茶园,1916年更名丹桂舞台。
  德桂茶园更名丹桂舞台,与周信芳有很大关系,早在1871年,上海便有个丹桂茶园,1911年扩建为丹桂第一台,周信芳自1915年5月进入丹桂第一台,前后达8年之久,是麒麟童成名的舞台,烟台德桂茶园则是麒麟童唱红的舞台,因此,有心人把德桂更名丹桂,与上海丹桂南北呼应。后来周信芳又二次进入烟台丹桂,分别是1923年(28岁)和1927年(32岁)。他第五次到烟台时,创建了梨园公会。
  周信芳1959年入党,1961年5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了他。1961年12月,文化部举办了“周信芳演剧生活60年纪念活动”。“十年浩劫”中,周信芳及家人受到残酷迫害,1975年3月8日,这位倍受烟台人崇敬的艺坛巨星含冤离开人世。1978年8月16日,上海人民为他举行了平反昭雪大会和骨灰安放仪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
  1994年12月到1995年1月,文化部、广电部、北京市、上海市联合举办了京剧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地域最广、规格最高的“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梅、周同庚,均生于甲午年),江泽民、乔石、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江泽民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纪念活动中,一位文化界领导写了一首诗,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周大师的敬仰和缅怀:万花丛中一面旗,梨园史上一丰碑。宗师一代花千树,麒麟祥瑞永光辉。

(王焕理)

冰心忆烟台

(1981年)

  一提起烟台,我的回忆和感想就从四面八方涌来……
  但是,关于烟台,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童年时代的烟台,七十年前荒凉寂寞的烟台,已经从现代人们的眼中消逝了。今日的烟台是渤海东岸的一个四通八达的大港口,它朝气蓬勃、容光焕发地正忙着迎送五洲四海的客人。它不会记得七十年前有个孤独的孩子,在它的一角海滩上,徘徊踯躅,度过了潮涨潮落的八个年头。
  从烟台来的朋友告诉我,东山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已经盖上了很豪华的宾馆,她还邀请我回去小住。我的想象力太差了,竟不敢在我的、荒凉的海滩上,建起七宝庄严的楼阁!
  我是一九一一年离开烟台东山的,一九一七年曾回去一次,这中间变化不大。等到我一九三五年再去时东山的海军学校已驻了军队,我只能从墙外看到那间高出墙头的、黯旧的小楼。这时我还注意到从山上卡子门到东山海校的路上,这一片土地,是属于金沟寨的。两旁田地中丛冢的墓碑上,刻着许多“贞女”、“节妇”的字样。我猛忆起我小时书斋墙外就有田地中的丛冢,往往听到墓边有妇女哭“老爷”的悲切的声音,那都是受了委屈的寡妇来发泄她满腔的凄楚悲凉的!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童年的我还不能体会到。
  村北的海军练营、村南的海军学校,都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中间的金沟寨这个村落,一定还在山陬海隅安息着。这个我所熟悉的,一想起就感到亲切、百十来幢偎倚着的村舍,里面生活着、劳动着我的淳朴勇敢的乡亲。他们如今一定和全国的农民一样,进步而富裕起来了。请你们接受我从千里外送去的祝福!

责任编辑:王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