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掌故与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3&rec=234&run=13

过浇的传说

  莱州城北西乡东王河畔,史载有一过亭,为夏代东夷古过国(俗称都子国)都城的旧地。国君名浇。这是胶东最早的封国,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但故国遗事却流传至今。
  相传夏朝太康即位以后,荒淫无道。后羿利用夏民对太康的怨恨,乘机夺得政权。羿执政后,“不修民事,淫于原兽”,委政于寒浞。寒浞骗取信任,被封为相。他玩弄阴谋诡计,谋杀后羿,篡夺了王位,并占有羿的妻妾,生浇和。儿子成人后,寒浞为扩展势力,便分封浇于过,于戈(今山东北部)。又派浇追杀了帝相。从此,浞、浇父子以为天下归已,骄恣奢侈无忌。
  后来,太康的孙子少康,在夏朝遗臣的扶助下,纠合同姓部落,将寒浞攻灭。浇尚不知其父已被诛戮。这天,浇带领随从在野外追逐一只花鹿。他自恃奇能,笑骂车马无用,弃车而追,疾步如飞,把随从远远甩在后面。追至西南海滩丛林中,眼看要赶上花鹿,忽然闪出一伙“猎人”,窜出几十只猎犬,将他团团围住。出乎意料的遭遇,浇只好慌忙应付。尽管拼命招架,但只身一人,顾前顾不了后。不一会儿,腿上被狗咬了一口,鲜血迸流,仆倒在地。群犬扑上去,一阵乱咬。那伙“猎人”上前,割了浇的首级,唿哨一声而去。浇的随从到来,只好收了尸身回城。刚到城下,只见夏军摇旗擂鼓而来。前面一支长竿,高高挑着浇的头颅。高叫:“过浇逆贼,已伏天诛。尔等胁从之人,还不速来投降,更待何时!”浇兵见此情景,纷纷投降。这就是相传“少康设计灭过浇”的故事。浞浇父子历时四十年的统治到此结束。少康恢复了夏王朝。
  《掖县全志》载,自过亭而西南,有土脉隆起(指土山一带),直指寒亭,传为浞、浇之遗。城西南30公里处有一河,名浞河,世谓寒浞所凿,附近有浞里和大、小浞河等村,亦因寒浞而名;掖北过西村,因临过国以西而得名;在朱汉村东里许,有一土丘曰“浇冢”,据说是过浇的墓。

铁打的莱州

  位于渤海之滨的莱州古城,历史上有“铁打的莱州”之称。
  相传,明朝末年,驻登州府的将领孔有德,奉调去东北大凌河解金兵之围。行至河北吴桥,率兵哗变,一憋气把济南府所属的县城,全部攻陷。叛军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人们都非常害怕。孔有德十分得意,马上发兵胶东。在走到莱州府时,只见城西门紧闭,城上守兵森严,知道早有防备,不可轻取。孔有德便把太守朱万年叫上城头,马上拱手施礼说:“朱太守,兄弟不忘上次路过贵府时,犒飨三军之恩,今日特来致谢,别无他意,尽可放心!”说完,便率军东进登州了,登州无备,夜间城中内应偷开东门,孔有德轻取府城。叛军气势一时大振,便突然将莱州城团团围住,妄想一举拿下此城。然而,屡攻屡挫,死伤无数。区区一座无险可据的莱州城,却坚不可摧。这使孔有德大伤脑筋,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挖暗沟破城的方法,一天夜里挖到了城墙根,用火药把城墙炸开一个大口子,准备天明攻城。情况十万火急,太守朱万年立庭宣誓,要与城池共存亡。真也巧了,西南隅一杨姓庙会会首家里,正存有“起庙会”时商人卖不了的一千多条口袋无法处理,便全部献出,装上沙土,一夜间垒了起来。再涂上灰色,画上砖线。第二天一大早,远远望去,和真城一模一样。叛军惊得直吐舌头,都说城中定有神力相助,不得不改为长困久围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围城已有六个多月,城中粮食几乎吃光了,就是援兵迟迟不到。原来兵部中的主剿派和主抚派争论不下,所以未发一兵一卒。朱太守一面再派人,持书到朝中面见户部右侍郎刘耳枝;一面筹划守城。为了迷惑敌人,把城中仅有的一头猪每夜绑到城四门上叫唤。孔有德见城中粮草甚足,至今还有猪杀,十分懊恼。但并不甘心撤围,便又想出了一个更毒的办法--假投降,等朱太守出城授降时,便可劫持攻城。这时,兵部主抚派的使臣正到达叛军军营,不容不信。七月七日那天,朱太守没听劝阻,便出了城。刚到敌营,就被绑了起来。朱万年知道是上当,使将计就计,慌称愿意领精兵叫守城将士投降。等到了城下,大喊:“我已被擒,唯有一死,彼精骑全部在此,赶急发炮猛击!”守将怕伤了太守,不忍发炮。朱万年便跺着脚大骂叛军,结果被乱刀杀害。城上炮箭齐发,敌精兵死伤过半。叛军再加紧攻城,莱州城仍纹丝不动。
  朝中,刘耳枝接到家乡急报,即刻持奏章面见皇帝,被主抚派挡住。为救家乡危难,一头碰死在金銮殿外。皇帝得知真情,将兵部主事下狱,急发关宁兵,解了莱州之围。
  据说,叛军将领曾叹道:“这莱州城,难道是铁打的?!”“铁打的莱州”一语,流传至今。莱州民间,把七巧节改为初六过,就是为了避开太守朱万年七月七日殉难日。

梨苗随嫁

  清朝乾隆年间,黄城东南庙后杨家村,有一户姜姓人家。母亲张氏,儿子铁柱,母子相依为命过日子。
  铁柱十八岁那年初秋,张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孩子,你已长大了,应当出去打打工,赚几个钱,也好成个家。”铁柱望着妈妈心里想:“我刚满周岁,爹就去世,妈给人家做针线活,当佣人,把自己拉扯大了,不容易呀,该为妈妈分忧解愁啦。”铁柱酸楚地说:“妈,我懂啊!”
  第二天一早,铁柱带着干粮就上路了。走啊,走啊,日头落山的时候来到了崔家庄。经人介绍在崔姓人家打短工。
  这家户主崔老汉年过半百,妻子战氏年近五十。老两口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年方十七,名叫琬荣,生得细眉大眼,聪明伶俐,做一手好针线活。美中不足的是琬荣七岁时,跟爹上山玩耍,不小心跌下山涧,摔伤了左腿,留下残疾,走路时微瘸。
  崔老汉家有五亩泊地,十五亩薄地,山冈上还种几十棵梨树,喂养一头毛驴。崔老汉在农活之余,好摆弄果树,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再扩种一些梨树。经他精心培育的数十棵梨苗,杆粗,叶茂。
  自铁柱来到崔家后,给这小康家庭带来新的气息。天一放亮,铁柱就上山耕耘。回来时,不是捎捆烧柴,就是打篓饲草,放下柴草,就垫栏、打水、扫院子。屋内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抽空还向老汉学习培育梨树技术。铁柱干活勤快、利落,又能钻研,崔老汉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心想:“我要能给闺女找上一个这样的……”
  花开、花落;耕耘,收获。铁柱由短工转为长工,在崔家整整干了两年活。崔家谷盈囤,梨满缸,铁柱付出了多少汗水,老两口心里清清楚楚。琬荣,不仅心里清楚,还有些疼他。两年来,铁柱衣服脏了,她给洗;被褥破了,她给补。渐渐地,铁柱和琬荣心心相印了。
  崔老汉夫妇当然同意这门亲事。觉得女儿能许配这样勤快的青年,就心满意足了。琬荣出嫁时,崔老汉为女儿办置得妆奁齐备,以为一定会合女儿心意。可琬荣并不满意。原来小两口事前商定,要十五棵梨苗随嫁。崔老汉犯难了,因为梨苗是准备自己扩充梨园用的。铁柱看出老汉的心思,辩解说:“这也是我妈妈的心愿,要琬荣来到姜家能象梨苗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崔老汉听了,欣然应允了。
  就这样,长把梨树苗随着琬荣来到了庙后杨家,栽在南山坡上,几十年,上百年过去了,终于繁衍成林。这就是大梨是怎样传到文基的一段动人的传说。

落山坡的故事

  落山坡地处原福山区古现镇南山岭之中,千百年来,有关落山坡的一些传说广为流传,王小智斗财主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
  古时候,古现有一个叫王小的少年,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苦。一天,王小正在落山坡给财主放牛,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来到落山坡泉水边,左端详,右打量,继而闭目沉思。王小心中诧异,上前打听,那中年人操着一口南方口音,叽里咕噜说了好半天,王小好歹才明白了他的意思。这个南方人是背着老家的骨殖,不远千里来这个地方“采地气”。
  王小曾听大人们说过采地气的事,好奇心油然而生。他闪动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口里嚼着草叶,装着不在意地问:“这儿有气吗?”中年人说:“我看有,不过得试一下。”王小又问“怎么试?”中年人沉思一会儿说:“我到坡顶去踩几脚,你看这石潭的泉水动不动。”王小点头应允。中年人跑到坡顶,将脚一跺,那平静的泉水,呼的一下蹿得很高。等那人下坡来,王小说:“泉水没见动弹。”中年人摇头,叫王小上坡顶跺。王小爬到坡顶,高抬腿轻落脚,连“跺”几次,潭水平静无波。中年人心中疑惑,自语道:“难道是个火气?”说完从背袋里掏出棵竹根,在潭边挖个坑栽上培好,对王小说:“烦你看几天,不要动它。千万别让别人知道,我到别处转转。”王小应允,从此,他在落山坡放牛时,每天到潭边扒出竹根看看,连扒几次竹根干枯了。
  到第十天,太阳刚露头,“采气”人和王小先后来到泉边。那中年人从泉边扒出竹根,一看竹根不仅无芽,而且枯死了。“采气”人失望地走了。
  “采气”人走后,王小回家把事情的经过向母亲说了一遍,征得母亲的同意,他去对财主佬说,要买下落山坡,让家人死后有个葬身的地方。这财主佬是个败家子,早就不想要那兔子不屙屎的荒山坡了,听王小要买,喜出望外。暗想:几年没给他放牛钱,这块穷坡给他也合算。于是大方地说:“你给我放了几年牛,不用买,我留着也没用,送给你吧!”王小想,空口无凭,执意要写契为据。财主佬答应了。
  写契那天,王小杀掉家里仅养的一只鹅,又买了一些酒。待财主佬和写契人来王小家就座后,王小把煮熟的鹅放在食盒里提上,用大碗把酒斟满,请他们吃喝。饭后财主佬一字不提王小放牛的工钱,却说:“就把今天吃的喝的作为地价,写在契上。”王小答应,契写好了,写契人读了一遍,财主佬点头。买卖双方和见证人按上手印。
  买下落山坡不久,王小就请人把祖坟迁到落山坡。从此,王小就白天晚上读书,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后中举做官。财主佬见情反悔,告到县府,要索回落山坡,县官升堂时,财主佬说:“当初王小请我吃的东西,我现在加倍还他。”王小听了微笑说:“只要你还得起,我愿将落山坡归还给你,请大人秉公照约断案。”衙役把王小的契约放在公案上,县官一看惊奇不解,只见契上写道:“……一海酒,一河鹅,王小换了个落山坡……”原来,当地俗称大碗为“海碗”,食盒的“盒”字误写成“河”字,这样契约上的地价就是“一海酒、一河鹅”。县官问财主佬能付得起吗?财主佬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辩,只得认输。

石公公与石婆婆

  在福山西北的磁山半山腰上,有一尊瘦削的巨石,象位老公倚山而立,向东北方向凝望着八角海湾里那块佝偻似人的礁石。
  传说很久以前,磁山腰下住着一双无儿无女的老夫妻,他们靠种薄地,采野果,挖野菜度日。有一年大旱,庄稼颗粒不得,山上寸草不生。老俩口虽紧勒腰带,仍无法维持生活。老公公饿劳成疾,病倒在炕,汤水不进。老婆婆急得火烧火燎,毫无办法。急难中蓦地想起海来,想到海里捞条鱼,熬点鱼汤给老公公喝。可路途又远,老公公的病又危急,一个缠足老妇,何时才能回来。她正在犹豫的时候,突然想起,几年前的一天,她在磁山通海洞挖野菜时,从洞里走出两个和尚,衣服褴褛不堪,满脸是血,当时,老婆婆被吓了一跳。和尚告诉她,他们带着一捆蜡烛,想从这洞到海里去,蜡烛用完了也没走到海,只好回来。
  老婆婆住在大山里,上山采野果可看到东北是大海,海里虽有鱼,但曾听和尚讲海中有龙王,平民百姓想吃鱼,需宰杀猪羊,祭祀龙王。不然,下海捕鱼叫海夜叉抓去,就没命了,可老婆婆哪有猪羊呢?,但她救老公公心切,只好豁上命夜里进洞到海里去偷鱼。
  太阳刚落山,老婆婆便进了洞。洞中伸手不见五指,老婆婆时而跌倒,时而碰伤,不顾一切拼命向前跑。不知走到什么时候,忽然眼前豁然开朗,见黛青色的海水,在惨淡的星光辉映下涌动,她惊喜地扑进海里,海中的大鱼小鱼围着她游。她伸手去抓,却抓不住,只得将衣服脱下来兜。左扑右捉,等听到雄鸡报晓时,只抓到一条小鱼,老婆婆才恋恋不舍地想走出大海。她刚抬腿,被巡海夜叉发现,用手一指,她便成了一块礁石。
  老婆婆走后,老公公撑着病身出屋爬到山腰,倚山而立,望着大海盼着老婆婆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变成了一个石头人。

于凤兰与莱东赤山营大旗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面三角形的红旗,旗的边沿缝制着白色的锯齿形飞边和旗杆套裤。旗面中央缝制着“到前线去、杀敌立功”八个醒目大字,落款为“莱东赤山营”。这是一面不寻常的旗帜,它包含着莱东县赤山区青年男子踊跃参军参战的动人情景,凝聚着以于凤兰为代表的广大群众对人民子弟兵全力支援的殷切期望和赤诚之心,聚集着赤山营战士的英名和功德。
  1947年春,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在胶东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参军热潮,当时,莱东县赤山区干部、群众表现尤为突出,区委、区政府采取层层发动、领导带头、回忆对比、召开报名参军誓师大会等方式,激发起广大群众支持参军及众多青年男子踊跃报名的积极性。在誓师大会上,青年们争喝盟血酒(将鲜鸡血搅在酒桶里),在“参军、保田”的血迹誓词纸上争按血指印。一时,一股争相报名参军的热潮涌进山区的千家万户,党员干部带头、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数人争参军、披红新娘送新郎的动人事例枚不胜举。如赤山妇救会副会长顾桂莲动员丈夫吕翠典带着弟弟一起参了军(后来兄弟二人都光荣牺牲了)。短短几天,全区报名青年达800人,其中,梁家夼一个村报名青年就达130多人,梁绪民一人动员报名青年达40多名。后全区又从500名初选青年中挑选了458名精壮者,经上级批准,组成一个营(上级原只给赤山区一个连的任务),并命名“莱东赤山营”。由区武装部部长梁凤臣、区宣传委员孙绍经分别任营长、教导员;由两名参军的区武装部干事及4名村团长分别任副营长、副教导员及四个连的连长等。
  在新兵集结的前一天晚上,区委书记刘玉纯与区长姜星厚正议论着并为来不及为赤山营准备一面大旗而焦急和深感不安,其议论的话题被到区里送交参军物品的梁家夼村妇救会长于凤兰听到后,她二话没说,急忙离开区政府,火速跑回家,从箱内找出自己结婚时未舍得用的一床红被面,并立即找到自己的好伙伴姜桂秋、宫淑香讲了要为赤山营做面大旗的想法,她俩一齐表示赞成。3个人立即动手,边商量边干,一直忙到拂晓才将大旗缝制好。
  清晨,各村欢送参军的人群,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载歌载舞,拥簇着参军的小伙子,从四面八方向后瓦马村集结。欢送参军大会的主席台布置得庄重大方,入伍青年披红戴花、英姿焕发,各村秧歌队、活报剧竞相献技,全场气氛热烈异常。
  正当会场的人员都沉浸在欢乐的热潮时,于凤兰等3人跑到了主席台,亲手将包含着她们3人及所有乡亲们心愿和期望的“赤山营”大旗交给了区委书记刘玉纯。刘玉纯十分惊喜、激动,并就大旗上缝制着的“到前线去,杀敌立功”,八个大字,发表了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讲话。顿时,会场的热烈气氛达到了高潮。
  后来,赤山营的参军青年高举着这面旗帜,南征北战,冲锋陷阵,为全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的英雄业绩,为这面红旗增添了无限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