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3&rec=156&run=13

【概述】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比计划高3.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55.2亿元,增长26.7%;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谷上年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达到1772.3亿元、189.1亿元和123.6亿元,分别增长47.8%、65.7%和80.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2.6%,比上年提高2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下降3.6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扩大与结构优化相统一。全市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四大支柱产业完成销售收入960亿元,增长48.2%。东岳汽车4月份投产以来,生产轿车3.8万辆,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浪潮LG手机生产120万部,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6.3亿元,增长4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7%,提高4.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和利税分别增长21.5%和30.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与上年持平。
  投资增长与消费扩大相统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7.2亿元,增长75.8%,比计划高55.8个百分点,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39亿元,有527个项目竣工投产。大项目争取和建设有新突破,其中天然气供气项目全线开工,海阳核电项目进厂道路开工建设,八角港区启动建设,胶东调水工程开工,核能海水淡化项目国家批复立项,19-3油田陆上基地项目初步确定落户烟台市。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66.1亿元,增长16%,比计划高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5%。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统一。全市合同利用外资完成40.1亿美元,增长79.3%;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增长70.1%,比计划高45.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33.3亿美元,增长29.6%,比计划高1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亿美元,增长40.2%。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28.5亿元。
  城乡发展相统一。一批重点城建、交通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有5个县市进入了全省30强。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达到197.6万吨。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2家;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达到168个,100多家企业获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农产品出口78万吨,创汇11亿美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5元,增长10.3%,比计划低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增长7.7%,比计划高1.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0.2万人,其中失业职工再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全市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增长29.6%,失业保险增长34.4%,医疗保险增长31%,农村养老保险保费增收4400万元。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普通高考录取率为80.3%,比上年高4.3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07‰。环境保护、文化卫生、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

【计划中心工作】在战略规划研究和计划执行监测分析方面,编制了《烟台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总体规划纲要》,制定了《关于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提出了《启动八角港区设想及前期工作方案》。同时,加强了对经济运行和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分析,促进了年度计划的全面落实。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方面,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市区房地产开发审批程序进行了理顺;对总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坚持逐月逐季调度,东岳汽车、氨纶八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天然气市区供气等正在加快建设,海阳核电、八角港区等开始启动,核能海水淡化等前期工作有新进展;积极帮助项目单位融通资金,通过向市内外金融部门推介项目,达成协议贷款金额166亿元;论证储备了一批重大后备项目,后备项目数量达到161个,总投资1100多亿元。在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方面,研究制定了服务业职责分工和考核办法。以发展夜间经济作为突破口,研究提出了发展夜间经济的启动方案,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确定在市区集中推出10大夜间购物商场、10大夜宵酒楼、3处海鲜大排档、2条美食街和1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中心广场。在国内招商引资工作方面,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合作扩大国内招商引资的意见》、《烟台市2003年国内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烟台市国内招商引资考核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国内招商引资办公室,在互联网上建成了烟台市国内经济合作网站。加大了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力度。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强化项目筛选论证,在县城电网改造、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基础设施、农林水利、食品深加工、口岸建设、公检法建设、旅游、社会事业等方面,共申报项目100多个,争取到位资金95709万元,其中拨款13938万元,国债资金80571万元,基建基金贷款1200万元,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在为企业和基层服务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省里赋予市级的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市区,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全部进入中心集中办理。市计委审批窗口全年共受理审批项目443个,办结率达到100%。围绕扩大利用外资,多渠道开展招商,协调、促成、落实了尾浦造船等一批大的外资项目。为17户企业争取进口设备免税1.2亿元,争取各类农产品进口配额16.6万吨,较好地支持了企业发展。协调有关县市区对新疆、西藏和重庆忠县进行帮扶,全年共投入援助资金464.6万元,派出技术人员20多人,为受援地区培训人员近200人,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给烟台市的对口支援任务。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移民的教育、管理、培训和帮扶,移民思想稳定,逐步融入当地社会。

【建设北部沿海产业带】产业带东起牟平养马岛,西至莱州三山岛,长210公里。规划范围以滨海观光路、连城路、206国道、建设中的黄烟铁路等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北部海岸线为外侧,以绕城高速和烟潍高速公路为内侧,横跨牟平、莱山、芝罘、福山、蓬莱、龙口、招远、莱州8个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2个国家级园区,规划面积2560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到2005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科教、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带国内生产总值1100亿元,成为拉动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核心增长带;到2007年,产业带外向型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产业竞争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成为胶东半岛发展较快、活力最强的增长极;到2010年,产业带成为国内经济实力较强、外向度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经济区域,对周边地区形成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板块。
  产业带按照“一群三带四基地”的规划思路展开:一个城市群,即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蓬莱、龙口、招远、莱州等中等城市为支撑,一批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补充的北部沿海城市群,增强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条产业带,即依托城市、港口和产业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临港产业带和滨海旅游产业带,推动产业集中发展,形成产业板块和集聚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四大产业基地,即选择机械汽车、电子信息、黄金和食品加工四大产业进行重点培植,确保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国、全省产业分工中拥有较大份额,争占区域战略布局一席之地。

【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目标任务:以机械、电子、黄金、食品等四大产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项目建设为主载体,发挥骨干企业、重点园区和沿海产业带优势,推动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层次,搞好产业配套,加快国际尤其是日韩制造业向烟台市转移,壮大制造业产业群。到2010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制造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0%,制造业产品出口创汇年均增长32%,把四大支柱产业建成国内竞争优势明显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拥有核心技术的主导产品,使烟台市成为某些领域的区域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制造业强市。
  机械制造业。突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划发展3个10平方公里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推动机械制造业战略性调整。在开发区、蓬莱、龙口规划建设造船工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国际上尤其日韩大的造船工业项目。加快发展普通机械、专业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着力抓好一批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全面提升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机械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750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船舶及其他机械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750亿元。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建设IT产业园、烟台软件园和信息产业城“两园一城”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与外部设备、高性能通讯与网络设备、高性能数字家电与电子应用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信息专用材料和计算机软件等“三高两新一软”电子信息产品。到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
  黄金工业。努力建设集生产、加工和交易于一体的黄金产业群,打造中国黄金强市。着眼于把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黄金加工企业,提高黄金饰品及工艺品新品种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着力发展黄金深加工业,建设中国北方黄金饰品加工交易中心。到2007年,黄金深加工用金量达到100吨/年,到2010年,全市黄金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食品加工制造业。发挥食品资源优势,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技术含量较高、出口创汇为主的食品工业结构,加强宣传造势,打造面向日韩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烟台特色的食品名城、名企、名品,打造诚信、绿色、安全的烟台食品品牌。重点抓好葡萄酒、果蔬和水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9大企业群。到2010年,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出口交货值达到720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0家,80%以上产品实现按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和加工,创建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