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掌故与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1&rec=238&run=13

郑道昭辞官

《魏书》载,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在任,“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
得史家好评”。民间则称他为“郑青天”。
相传,郑道昭博学多才,在朝常与皇帝对歌,很受器重。但伴君如伴虎,终被外
放至光州(今莱州)任刺史。一天,道昭游云峰山与道家讲经论道归来,感到饥渴,便
至膳房,逢巧膳夫不在,他便悄悄进屋,看到两只老鼠正从桌上的篮子里偷鸡蛋。两
只老鼠紧紧抱在一起,怀中藏着一只鸡蛋。老鼠从篮子里滚到桌上,再滚到地上,毫
无声响地钻进桌子空里不见了。道昭好生奇怪,一面赞叹老鼠的本领,一面仔细察看
老鼠的行踪。这时,膳夫挑水回来,见郑大人在此,心里一惊。郑道昭一本正经地说
:“这些日子,鸡蛋买的多吃的少,你都放哪儿了?!”膳夫正为鸡蛋不翼而飞发愁,
怕老爷怪罪下来,砸了饭碗。听到问话张口结舌:“这、这、这……我也不知道。”
“什么?你天天守在这里,怎么会不知道?分明是狡辩,不打是不会招的。来呀,把膳
夫带到堂上去!”膳夫吓坏了,扑腾跪下哀求:“老爷饶命,是我把鸡蛋偷着卖了给
家母买药治病了,望大老爷从轻发落。”郑道昭噗哧一笑,道:“快起来吧!”他把
桌围一掀说:“你看鸡蛋不是都在这里吗!”膳夫一看墙角有一大堆鸡蛋,有的只剩
空壳,有的还完好,转身问:“老爷,这……”郑道昭说:“这都是老鼠作的怪!”
事后,郑道昭想,堂上问案动辄用刑,老百姓哪有不怕的?我平日一定断有错案,错
杀无辜,亏我还是郑青天呢!从此,他辞去官职到道士谷当了道士。县志载:“郑道
昭晚年辞官,修道于大基山中的道士谷,后仙蜕。丹炉、棋局、印石尚在。”郑道昭
在道士谷天天和道徒们诵经修炼、下棋写字,直到老死。

杨震与“四知堂”

明万历《莱州府志》载,“府署大门内,西为杨公(杨震)祠,大堂后为四知堂”

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人,学识渊博,被称为关西孔子。在荆州刺史任中,曾
荐举才华出众的秀才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后,杨震调任东莱郡太守,路经昌邑县时
,王密迎之郊外。
夜里,王密前往馆驿拜见杨震。见室内无外人,便从怀里取出黄金十斤相赠。杨
震拒受,并语重心长地说:“我知君,君何不知我?”王密趋前低声说:“暮夜之中
无人知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王密
羞愧而去。
后人为褒扬这种为官清正、不受贿赂的高风亮节,而建“四知堂”。

“一钱太守”

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青年时
期,刘宠因“明经”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政绩有声。后升任豫章
、会稽太守,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升职入京,山阴县
(会稽郡首县,今浙江绍兴)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
人带百文钱赠他。刘宠不肯接受,只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以作纪念,后
人便称他为“一钱太守”。清代监察御史杨维乔在诗中写道:“居官莫道一钱轻,尽
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经
亭舍,想进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纳,说:“我们这里特意整顿洒扫一番
,专门等待刘宠大人的到来,你有什么资格来住呢!”刘宠听了,一言不发,悄然离
去。时人称颂他是一位忠厚长者。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刘宠被免职,返回乡里。后卒于家中,葬牟平莒岛(现
养马岛)。其一生清廉俭朴,在《后汉书·循吏传》中被奉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宋
克智在诗中写道:“冷落东牟汉室亲,坚持清节作名臣。到今千有余年后,占得吾乡
第一人。”

“蓬莱”的由来

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之
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
、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
,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就是仙岛
”。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
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草蒿莱”也。据说,蓬莱这
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于
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
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的
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
:“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前133)东
巡至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
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据清代《蓬莱
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50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
,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蓬莱”作为神山名,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首
先叫响的;而作为实实在在的地名,则应当始于汉代。

蓬莱阁下的桥

说起蓬莱阁下的桥梁,能引出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蓬莱阁下的水城城墙外有条画河,画河上建有三座给中外游客以美好印象的桥梁
:会仙、迎宾、迎仙桥。其中,会仙桥和迎宾桥具有现代风格,分别建于1988年和1
979年;而迎仙桥则是明朝初年的古桥。有趣的是,这三座桥梁虽然风格面貌迥异,
却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座名满天下,传说颇丰的石拱桥--来宾桥。
来宾桥坐落在原画河入海口--小海南部画河上,长约8米,为单孔拱式石结构,
无扶栏,桥面拱状,由于桥下常泊商船,桥上有各地商客过往,来宾桥由此得名。来
宾桥还是唐宋时期联接蓬莱城与丹崖山上海神庙的重要交通要道,是人们登临丹崖山
朝拜海神的必由之路。到了北宋嘉佑六年(1061),登州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来宾桥
在由宋至明的300多年中受到蓬莱仙阁的影响,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康熙
十二年《蓬莱县志·仙释》记载,宋代曾有九名神丐在登州落脚。八丐俱瞽,一丐只
目,出游时一只眼乞丐在前领路,其余八位一个扶一个肩膀,彳亍而行,看似迟缓,
但若想追赶,快马也追之不及。他们白日乞于市,夜晚憩息于来宾桥下;常在闹市作
“踏路歌”,预昭郡内灾变,“草鞋鞑杖,一路狂唱”。这九位神丐曾在蓬莱城种植
槐、枣、柳、桃,为后人留下了绿荫和果香。后人把这九位神丐称做“一目九仙”,
把一目九仙出示天书的来宾桥改名为迎仙桥。
到了明洪武九年(1376)筑备倭城(今水城前身),将画河改为护城河,为方便蓬莱
居民、沿海渔民和慕名而来登临蓬莱阁的游客,在备倭城东南角的一河上以来宾桥为
原型,建起一座石拱桥,起名迎仙桥。当时,蓬莱城北只有这座跨越画河的桥梁,由
县城去水城登阁,都必须经过这里。清光绪七年(1880)该桥重修,官方称之为“赛画
桥”(注:蓬莱城内画河上有桥,名画桥),民间仍沿称迎仙桥。

唐王山

海阳市留格庄村北,有一座山,山不高却有名,因为唐王李世民在这里游览过。
李世民御驾东征,走到山下。军师徐茂功看中了这座宝山,便对李世民奏道:“
启禀主公,请龙目观景!”李世民一看,果然是幽雅所在:中间一山,形似御辇;山
上一棵黄杨,围可合抱,树冠繁茂,枝叶下垂,象一把黄罗宝伞;山下奇石嶙峋,如
同銮驾;山的东西南北,都有一座秀山侍立,亚赛保驾将军。李世民看罢,游兴油然
而生,便吩咐徐茂功、罗成、程咬金等,率领御林军保驾游山。李世民坐在黄杨树下
的椅形石上,略加休息,便尽情游山观海。兴趣正浓,不知趣的酸枣棘刺,划破李世
民的龙袍。李世民大怒,厉声降罪:“大胆野物,竟敢刺驾,贬你棘刺向下而生,永
远不得仰视天颜!”
李世民游罢,率军东下。自此,山名定为唐王山,黄杨树誉称华盖,椅形石赐号
龙墩。山上的酸枣棘子刺,都向下长着。

“半仙洞”的传说

在招远东北部,有一座高山名称罗山,山势高耸,岣岩挺拔,为招远北方屏障。
其峭壁之上,峡谷之中,有“秋千柱”岣岩嶙峋,奇峰插天;“滴水崖”银河倒倾,
喷珠吐玉;“莲花盆”瓣瓣灵秀,凌空飞瀑;“鹤姑顶”高耸入云,眺望日出。南麓
650米高的阳坡有道观“日觉观”,号称“仙洞石门”。此处山势险要,东、北、西
峭壁耸立,南面向阳,形成天然石屋,上悬百米断崖,下临百米深涧,奇峰林立,如
拱如卫,苍松古柏,如黛如染。
据旧县志载,“仙洞石门”是“羽士班全真修炼处”,故又名“班仙洞”。洞内
有山神像,安有石桌、石凳、石炕。石洞旁一断崖处有水井一眼,其水清冽甘甜,沏
茶别有风味,相传能溶化铜钱,称为神水。与全真老道一起住在班仙洞的还有一个小
道,每天打柴、打水、做饭侍候老道。小道日出去东山打柴,正午而归,背回一捆松
柴大小均匀,份量不差,天天如此。老道甚觉奇怪,问之,小道答曰:“我每天去东
山,总有一个又白又胖小童邀我玩耍打闹,一到快晌天时,就给我一捆柴,我一走,
他就不见了。”原来老道早知此山有株成精人参,吃后能得道成仙,已暗寻多年。听
小道一说,知是人参精无疑,随取出一团红线,叮咛小道:“明日同他玩耍时,将线
系到他头发上。”
第二天,老道暗随小道上了东山,远远观望,果然看见一个小童同小道摔跤。快
到中午,小童钻入树丛,不见了。老道急忙追去,顺着红线走了约百余步,见红线钻
入地下。老道画了小圆圈,又拜了四方,然后轻轻挖掘,竟挖出一个大人参娃娃。
老道要外出化缘,临行前,命小道取来泉水,将参洗净,放入锅内蒸煮,并再三
嘱咐:“我若不归,不得掀锅。”老道走后,小道便生火煮参,煮了一个时辰,锅内
溢出香味,而且越来越浓,小道馋涎欲滴,有心掀锅看看,又想起师傅嘱咐,只好强
咽口水。又煮了一个时辰,异香更浓,小道馋瘾难耐,终于掀开锅盖。他吃了一惊,
只见锅内煮着一个人参娃娃,有鼻子有眼,有胳膊有腿。小道撕下一只耳朵,尝了一
口,那味道,胜过山珍海味。小道越吃越爱吃,又撕下条腿,吃完了腿又吃胳膊,一
会儿便把人参娃娃全部吃光了。正在这时,老道赶回来了,一看这情景,气恼之极,
举起道杖朝小道打去。谁知打了个空,小道腾空飞起,飘然升天而去。老道无奈,只
得将半锅汤用碗盛了,咕嘟咕嘟喝下去,即刻周身热血沸腾,飘飘欲仙,但在离地数
丈后,又跌落下来。此事传到乡间,人们都说山上出了神仙。因全真老道未能升天,
故称“半仙”,那班仙洞也称之为“半仙洞”。

责任编辑:吕福堂

说明
烟台年鉴2001卷附录中《2000年全年天气状况》资料非本市气象部门提供,所记内容
与气象实况不符,请读者见谅。

烟台年鉴编辑部

200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