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1&rec=212&run=13

林浩(1916.1~1996.11)原名尹圭璋,别名尹浩林。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政治学院院长
、党委第二书记,少将军衔。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
届委员会委员。
1916年1月,出生于牟平县青山乡(今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崖地村,1929年考入
牟平中学,1933年考入济南高中。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进步组织,寻求真理,
于1933年10月,经济南乡村师范的赵健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济南高中支
部书记,济南市工委委员。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中,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利用“读
书会”、“同乡会”广交朋友,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恢复党的组织。1935年,为声
援北平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他积极组织参加济南高中、乡村师范、第一中学和
第一师范等学校的师生罢课活动。1936年高中毕业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兼济
南市委书记,同年9月,只身赴费县师范讲习所,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费县党的
工作。利用谈话、演讲、办刊物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和党的抗日救亡方针,
秘密发展党员10余名,组建费县工委,恢复了党在鲁南一带的联系。
1937年,他和其他领导人一起,发动济南市各级党组织,组建抗敌后援委员会,
开展募捐和抵制日货活动,使济南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37年10月
,中共山东省委转移到泰安,他任省委副书记。1938年1月,直接领导了包括泰安、
莱芜、泗水、宁阳、沂水等地的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
他兼任支队政治部主任、政委。这支队伍连续取得了寺岭和四槐树两次伏击战的胜利
,开辟了以莱芜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黎玉赴延安汇报工作期间,他代理省委书记
。1939年夏,他任山东一区(大鲁南区)党委书记、一军区政委,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泰
安、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工作。1940年秋,他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胶东
军政委员会书记。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胶东的赵保原、蔡晋康等顽固派,与日
军狼狈为奸,抢占胶东区牙山根据地,并联合向东海区进攻,企图消灭胶东区抗日部
队。3月,他以胶东区反投降临时指挥部政委的身份与指挥许世友、副指挥吴克华一
起,指挥胶东五旅、五支队和清河军区第三旅独立团等6个团的兵力,东西对进,一
举收复牙山根据地,接着挥师海阳,直逼投降派头子赵保原据守的郭城、发城,展开
了围困战,歼敌1.5万余人,迫赵部退回万第老巢,把大小十几支顽军部队逐出胶东
腹地,从而扩大了党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力量。继后,他又同许世友、吴克华一
起,指挥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战役,粉碎了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
1944年8月,胶东军区对日伪军开展了秋季攻势,仅用40余天的时间,歼敌5000余人
,攻克、迫敌放弃据点130余处,使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
片。1945年2月,率部发起讨伐赵保原战役,9天歼敌主力万余人。同年又参加指挥了
胶东抗战大反攻,歼灭日伪军12万余人,解放了除青岛、胶县、即墨以外的胶东全部
地区。
1947年胶东区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他兼任纵队政委、党委书记。参
加指挥了胶济路自卫战役,击退了10余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粉碎了其打通胶济路的
图谋。同年8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胶东,九纵主力转入外线作战。这时他兼任胶
东军区司令员,率领新组建的十三纵队及其他所属部队坚持内线作战,机动灵活地抗
击数倍于己之敌,组织根据地军民掩护转移伤员和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外线作战部队
的反攻,取得了胶东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在“土改”运动中,他曾受到过不公正待遇
。1948年6月,他被调至华东局政策研究室任研究员。同年9月调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3年院校生活,他学习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毛泽东的著作,共写下几十万字的
读书笔记。
1951年,他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先后担任政治部教育长、宣传部长、政治部主
任等职。曾被学院授予授课工作甲等奖、教育工作二等奖,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
、革命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1957年8月,被调到高等军事学院工作,历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
委。他提倡开门办学和勤俭办学,邀请专家学者到学院讲学,和大家一起编写《阵地
战政治工作》、《运动战政治工作》、《防空战政治工作》等教材。学院没有礼堂,
他发动师生自建露天剧场。“文化大革命”中,他又遭到迫害,1978年底得到平反,
重新出来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院党委第二书记。他坚决贯彻党的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纠正林彪、“四人帮”对军队院校工作的干扰破坏。受总
政治部委托,在政治学院举办正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培训班,经过3个月的学习,收到很好效果,受到邓小平的赞扬。他坚
持拨乱反正,积极贯彻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院校建设工作的理论,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胸怀坦荡,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学院的各项工作,为院校建设作出重
要贡献。1983年他退居二线,1996年11月在北京逝世。

(祝清民)

责任编辑:吕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