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烟台的城市化进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0&rec=180&run=13

烟台市统计局

一、城市化的相关概念
(一)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工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的
过程主要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伴随着这个过程,乡村
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
济要素,城镇数量逐渐增加,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居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就业方式、消费习惯等逐步城市化,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信息中心。
(二)城市化的测度和发展模式
城市化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人口要素、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城市
建设、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多种要素,其中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是城
市的最重要特征。根据世界公认的标准,城市人口总规模及其在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
比重,是测度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世界的城市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同步型城市化模式。主要指城市化
水平与工业化率(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或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互相协调;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比较一致;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数量与经
济发展提供的城市就业量大体平衡;城市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基本适应
。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
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②超前型
城市化模式。主要指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
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水平之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
业(生活性、商业性服务)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带有被动性质,易患严重的城市病,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③滞后型城市化模式。主要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城市的积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不能很好发挥。滞后的城市化,既
不利于工业的现代化,又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
步。④逆城市化模式。主要指城区人口郊外化,是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水平到了很
高程度的一种城市化现象。
(三)城市化演变的一般规律
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不足10%为史前阶段;10%~
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加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60%~80%为高度
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依据联合国的测算,1950~1975年世界城市人
口的比例占总人口的37.8%;1975~2000年上升到51.1%;2000~2025年将上升到
64.6%。二十一世纪前半叶世界城市化步伐非但没有停滞,反而有加快的趋势。这主
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拉动所致。据预测,2000~2025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可
由74.9%上升到82.5%,升高7.6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可由45.1%上升到61.2%
,升高16.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
城市化发展进程。
(四)我国城市化测度指标和城市类型的划分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应该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来测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城市化水平。从我国情况看,由于近年来设市建镇的标准变化较大,市、区、镇中农
业人口比重很大,按行政区域测算城镇人口而得出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的实际内涵
相去甚远(按此计算全国达75%)。比较准确的测度标准要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完成之后
才能确定下来。在未执行新的标准前,我们暂用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来测度
烟台市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其中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在划分城市规模时,要用“市区”的“非农业人口
”来划分大、中、小城市。按此规定,城市类型的划分标准为:①超大城市:200万
人以上;②特大城市:100~200万人;③大城市:50~100万人;④中等城市:20~
50万人;⑤小城市:20万人以下。
二、烟台的城市化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的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
改革开放之前,烟台的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1978年,全市的城镇化水平还不到
10%。改革开放21年来,烟台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全市GDP总量增长10.7倍,
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化为二三一,城市经济总量不断膨胀,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带动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全市城市数量由1个发展到8个(
未含合分因素),建制镇个数达到160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全市总人口增加了85万
人,而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50万人。截止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644.8万人,其中非农
业人口195.7万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0.3%。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的城市建设
成效显著。在交通方面,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在邮电方面,程控电话已通到村级;在城区建设方面,道路畅通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供热和燃气普及率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
断完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
。可见,烟台走的是一条健康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二)烟台已进入大城市之列
到1999年末,烟台城区人口15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达到84.6万人,按照城
市类型的划分标准,已进入大城市之列;而所辖7个县级市的城区人口都在15万人以
下,均属小城市。下步,烟台城区将向特大城市发展,所辖县级市也将向中等城市迈
进。
从全省情况看,截止1999年末,济南城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64.8万人,青岛城区
非农业人口达到161.3万人,两市早已进入特大城市之列,正在向超大城市发展
。仅从人口因素考虑,淄博也将走向超大城市。与烟台同在大城市之列的,还有潍坊
、济宁等,这几个城市将向特大城市发展。
(三)烟台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世界城市化进程表明,城镇化水平在20%~50%间为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另据专
家测定,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下的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最为迅猛。烟台市的情况
是:1999年底,全市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0.3%,人均GDP12360元,接近1500美元。
这表明烟台市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四)烟台的城市化相对滞后
近年来,烟台的城市化虽然发展很快,但仍然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
是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1978年,烟台GDP中非农产业比重为54.7%,全
市非农业人口占8.1%。到1999年,GDP中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到84%,全市非农业人口比
重提高到30.3%,前者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而后者只上升了22.2个百分点
。1978年前的近30年间,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烟台的城市化进程更为滞后。滞后
的城市化使得烟台市的非农产业就业率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二是第
三产业发展较慢,比重偏低。城市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运行空间,要通过加快发展第三
产业来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三是由于烟台的城市化经历了1994年和1995年莱山设区
、牟平撤县设区的特殊过程,所以带有局部的超前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五区连片形成整体城区体系的建设工作更需加强。
(五)城市化进程将促进烟台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也体现了对城市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程度。它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也反作
用于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城市化可以带动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投资需求;其次
,由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有利于促进消费;第三
,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使经
济向“一元结构”方向迈进;第四,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烟台的城市化,无
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和经济发展相伴相行、互为促进。
三、烟台的城市化进程测算
(一)城市化进程规划目标
全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规划目标,可归纳为6大类17个指标,目标时限是2010年
,这些指标均限定于大中城市。对烟台而言,主要指城区。但对于发展目标未进入中
等城市的县级城市而言,也具有参考意义。
(二)各项指标实现进程测算
1.城市规模目标:进入特大城市。测算结论及建议:可以实现,力争超前。
烟台从地理位置讲,北有大连,南有青岛,西有潍坊、淄博、济南,东有威海;
从经济地位讲,青岛、大连、济南领先在前,淄博、潍坊、威海追赶在后。无疑,烟
台要成为区域性中心,必须膨胀城市规模,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因此,到2010年,
烟台市区非农业人口突破100万,从而进入特大城市之列,这一目标必须实现,并且
要力争超前。否则,烟台与周边城市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从最近3年的发展趋势看,市区非农业人口每年平均增加1.5万人。按此计算,到
2010年,将增加16.5万人,届时市区非农业人口刚好突破100万,进入特大城市
应不成问题。
考察未来市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发展,有“三个因素”、“一个形势”必须
考虑。“三个因素”:一是经济发展因素。2010年全市GDP总量将比1999年翻一番多
,一产比重将由16%缩小到8%左右,经济发展必然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
二是户籍管理因素。即以居住地和职业来划分城镇和农村非农业人口制度的实施。三
是政府引导因素。这些因素将使市区非农业人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个形势”,
是指1999年烟台市区非农业人口为84.6万人,而济南为164.8万人,青岛为161.3万人
,淄博为145.9万人,预计到2010年,济南、青岛的市区非农业人口都将突破200万人
而进入超大城市,淄博也很有希望,烟台市与这几个城市的差距比较明显。所以,应
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加快步伐,适当超前,力争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达120万
人以上,市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73%左右(青岛1999年为70%)。
2.城市化水平类,量化指标1个,即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目标值:50%以
上。测算结论及建议:可以实现,引导促成。
1999年末,烟台非农业人口比重为30.3%,近5年来年均增长不足1个百分点,增
长速度缓慢,影响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考虑到如前所述的各项积极因素,可以预
计下一时期将是非农业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按照新的口径测算,1999年末全市市区
人口为159.2万人,加之7个县级市的市区人口和120多个镇(不含在烟台市区和县
级市市区所在地的镇)的人口,城镇人口已突破260万。据预测,2010年全市人口将达
到673万人左右。这样,如届时全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应达到337
万人,增加77万人。除去市区达到的165万人,余下的172万人将分布在烟台所属7市
1县中,而现在7市1县的城镇人口在100万左右,伴随着7市逐步跨入中等城市之列,
以及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目标可以实现,但要在政策和规划上促成。
3.城市经济实力类,量化指标4个。
(1)GDP总量。目标:明显增强。测算结论及建议:增速在8~9.8%之间,总量翻
一番以上。
考察烟台前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情况和今后发展趋势,预计未来11年,全市GDP年
均增长速度将在8~9.8%之间,据此测算2010年全市的GDP总量,低位应在1870亿元左
右,比1999年增长1.3倍;高位应在2232亿元左右,比1999年增长1.8倍,经济实力将
大大增强。
(2)地方财政收入。测算结论:有望突破100亿元。
199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GDP的财政贡献率较低(全省为5.
3%,青岛为6.6%)。如果在此基础上逐年提高最后达到5%以上,按照8%的经济增长水
平,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93亿元左右;按9.8%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将突
破100亿元。
(3)GDP内部结构。目标: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测算结论:可以实现。
根据测算结果,从1999年到2010年,GDP内部结构将继续优化,一产比重继续降
低,由16%降到8%左右,二三产业比重由84%升至92%左右。
(4)人均GDP。目标:位次前移。测算结论:3300~4000美元。
根据以上的GDP测算,考虑人口增长因素,按8%的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全市的
人均GDP可达27740元;按9.8%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达33165元。假设人民币和美元的
比价保持不变,人均GDP将突破4000美元,比1999年增长1.7倍。
4.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类,量化指标5个。
(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测算结论及建议:明显提高,注意同步。
1999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3元,5年来每年平均增长5.16%(现价
比)。按此速度,201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1328元,这是在收入增
长慢于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测算的。如果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速达到8%,则届时全市城
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15000元。近几年来,全市居民收入水平一直低于经
济发展速度,应该注意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2)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目标值:大于20平方米。测算结论:较难达到。
1999年,全市的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3.47平方米(据城市住户调查数)
,与目标值相差48.5%,而11年中人口不会有太大增长,居住面积的改善主要在
于有房居民的住房更换,由于房价、收入、更换成本等诸多因素,估计这一过程将比
较缓慢,到2010年达到20平方米的人均使用面积难度较大。
(3)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目标值:160升。测算结论:可以实现。
1999年,烟台市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5.26升,和目标值相差24.74升(月相差0
.74吨)。下一时期,伴随着洗衣机、洗浴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家庭生活用水会有小步
提高,而第三产业中饮食、旅馆、洗衣等服务业的发展,其他生活用水也会有所提高
。到2010年,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60升的目标能够达到,可能还会有所突破。在城市
用水问题上还要根据城市规划,注意开源和节流。
(4)燃气普及率。目标值:95%。已达到目标。
1999年,烟台市区煤气使用人口28.13万人,普及率为36.1%,液化石油气使用人
数为48.79万人,普及率为62.6%,合起来的气化率为98.7%,已超出目标值,今后的
发展主要在于煤气的进一步普及(人均指标涉及的市区非农业人口数按建委的指标口
径,其中不含农村的非农业人口,以下同)。
(5)供热普及率。目标值:80%。测算结论:差距较大,应加大力度争取实现。
1999年,市区需要的集中供热面积为2130万平方米,已集中供热面积为721.95万
平方米,供热普及率只有33.9%,与目标值相差较大,再加之居住面积的改善和人口
的增长,实现的难度较大。但作为城市居住条件的重要标志之一,这项工作应该加大
力度,逐步改善并争取完成。
5.居住环境类,量化指标5个。
(1)人均公共绿地。目标值:10平方米。测算结论:差距不大,能够实现。
1999年,烟台市区公共绿地面积568.76公顷,人均7.3平方米,与目标值相差2.
7平方米。到2010年,根据届时的人口,11年间需增加绿地面积一倍以上。城市公共
绿地是居民居住水平的标志之一,应该有规划、有步骤地改善和增加。
(2)绿化覆盖率。目标值:40%。测算结论:可以实现。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建成区
范围内的绿化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比重。1999年,烟台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
110公顷,覆盖率为34.03%,已接近于目标值,难度不大,可以实现。
(3)城市污水处理率。目标值:80%以上。测算结论:加大力度,可以实现。
1999年,烟台市区污水处理率为54.53%,虽然与目标值相差较大,但如果从长计
议,加强管理,加大治理力度,这一目标应该能够实现。
(4)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目标值:80%以上,已经实现。
1999年,烟台市区垃圾清运量为27.21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22.16万吨,无害化
处理率已达到81.4%。
(5)大气质量与噪音控制。目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测算结论:可以达到。
1999年,烟台市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烟台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属于良好级
,市区城市空气检测良好率达到90%以上。全市空气污染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
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采暖期污染比较严重。应结合环保模范城的创建,
继续提高油、气、电等环保清洁能源的使用,推行使用低硫、低灰分煤,以不断提高
空气质量。目前,市区道路交通噪音为69.7分贝,符合国家标准(70分贝以下),今后
还应加强管理,逐步降低。
6.社会保障类,量化指标1个,既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值:4%以下。测算结论
:按现口径已经达到,但工作中仍将面临很大压力。
1999年底烟台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8%。目前在就业方面仍面临着诸多压力:一
是因结构调整导致的下岗再就业问题;二是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农村剩
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对此,应该认真研究解决。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扩大
就业渠道,同时要通过教育强化劳动者素质。
四、烟台城市化进程应把握的几个重点
(一)城市化进程要把握适当超前、注意同步的原则。鉴于烟台的城市化进程存在
相对滞后的问题,在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规划时,应努力做到适当超前,使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相平衡、相适应。但也要注意城市的承受能力,充分考
虑到居住、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承受能力,不能过度超前。
(二)布局要合理,达到功能互补。制定烟台的城市化发展规划,要把烟台市区发
展为特大城市、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发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整体规划。同时,要把城市化与全市的经济布局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结
合起来,形成功能互补、梯度结构的城镇体系。
(三)城市化要注意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
,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特别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
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使之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四)在政策上对城市化进程给予支持。如尽快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镇和农村户
口、以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要在土地使用、劳动保障、
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制定好配套政策。
(五)抓好跟踪落实,切实掌握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动态。城市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实力,同时又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过度超前与
过度滞后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应该密切关注,跟踪落实。由于城市
化涉及的领域很广,而现有的可量化指标有限,所以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研究制定
出完整科学的跟踪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以便于对烟台市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水平
进行准确的跟踪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