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0&rec=178&run=13

烟台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柳新华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副校长吕志国

创新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人类的进化、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植根于创新。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区域经
济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环,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区
域经济为特征的布局结构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日益
增强。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创新贯穿于区域经济
发展始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1.创
新有助于巩固、延伸区域已有优势的效应,发掘、促成新的优势,使不同优势相得益
彰,促进区域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2.创新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增强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促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3.用创
新的思想、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突
出矛盾,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够提高
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消耗,防止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巩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依
托,培植起高素质的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增长源。5.实现区域分工、区域布局、区域
调控与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创新,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整个国民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创新的目标取向原则
根据中共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我国区域经济创新应立足
区域经济的实际,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全面
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集约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构筑区域经济创新体系,合
理配置创新资源,培植壮大创新主体,增强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后续发
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向布局优化、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管理科学、运
行高效的方向发展,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在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还应认真坚持和把
握以下原则:
1.突出求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市场竞争激烈,不求新无异于自
毙。据国内贸易部1997年对613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调查分析,供过于求的占31.8
%,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供不应求的只占1.6%。另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对900多
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的普查,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汽车、
彩电、洗衣机、自行车和钢材闲置生产能力分别为55.58%、53.9%、56.6%、45.5%
和38%。然而与此同时,有些产品的自给率却很低。又据统计,目前我国冷薄板的
自给率为65%,冷轧硅钢片为37%,不锈钢板为15%。可见固守传统的发展思路是没有
前途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遵循国际间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一是产业结构工业
化和服务化的趋势,即工业水平高和第三产业发达,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达60%以上;二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集约化趋势,即经济发展集约经营、产品趋向技术
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化。即使是欠发达地区,也必须立足于求新,以新的发展思路、新
的经济增长点来保证自己赶超战略的实现。
2.注重特色。每个区域,其资源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善
于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经济发展就有广阔前景。否则,势必
造成区域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加剧。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率
为93.5%,中部和西部为97.9%。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各地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
0年远景目标时,对支柱产业的选择也显示出明显的雷同性。由此可见,做好特色经
济的文章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大事。
区域的比较优势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考察。从静态来看,每个区域的生产
要素禀赋是不同的,抓住这种“先天”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就会使本区域在社会分
工体系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从动态来看,区域间的某些比较优势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优势和劣势可能相互换位。还
有的优势是方向性的判断,只要加以扶持,将来就可以转化为比较优势。
3.互联互补。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环,是
为交换而生产,是开放和竞争的。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在“互联
互补”上狠下功夫。第一,放眼国内外大市场,加入国内外商品经济大合唱,消除“
大而全””、“小而全”或者“全能经济”的闭关经济观念,向外开拓市场,对外开
放市场,善待一切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不筑地方贸易壁垒。第二,打破生产要素
的区域界限,按资本运营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在区际间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在空间
上的优化配置。第三,形成区域内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区域内的企业频繁接触、
相对集中,形成促进学习和协作的“气候”,是企业成功、经济发展的一个“秘诀”

4.因地制宜。我国国土辽阔,区域间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经济发展基础等存
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具体方法不可能相同,没有“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可资照抄照搬。即使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也要从区域
经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不能一本“经”念到底,搞固定模式。应坚持从实际出发,
按经济规律办事,在继承、借鉴基础上力求创新,不搞简单地效仿、“复制”,推动
区域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合理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摸论”和“跳论”,促进经济发
展既快又稳。
5.调控与引导相结合。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全球来看,加强
对经济发展的控制与协调是大势所趋,它甚至超出了一国范围,进行区域性或世界性
的协调,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集团的调节正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各经济区域致力于创新之时,应切实加强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宏观调控,以便使经济发展既能在中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能在宏观保持良好的秩序

区域经济创新的对策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区域经济发展观念。当前,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中,要勇
于破除条条块块的思想束缚,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发展,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用新
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现阶段的利益分配制度,适时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以促进
区域经济的发展;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公平竞争中发
展和壮大区域经济。
2.构建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应当汲取和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
验,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复合作用,建立以企业、科
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骨干的区域创新体系,在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主导、区域创新体系
为支撑、企业创新体系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创新格局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建立国
家对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计划的手段
,把区域经济格局与国家生产力布局相协调,解决宏观与微观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保证经济发展既有微观的活力,又有宏观的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生
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完美结合。(2)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向生
产领域的拓展进程,切实形成科研与经济结合、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结合、产学研
一体化、互补互助的区域经济创新体系。(3)建立区域经济创新支撑服务体系。一是
组建和完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立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二是面向中小企业建
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区域经济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三是搞好市场的建设和培
育,大力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采用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和咨询、技术承包
、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转移的市场化。
3.研究和制定推进区域经济创新的政策措施。(1)区域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政策。
一是明确城市功能,确定发展方向,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形成中心城市的特
色。二是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完善中心城市自身
的生产力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区划与
行政区划的关系,成立由各行政区首长参加的经济一体化协作组织,妥善解决好“双
重区域”带来的不利影响。四是依托中心城市建立科技园区,发展各种形式的科研联
合体,培育各类科技市场,扩大与国外的科技交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创
新方面的作用。(2)区域经济发展分工协作政策。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是在现代化大
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区位、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资源
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降低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区域
分工协作不好,容易造成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化,不利于区域间取长补短、共同发
展,甚至容易造成各自为政,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相对封闭体系,这是同现代市场经
济的要求相背离的。(3)区域产业布局政策。区域产业布局政策措施的主要着眼点,
是在明确区际及区内分工的基础上,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经济重心区,以及经济重心区
的推移、转换和跨区域重大项目的选点布局,促进经济布局的合理化,有步骤地推动
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政策往往具有区域倾斜性,就是在经济区域内也有一定的
倾斜性。在进行政策措施创新时,要使倾斜既有益、又有度,既有助于相关区域的经
济发展,又能得到非倾斜区域的理解和支持,在较少阻力情况下顺利贯彻实施。(4)
区域经济发展扶持优惠政策。区域扶持政策措施属于特殊政策措施之一,扶持的对象
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扶持改为补助、救济与开发
相结合,以开发为主的政策,重在增强这些地区的“造血”功能,收到了良好效果。
今后,我们应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对贫穷落后地区的扶持。
4.为区域经济创新培养造就人才队伍。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
是最宝贵的财富。而要发展科技、培养和吸引人才,就必须有一个有利于发展科技和
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所以,各个区域,都应不断探索培养和吸
引人才的新途径、新策略,优化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的环境条件。首先,牢固树立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爱护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
性。其次,抓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加快由应试教育向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转变,不断
优化教育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四
是制定激励人才的政策,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制定平等竞
争的用人政策。逐步建立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鼓励知识
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五是采取建立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做法,相应
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海外学子归国创业。
5.确立以知识经济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当前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
识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本身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我们应高度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战略,迎接挑战。发展区域知识经济关键
是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我国
第三步战略目标,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高新
技术产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在科技、经济比较发达,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进行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及
其产业的有效方式。当前,应当加快高新区的建设步伐。一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和
优势,确立技术发展主攻方向,加强与国外大公司、企业的合作,引进国外资金和先
进技术,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提高聚集力度。二是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科技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区内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的能力,尽可能多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三是根
据高新技术产业高风险、高投入、高效益,以及产品更新快的特点,在一定期限、一
定范围内给予享受税收优惠,建立发展基金和专项基金,创办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
等等,促进高新区的快速发展。
6.加强面向未来区域经济创新网络建设。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区域经济创新特别是企业的创新活动已由过去那种从市场出发,单向循环的线性式
创新,发展成为多元主体参与、全方位交流、多层次合作的网络式创新,以获得更大
的竞争优势。所谓区域经济创新网络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与其相关的企业、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营销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金融、保险、法律、人才、信息、
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的一种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育区域经济创新网络需
作多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销服务网络,使众多重要的市场需求信息通过网络流向区域
决策系统。二是研究开发网络,把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基地、科技园区联成
一体,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成果。三是教育和培训网络,把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任务
同教育机构、专业机构,合作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四是决策与
管理网络,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及微观经济
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核算、营销服务、市场信息等各
个环节,在信息反馈集成的基础上达到优化运行,从而提高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根据科技部1998年下达的软科学研究项目的成果整理而成。研究人员有柳
新华、吕志国、邢守润、刘惟洲、柴建明、秦桂建、梁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