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rec=23&run=13

【投资环境日趋完善】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办,1985年3月20日
动工兴建。位于芝罘区西部黄海之滨,地处北纬37。33',东经121。15'。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
里。至1989年底,开发区建设已初具规模。累计完成基建投资4.58亿元,地面建筑开工面积54.58万
平方米,竣工面积27万平方米,高57米的观海大厦和高69米的工贸大厦已完成主体工程。2平方公里
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已经配套,2平方公里新开发的工业区也具备投资办厂条件,工业
区已破土动工10.5万平方米地面建筑。开发区内共建成路段17条,总长度13公里,总面积17.16万平
方米,其中沥青路面17.1万平方米。共铺设给水管30772.2米,日供水3万吨的水厂和蓄水1万吨的蓄
水厂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建成雨水管道1.45万米,污水管道1.2万米,实现雨水、污水分流,
污水处理厂已开始筹建。l座3.5万伏(2×10000KW)变电站已投入使用,建成电缆隧道2200米,lO千伏
架空临时线路4100米,公用变压器11台,1座11万伏变电站即将建成。2000门程序自动控制电话交换
机已与市通讯枢纽并网, 开通了国内外直拨电话, 开办了电传、电报和邮政业务,电话用户已装机
493户。建成公用锅炉房9座,时供汽能力72吨,保证了生产用汽和生活采暖的需要。1平方公里范围
内的煤气管网铺设完工。与外商合资兴建的热电站项目正在洽谈。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已经配套,兴办
了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和农贸市场,开办了电大、职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同北京外经贸大
学联合举办了国际贸易专业证书班,建设了简易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开通了到老市区的公共汽车,
日运营能力60007000人。1989年,开发区实现了3个转入,即基本建设已由地下转入大规模地面建筑,
资金由单一投入转入边投入边回收滚动发展,项目引进由"短、平、快"型转入技术水平较高、投资额
较大、幅射能力较强的骨干项目。这三个转入,标志着投资环境日趋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从1987年开始,开发区在政治体制、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进
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89年,对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予以配套、完善和深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
效,主要做法有三。
(1)精简机构,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在机构设置上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力求少而精。工委
只设政治处、纪委两个部门;管委下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建设环保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局、文
教卫生局等9个部门,实有行政编制108人,仅占省府确定的编制指标的41.2%。对能实行企业化管理
的全部按企业序列建制。二是只设综合职能部门,不设专业管理部门。对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合并或
合署办公,不搞上下对口。
(2)政企分开,给企业充分的自主权。管委及其直属部门的职能,主要负责规划、监督、协调、
服务。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内部事务。做到规划不让步,监督不挑剔,协调不包揽,服务不推诿。
(3)改革人事制度。一是实行人员公开招聘制。主要做法是,打破"四个界限",把好"三道关口",
实行"一个自由"。即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职工的界限、固定工与合同制
工人的界限、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所有调入人员都要经过考试、答辩、
考核三道关口;对区内人员给予调出自由。为人才的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从1988年以来,先后举办
劳务市场23次,招用2376人;公开招聘35次,从中择优录用166人。二是实行干部聘任制。在民主推
荐、自我推荐、组织考核的基础上,由管委会聘任各直属部门、公司的正职,并根据单位正职提名经
过组织考核聘任副职,下属工作人员由单位正副职共同聘用,实行双向选择的优化劳动组合,聘任期
为3年。未被聘用的人,可调离出区,也可在区内自谋职业。解聘后1个月内只发给基本工资。满月后
仍未找到职业者,到劳务人才流动中心待业,只发给待业保险金。三是实行民主评议干部和立体交叉
考核制。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行每年一次民主评议。首先,由工委、管委和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向所属员
工进行公开述职,并接受群众评议和质询;在此基础上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信任投票。凡信任票不过半
数者须自动辞职。这种做法与聘任制和优化劳动组合结合起来,起到了"双向监督"的作用。立体交叉
考核制度,是在各部门和每个干部建立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所有单位根据责任制完成情况,
分别由管委领导、兄弟部门、各个企业、上下左右几个层次进行考核打分,考核结果实行分开,并与
奖金挂钩。克服了过去某些部门和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倾向,避免了干部考察中的片面性。
实施上述改革措施,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
【经济技术进一步发展】 至1989年底,开发区累计签订外引内联项目合同107个,合同总金额93522
万元。其中三资项目34个,合同金额45521万元,其中外商投资4902万美元。1989年全年签订外引内
联项目合同30个,合同总金额折人民币26678万元,内含合资项目10个,外商独资项目3个,外商投资
1580万美元。全年项目引进和已签约企业的建设均获新的进展。
项目引进工作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引进首批外商独资企业。日本、美国和香港客商
分别兴办了活刨技研烟台有限公司、烟台洛杉矶鸿泰有限公司,烟台兴业石墨有限公司等3个外商独
资企业。二是项目技术水平有了提高,以浪潮电子计算机、亚新利电量变送器为代表的项目技术水平
进入了新的台阶。三是三资企业比例增大,三资企业占当年引进项目个数的43.3%,比上年提高23%,
开始由过去以内联企业为主向三资企业为主转变。四是一批骨干项目洽谈和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碳素、荫罩、化纤呢绒、小型热电站等项目,1990年可望签约。
已签约企业的建设进展顺利。香港华润集团投资兴办的3000多万美元的锦纶丝项目正在抓紧一期
工建设,一期工程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18亿元,利税4000万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市纺织公司兴
办的氨纶厂,是我国第一个氨纶丝生产厂家和替代进口企业,现已投入试生产,年产能力达300吨;
首钢兴办的车用空调器厂,是国家定点的大型生产企业,正在抓紧进行地基处理,投产后年产值可达
5.4亿元,利税可达1.5亿元;年产500万套的英制圆锥轴承项目,厂房框架结构已经建成;飞机刹车
片、东方冶金、三元电镀、石英晶体等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现有项目中,有1/3的技术比较
先进,其中4项填补国内空白,有80%的项目是出口创汇型的。以上项目的建设,不仅为开发区工业
骨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为实现"开发区与老市区之间双向辐射",带动全市一批工业企业的
兴起创造了条件。
至1989年底,累计投产企业52家,其中新投产企业19家,有17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其中11种产
品全部外销。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190.4万元,比上年增长36.6%;实现利税2747.9万元,其中税
收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88.75%;房地产回收款1523.4万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创汇2952.68
万美元,归还国家开发性贷款550万元。
【中国第一家氨纶厂建成投产】 lO月10日,烟台氨纶厂建成投产试车,并第一次成功,当年生产氨
纶丝78吨。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氨纶丝的历史。氨纶丝是一种高弹性的特种化学纤维,是提高针棉织
品、服装面料档次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我国目前每年约需500吨氨纶丝,全部靠进口。不仅价格昂
贵,而且品种、规格、甚至数量没有完全保证。烟台氨纶厂的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我国这一空白,
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约1000万美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国内需要,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纺
织、服装行业新产品的开发,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个厂的产品将成为我国纺织
行业重要的进口替代型产品。
该厂的主要生产设备氨纶丝生产线和包缠纱生产线,分别从日本和意大利引进,工艺先进、自动
化程度较高。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可年产3种规格9个品种氨纶丝300吨、包缠纱200吨,年产值可达
6000万元、利税2000万元,成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中的利税大户。目前,国内已有20多个城市
的纺织企业预约订货。
(潘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