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rec=196&run=13

【建国后人口发展概况】 建国40年来, 全市总人口由1949年末的380.75万人增加到1989年末的
619.9l万人,净增239.16万人,增长62.8%,平均年递增1.23%。其中,农业人口由361.79万人增至
531.52万人, 净增169.73万人, 增长46.9%。平均年递增O.97%,占总人口的比例由95.O%下降为
85.7%。非农业人口由18.96万人增加到88.38万人,净增69.42万人,增长3.7倍,平均每年递增3.92
%, 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O%增为14.3%。 全市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每平方公里282人增至1989年的
459人,增长1.6倍。其中,市区人口密度由410人增至952人,增长2.3倍。芝罘区人口密度由755人增
加到2161人,增长2.9倍。
40年来,烟台人口大致经历了盲目自发发展和计划增长两个过程。1949~1970年,全市人口增长
基本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状况上下波动,起落幅度较大。人口生育处于自发的、无计
划状态,先后出现过2次生育高峰和1次增长低谷。第一次生育高峰期是1949~1957年。经过3年恢复
和"一五"时 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有了保障,人口生育率随之提高,出生率直线上升,人口增长
速度较快。这一时期的出生率由1950年的26.73‰上升到1957年的36.17‰,自然增长率由14.88‰上
升到22.25‰,平均年增长率为18.53‰。9年共出生112.14万人,死亡44.65万人,自然增加67.49万
人。1958~1961年,由于"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遭受挫折,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死
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锐减。这一时期的出生率由1958年的28.18‰下降到1961年的21.54‰,死亡率
由13.06‰上升到21.35‰,自然增长率由15.12‰降为o.19‰。形成建国后全市人口发展史上的增长
低谷。第二次生育高峰期是1962~1970年。3年调整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人口发展出现了"补偿性"生育。1962年出生17.14万人,为1961年的1.9倍,1963年又增加到21.儿万
人,出生率高达46.83‰,自然增长率高达33.54‰,为建国后最高年份。从1964年出生率逐步 下降,
但幅度不大。1970年仍为30.79‰。9年共出144.23万人,死亡45.3l万人,平均年自然增咖10.99万人,
比第一次生育高峰期年自然增加人口高46.6%:7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全市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深入宣传发动,将人
口发展纳入计划管理轨道。人口增长得到控制。1971~1974年,人口出生率由25.98‰下降到16.66‰,
自然增长率由17.79‰下降到9.27‰。1976~1989年,虽然由于2次生育高峰期的影响使育龄人群大量
增加,但人口出生率一直在15‰上下,波动幅度仅为2.2个千分点。1971~1989年共出生177.5l万人,
死亡73.96万人,自然增加103.55万人,平均每年出生9.34万人,自然增加5.45万人。人口结构发生
变化,1964年和1982年2次人口普查资料比较,年龄构成由"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人口再生产由"
增加型"趋于"稳定型"。社会负担系数明显下降,由87%下降为56.1%。
40年来,全市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努力提高人口素质。首先,文化水平显著提
高。 据1964年和1982年2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中受小学教育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由42.3%提高到
71.8%, 其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由0.1%提高到0.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由0.7%提高到
7.8%,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由3.2%提高到24.1%,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由42.8%下降为16.1%。
1982年,每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96人,初中241人,高中78人,大学3人。占全市总人口56.2%
的各行业劳动者中,大学文化程度占O.39%,高中文化程度占12.33%,初中文化程度占35.01%,小
学文化程度占41.33%。其次,死亡率下降,人口寿命延长。全市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60年代的12
~2l‰下降到1989年的6.31‰,1981年全市人口平均寿命达71.4岁,比旧中国人口平均寿命30~35岁
提高1~1.4倍。第三,劳动技能大幅度提高。1989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894元,按可比价计算
(下同)比1949年增长11.5倍,人均国民收入1671元,增长10.9倍。
(李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