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地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rec=19&run=13

【风景秀丽的海滨名城】 天下靠海的都市很多,港城烟台风景独好。当地人每每以此为荣,外地人
常流连忘归,离开了,也总魂牵梦萦,时时希冀重游。
烟台之美,独具一格:中纬度温带季风区,使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不湿不燥,凉暖宜人。
早春二月,本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季节,这里向阳的山坡上,却早是黄澄澄一片,迎春花儿丛
丛簇簇遍地盛开怒放,闹得春意盎然。入夏,你绝不必担心溽暑的闷热,徐徐的海风会时时送来清凉,
甚至夜里入眠不盖被子还冷呢。当人们还留恋、陶醉于海水浴的欢快惬意中时,天高云淡、风清气爽
的秋天便不知不觉走来了。冬天,也有北国风光:"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
山旧";但那风绝不凛冽得砭人肌骨,云也绝不久积不开。即使遍地铺满银白,年轻人的冬装似乎也
总难排上用场。
烟台之美,得天独厚:大地构造形成的群山逶迤,使这里翠屏环绕,碧色掩映;渤、黄二海,横
陈市北,宛如巨幅蓝丝绒闪闪发亮。山的装点,海的衬托,使这里气韵生动,格调高雅,充溢着迷人
的魅力,令人神往神驰。
市政府所在地芝罘,最占尽山与海的风情。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秦始皇就御驾亲临,封祠主,
射大鱼,登高观沧海,把酒赋诗词,"天子"们的踪迹和留下的千秋史话,一样的耐人寻觅、品味。明
朝时候,筑狼烟墩台预警,设奇山守御千户所备倭,至今遗迹犹在,足令人凭吊怀古。至于威严的东、
西炮台,结构典雅、雕饰精美、具有闽南风格的福建会馆等,也无不是与山、海紧密相连,各以其深
镌着历史云烟的经历,叙说世事沧桑,成为芝罘诱人的旅游点。
提起旅游,烟台可谓五百里锦绣山河,五百里风景如画。那奇奇幻幻的海市蜃楼,那被誉为"东
半坡"、出土于大黑山岛的北庄古遗址,那满滩球石如珠玑的长岛半月湾,那驰名中外的蓬莱仙阁,
那稀世书法艺术瑰宝云峰山魏碑石刻,那一望无垠的凤城万米海水浴场,那四季喷涌、汩汩不断的招
远温泉,那雄奇险峻的栖霞十八盘,那云烟缭绕、神秘莫测的昆嵛山、霞光洞,那风光旖旎的养马岛、
赛马场……一支笔难以尽述。正是名胜比比是,佳景处处多。景点众多,最传精神、最得山海之胜的,
还要数位于芝罘中部的毓璜顶了。
毓璜顶也叫小蓬莱。在参天林木的浓荫中,沿着迂回蜿蜒的石径而上,迎面是雄踞在山崖的一组
建筑群。这本是兴建于元代的庙宇,明清两代继续扩修,方成今日规模。那钟鼓楼,那前后三进的庙
堂、东西廊庑,灵霄宝殿和候客厅,高屋建瓴,雄峻奇秀,一派仙风道骨,了无俗韵。饶有趣味的是,
出后殿向东,幽廊曲径,又有一庭院,院内松篁交翠,鸟语花香;一棵六百年龄的石榴树,枝干虬曲,
花叶扶疏,随风簌簌作响,仿佛一个仙人,娓娓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古老而神奇的故事。院内复有凉
亭,取名"向若",石几石凳,雕栏玉砌,朴素淡雅。在这恍若世外桃园小憩,或品茗,或弈棋,或赏
花,或抚琴,真有乘风归去、飘飘欲仙之慨。更有兴味的是,院墙东壁嵌"瀛枢"月门,出得门来,俯
瞰市区,但只见楼宇万家,人车如流;极目远眺,海天空阔;万顷碧波中,芝罘岛、崆峒岛、扁担岛
丰姿绰约,仪态万方。倘是风雨天气,那气象更是雄浑壮观之极:惊涛拍岸,水浪冲天,卷起千堆雪,
这时,你会立即忆起古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词句,甚至感到脚下在微微颤动,耳畔也响起
阵阵潮音。此情此景,再细细品味小蓬莱坊上那楹联:"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时名人皆从其游"和"
仙山缥缈"、"观海听涛"的额批,真正妙不可言。
过去,有人试图用"海、山、仙、古"这样4个字概括烟台景观特色,其实烟台之美,远非止此。
近年来,改革开放东风化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这片土地装扮得更
加妖娆:市区内,邮电、供水、机械、电业、交通、劳动大厦……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西北望,
开发区,一片新楼鳞次栉比,条条大道平坦宽阔,这片昔日"满目荒沙,遍地芦花"的茫茫海滩,正崛
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大王山北麓,清朝末年曾创办过海军学堂,然而笼罩着寂寞、萧森。如今,中
外合资、装饰豪华的烟台大酒店在这里落成,周围建。起了四大宾馆、四大疗养院、四大学术中心,
还有烟台大学、煤炭学院等高等学府。海外赤子,中西游人,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莘莘学子,
在这里聚首相会,将知识的种子、乡情和友谊播向远方。古老的烟台山,也一改那"园顶一丘"旧容颜。
万绿丛中,灯塔屹立,粉墙红瓦,若隐若现。山北端,高崖上"惹浪亭"玉立。山之南,崖脚处"海上
酒家"兀立水中;一个纤巧,一个伟岸,遥相呼应,相映生辉。海岸街(旧称领事路)更模样大变。窄
挤的街道拓宽了,路旁架起石凳,街心出现了绿树、草坪;低矮的房舍拆除了,代之而起的是排排高
楼,各具神韵的立体雕塑。最是那东海水浴场令人眷恋难舍:细浪轻舐白沙滩,扑面海风带微咸,海
滩上簇立着排徘新巧别致的建筑物,童话世界一般}南山公园则是另一种风韵,憩园幽幽,小桥流水,
畅襟台、栖云阁横空出世,宛如琼楼玉宇神仙家……
倘若夜观烟台,又别是一番景致,也叫人心旷神怡:繁忙的烟台港,百船千舸,灯火辉煌,辉煌
的灯火一齐倒映水中,海面上金波荡漾,溢光流彩,仿佛一座水晶宫殿,瑰丽璀璨。市区内,更是灯
的海洋,灯的世界。远远近近,错错落落,天上地下一片通明。无怪乎新华社记者要以"满城灯火是
烟台"命题报道了。
啊,桂林山水甲天下,海滨名城有烟台。烟台,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
(赵林 张军 迎春)
【重要的工业基地】 自1861年烟台被迫开放后,外商开始来烟台开办工厂。19世纪末叶,黄金开采、
葡萄酿酒等民族工业艰难地发展起来。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张裕公司生产
的4种葡萄酒同获最优等金质奖。这是中国葡萄酒首次在国际上获奖。尔后,烟台相继兴建了钟厂、
罐头厂、面粉广、锁厂和手工艺品厂等工厂。1912年烟台开办了瑞丰面粉厂。1913年至1915年办起了
5个罐头厂,利用烟台丰富的水果、水产资源,制成各类丰富有特色的罐头,年产量达200多吨。1915
年李东山在烟台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近代制钟工厂一一"宝时"造钟厂,随后又有永康、盛利、永业、慈
业等几家钟厂创建,至1933年,这几家钟厂产木钟达16万只。30年代,烟台已初步形成以轻工、食品
业为主的近代工业,成为我国轻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烟台工业发展迅猛。40多年来,烟台工业从
小到大,由少到多,迅速发展,日益壮大,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1989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达
2332处,比1949年增加2247处,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26倍,平均每年递增16.1%,占工农
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5.1%上升到80.4%,全市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2.48亿
元, 比1975年增长4.7倍, 平均每年递增14.3%,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发电量43.41亿度,比
1949年增长3470倍; 棉布11180万米,增长579倍;钟442.8万只,增长1107倍;挂锁5934万把,增长
3828倍; 机制纸及纸板10.47万吨, 增长9518倍。 建国后新发展的主要工业产品,钢5.53万吨,比
1958年增长63倍;钢材14.48万吨,比1959年增长2955倍;合成氨11.06万吨,比1966年增长57倍;水
泥247.28万吨,比1958年增长.5818倍;自行车42.52万辆,比1978年增长850倍。
同时,烟台市新改造了一批装备比较先进,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能源、电力、轻化工、建材工业
等。如烟台合成革厂是我国目前唯一能自行配套生产聚氨酯原料和聚氨酯制品的大型企业,设备精良,
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1979年到1987年,桑园煤矿、洼东煤矿、北皂煤矿和
程家煤矿等相继建成投产,现已形成年产180万吨的生产能力。龙口电厂的建成投产,有效地缓解了
全市工业生产电力紧张的矛盾。并重点对钟表、葡萄酒、啤酒、五金、造锁、纺织、家电等行业进行
了技术改造,改善了全市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条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
推动了全市工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目前,烟台工业已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
业体系。1989年底,全市已建立起从基础工业到加工工业的冶金、电力、煤炭、化工、机械、建材、
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用品等37个大行业,工业行业小类300多个,并形成了以
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建材为支柱的行业结构。机械工业形成了包括以农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
石化通用机械、机床工具通用工业、电工电器工业等大中小型企业结合,主机和配套企业结合的工业
体系,纺织工业产品发展到棉纺、麻纺、毛纺织等10个门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现
已有抽纱、刺绣、草制品、雕刻、金属工艺等10多个门类,500多个品种,上万个花色。
烟台出口工业基础较好,拥有一批出口骨干企业和出口拳头产品。如木钟、挂锁、葡萄酒、罐头、
龙口粉丝、丝绸、草制工艺品、绣花网扣、梭子花边等均为传统名牌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
名。近几年,机械、电子、建材等工业部分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张清林)
【创汇农业10大基地】 1988年春,为了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出口农副产品基地和加工群点分散零碎、
量少势弱的状况,加速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逐步形成具有烟台特色、开放式、外向型农业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全市农业lO大出口体系规划》,
确定以花生、苹果、长把梨、肉食鸡、貂皮、兔毛、蚕茧、芦笋、海产品、粉丝等10大出品农副产品
为骨干,建立创汇农业基地。1988年10大出口体系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收购额要达到5.53亿元,
创汇1.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6%和43.2%;1990年收购额达到9.1亿元,创汇2.25亿美元,
年均分别递增40.7%和35.7%; 1995年收购额13.16亿元, 创汇3.48亿美元,年均分别递增7.7%和
9.2%。具体规划是:
花生出口体系 以栖霞、蓬莱、海阳、牟平、招远、、莱州、龙口、福山为主要基地。1988年大
花生面积70万亩,出口收购额1.92亿万;1990年达到85万亩,收购额2.6亿元;1995年达到100万亩,
收购额3.3亿元。
苹果出口体系 以招远、栖霞、海阳、牟平、莱阳、莱州、龙口、蓬莱、福山、芝罘为主要基地。
1988年建设优质样板园1.2万亩,出口5200吨,出口收购额 520万元;1990年增至5.1万亩,出口2万
吨,收购额2000万元;1995年增至12.5万亩,出口6万吨,收购额6000万元。
长把梨出口体系 以龙口、招远、蓬莱为主要基地。1988年,面积达到5万亩,出口8000吨,收
购额560万元;1990年达到5.5万亩,出口1.5万吨,收购额1000万元;1995年达到5.8万亩,出口3万
吨,出口额2100万元。
肉食鸡出口体系 以莱州、招远、蓬莱、牟平、莱阳、龙口为主要基地。1988年出口6000吨,出
口收购额3600万元;1990年出口1.5万吨,收购额9000万元;1995年出口3万吨,收购额1.8亿元。
貂皮出口体系以长岛、莱州、蓬莱、海阳、龙口、莱阳为主要基地。1988年出口11.9万张,收购
额952万元;1990年出口21.5万张,收购额1724万元;1995年出口35.5万张,收购额2844万元。
兔毛出口体系以龙口、栖霞、海阳、牟平为主要基地。1988年出口170吨,出口收购额1020万元;
1990年出口180吨,收购额1080万元;1995年出口293吨,收购额1755万元。
蚕茧出口体系 以莱阳、莱州、栖霞、牟平、海阳为主要基地。1988年桑园面积达到1.3万亩,
蚕茧产量1800吨,收购额594万元;1990年桑园面积6万亩,蚕茧产量5000吨,收购额2447万元;1995
年桑园面积8万亩,蚕茧产量8000吨,收购额4094万元。
芦笋出口体系 以招远、蓬莱、莱阳、栖霞、牟平、芝罘、福山、海阳、莱州为基地。1988年面
积达到11200亩,出口收购额104万元;1990年达到2万亩,收购额800万元;1995年达到6万亩,收购
额8000万元。
海产品出口体系 主要有对虾养殖和扇贝养殖2种。对虾养殖以牟平、芝罘、莱阳为基地。1988
年面积10.5万亩,出口4200吨,收购额2.1亿元;1990年达到12万亩,出口6800吨,收购额3.4亿元;
1995年面积12万亩,出口8000吨,收购额4亿元。扇贝以莱州、招远、龙口、蓬莱、长岛、福山、牟
平、芝罘、海阳为基地。1988年面积2.5万亩,出口1675吨,收购额3350万元;1990年达到4万亩,出
口3000吨,收购额6000万元;1995年达到5万亩,出口4000吨,收购额8000万吨。
粉丝出口体系以招远、龙口、莱州、栖霞、蓬莱、莱阳为主要基地。1988年出口1.1万吨,收购
额4400万元;1990年出口1.6万吨,收购额6400万元;1995年出口2万吨,收购额8000万元。
两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创汇农业10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1988年,10大农副产品
及其加工品出口收购额达4.2亿元,创汇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5%和34.7%。基本上实现了
生产基地化,出口产品加工系统化,服务工作配套化,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的创
汇农业新格局。1989年,由于受特大旱灾的影响和国际市场的冲击,10大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外贸出
口收购额仅达3亿多元,比1988年减少了37.8%。
(解利伟)
【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烟台市交通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就有驿道。唐宋时代,登州(今蓬莱)为
重要贸易口岸,帆船通航朝鲜、日本。
1861年烟台辟为通商口岸。次年,东海关在烟台建立。稍后,轮船招商局在烟台设分局。清末民
初,境内商办轮船公司兴起,共数十家,有轮船百余艘。另有民帆船千余条,航线通达沪、穗,远至
日本、东南亚各国。1921年,烟台港建成东、西海坝,全长2600米。是年往来船舶3900艘次。
1922年境内建成第一条公路,即烟(台)潍(县)汽车路,有官办客运汽车50辆。1948年秋,烟台市
第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公路运输企业诞生(今烟台汽车运输公司)。1949年,全市有公路504公里,汽车
近150辆,运输马车1000余辆。完成客运量12万人,货运量12万吨。烟台港吞吐量4.7万吨。建国后,
全市交通事业有了长足进展。
1956年7月,蓝(村)烟(台)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83.9公里。贯穿境内5个县(区),与胶济线相接,
每日有烟台一一青岛、烟台一一济南两对旅客列车开行。1958年客运量21.6万人,货运量43万吨。
70年代中期,交通部烟台海难救助打捞局和天津航道局第二航道工程处先后在烟台建立。担负着
山东、河北、天津及辽宁等省市海域的救捞和航道有关事业,海上交通设施趋向完善。
1984年10月,中国民用航空烟台站建成开航。班机通达北京、上海。当年客运量3800余人,货运
量7.9吨。烟台市的交通,从此跨进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时代。
到198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168.7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7.3倍。有干线公路23条,与148条
支线纵横交错, 遍布城乡。公路密度达到30.9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沥青路面自
60年代末开始铺筑,现已达1171公里。近年来,一级公路从无到有。1989年,一级公路里程占全国1
/12。公路桥梁从建国初年的65座,增至1500余座。1987年建成的夹河大桥,宽30米,长450米,为
我国最宽公路桥之一。
1988年,全市民用汽车发展到3.79万辆。比1949年增长250余倍。有公路专业运输企业22家,拥
有职工1万余名,客货汽车2300余辆,固定资产1.85亿元。全市公路客运量达2723万人,货运量2275
万吨。均比1949年增长230倍左右。全市有客运线路178条,总长6000余公里。设站点1100个,形成干
支相连、乡乡沟通的公路客运网。还有零担货运班车线路59条,沟通全市2/3的乡镇,辐射全国21个
省市的主要城市。
铁路旅客列车,每日增到5对,可直达青岛、济南、北京与上海。1988年客运量达284.4万人(烟
台站205万人) ,比1956年增长48倍。1988年,每日通过货物列车16对。年货运量378.8万吨 (烟台站
221.8万吨),比1956年增长48.8倍。
1988年全市有中、小港口7处。共有7处。自位44个,其中,深水泊位3个,中级泊位16个。烟台、
龙口两港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通航。 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 全市港口吞吐量达
1210.6万吨(烟台港780万吨),客运量190.6万人(烟台港120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208倍和33倍。
烟台与长岛两家地方海运企业,共有各种船舶26艘,净载重量1.2万吨位。与全国沿海和长江流
域的几十个港口通航。1988年完成货运量84.5万吨。近年来,非交通部门的企业及乡镇、个体运输船
舶发展较快。1988年共有269艘,合计7.2万吨位。年货运量92.8万吨。
莱山机场于1987年扩建。跑道长2600米,宽60米。可起降MD 82型飞机,达国内二级机场标准。
烟台民航站增开烟台一一广州航线。1988年客运量9900人,货运量65吨。
烟台市的联运事业发展迅速。已与全国64个联运企业及2700家货主签有联运合同。1988年办理联
运货物7万多批,计67万吨。纵横交错的主体交通网络,促进着烟台市的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的繁荣。
(张宜人)
【四通八达的邮电通讯枢纽】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邮电通信事业飞速发展,已建有四通八达的通信
网路和具备当代先进水平的通信手段,适应了烟台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邮政通信除开办
传统的邮政业务外,又增办了商品包裹、高额汇款、有声信函、邮政快件和国际国内特快专递等业务。
烟台的海陆邮运网路均十分发达。50年代初期,已形成以烟台为中心通达各县(市)的汽车邮运网;海
上邮路可直达天津、 大连、膏岛;火车邮路可直通济南、南京、上海。进入70年代后,烟台至各县
(市) 及各县 (市) 境内的汽车邮运全部由委办改为自办。至1989年,全市邮路总数达到106条,总长
3499公里。其中自办汽车邮路2430公里。烟台是全国邮运特别是省内与东北各地邮运的重要转口地。
80年代初, 建成1万平方米的烟台邮政枢纽大楼,并实现了邮件分拣、转运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
1988年烟台邮政码头投产,烟台至大连这条通东北各地的枢纽路实现了全部自办。形成了一个以烟台
为中心、上联全国邮干线、下至全市各邮电局所、以自办为主的现代化邮运网,保证了邮运频次,加
快了运递速度。
烟台电信通信历史悠久,电报、电话均开办于清代。50年代初期,各县市已开办电报长话业务。
1958年,电话已通达全区公社和多数生产大队。至1978年,全市实现电报电传化;80%的县、市局实
现了市话自动化;农话已通达所有农村、生产大队。进入80年代后,重点加强了通信现代化和联通国
内国际通信网的建设。全市各局电报电路接入了省自动转报网,烟台局电报电路已接入国际用户电报
自动网,公众和专用电报用户可直接与国内外电报用户通报;各县市局已全部实现市话自动化,具备
了进入长途自动网的条件;农村电话迅猛发展,部分乡镇开通了自动电话,并进入长途自动网。烟台
至各县(市)和省内外长途通信线路不断扩建。全市长途电话已达到1284条,其中长途全自动、半自动
电路达到674条。1987年建成1.5万平方米的烟台电信枢纽大楼,安装投产了市话1.2万门、长途500路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开通了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长途有权用户可直接拨通国内340多个城市、港
澳及国际18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长途电话,形成了以烟台为枢纽以程控交换为主要通信手段的长途自
动通信网,为发展沿海地区横向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通信条件。
(景兰芳)
【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4年4月国务院确定,烟台市为全国14个进一步开放的沿海城市
之一;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兴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3月开发区破土动工;988年,国务院
又决定烟台市管辖的县市(除长岛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以来,烟台市特别致力于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国家和省)累计已达17
亿元。交通、邮电、电力及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发展迅速,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加强基础建设
改善"硬环境"的同时,烟台还特别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几年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
若干规定和优惠办法,有《烟台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规定》、《烟台市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措施》、
《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为了给外商来烟台投资创造方便条件,
专门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为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法律、会计、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
项服务}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直接领导的对外经贸领导小组,实行"一个口子"对外。涉外部门集中一
座楼办公,进一步简化了审批手续;为外商投资企业设立了市长公开电话,可随时沟通外商投资者与
市政府的联系;并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外商投资企业的桥梁。
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对外进一步开放以
来,来烟从事经贸活动的外商达1万多人次,来烟旅游的国外游客10万多人次,同时也派出了经贸出
国团组667批、2618人次,考察访问了日本、美国、西德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烟台市已同日本别府
市、美国圣迭戈市和新西兰陶朗加市结成友好城市。截至1989年底,全市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66个,
合同金额4.99亿美元,外资额2.8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66个,总投资3.7亿多美元,合
同外资1.6亿多美元。 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已有60家投产开业,全年共完成产值28319.94万元,利税
2293.39万元,创汇2315.62万美元。经国家核准的产品出口企业23个,先进技术企业5个。烟台经济
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89年底累计完成投资4.58亿元,已经具备了投资办厂的条
件。 签订外引内联项目101个,合同总金额2.5l亿美元,其中外资4902.3万美元;已投产企业52家,
198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2亿元,利税4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8%和9.4%。对外贸易发展迅
速,全市出口商品已有15大类,4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外贸出口商品
收购额完成了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78%,出口创汇15122万美元,超额6.49%完成了国家承包
计划。目前全市有10家外贸专业公司经营进出口业务,与世界数百家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
(孙小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