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巨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rec=18&run=13

【门类齐全、 发展较快的新兴工业体系】 建国前,烟台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发展极为缓慢。
1949年,全市只有85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仅366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的领导下,经过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市已建立起从基础工业到加工工业的冶金、电力、煤炭、化
工、机械、建材、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用品等37大行业,并形成了以机械、食
品、纺织、建材、化工为支柱的行业结构。1989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有2331处,比1949年增加2247处;
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25倍, 40年平均每年递增15.9%; 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
62.34亿元。全市拥有一批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产品。如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的金奖白兰地、
味美思、红葡萄酒在历次全国评酒会上均评为国家名酒,多次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1987年该公司有
3种产品获世界金奖,为此,国际葡萄酒局授予烟台市"国际葡萄酒城"的称号。至1989年底,该公司
共有38种产品获国际国内金银奖。烟台木钟厂是全国最早生产近代钟表的厂家。目前生产的木钟有60
多个花色品种,多项在国内夺魁,两项获得钟表行业最高奖_国家银质奖,畅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
区。烟台造锁总厂生产的三环牌铜、铁挂锁,享有"锁中之王"的美誉。还有生产国优产品烟机牌125
冷冻机的烟台冷冻机总厂,生产梨城牌195型柴油机的莱阳动力机械厂,生产金龙牌电风扇的龙口家
用电器总厂和生产飞轮牌罐头的烟台罐头总厂,生产光电输入机的计算机公司,生产回转工作台的机
床附件厂等,都以其产品质量优异、式样新颖,久负盛誉,畅销不衰。随着烟台市工业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全面的突飞猛进发展,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发挥的作用
越来越明显。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5.1%上升到87.17%。1989年全市轻工
业产值113.9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4.14%,比1949年增长331倍,40年平均每年递增15.2%;
重工业产值96.4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45.86%,比1949年增长668倍,40年平均每年递增17.2%。
【稳步增长、全面发展的农业】 40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对农业的投资17亿多元,农业基本建设完成
土石方11.45亿立方米、修建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2座、小型水库1102座,塘坝5701座,总库容达
17.54亿立方米}打机电井4.5万眼,修建扬水站2900多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机电排灌网。全市有效
灌概面积达430.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24%。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35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49.56%。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并向现代化迈进。全市农村农用机械总动力322.71万千瓦;机耕
面积551.56万亩,占总面积的77%。1989年在特大干旱、粮油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量
比1949年增加143.18万吨,增长2.33倍。花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1.22倍。水果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
32.3倍。农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85公斤,比1949年增加215公斤。以林、牧、副、渔为主的多种经营
得到迅速发展。解放后采取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措施,荒山秃岭逐渐被绿化。1989年,全市森林
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1.2%提高到25.1%,有林地面积由270.8万亩增加到516.65万亩,基本构成
了海岸线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相毗连的综合防护体系。畜牧业生产,1989年生猪存栏比
1949年增长3.4倍;羊存栏量增长3.11倍;鸡、兔、奶牛、水貂都有很大发展。渔业从近海捕捞发展
到远洋捕捞,由单纯捕捞发展到捕养并举,同时,大力开发淡水养殖。1989年,水产品总量比1949处
增长14.48倍。海参、对虾、扇贝、鲍鱼等海珍品养殖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乡、镇企业从无到有,蓬
勃发展。1989年,全市乡镇村办工业总产值达到98.75亿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46.93%,成为烟
台工业的重要支柱。
【硕果累累的固定资产投资】 解放后,为恢复和发展烟台国民经济,国家拨出大量资金和物资,
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到1989年末,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4.5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78亿元,
竣工房屋面积1825.2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递增8.3%。1983年以来,在基本建设上,积极调整投资结
构,把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放到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在工业方面,通过40年来的投资建设,不
仅改造和发展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业企业,同时还新发展了煤炭、钢铁、化工、手表、自行车、拖
拉机、汽车制造、塑料制品等新的行业,特别是机械、轻工、纺织、电力等行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工
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合理、 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建成大中小型
水库1127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基本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福利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特
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烟台市政府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一
些公用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先后建成了3条国道、20多条省道、148条县
乡道路,通车里程达4168.7公里。先后扩建了烟台、龙口、蓬莱、长岛等 6个港口。烟台港现有19个
泊位,其中万吨级3个,1989年总吞吐量1200万吨,已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港口之一。开辟了烟台至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国内民航航线,兴建了电讯枢纽工程。同时,针对市区街道狭窄、房屋坡
旧的问题,对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年来,新增自来
水日供水能力19.6万吨,新建住宅670.6万平方米。
【繁荣活跃的商业经济】 40年来,烟台市商业经济有巨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国营贸易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商业市场,日益兴旺发达,商品供应货源逐步扩大,流通渠道进
一步畅通,各类网点迅速增多,集市贸易空前活跃。市场日益活跃。1989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加65.6倍和3.9倍。1979年~1989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7.3%,比十一届三
中全会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增加了7.9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89年全
市食品零售额实现18.3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4.25倍;衣着类商品零售额实现7.05亿元,比1978年增
长3.96倍;用的商品零售额实现18.18亿元,比197连年增加6.4倍。商业网点遍布全市,集体、个体
经济发展迅速。到1989年末,全市拥有"三业"网点8.76万个,从业人员16.18万人。1978年以前,全
市几乎没有个体商业网点;从1979年开始,个体网点逐步发展。到1989年末,已达到9万多个。集市
贸易空前活跃。1989年,全市城乡集市发展到422处,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2.9%、86.7%。
年成交额达10.93亿元,比1978年增加15.73倍。一些主要商品成交量与1978年相比,粮食增长58%,
精肉增加17.3倍,鲜蛋增加4.9倍,水产品增加10倍,蔬菜增加1.7倍。对外贸易不断扩大。1984年实
行进一步对外开放以来,烟台市充分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认真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9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与1978年相比,绝对额增加11.4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5.1%,与1984年比较,绝对额增加10.27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28%,4年迈出4大步。全市出口商品由建国初期的几种发展到目前的15大类400多个品
种,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花生、粉丝、对虾、肉鸡、抽纱、钟表、罐头、大梨、五金工具
等商品久负盛名,畅销不衰。
【日趋兴旺的教育、文体、卫生、科技事业】 40年来,烟台市不仅经济建设发展迅速,而且其他各
类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建国初期,烟台中小学校屈指可数,高等教育尚属空白。解放后,特别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纠正脱离实际和片
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抓好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统筹,建立起一个基础牢固、结构
合理、灵活多样、效益显著、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到1989年底,全市共有高等
学校7所,在校生16816人;中等专业学校84所,在校生39008人;普通中学560处,在校生29.57万人;
小学4292所,在校生503.78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32%,应届
学生毕业率为98.44%。 建国前,烟台没有一所科研机构。到1989年底,全市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达
45个,科研人员1745人,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00人。全市农业、农机、
求产、化工、纺织、冶金、食品等主要行业和产业都建立了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一定开发能力的科研
机构。同时,各种民办、厂办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机构和科技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89年计有民办科研
机构113个,科技开发企业19个,厂办科研机构135个,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兴办科技事业的
新格局。1989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7.65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3.37万人。据
统计,1978年以前,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573项,其中有17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有82项获全省科学
大会奖。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771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53项,填补国内空白158
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75项。科技成果总数是前30年总和的4倍。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烟台的文化艺术事业日益活跃,各种文化艺术团体数量不断增加,水
平不断提高。1989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13个;图书馆¨个,文化馆14个;有电影放映单
位1456个;建有1座广播电台,3座转播台;1座电视发射台,3座电视转播台。这些文化艺术团体和设
施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国后,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为给广大人民
群众提供有利的体育活动场所,为培养体育人才,烟台市先后建立了12处县级以上业余体校。1979年
以来,全市有30多人次代表国家参加亚运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及其他国际性比赛。1978年~1989年,
有3人3项打破亚洲记录,有18人24项打破全国记录。在参加国际、洲际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20枚;获
全国比赛金牌104枚。
卫生事业日趋发展,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村村有医有药,
能治能防,建起各类医疗配套的防疫体系。1989年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比1949年增长10.66倍;
平均每千口拥有病床2.15张,卫生技术人员2.88人。
【变化显著的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的11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物质文化生活改善最大的时期。人
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 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就业人员增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上升。
1989年。来,全市职工人数达67.45万人,年平均工资达1924元,比1978年增长约3倍。城市居民人均
月生活费收入137.12元,比1978年增长2.87倍,人均月生活费支出124.48元。198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
入达766元,比1978年增长3.76倍。
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从消费结构看,正由低格、单一向多样化、高档化转变。1989年,城市每百
户家庭拥有电视机123台,其中彩电64台,收录机90台,电风扇95台,洗衣机83台,照相机25架,电
冰箱70台,自行车226辆,手表335只。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172辆,手表211只,电视机71台(其中
彩电21台),
各类网点迅速增多,集市贸易空前活跃。市场日益活跃。1989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49年和
1978年分别增加65.6倍和3.9倍。1979年~1989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7.3%,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平
均每年递增速度增加了7.9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89年全市食品零售
额实现18.3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4.25倍;衣着类商品零售额实现7.05亿元,比1978年增长3.96倍;
用的商品零售额实现18.18亿元,比197连年增加6.4倍。商业网点遍布全市,集体、个体经济发展迅
速。到1989年末,全市拥有"三业"网点8.76万个,从业人员16.18万人。1978年以前,全市几乎没有
个体商业网点;从1979年开始,个体网点逐步发展。到1989年末,已达到9万多个。集市贸易空前活
跃。 1989年,全市城乡集市发展到422处,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2.9%、86.7%。年成交额达
10.93亿元, 比1978年增加15.73倍。 一些主要商品成交量与1978年相比,粮食增长58%,精肉增加
17.3倍,鲜蛋增加4.9倍,水产品增加10倍,蔬菜增加1.7倍。对外贸易不断扩大。1984年实行进一步
对外开放以来,烟台市充分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认真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
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9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额创历史最高水平。与1978年
相比,绝对额增加11.4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5.1%,与1984年比较,绝对额增加10.27亿元,平均每
年递增28%,4年迈出4大步。全市出口商品由建国初期的几种发展到目前的15大类400多个品种,销
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花生、粉丝、对虾、肉鸡、抽纱、钟表、罐头、大梨、五金工具等商品
久负盛名,畅销不衰。
【日趋兴旺的教育、文体、卫生、科技事业】 40年来,烟台市不仅经济建设发展迅速,而且其
他各类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建国初期,烟台中小学校屈指可数,高等教育尚属空白。解放后,特
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烟台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纠正脱离实
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抓好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统筹,建立起一个基础牢固、
结构合理、灵活多样、效益显著、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到1989年底,全市共有
高等学校7所,在校生16816人;中等专业学校84所,在校生39008人;普通中学560处,在校生29.57
万人;小学4292所,在校生50.78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32%,
应届学生毕业率为98.44%。建国前,烟台没有一所科研机构。到1989年底,全市县以上独立科研机
构达45个,科研人员1745人,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00人。全市农业、农
机、求产、化工、纺织、冶金、食品等主要行业和产业都建立了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一定开发能力的
科研机构。同时,各种民办、厂办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机构和科技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89年计有民办
科研机构113个,科技开发企业19个,厂办科研机构135个,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兴办科技事
业的新格局。1989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7.65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3.37万人。
据统计,1978年以前,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573项,其中有17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有82项获全省科
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以来, 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771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53项,填补国内空白
15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75项。科技成果总数是前30年总和的4倍。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烟台的文化艺术事业日益活跃,各种文化艺术团体数量不断增加,水
平不断提高。1989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13个;图书馆11个,文化馆14个;有电影放映单
位1456个;建有1座广播电台,3座转播台;1座电视发射台,3座电视转播台。这些文化艺术团体和设
施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国后,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为给广大人民
群众提供有利的体育活动场所,为培养体育人才,烟台市先后建立了12处县级以上业余体校。1979年
以来,全市有30多人次代表国家参加亚运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及其他国际性比赛。1978年~1989年,
有3人3项打破亚洲记录,有18人24项打破全国记录。在参加国际、洲际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20枚;获
全国比赛金牌104枚。
卫生事业日趋发展,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村村有医有药,
能治能防,建起各类医疗配套的防疫体系。1989年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比1949年增长10.66倍;
平均每千口拥有病床2.15张,卫生技术人员2.88人。
【变化显著的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的11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物质文化生活改善最大的时期。人
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 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就业人员增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上升。
1989年。来,全市职工人数达67.45万人,年平均工资达1924元,比1978年增长约3倍。城市居民人均
月生活费收入137.12元,比1978年增长2.87倍,人均月生活费支出124.48元。198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
入达766元,比1978年增长3.76倍。
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从消费结构看,正由低格、单一向多样化、高档化转变。1989年,城市每百
户家庭拥有电视机123台,其中彩电64台,收录机90台,电风扇95台,洗衣机83台,照相机25架,电
冰箱70台,自行车226辆,手表335只。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172辆,手表211只,电视机71台(其中
彩电21台),收录机28台,电风扇36台,洗衣机17台,电冰箱2台,摩托车3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到198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7.93平方米,农民人均18.59平方米。不少居民家庭由低矮的
平房搬进宽敞明亮、生活设施较为齐全的楼房。
(干培超)

附:1 9 49年与1 9 89年主要经济指杯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