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rec=167&run=13

【历史概况】 建国前夕。全市除有3000多所小学、7所初中、2所高中以外,其他类型的学校都是空白。建国后,全市教育事业坚持“向工农兵开门”,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接管、改造了国统区的各类学校和教会学校。至1957年,烟台市的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狠抓教育质量的提高,基本完善了教育体系。1958年,烟台市的各类教育超前发展,创办高等学校3所;增加小学164所,学生纯增10万余人,初中增设29所,高中增加5所,在校生为1957年的2.7倍;中师增至15所;新设中专10所;兴办农中524所,学生4万余人;创办技工学校13所,职工教育空前发展,入学人数占职工的90%以上。1959年,全市幼儿园由1957年的59所发展到5871所,其中公社办5816所,占幼儿团总数的99%以上。创办了一批农业中学、红专学校、职工业余中学、二部制中学等。但因受“左”的影响,盲目发展,质量差。1960年秋至1962年,农业中学全部停办,幼教、普教、中专、师范、高教多被大量压缩,形成了建国以来第一个低潮时期。1963~1965年,提倡以教学为主,狠抓"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搞"小宝塔",建省、地重点学校,教育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小学学生入学率、高考升学率始在省内名列前茅。“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工作瘫痪,出现了教育发展的第二个低潮。1969年按照"小学不出队,联中不出片,高中不出社”的要求,学校数量猛增。至1970年,小学增至10369所,初中1866所,高中274所,初、高中分别是1966年的13倍、7.2倍。但发展超越客观实际,教育质量低劣。1972年和1975年,在全省率先普及5年制小学教育和2年制初中教育。7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国教育发达地市行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81年,整顿提高小学教育,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80~1985年,普通高中由290所调减为108所;农业中学、职业高中由19所增至89所,在校生占高中学段总数的31.4%。1984年开始以教育改革实验区为目标的建设工作。开始集资兴办烟台大学。全市普及小学教育,成为全省最先普及初等教育的地级市,初中入学率达92%,高中入学率达40%。1985~1987年,完成了学校布局不尽合理和专业单一化到布局比较合理、专业多样化的转变。全市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由原来的4大类10个专业发展到8大类50多个专业。1979~1987年,全市共投资2.03亿元,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实现"一无"、“两有”、“六配套”,建成乡镇正规化初

中268所。1988年,全市有小学5165所,初中522所,高中75所,中专74所,职业学校127所,成人学校636所。高等学校发展到7所,在校生19023人,有教职工3219人,其中专任教师1459人。全市有64处乡镇首批实行5年义务教育。小学师资合格率达80%,中学师资合格率达驹%。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1988年,全市向普通高校输送新生5.7万人,年年居全省首位;向成人高校输送新生1.4万人;职业教育共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10多万人;成人教育为城镇培训职工达200万人次,同时为农村培训了一大批致富骨干。
(于大卫 迟克俭 季善事)
【1989年综述】 年内全市教育工作坚持为社会主 义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努力推进各项建设和改革,获得新的进展。一是加强基础建设,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全市的普教、职教、成人教育得以协调发展。在巩固完普农村校舍改造成果的同时,重点抓了公办校舍改造的起步及公办教师住房、乡镇正规初中建设。全市涌现出设施配套、管理科学的市级花园式学校187处。建成乡镇正规初中246处,占规划总数的68%。全市已落实公办校舍改造资金3843.6万元,占全年计划数的75%,开工面积12.6万平方米,占全年开工计划的86%。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足额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到年底已征收4945万元,占全年计划数的85%。仪器和电教工作坚持群众路线,改革了仪器经费划拨办 法,年内普教仪器配备共集资402.6万元,电教配套共集资120万元。全年各项勤工俭学纯收入达3500万元,学校自我完善能力有较大提高。市、县、乡三级衔接的师资培训网络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年内,有2284名初中教师获大专学历证书,1545名小学教师获中专学历证书。全市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和专业合格率巳分别达到22.49%、70.82%。年内涌现出部级劳动模范9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04人;省级优秀教师117人;市级优秀教师269人。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决策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初,会同宣传、文化、公安、工青妇、新闻等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思想 政治工作现状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初步意见。下半年,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组织骨干力量,会同中央教科所,就学校德育、“三教统筹”规划、教育自身的建设和改革、“经济、科技、教育”三位一体新体制等战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八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社会效益。基础教育坚持以乡镇为单位、实施义务教育为工作重点,开展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评估及义务教育规范化档案的建设工作,制定了提高初中学段教育质量的全面规划。市政府表彰与奖励了14个基础教育先进乡镇。为推进骨干实验项目早见成效,全市着重推广“移植布鲁姆教学理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验成果。年内,全市获省和全国中小学有关学科的各种竞赛一等奖16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8个,居全省上游水平。向高校输送新生5135名,万人比居全省之首。制定了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教学、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三结合教学体制的意见并付诸实

施。推进了企业办学、招生、培养和录用相衔接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印发企业举办职业高中设学暂行标准,严格审批手续,使企业举办高中走向正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农村成人教育以建设乡镇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重点,推动了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的基础建设,经检查验收达市颁
甲级标准的占总数的50%。全市有700名社会自学者获得专科毕业证书,150名社会自学者获中专毕业证书,461名社会自学者获专业合格证书。四是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了机关的廉洁勤政建设。
教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投入偏低,教育经费紧缺;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提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尚未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格局;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于大卫)
【莱州成为全国教改实验县】 近几年,莱州市在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改实验工作,“五四”学制实验及9年制义务教育水平评估等方面-已取得初步实验成果。5月23日,国家教委将莱州市列入“全国百县农村教育综合实验区”。实验目的是为实施国家“燎原计划”提供经验和示范,从而促进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其主要内容和任务,一是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方向,使农村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二是加强农、科、教的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农村的人才开发和技术进步;三是搞好三教统筹,使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办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把普及
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搞好各类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建立、完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五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普通中小学引入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六是增加财政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七是加强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做到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结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于大卫 王世友)
【北极星集团成为全国教改实验企业】 国家教委于10月将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公司列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企业之一。国家教委这次确定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企业均系我国较先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设备条件、生产能力、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以及职工教育与培训等都比较好。该公司按国家教委要求,已将企业的教育工作纳入厂长(经理)承包责任制的目标管理之一。年底,联系企业实际,围绕促进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制定了公司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初步方案,并上报国家教委。
(王理政)
【市表彰勤生俭学先进典型】 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振兴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推动勤工俭学活动,12月28日,市教育局、计委、经委、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局联合召开会议,表彰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会上,市6个部门受国家教委、计委、经委及财政部的委托,向获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的芝罘区教育局、烟台电讯仪表厂、牟平一中和先进个人--龙口市诸由中学张晋林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市6个部门受省教委、计委、经委、财政厅、人事局、劳动局的委托,向被评为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的20个先进集体、15名先进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状。
(于大卫 王正模)
【市首次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 4月27~29日,由市教育局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市区分管政工的局长、政工科长及试点乡镇和试点学校负责人。会议学习了省教委有关文件,介绍了烟台市部分单位试点经验,并就学校如何推行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制,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试行全员聘任制工资总额包干和校内动态复合工资制等改革内容进行研讨,根据市领导的意见,会议确定莱阳师范为市试点单位。各县市区抓1~2个乡镇试点。会后,各种不同类型的试点都一定程度地启动了学校内部活力,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于慧心)
【尊师重教初见成效】 全市尊师重教工作初见成效。具体表现一是增加财政拨款,保证教育发展的正常经费。在各方面经费都压缩的情况下,市政府安排的教育经费仍比上年增加1850万元,增长15.8%。二是起步进行公办学校校舍改造。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从1989年开始,用3~5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办学校校舍改造任务,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5亿元。至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已落实资金3500万元,开工面积14万平方米。三是切实解决好教师待遇。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公办学校校舍改造期间,把公办教师住房列为重点,优先予以保证。市、区两级政府还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各拨出专款100万元用于市区教师住房建设。农村公办教师住房已列入农村校舍改造补课项目,力争3~5年解决。开征农村教育费附加以来,全市民办教师工资稳步提高,年平均工资已达1326元(含国拨部分),基本做到不拖欠、不挪用,按月足额发放。市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民办教师实行退休制的规定,使全市民办教师老有所养,安心执教。四是积极扶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鼓励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企业的意见》,规定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全市勤工俭学周转金,并在税收、物资供应等方面确定了优惠政策。
(季善亭)
【中专、中小学教师首批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结束】 全市中专、中小学教师首批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自1987年8月开始试点,1988年2月全面展开,1989年上半年全部结束。这次职改工作情况复杂,矛盾较多,参加职称评定的公、民办教职员工共7万多人。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职改领导小组、烟台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烟台市中学教师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烟台市小学教师高级评审委员会。职改工作严格遵循民主评审程序,实行“三公开”,即上级下达的限额数量公开,本单位排队名次公开,上报各级教师职务的人员名单公开,增加了透明度,取得较好效果。全市中专(部分)、中学、小学3个系列(包括公办教师、以工代教、民办教师)共有5.5万名教师参评,其中获高级职称的1001名,中级职称l万多名,初级职称4.4万多名,分别占参评人数的1.8%、18.2%、
79.9%。
(于慧心)
【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会】 市委、市政府于9月8日在市府礼堂隆重举行。11个县市区的1200名教育工作者与会。大会隆重表彰了579个单位和个人,其中有9名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04名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17名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工作者,269名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49个市级教育先进单位,31个市级尊师重教先进单位。会议由杜世成市长主持。市委书记陈建国作了重要讲话。
(季善亭)
【市招生办实行公开化办事制度】 为提高招生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做到廉洁勤政,公正合理地选拔新生,市招生办公室实行了一系列公开化办事制度。一是将上级有关招生政策、法规、考生体检标准、招生计划、录取程序、照顾录取的若干条件及考生注意事项编印成册,公开印发,公开咨询,并通过新闻媒介广泛宣传。二是根据招生工作进程,利用《招生情况》、报纸、电台等宣传工具和张贴《宣传栏》等形式随时公开有关内容,包括报名人数、各学校线上考生第一志愿人数、全市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各学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线上考生未被录取的原因、按政策规定照顾录 取的考生名单。三是制定严格的招生工作人员纪律和违纪处分规定。四是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对群众检举揭发的人和事,认真对待,严肃查处。
(曲 波)
【芝罘区家庭教育学会】 10月25日成立。家庭教育学会是宣传、推动和研究家庭教育的社会团体。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家庭教育现状,收集家长的反映和要求,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开展家庭教育各种专题的科学研究,总结推广经验,组织有关学术活动;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及时提供有关信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相互联系,使三者有机结合。学会理事会由区宣传、教育、妇联等方面的有关人员共35人组成。
(刘云阁)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实行五公开二监督】 1989年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中,市教育局分配办实行了“政策规定、需求信息、毕业生情况、调配去向和工作程序”五公开,自觉接受纪委、监察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首先通过报纸等媒介向社会广泛宣传分配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和廉政措施,并向来访的家长、学生认真解释有关规定,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市计委、市教育局先后4次召集组织、人事等部门开会,汇报情况,共同研究,提高决策透明度,并将决议情况主动通报市纪委、监察局。五公开二监督的实行,保证了分配工作的顺利进行,4791名大中专毕业生都情绪比较稳定,基本上能服从分配,愉快走上工作岗位。
(于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