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rec=137&run=13

【1989年综述】 1989年,全市国营、合作商业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治理市场环境,整顿流通秩序,丰富市场供应,商品经营保持了繁荣活跃的好势头。国内商品纯购进额23.1亿元,比上年增长O.76%,其中农副产品收购额5.8亿元,比上年下降2.42%纯销售额29.76亿元,比上年增长5. 6%,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值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3%。其主要特点:一是广开进货渠道,组织适销对路商品货源。全市各级商业部门广泛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购进适销对路和各种名优新特产品,推销当地产品,保证群众急用商品不脱销断档,高档耐用消费品保证供给,整个市场比较平稳。二是转变经营作风,搞活商品购销。针对市场疲软,各级商业部门立足城镇,面向农村,通过网点下沉、批发下伸、送货上门、巡回批发等形式,把国营、合作商业同其它集体、个体商业结合一起,繁荣了城乡市场,方便了群众。三是加强工商联合,扩大地方工业产品销售。全市各级商业部门积极主动与生产厂家联系,采取引厂进店、专柜展销、联合经销、外出推销等形式,扩大地方工业产品的销路。有些商业企业还设立经营地方工业品的专门机构,努力扩大销售。年内推销地产品总值9.4亿元。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按照农村第二步改革要求,各级商业部门把服务于和服从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前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重点配套、完善各项改革措施,促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路子。5月中旬,省府在招远县召开了农村流通体制现场会,总结推广招远县商农合作、以商促农、搞活流通的经验,6月下旬,市府在招远县召开了全市流通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推广招远县供销、商业、粮食等部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经验。还总结推广海阳县“公司带农户”、建立多种经营服务体系和牟平县大力发展商办工业、促进农工商一体化的做法。初步确立以流通部门为
主体、以现有企业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供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建立产供销紧密结合、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模式。全市流通部门从当地实际出发,围绕果品、生猪、花生、肉食鸡等大宗骨干农副产品,初步建立起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系列化服务体系框架,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把农工商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避免了农副产品经营中“有利都伸手,无利都缩手,出了问题都甩
手”的问题。年末,全市已建立各种协会、合作社、集团公司170多个,各种加工、储藏企业340余个,为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整顿流通秩序改善市场环境】 近年来,随着"三多一少”(即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流通体制的初步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商业迅速发展。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是“三多”、“三乱”,即公司多、经营环节多、假冒伪劣商品多;批发乱、价格乱、收费乱。一些不具备批发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随意从事批发业务,造成中间环节增多、层层盘剥,转手倒卖,随意涨价,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了治理
市场环境,整顿市场秩序,市府在清理整顿公司的基础上,重点整顿批发、零售秩序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者,制定《关于整顿流通秩序的意见》及《禁止商品交易活动中不正当竞争的若干规定》,对批发企业从注册资金、经营范围、专业人员、经营设施、商业道德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准。规定:凡符合条件的,可继续从事批发业务;对不符合条件的,责令其改变经营方式或停业;不具备条件的零售企业,不准经营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按照中央和省府专营管理的规定,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重要生产资料和彩色电视机,由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专营,减少了经营环节,稳定
了市场价格。8月,市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市场物价、计量、卫生等进行综合治理;9月,按照省府统一部署,广泛开展财税物价大检查;年末,全市深入开展“扫假清劣”活动,把集中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结合起来,效果明显。全市工商部门共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2241起,罚没款406万元;物价部门查处违价案件3535起,罚没款780万元;财税审计部门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4500起,查处金额7694万元。
【“菜篮子工程”起步稳、发展快、效果好】 1989年是市区“菜篮子工程”的起步年。市委、市府非常重视,先后召开5次综合性会议,研究部署"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规划、任务、目标和措施,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拨出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此项工程的建设;撤销原市蔬菜办公室,组建
肉、蛋、菜、奶等主要副食品的产销业务。年内,新增一线蔬菜基地3200亩,总面积达到25335亩,实现了市区居民人均6厘菜田的要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280亩,增加6950亩,保护栽培面积达到11210亩,增加1876亩,其中大、中棚3227亩,增加670亩;基地提供蔬菜6250万公斤,增加600万公斤;市场总供应量7120万公斤,人均日供应蔬菜494克,增加25克;市区蔬菜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3.1%,影响总指数0.25个百分点。肉、蛋、奶基地进一步发展。市区3个大、中型养鸡场,蛋鸡存养量30.58万只,增加了3万只;向市区提供鲜蛋357万公斤,其中低价定量供应230万公斤,增长7.5%。市区10处奶牛场,存养量1600头,提供鲜奶370万公斤,增长12.1%。年销售猪肉6304吨,其中国营商店低价定量供应4718吨。企业单位自办的各种副食品基地已增加到68个。新建幸福、只楚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强化自石路蔬菜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加快批发市场建设,丰富了市场供应。
【果品市场管理取得成效】 烟台市为果品重点产区。年末,全市果园面积165.7万亩,水果总产59.4万吨。近年来,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但由于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运行规则,果品流通秩序混乱,导致了果品质次价高,销售市场萎缩,外调出口锐减,流通不畅,竞争乏力,甚至出现“卖果难”的问题。为加强果品市场管理,8月,市府下达了《关于加强果品市场管理的意见》,市及有关县市区成立了由工商、物价、计量、交通、公安、供销等部门参加的苹果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对果品特别是苹果的下树时间、收购价格、质量标准、经营渠道等,实行全面管理。在铁路站点、公路道口、码头等处设立苹果质量检查站,对外调苹果进行质量检查,禁止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苹果调运外地市场。采取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办法,方便生产者和经营者。海阳、招远、龙口、莱阳、莱州、蓬莱等县市针对果品税费项目增加、涉及部门多的实际情况,在苹果产区乡镇设立工商、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联合办公室,办理果晶准运证和征收各种税费可一次完成,方便了外地客户。市府在果品收购旺季,先后在栖霞、海阳召开了两次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促进果品种购销。一些县市区还发挥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仓招牌、守信誉活动,果品经营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海阳县供销社系统经营的“凤凰山”牌苹果,深受外地客户欢迎。年末,全市供销社系统收购苹果17.5万吨,比上年下降19.6%;收购大梨2.8万吨,下降14.5%。果品收购价格稳中有降,销售市场有所扩大,市场信誉逐步恢复。
【压缩行业用粮油保证居民供应】 为了节减国家平价粮油支出,克服财政困难,实现全市粮油和财政收支平衡,市府制定了《关于压缩平价粮油销售的实施意见》及《芝罘区糕点生产经营管理意见》、《芝罘区早点生产、供应管理意见》、《芝罘区口粮转化食品生产销售管理意见》,于11月1日在市区开始实行。主要内容包括:取消部分农业统销粮;压缩饮食业的粮油供应;进一步压缩糕点用粮油;对居民“口粮转化”食品实行定品种持证供应等。这些政策出台后,引起了市区居民情绪的一些波动。市府及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介,扩大宣传,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多数群众对政府的政策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压缩平价粮油销售的政策出台后,对保证市区居民粮油的正常供应,稳定桃酥、蛋糕、面包、月饼、饼干等主要副食品的价格,起了保证作用,也控制了平价粮油食品的外流和城乡倒流。
【加强普查调整网点布局】为了摸清全市商业网点的基本状况,搞好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和整体布局,市财贸办公室、网点办公室、统计局、工商局及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于4月下旬对全市城乡商业网点进行了全面普查:调查范围为商业、供销、粮食:工交系统商业批发及农贸市场等8个种类、30多个行业;普查内容主要是网点名称、营业地址、隶属关系、经济性质、主营业务、从业人员、营业面积、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及年营业额,普查结果是:全市城乡共有各类商业网点76668处,营业面积486527平方米,从业人员194576人。同1979年相比,网点增长6.7倍,人员增长3.3倍,每千人拥有网点12.5处,营业面积790平方米,从业人员31.6人。商业网点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少,结构布局不合理。盈利行业,如百货、烟酒、服装等发展过快,这类网点32871处,占总数的42.9%,比1979年增长21.5倍;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点,如饭店、粮店、菜店、理发店、浴池等,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全市只有11016处,占总数的14%,比1979年增长8.4倍。针对商业网点现状,市有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行业配套,文便群众”的原则,制订商业网点近期和长远规划,大力发展国营商业和群众生活必需的饮食服务业网点,有限制地发展日用工业品零售网点,促使全市城乡商业网点协调、迅速发展。
(高殿束 于友林 刘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