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60&A=1&rec=105&run=13

【历史概况】 烟台市渔业历史悠久,生产门类齐全、经营体系完备,是我国重要渔业地市之一。
建国以来,烟台水产业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1949~1952年,党和政府着手进行渔业民主改革,创建国营渔业。在国家给予贷款贷粮的大力扶持下,渔民积极修船办网,恢复生产。到1952年,水产品产量达到5.39万吨,接近建国前的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l倍多。其中海洋捕捞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99%。
1953~1957年,全市完成了对私营渔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8%的渔民加入合作社,走上集体化的道路,渔业专业劳力发展到1.8万人,海洋捕捞开始使用机帆船生产。国营渔业经过合并、整顿,健全了生产机构,增添了大功率渔轮和较为先进的助渔助航仪器,捕捞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在生产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全市水产生产平均年递增5.7%。1957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2万吨,比1952年增长32%。
1958~1965年,全市贯彻中央提出的"以养为主,积极捕捞"的渔业方针,改变了烟台市水产生产长期靠海洋捕捞的格局。经过3年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了50年代末期决策上高指标、瞎指挥和"一平二调"、"共产风"等错误的影响,打破水产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集体渔业确定了以生产大队、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渔业体制。全市机动渔船发展到305只,1.89万千瓦,比1957年分别增加1.6倍和1.3倍。水产养殖面积由1957年的989亩激增到6.3万亩。196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9.44万吨,比1957年增长32.5%。
1966~1978年,全市贯彻"捕养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渔业方针,水产生产以年6%的平均递增率增长。在此期间,国家扩大了渔业基本建设规模,全市先后修建了14处较大渔港,基本实现了渔船机动化、网渔具化学纤维化。1978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1万吨,渔业产值10412万元,比1965年分别增长1.1倍和2.5倍。其中海洋捕捞产量达15.6万吨,比1965年增长69%。但由于片面追求产量,长期酷渔滥捕,导致近海多种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渔船平均千瓦产量逐年下降。这期间,以海带为主要品种的海水养殖,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达到,4.3万吨,比1965年增长22.3倍。
1979年后,全市水产生产进入调整改革迅速崛起的新时期。在发展方向上,贯彻"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水产工作方针,调整了渔业内部结构,压缩了近海捕捞强度,增强了外海和远洋捕捞能力,发展了海、淡水增养殖;在经济体制上,以解放生产力、发展水产商品经济为主要目的,以多种经营、放开价格为基本特征的渔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日趋深入。在各个生产领域中不断落实完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渔业劳动者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积极性,广大渔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生产布局上,依靠政策和科技进步,加快了浅海、 荒滩的开发速度,生产领域不断扩大。10年来,海水养殖面积以年均1.3万亩的速度增加;养殖产量以年均 1.2万吨的速度增长,加快了水产生产由“猎捕型”到"渔牧型"的战略转变。全市渔业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生产、科研、经营、服务等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198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4.9万吨,比有较快发展的1985年增加1倍,年均递增23.3%;渔业产值达到3.07亿元。
(王士鹏)
【1989年综述】 烟台水产业坚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总方针,保持了水产生产的持续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1.25万吨,渔业产值3.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2%和10.7%。
一年来,全市水产生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一是水域开发向纵深发展。全市新增养殖面积近万亩,海水养殖总面积达到18.39万亩产量增加到16.59万吨,比上年增长20%。海洋捕捞进一步调整了作业结构,积极开展多种工具作业,合理地利用了资源,产量达24.3万吨,比上年增长17.8%。二是科技兴渔有所突破。一年来,全市共验收科研项目22项,其中121项达到省级以上先进水平。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也大有起色,高产渔具、高效养殖、人工育苗等技术正在加速转化为生产力。三是服务体系进一步 完善。全市拥有较大渔港14处,渔业码头16个,总长4165米;冷库232座,总容量4.4万吨;海珍品育苗场29处,育苗水体1.7万立方米,海带育苗场4处,年育苗能力10亿株;饵料加工厂(场)9处,年生产能力2万吨,基本形成全方位服务网络。四是创汇渔业有新发展。重点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规模,全市共出口各类水产品7000余吨,创汇3400多万美元。五是依法治渔得到加强。针对沿海小功率渔船增多渔民法制观念淡薄等特点,扩大了渔业法规的宣传教育规模。全年共召开不同层次的法制座谈会232次,主办法制学习班73期, 利用电视、广播宣传1230次,印发宣传材料1.4万余份,受教育渔民达4.8万人,占渔民总人数的75%。采取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海陆检查相结合等形式,出动l万多人次进行生产管理,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各级管理部门切实加强了安全工作领导,形成市、县、乡、村4 级安全网络,海损事故明显下降,渔民死亡率比上年下降41%。市水产局及7个县(市、区)水产局被省水产局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六是市直水产企业经济进一步壮大。烟台水产集团成立以来,较好地发挥了群体优势,扩大了生产领域,促进了全市渔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利润762万元,比上年增长21.5%。七是水产品市场供应逐步繁荣。国营水产商业充分发挥市场流通的主导作用,积极扩大水产品销售,丰富市场、平抑物价,一年来共向市场投放水产品6000多吨,其中低价供应1290多吨。
1989年全市水产业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困难情况:一是国家银根抽紧,渔业投入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水产品价格下跌,经济效益降低。
二是水产生产发展不平衡,对虾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首次出现严重亏损。三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推广工作形成断层,技术截留问题较为突 出。四是集体渔业普遍存在承包基数偏低、积累分配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等问题。
(商志强 马兆虎 王士鹏)
【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合理利用新资源】 1989年,海洋捕捞在近海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秋汛对虾生产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进一步调整作业结构,不断加强渔业技术改造,合理地利用了近海小体型鱼类和魁蚶等贝类资源,捕捞产量达到24.3万吨,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群众渔业捕捞产量17.3万吨,占全市海洋捕捞总产量的70.8%。
一年来,海洋捕捞坚持开发、增殖、保护相结合,进行了综合治理。在积极稳妥地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渔业的同时,立足本地优势,广泛开展以流为主;围、流、拖、扒、钓及定置渔具等多种作业。在生产中,重点推广了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杂鱼三重刺网和鳗。鱼落网,青、小鳞鲶等小体型鱼类比上年增产3400吨;扒魁蚶生产船增加到220余只,产量达到2.6万吨,比上年增长1.5倍;外海捕捞产量达4.9万余吨,比上年增产600余吨。渔船马力单产1.05吨,比上年提高lO%以上。全市58.8千瓦(80马力)以下的小功率渔船已发展到6400余只(占全市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数的87.4%)。从总体看,全市海洋捕捞能力仍较低。
(杨连瑞 王士鹏)
【海水养殖业蓬勃发展】 1989年,全市海水养殖的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养殖总面积达1s.3万亩,产量16.5万吨。养殖品种主要以对虾、贻贝、扇贝、海带为主,另有海参、鲍鱼、蛤仔、缢蛏、泥蚶、牡蛎、罗非鱼等10多种。养殖布局中,浅海、港湾、滩涂养殖面积分别为5.07万亩、4.22万亩和9.08万亩,分别占全市海水养殖总面积的27.3%、23.1%和49.6%;养殖产量分别为15.02万吨、O.65万吨和0.9l万吨,分别占全市海水养殖总产量的91%、3.9%和5.5%。群众渔业的养捕比例上升到11.05,基本达到养捕平衡。1989年,全市建有对虾育苗场18处,育苗水体5.3万立方米,培育虾苗37.7亿尾,对虾养殖面积增加到12.4万亩,建设总投资达3亿多元,从事养虾生产及为其服务劳力近万人,总产量达9003吨,亩产73公斤,与上年持平。对虾规格平均12.1厘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市除莱州市对虾养殖减产外,其它县(市、区)都比上年有所提高。由于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对虾养殖首次出现严重亏损,金额达2400多万元。海带养殖面积增加到1.6万亩,产量达1.6l万吨,分别占全市海水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和9.7%。由于海区布局不尽合理,加之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影响,海带亩产为977公斤,比上年减少41.3%。贻贝养殖面积达1.31万亩,产量8.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33.7%和32.2%。由于贝藻间养、轮作等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贻贝平均亩产达6000公斤以上,总产和亩单产均列全省首位。
【扇贝产量居全国之首】 全市共有海珍品育苗场29处,育苗水体1.7万立方米,培育扇贝苗种13亿粒,另辟有庙岛湾、芝罘湾等多处良好天然采苗场,扇贝养殖面积达1.8万亩,占海水养殖总面积的9.8%,产量达5.3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32.1%,占全国扇贝总产量的42.7%,产量居全国首位。其中,长岛县养殖实收面积7000亩,成为我国最大的扇贝增养殖基地。莱州犄因其水质良好,自然条件优越,已发展成扇贝养殖的主要开发水域。
(王士鹏)
【淡水养鱼】 1989年,全市淡水养殖专业劳力达5883人,建有不同规模的鱼种场和鱼种孵化点20多处,全年孵化鱼苗4323万尾、培育大规格鱼种1359万尾。水利养鱼防逃设施200多处,养殖船45只,共338.3千瓦。在海阳县建有1处淡水商品鱼养殖基地,面积达1500亩,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干旱缺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为lO.6万亩,比上年减少17%;养殖产量为2593吨,比上年减少21.8%;平均养殖亩产25公斤,比上年下降3.8%。其中淡水鱼养殖产量为2549吨,占淡水产品总产量的97.7%。
(栾槐义 王士鹏)
【水产科技成果显著】 全市共有市、县(市、区)两级水产科研、技术推广部门12处,水产科技人员525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24人、初级职称379人。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在组织重大课题科技攻关、应用推广科技成果推动企业和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共通过验收鉴定的科技成果22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以上的2l项,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其中,由省科委下达的《真鲷网箱养殖技术研究》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00平方米的养殖网箱中,获鱼3717公斤,总效益5.6万元。在我国北方,真鲷养殖首次形成生产规模,为全市浅海养殖增加1%新品种,为开展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全市"扇贝套网笼养殖技术"推广7500多亩,亩增产695公斤,获纯益1298万元。
(姜善义 王士鹏)
【一批中外合资水产企业建成】 1984年,烟台被列为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水产外事活动空前活跃,在利用外资发展渔业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全市先后办起中外合资、合作企业22个,合同成交额达16a3万美元、合同贸易额651美元。同时还搞成"三来一补"项目 6个,利用外资1200多万美元。1989年,共出口各类水产品7000多吨,创汇3400万美元,外向型渔业经济得到发展,大大提高了烟台水产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中外合资、合作水产企业中,市直水产系统占有5个。
1989年先后成立的有海鹏、奄美、芝兴本达等4个水 产有限公司。成立较早的烟台海兴水产有限公司利用合资企业优势积极开辟国际市场,扩大低值鱼、贝类和牙鲆、河豚等冰鲜品出口,1989年共出口各类水产品720吨,创汇220万美元。
【烟台水产集团公司成立】 1月,经市府批准正式成立。该公司是融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水产企业,辖市水产供销公司、市海藻工业公司、市远洋渔业开发公司、市水产养殖公司和4个合资合作水产股份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亿元,从业职工2000多人。公司充分发挥集团群体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以合资企业为"窗口",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在市场疲软、资金能源短缺的不利条件下,全年共引进外资74万美元,外贸出口1200多万美元,创汇360万美元。经省外经委批准,集团辖属市远洋渔业开发公司在全省首次获得对台湾小额贸易出口权。年末,该公司投资兴建的烟台芝罘岛渔港码头,以及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组合式5000吨冷库已破土动工。
(王士鹏)
【市水产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学术年会】12月11~13日举行。全市水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62人到会。针对当前水产生产存在的问题,在广泛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共商科技兴渔对策。这是该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在当前水产业面临着挑战的严峻形势下举办的第二次学术年会。会上,一致通过了提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烟台市水产学会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渔业的建议》。山东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李世杰到会讲话。
(杨连瑞 王士鹏)
【省水产研究所科研成果丰硕】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通过技术鉴定或评议的科研项目4项,即桑沟湾对虾资源增殖研究、山东省"八五"期间海洋捕捞与水产品加工科技发展调研与预测、扇贝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研究、冻虾仁国家标准。受各级奖励的科研成果16项,其中:国家级奖l项部、省级奖6;项,省局、水科院级奖9项。其中对虾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获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东、黄海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对虾流网浮动式接虾兜推广分别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鹰爪虾资源调查及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调查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鹰虾一号拖网推广,海岸带水文调查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黄盖鲽育苗技术的研究获山东省水产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海洋渔具调查与区划的研究,PVC泡沫塑料出口浮子的研制获山东省水产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渔业机械化区划,莱州湾毛蚶死亡原因的调查报告,GB6641-6642-86虾皮标准,聚乙烯球形泡沫塑料浮子专业标准,UB---1型复合沉子推广获山东省水产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含合作项目)。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选会上,共有18篇论文获奖,其中《渤海对虾资源变动与稳产措施的初步研究》获山东省水产系统唯一一等奖。
(王茂剑 张锡佳)
【海洋渔业公司渔业成绩显著】 1989年是烟台海洋渔业公司远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成绩显著的年。该公司"烟远一号"烟远二号"船,1989年共创汇525万美元,内销收入人民币468万元。"烟远一号"返航回港后抓紧备航工作,创造了备航速度的新记录;"烟远二号"在完成了9个月的航次生产任务后,延长作业时间不返航,直接开辟无须鳕渔场,提高了捕捞产量和创汇收入。公司远洋渔业还与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合资购进大型远洋冷藏运输船"海丰301号"租赁给美国桑玛公司参与国际营运活动,共创汇151.1万美元,在国内渔业系统首创了远洋冷运船向国外出租的生产方式。另外公司还首次派出两艘渔船、一艘加工船赴苏联沃克斯克海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探捕,为日后公司在苏联海域的远洋渔业生产积累了经验。
(王培东)
【渤海对虾人工增殖放流突破20亿尾大关】 渤海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始于1985年,是在农业部领导下,由黄渤海区渔政分局组织山东、河北、天津、辽宁4省市具体实施的。1989年突破20亿尾大关,达223300万尾,超过当年计划放流15亿尾的48.9%,按正常回捕率可增殖资源6000余吨。创我国海洋资源新纪录。渤海对虾人工增殖渔业的迅速发展,为渔业其它品种的增殖积累了经验,对促进我国海洋增殖渔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曲以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