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9&rec=4&run=13

近年来,东营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卓有成效,2000年被评为全省创
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3年先后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
设示范城市等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居全国百强城
市第37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004年,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目标:确保成为首批省级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4月23日,油地军校联合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过1年多
的努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加强创城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放到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来审
视、定位。一是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统揽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统筹
规划三个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二是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作为加快发展的助推器,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的动力。
三是的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执政为民的主旋律,通过创城提升全社会的文明
程度,促进人的自身发展,让老百姓享受文明的成果。四是把创建文明城市
作为机关建设的主体活动,通过创城锤炼干部队伍,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
变。
健全两个机构。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
16名油地军校分管领导任副主任,30多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文明
城市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市的创城工作,对创城工作进行重大
决策部署。二是健全日常办事机构。市创城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宣传教
育组、城市建设管理组、社会事业组、社会秩序组、农村工作组、油田工作
组等6个工作组,分别由两名市级领导任组长(主任),作为创城工作的日
常办事机构,负责对创城工作的具体指导和调度协调。市创城办由从市直各
部门抽调的16名骨干人员组成,专职从事创城工作,实行定点集中办公。各
级各部门均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日常办事机构,安排专职人员从事创
城工作。全市专职从事创城工作的人员达到300多人。
重抓三个环节。一是责任分解。按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指标要求,
将创城指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单位,落实到岗位、
到人,实现创城工作职、责、权的统一,做到了从领导同志到普通干部群众,
创城任务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二是宣传发动。油地军校先后联合召开
大规模的动员、调度会议9次;对市民教育、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秩序整顿、
治安秩序整顿、社会事业建设、创建文明社区、建设小康文明村等活动进行
专门动员部署;党政机关、社区市民学校、农村农民夜校和普通学校等开展
专门宣传教育活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大容
量、多形式对其进行宣传报道,仅市级媒体播发创城专稿约300万字。三是督
查考核。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东营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督查考核办法》,
把创城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按20%
的分值计入各单位党务政务督查考核,按50%的比例计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责任考核,并作为年度命名表彰的重要依据。建立起集中督查和分散督查相
结合、全面督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书面督查和现场督查相结合,执法监督、
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并用的创城工作督导体系。通过开通12319创
城监督热线、聘请社会监督员、设立不文明行为曝光台等形式,提高督查实
效。市领导多次带队开展创城督查调研,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代表、委
员,对创城工作进行重点视察。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实行专项督办,共
下发专项督办件647件,督办事项1875个,办结率100%。
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坚持领导带头,以身示范。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带
头讲文明、树形象,带头摸实情、抓调度,通过明查暗访掌握创城工作第一
手信息资料。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根据群众“盼富裕、盼文明、
盼公正、盼安全”的愿望和呼声,下大气力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
题,努力为群众创造富足康乐、安全稳定、公正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环境,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明成果。三是坚持油地军校联动,齐抓
共创。整合区域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四是坚持城乡统
筹,协调发展。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市财
政1/3以上的财力用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用社区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农村,用市
民的理念来教育农民,在农村开展建设小康文明村活动,全市所有村庄都在
积极加大投入,开展活动,参与创建。五是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建立长
效机制。在集中推进当前创城各项工作的同时,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
保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长期有效。
做到四项落实。一是落实目标和规划。做到创城工作层层有规划、人人
有任务。二是落实制度。逐级建立日常调度、情况交流、工作指导、督导落
实、测试考核、表彰奖励以及创城办工作人员守则等制度;实行周调度、月
通报、季总结、年考核制度;重点工程和关键工作,实行一天一调度。三是
落实奖惩。按照“谁牵头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负责”的原则,
严格兑现奖惩,对创城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因工作不力影响创城工作的,所
在单位当年不能评为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单位、
效能考核先进单位、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一律不能参加
年内评先树优,一把手要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检讨。四是落实经费。将
创城经费列入财政专项支出,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创城宣传教育、环境集
中整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油地共投入创城专项经费3500万元,其中油田拨
付专项经费1500万元。
二、组织实施八大创建工程,全民参与创建活动
创城工作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为宗旨,以解决
影响城市文明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在全市广泛宣传发动,
组织实施八大工程,掀起全民创建文明城市大行动。
1.市民素质工程。(1)围绕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抓宣传教育。深
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编印市情普及读物《爱我东营》、
道德教育普及读物《市民文明手册》《市民学习读本》等市民教育教材;在
全市开展东营精神大讨论,提炼出“和谐、诚信、创新、卓越”的新时期东
营精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
集中为未成年人办11件实事,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确定为全省集中宣传
推广的典型之一。(2)围绕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抓科普教育。成立
规模达600人的市科普志愿者服务团,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校园行、科技活动
周、科普活动日、科普春天等活动;在新闻媒体开设《专家热线》《农技博
览》《文明礼仪学校》等科普栏目、节目,在市政府网站设立“东营科普网
页”进行科普宣传。(3)围绕促进市民文明行为的养成,抓管理引导。制
定印发《东营市民道德规范》《东营市民“十不”守则》《东营市民信用公
约》等;严格日常执法管理,对中心城区交通秩序进行综合整治,在主要道
路规划设立公交专用车道、停泊式港湾和出租车招停点,实行出租车定点停
靠;同时,在公交、出租行业开展“与文明同行”活动,公交车全部设立爱
心专座、开通语音提示,出租车统一配备座套、座帽、计价器和服务监督卡。
(4)围绕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开展实践活动。在全市开展“十佳文明
市民”“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开展行业品牌、时代楷模创建和培育活
动。2004年,全市各行业获省部级以上表彰达1000多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
扶贫济困、爱心接力、社会互助、青年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全市共青团组织筹集希望工程救助资金650万元,新建、援建希望小学13所,
资助7200余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慈心一日捐”活动募集善款1000多万元,
人均募集资金额居全省前列;开通东营志愿服务网,举办全市“创建文明城
市,争当优秀注册志愿者”推进仪式,开展“青春文明伴你行”、大中学生
“三下乡”、“无障碍在东营,畅游中心城”志愿者助残等系列志愿服务活
动,全市注册志愿者达7.18万人。
2.城市建设管理工程。(1)设施建设。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实施一批
便民、利民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东城管道气输送、西城集中供暖等生活设施
项目、城镇职工安居工程;各居民小区全部建设健身路径,配套健身器材;
城区新建成1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建成以县级
医疗防保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网
底的功能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2)环境整治。连续开展以治脏治乱为重
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全市环境进行反复的拉网式检查和滚动式治
理,突出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市场周边、学校周边、车站
周边、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检查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投
资8亿多元,对中心城区内的18个村居进行改造,共拆迁房屋2375处、24.76万
平方米,新建住宅面积62.8万平方米。市被省建设厅授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先进城市。(3)形象提升。按照绿化、美化、亮化“三化”并举的要求,
规划建设一批园林广场、街头游园、景观大道,实现城市绿化的广覆盖,形
成以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共绿地为依托、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绿化为补充的
城市园林绿化格局;实施高层建筑“内光外透”工程,所有新建、改建、扩
建的大中型建筑物、构筑物,全部按照城市灯光亮化规划要求,同步安装外
墙灯光设施;统一规划更新老路灯,增加新路灯,积极推广霓虹装饰,提高
亮化的艺术性和观赏性。(4)生态市建设。制定生态市建设整体规划,以
污染减量为重点,实施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取缔燃煤小锅炉和露天烧烤,全
面实施城区工业企业污染源和水域综合治理,初步形成环境洁净优美、资源
有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架构,成为全国环
保模范城市。
3.继续推进“信用东营”建设工程。2002年6月,市在全省率先作出“建
设信用东营,打造信用城市”决定,“信用东营”建设成为加快城市发展的
系统工程。2004年,市被授予首届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成为全国
信用度最高的地区之一。(1)信用道德建设。把信用教育列为各级领导干
部培训、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各新闻媒体开设专题、
专栏,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舆论氛围,先后在《经济日报》
《大众日报》、省电台等发表重头稿件50余篇,其中长篇通讯《文明的价值》
和理论文章《关于“信用东营”建设的理论思考》获2004年省精品奖。(2)
信用制度建设。政府各级各部门单位相继制定信用承诺制度,制定出台《东
营市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体系及办法》,组织35家
企业进行首批信用评级试点;制定《关于加快东营市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东营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和《东营市国家公务员、政
府工作人员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3)信用网络建设。
开通全省第一家信用网站,建成全省第一个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东营信用网
上网企业和中介组织达1740家,发布政务公开和社会承诺服务事项的政府部
门84家,数据库各类信息10万余条、信息量近600万字。东营信用网建设的经
验在山东半岛8城市信用信息共享工程会议上被推介。(4)开展信用实践活
动。在城市,广泛开展争当诚信药店、诚信医院、诚信个体工商户等活动;
在农村,率先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全市已命名文明信用乡镇21个、文明
信用村684个、文明信用企业61个、文明信用户9.9万户、文明信用工商户2333
个。自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农信系统共核发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证28.49万
个,累计发放贷款96.29亿元,贷款余额是工程实施前的近10倍,到期贷款本
息回收率达到99.8%,不良贷款率下降22.8个百分点。农村文明信用工程荣获
山东省首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被确定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品牌之一。
4.全面整治社会秩序。(1)整顿治安秩序。以“平安东营”建设为总抓
手,先后部署开展了“侦破命案”“打击盗抢机动车犯罪”“打击手机短信
诈骗犯罪”“打击制贩假证违法犯罪”“春季严打”“夏季行动”等专项行
动,八类刑事案件发生率降到每万人2.1起。同时,组织武警、消防、边防、
交警及治安警进行夜间巡逻,健全防控体系,织密防控网络,确保社会治安
稳定。(2)整顿交通秩序。以营造文明规范的交通秩序和驾乘环境为目标,
全面开展“与文明同行”“交通四让”和打击非法营运活动,先后出动各类
执法人员3万多人次、警车8000台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2万多份;取缔城区
内非法营运人力三轮车和机动三轮车,规范公交车运行和服务,加强出租车
日常管理,加大行人文明交通教育、引导和监督力度,全社会文明交通的意
识明显增强。(3)整顿市场秩序。制定出台《中心城市场集中整治方案》,
印发《致全市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一封信》等,在主要市场悬挂宣传条幅、出
动宣传车、安装电子显示屏、设置宣传栏,同时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中心城
的市场卫生、无证经营、交易秩序进行集中整治,营造诚信合法经营、公平
有序交易的市场环境;开展以治理违规网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综合整治,
先后出动执法人员2291人次,检查网吧5826家次、出版物经营业户531家,彻
底纠正证照不全、超时经营、未成年人进入等现象。
5.建设文明社区。(1)健全管理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城市街居、
社区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成立市、区
(县)、街道三级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社区基层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会
议、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以及民主决策、民主议事、
居务公开、财务公开、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保障服务、治
保调解、文化体育、环保卫生、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形成高效有序
运转的工作运行机制。(2)完善配套各项设施。全市各级先后投入4000多万
元,高标准配套完善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和服务设施;投入2000万元为所有
居住小区完善人防、物防、消防设施。目前,全市所有社区全部达到“七有”,
即有1处市民学校,有1个文体活动室,有1个图书室,有1个宣传栏,有巡逻
队伍,有防盗设施,有消防设施。(3)提供优质服务。开展面向老年人、
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活动,组织科
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投资800多万元实施老年福利服务
“星光计划”项目,社区服务逐步走向了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4)优
化美化环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行门前卫生绿化“三包”,推行垃圾袋
装化措施,有效绿化、美化了社区环境。(5)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引导
建立社区文体队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
化生活。府前社区的黄河颂群众艺术团、金水社区的金光艺术团、辽河社区
的京剧票友协会等经常组织表演活动。到目前,市级文明社区达到13个,区
级文明社区17个;东营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2个
街道、3个社区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6.小康文明村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农村大力开展创建小
康文明村活动。市委制定《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小康文明村活动的意见》,
确定到2007年,全市30%的村建成小康文明村,到2013年全市农村全部达到小
康文明村标准。目前,全市34%的村庄已完成新一轮村庄规划,小康文明村
达到54个。(1)做好三项基础工作。一是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抓好村
级两委班子建设。换届后,市文明办组织30个小康文明创建村的党支部书记
赴龙口、蓬莱和莱州三市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领导小康文
明村建设的能力。二是完善村级管理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制
定村级近期及长远发展规划,促进农村全面协调持续发展。(2)实施6项重
点建设。一是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和硬化农村道路1000多公里;帮助1万个农
户实施以沼气池建设和改圈、改厕、改灶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工程;实施
千村绿化工程,共植树560多万棵。二是文化建设。全市50%的乡镇、80%的
村建立文化中心和文化大院。三是提高农民素质。实施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
训工程,全市累计培训农民35万人次,使每名受训农民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
四是文明信用建设。各创建村80%的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户标准。五是促进农
民增收。2004年开发上农下渔10万亩,开发整理土地20万亩,建设农业龙头
企业5大集群、6大蔬菜基地、12个冬枣专业乡镇、3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6个渔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粮食基地县和1个国家级棉花基地县,带动全市
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六是平安建设。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严厉打击各种
刑事犯罪和霸头恶势力,扎实推进信访“网底工程”建设,促进农村长治久
安。(3)加大资金投入。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创建小康文明村列入全
市实施的10大工程, 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创建工作, 其中拨款300万元,用于
300个村庄的规划,对实施“一池三改”的农户每户市财政补贴1000元,拨付
1000万元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拨款400万元支持千村万户农
民科技培训工程,拨款600万元用于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开展
油地共建、文明单位结对帮扶、下派干部驻村帮扶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投入
农村。胜利油田帮扶乡镇22个,实施帮扶项目215个,投入资金4.48亿元。市
直第十二批下派干部帮扶的77个村引进各类资金1.47亿元。
7.机关效能工程。在机关推进“双十”工程、政府效率年活动、机关规
范化建设、廉政体系构建等工作,努力打造服务型、高效型、规范型、廉洁
型机关,构建廉洁勤政的政务环境。(1)建设服务型机关,实施“双十”
工程。自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全市发
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确定为民办10件实事和实施十大工程。2004年,为民
办了农民培训和“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建设、“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长效机
制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等10件实事,实施了东营港扩建、
荒碱地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防潮堤建设等十大工程。“双十”工
程成为“民心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2)建设高效型机关,深入开
展政府效率年活动。先后进行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审批事项从原来
的1020项精简到现在的164项;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市级
以下收费项目,年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1000多万元;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和“一站式”服务大厅,有审批事项的部门全部进入大厅,实行“一站式”
集中办理;建立外来投资者投诉中心和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查处违规违纪行
为;设立“行风热线”等服务热线,为市民和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全
面执行首问负责、超时默认、限时办结、办事公开、过错责任追究等一系列
服务承诺制度,促进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的全面提高。(3)建设规范型机
关,加强规范化建设。2004年8~12月,在全市党政机关集中开展机关规范化
建设活动,全面推进机关建设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市委、市
政府出台了《全市加强机关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各级各部门、单位制定
实施方案,逐项落实规范化建设的各项措施,党政机关规范化建设水平得到
全面提高。 (4) 建设廉洁型机关,构建廉政体系。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
“一案两报告”制度、重大典型案件“一案双查”制度、财政投资项目“一
个工程两个方案”制度和重点岗位源头治理四项制度;先后建立健全财政集
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国有资产集中运营监管、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集中
招投标等四个体系,受到中纪委和省纪委的充分肯定。据调查,群众对党政
机关的满意率达到96%,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率达到93%,分别比活动开展
前提高6个和9个百分点。
8.文化建设基础工程。(1)搞好文化建设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关
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整体
工作布局,把文化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规
划,制定近期和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对宣传文化事业的人财物力投入;
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市外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精品生产及大型文艺活动等;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下大气力转换机制,增强活力,
改善服务,为加快全市文化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配套完善图书馆、艺术馆建设;已规划市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
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各县区建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和文化广场;
乡镇建设完善文化中心;城市小区文化设施建设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农村重点建设文化大院。同时,整合油地文化资源,油田科技展览中
心、 图书馆、 艺术馆、青少年宫、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实现油地共享共用。
(3)组织好精品创作。通过层层落实精品生产责任制,加大工作和扶持力
度,全市精品生产上新台阶。到2004年底,全市先后有38件作品获全省精神
文明建设及“精品工程”奖,连续三届获得组织奖;市吕剧团排演的《老乐
醉酒》《潮涌黄河口》两部大型现代吕剧连续在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精神文
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被评为戏剧精品奖。
三、创建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全市经济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91.9亿元,
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地方423亿元,增长25%,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增长55.1%、56.8%,创历史新高;“三个亮点”
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外贸出口总额、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民营企
业户数分别增长81.6%、36.5%、31%;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8%,投资规
模为历史上最大,油地投资结构由2001年的60:40发展到25:75,地方投资成为
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均已提前1~2年完
成“十五”计划。全市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
城市37位,省内居第四位。2005年第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1亿元,同
比增长17%。
城乡面貌短期内发生大变化。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9平方公里,全市
城市化水平达到54%,居全省首位。中心城形成“十纵八横”的城市主干道
路框架,新世纪广场、文化广场等一大批精品工程先后建成。生活污水处理、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处理等设施基本完备,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
示范城已通过省级验收。 城市绿化品位和档次明显提高, 绿化覆盖率达到
37.4%;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结果在全省的位次从2000年的第六位提升到第
三位,其中环保投资指数达到2.1%,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大气质量常年保
持在二级以上,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广大城乡居民得到实惠。 2004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935元,比上年增长2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3元,增加523元,增幅
均创历史新高。构建起以“三免五保五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救助体
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居有其屋。在全
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部免除农业税及附加,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
在校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免收农村集贸市场业户市场管理费;
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障、“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
度基本建立;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老年人救助、灾
害救助全面开展。其中,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60元和每人
每年700元钱、 500斤粮;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提高到235元,全市参保率达到
95.7%。2004年,为全市1.7万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不含离退休人员)每人每年
发放生活补贴360元。
社会和谐快速形成。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更好地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
量,全市党政之间、上下之间、油地之间、城乡之间,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
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浓厚氛围。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东营油区成为全国秩
序最好的油区之一,被国务院检查组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称为“全国油区治
安工作的一面旗帜”。社会文明快速提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逐步形
成,涌现出许多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方面的好人好
事。文明成为社会生活主题,形成参与文明、关心文明、讲文明的浓厚氛围。
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获省级科学技术奖29项,居全省
第2位,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城区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2004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出自东营,普通高考录
取率高出全省平均8.8个百分点。省委书记张高丽对东营构建和谐社会的做法
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大力宣传和推广,并向中央电视台进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