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9&rec=152&run=13

【东营职业学院】 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东营市人民政府兴办的全
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占地3000余亩,已完成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
建成各类专业实验室70余个,有金工、电气、兽医院等20余处实习车间和校
外实习基地。拥有宽带直通的高性能校园网和高标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藏
书50余万册,各类报刊100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688万元。目前,学院设
有文法、经济、教育、艺体、计算机、工业工程、农业工程七个系,一个中
专部和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512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研究
生226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67人。全日制在校生8460人,各类函授
生5000余人,文体设施齐全,就餐住宿条件均达一流标准。
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学院成立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研究制定了管
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分类管理制度、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
头人评选方案,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
进力度,引进博士1名,硕士3名,聘请2名美籍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在职
教师44人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教师队伍的硕博比例提高3.2个百分点,达到8.8
%,在读硕士达到222名,占专任教师44.%。组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新教师
岗前培训,对全院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为230名教
职工办理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计算机考试报名手续。对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办法
进行修订,共推荐20人参评高级职称,37人参评中级职称,副高以上通过率
达到86.6%,中级通过率达到100%,明显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各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各
系部专业调整方案,完成6个新上专业的申报工作。确定化学工程等7个院级
重点专业,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的步伐。依据全省职业教
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课程,改革课程内容
和课程模式,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四个一”的要求建设精品
课程,共评出11门院级精品课程,其中推荐2门参加省精品课程评选,年底,
这1 1门精品课程均已上网。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对教材的筛选、编写给予
审查、指导。
实验室建设。本着“瞄准一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达到省内领先地位,
为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培养高、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管理
人才”的目标定位,坚持职业性、共享性、前瞻性、持续性、经济性的原则,
制定东营职业学院实验室建设三年规划;与重点专业建设相配套,研究制定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本着
互利、互补、互相支持的原则,开辟校外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各系部与知名
企业加强联系,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书,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
育人环境奠定了基础。
校园建设。2004年是学院的校园建设年,一期工程按计划圆满完成。新
建学生公寓2栋,建筑面积各10000m2;学生餐厅1栋,建筑面积6380 m2;教
学实验楼1栋,建筑面积13083m2;实训楼1栋,建筑面积7575 m2。这五项工
程总建筑面积47000 m2,投资6000万元,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
招生就业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是继续加大招生宣传
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和招生机制。大专招生计划为2600人,录取2952人,报
到2224人,录取报到率为75.34%,计划报到率为85.54%。一志愿报考人数1844
人,比上年增加133.25%;二志愿录取分数文科391分,理科380分,均超出全
省最低线100分。高分考生数也有大幅度上升,最高分数理科552分,文科550
分,均超过三批本科分数线,文、理科前20名入学成绩均在519分以上,生源
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高。中专招生984人,其中五年一贯制招生395人,基本
实现预定目标。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方位打造就业平台,
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提高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建立健全与毕业生就业工
作相关的27个规章制度,成立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
构和工作队伍,配备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成功举办两次大型毕业生供需
见面活动和二十余次小型人才集市活动。2004年毕业生1141人,初次就业率
(含灵活方式就业)98.6%,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十一月份省人事厅组织的全
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工作中,获得475.5的高分,达到“优秀”等级。
科研工作。2004~2005学年上半学期,学院召开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
通过一系列关于科研课题、科研经费和成果管理等文件,科研工作逐步走上
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建立院——市——省——国家四级课题管理网络,多
渠道申报立项课题,全年共执行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
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6项,院级重点课题10个,项目投资100多万元。加强对
科研过程的管理,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耐盐芦笋品系的选育”和“盐碱地
土壤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治理的研究”两项科研成果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
国新技术新产品实施应用推广目录》重点推荐项目。其它项目获得省科技进
步奖1项、省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东营市第十三次
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教师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积极参与
市“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建设,与有关专家合作,设计“东营市农业科技专
家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管理软件,搜集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海
洋大学等省部级专家、市级专家和基层专家442名入库;遴选120名专家组建
“百名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制定“百名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工作方案;建
设各县区和冬枣、芦笋、桑蚕协会等16个基层站点的“可视化远程专家咨询
系统”,为今后科技下乡,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国内
外多所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请他们派专家为广大师生员工作学术
报告,交流科技成果,联合搞科技研发和课题攻关。

【东营市技术学院】 前身是东营市高级技工学校,属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隶属于东营市人民政府,是一所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同时承担技师、
高级技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及其它培训任务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
术院校。2004年7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东营市技术学院。
学院占地9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现
有在编教职工204人,专职教师13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占42%。学院现
设有中级技工部和高级技工部,在校生2359人,其中高级部942人。
学院基础设施完善,教学条件优越。中级技工部开设汽车驾驶、汽车维
修、焊工、机电、电子商务、微机应用、服装制作、烹饪、宾馆服务等专业;
高级技工部开设汽车工程、电气工程、焊接技术、计算机应用、烹饪技术、
数控技术等专业,共49个教学班。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办学,服务经济
育人”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突出技能、全面发展”的办学
方针,教学以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创立一专多能的育人特色;
在学生管理上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半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与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走出一条集职业需求预
测、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鉴定、职业培训于一体的办学之路。学院先
后向社会输送毕业生9000余名,培训各类人员11000余人次,得到社会和企业
的广泛赞誉。学院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山东省职业培
训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就业训练中心”“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
“花园式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山东大王职业学院】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前身是广饶县成人中等
专业学校,始建于1985年,年内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交流为一体
的高等职业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姚福生担任学院名誉
院长。
学院占地830亩,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一亿八千万元。学
院分学系和学部管理,重点系部有机电工程、轻化工程、经济贸易学系和基
础教学部,共30多个专业,现有在校生4000余人。
十几年来,山东大王职业学院遵循“依托企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企业”
的办学原则,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一主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灵活多
样的办学形式,为企业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近年来,学院先后同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轻工学
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知名高等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借助科技
推动科研开发,在科研和技术开发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创办了山东大王工业
科学研究院,并依托山东大王凯银集团创办了山东大王农业科学研究院,成
为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力地促进了高
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与山东省科学院联合开发的
秸秆燃油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另有两个科研项目被推荐列入省星
火计划项目。2月被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授予山东省高校在校生
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点院校, 3月被山东省科技厅星火办评为2003年度
“优秀省级星火培训基地”,是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考点。学院
先后被表彰为山东省省级成人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先进单位、教育工
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先
进单位,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对乡镇企业发展及社会贡献大的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
重点建设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经教
育部批准,2004年正式建立研究生院。2005年1月,教育部同意石油大学更名
为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华东)是中国石油大学的主体。校园占地4000
多亩,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5万册。有13个教学院(部),
以及研究生院、后备军官学院、高职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
教职工3000余人, 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0000人, 各类研究生3500人,函授
(网络)生300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00多人,两
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71人,硕士生导师410人。3人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
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46人享受政
府特殊津贴。学校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
士点,47个硕士点,1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54个本科专业。有5个国家
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科
课程教学基地;有8个省部重点学科,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教育部的“211工程”建设经费1500万元,山
东省的共建资金400万元已经到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项目以及
7000万元建设资金已经落实,建设资金有望继续增加;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
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共建项目正在论证。成立了
学校董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 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办学。
“211工程”二期项目的年度任务按计划完成,学科群大型设备购置方案论证
已完成过半。全年学校计划投入“211工程”建设资金4020万元,悬浮床加氢
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正在形成。
人才培养与就业。2004年招收本科生4988名,其中100名为国防生。生源
质量再创新高。在30个招生的省市中,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2.70%,其中15个
省份达到100%。全年招收外国留学生50多人次。全面启动迎接本科教学评估
工作,召开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进行评估动员和部署。全年投入近2000万
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加强示范课堂和精品课程建设,
2名教师分获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山东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
9门课程通过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评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
基地”通过教育部验收。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举办大学生
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制作技术大赛等,加强大学生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有6件作品在山东省“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奖。
高水平运动队工作以优秀成绩通过山东省的评估验收,大学生男排代表山东
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取得第4名。
函授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不断开拓发展。建设CNPC石油远程培训中心并
开展试点,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网络教育招生8900人,成人教
育招生5500人;网络教育在校生1810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9400人;开展高层
次人才培训、岗位培训等50个班2200人次。选送到阿塞拜疆留学生100多人,
工程师培训60多人; 和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合作MBA课程班已开学
(40多人);和英国开放大学就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和引进高层次培训项目、
优质课程签署了合作备忘录。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巴库接见石油大学留学生。
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突出成绩。2004年共有各类毕业生4008人,其中有
高职毕业生1356人。本科生就业率为97%,高职生就业率为92%,各类毕业生
总体就业率连续第十年保持在95%以上。石油大学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工
作先进单位,全国仅有4所高校获此殊荣。
研究生院通过评估正式建院。研究生院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正式建院。
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录取博士生120人,硕士生851人,在职攻读硕士
学位研究生532人,生源质量有很大提高。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办法,使研究
生导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在岗博士生导师达到71名,为2005年招生的硕士生
导师达到410名。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论文中有1篇博士学位论
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
巩固和开拓科研市场,科研项目水平进一步提升。2004年,科研经费到
位突破1亿元,全年落实以校为主承担“863”项目5项,落实承担省部级以上
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等项目近100项,目前在研
项目800多项,其中超千万元大项目3项。在建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
中心达到22个,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油气加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
心先后通过评估验收。科研成果验收鉴定和获奖情况创历史最好水平,验收
鉴定科研成果80项,其中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油田化学
品应用示范”6个一级课题全部通过科技部、省科技厅联合主持的验收和鉴
定,并且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9项,其中两段提升管
催化裂化技术获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004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科学发明一等奖和东营市特等奖。
加强科研激励机制建设,制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试点方案,出台8项科研奖
励和管理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重点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4年,制订《关于教学院部补充教师的暂行规定》
以及《教学院部补充教师的实施细则》。引进博士和新增硕士师资111人,教
师紧缺的压力得到一定缓解。加强师资培养,完成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完成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推荐申报工作。山东省在校3个学科设立“泰山学者”
特聘教授岗位。加大派出力度,全年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讲学、培训
等各类出国人员共计60多人,派出考察团组7个。加强对教职工继续教育的规
范管理,近100人被批准报考定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在职申请硕士学
位。
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深入。 国际合作办学扩展到研究生教育领域, 从
2004年开始与英国赫里欧·瓦特大学联合培养油藏管理硕士。与澳大利亚伊
迪斯·科文大学联合开办MBA课程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渠道,扩大
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大对外汉语教师及专业教师的师资配备。认真组织国际
学术会议,成功主办“中国第二届沥青材料国际学术交流会”和2004年海峡
两岸科学技术研讨会暨大学院系长论坛。
青岛校区获准立项正式启用。 2002年石油大学在青岛建立科教园区;
2004年8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立项建设青岛校区。9月,青岛校区正式启
用,4000多名学生入住青岛校区。今后学校实行两个校区办学,整体关系定
位为:立足东营,两位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学校的主体在东营校区,
东营校区发展方向为宽领域、大基地,与石油石化企业和东营市保持和加强
广泛合作,继续发挥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优势,成为本科生培养、科研中试、
产业开发和实习实践的基地;青岛校区发展方向为高层次、外向型,主要开
展研究生教育、部分本科生教育以及国际合作办学,努力建设成为高层次人
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中心。
顺利推进各项改革。一是加强两级管理体制建设,出台有关补充教师、
非教师系列人员的暂行规定,扩大教学院部用人自主权。修订人事代理有关
规定,推动企业人事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和津贴制度,调整岗位
津贴。三是推行医疗保险地方统筹,完善学校配套政策。四是财务工作坚持
开源增收节支,运行状态良好。继续开展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立
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中国银行合作,向首批4403名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115万
元。五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土地、公用房资产管理,改革大型仪器设备管理
办法。六是档案管理工作以优秀成绩通过山东省考核。七是后勤管理和服务
协调配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完成体育馆等8项工程。后勤服务全
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八是深化企业改制,对校内各院部管理的独
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石大科技集团两项目荣获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
机电总厂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劳动服务公司自筹资金建设汽车销售展厅和综
合培训楼,出版社规模效益稳定增长,校办企业的良好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学
校办学。
油地军校结合更加紧密。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探索实施
走读生培养模式。2004年学校从东营市和胜利油田招收300名走读生,务实地
解决学校周边油地军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问题。与油田配合办好胜利学院、
高职学院,与东营市进行联合共建二级学院的探索,推荐一批优秀毕业生在
本地区建功立业。科技合作有新的发展,与油田签订200余项技术合同,与东
营市新签订20多项科技协议与合同,与市及垦利县、利津县、河口区等签订
科技全面合作协议,对口召开科技成果和信息发布会,与垦利县开展机械加
工制造业调研和科技合作。学校与油地共建的省级大学科技园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