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8&rec=9&run=13

1997年,东营市被科技部确立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以来,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及《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
业化的决定》精神,按照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纲要》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四个一”工
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市5个县区全
部跨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6.09亿
元,同比增长75.8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8%,比年初增长2.06
个百分点。1999年,东营市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2001年,“发展黄河三
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规划;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东营市列为“国
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东营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省
科技厅对东营市的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1997年以来,先后给予东营市企
业无偿资助经费3600余万元;2003年9月,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列为省级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2003年,东营市被科技部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市”。2004年1月17
日,东营市被科技部命名为“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为全国获此称号的15个城市
之一,是山东省获此称号的唯一城市)。
一、大力深化产学研结合,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实施了产学研结合
“四个一”工程。提出:到2003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每家至少联系一家高校院
所,至少联建一所科研开发机构,至少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至少转化一项高新技术
成果。2003年底,全市各级政府、企业已经与297家大院大所建立联系,与226家建立
科技合作关系,市、县两级重点调度的74家骨干企业中有90%的与大院大所建立稳定
的科技合作关系。全市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建各类科研开发机构127个,引进包括13名
院士、78名博士在内的专兼职高层次技术人才1065人,转化实施高新技术项目336项

以绩效为中心,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的领域。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市政府
先后选择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8家
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学科专业与东营市经济关联度较大的国内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
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使产学研结合步入有组织、有领导、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阶段
。组织到高校院所采购项目40余次,组织举办和参加较大规模的产学研结合洽谈会、
科技成果推介会30余次,均取得显著成效。
以市场为导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多
路出击,加大产学研结合项目的筛选推介工作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在做好与高校院所
的买断专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技术引进、咨询服务等传统产学研结合形式的基
础上,大胆探索技术入股、攻关合作、风险投入、提前介入等新形式,根据现有市场
及潜在市场的需求上项目,有效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以人才为根本,加快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市委、市政府从实施跨世纪人才工
程的高度出发,印发实施《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意见》。各级
党委、政府也逐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项目、人才并举,采取聘请科技经济
顾问、企业总工程师、科研开发机构负责人等多种形式广招人才,为我所用。大胆探
索年薪制、期权制、配送企业股份等多种形式,努力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展得开
、用得上。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通过与高校院所联
建科研开发机构、股份公司、中试基地等,建立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提高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垦利县胜坨镇先后与16家院所高校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联建1
2个科研机构,镇内企业自1999年以来,累计向合作高校投入前期经费3000多万元,
开发出18个高新技术项目,实现年产值12亿元,利税1.5亿元,企业年产值年均递增
15.8%,对该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
二、多元驱动,加快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孵化器建设是欠发达地区转化高新技术
成果、发展新兴产业的基地,经反复酝酿,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孵化器建设。在发展
机制上,官办、民办一起上;在发展形式上,专业、综合一起上。从2000年起,每年
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孵化企业的发展。
2003年,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孵化面积20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投资
6000万元、规划面积达6000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将开工建设。河口区针对自然条件落
后的实际,启动了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建成10600平方米的孵化器,并吸引了16家
企业入驻;东营区一期投资650万元、孵化面积10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也投入使用,
并有8家企业入驻,二期10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占地86.67公顷的高新技术项目区
已开工建设。其它县区的孵化器正在建设中。石油大学孵化器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
并有9家企业入驻,孵化器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与之配套的20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
也已投入使用,用于成果产业化的胜利工业园正在建设中。
企业孵化器发展快,为企业吸引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胜利
油田设计院与东营天成恒信科技公司联合创建的东营民营科技软件园和东营胜利科技
创业中心已投入运营,首批吸引了12家企业入驻。利华益集团的现代中药孵化器、天
运集团的天运科技中试服务中心等企业孵化器正在建设中。
三、健全机构,强化服务,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加强山东省东营生产力促进
中心建设。与已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供求信息通报制度,建立
高新技术项目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介;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东营市科技信
息网,实现与省科技信息网管中心、国家万方数据库及互联网的链接,能够为中小企
业提供及时、准确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成立的市工程项目
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化工、纺织、机电、新材料、环保、金融等领域13名国内知名专
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对全市新上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技术咨询论证工作,达到
减少决策失误、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在5个县区
设立工作站,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东营生产力促进中心也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
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成立东营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具体负责市政府拟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高校
院所的考察和前期准备工作;市政府科技顾问的推荐和日常联系工作;重大产学研结
合活动的组织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等。同时,通过互联网开
展项目咨询论证、企业难题招标、高新技术项目、人才的筛选引进和推介工作。
发挥东营民营科技促进会的作用。东营民营科技促进会是1998年创立的,由油地
校离退休老领导、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组成,实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化运
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难题攻关、企业诊断,帮助企业筛选项目、引进人才。依
托民营科技促进会,成立由32名专家组成的东营市高新技术项目采购供应团,帮助企
业搞好项目洽谈,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对高新技术项目鉴别能力差的问题。2003年,民
营科技促进会又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建高新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项
目的论证、包装、立项申报、项目招商等多层次服务。2003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
展到671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6.5亿元,实现利税14.2亿元,分别是1997年的1.4
4倍、5.92倍和7.1倍。
搞好科技副职的选聘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选聘科技副职的意
见》,放开县区、乡镇科技副职选聘职数和聘任形式的限制。近年来,先后从胜利油
田、石油大学和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高校院所选聘75名复合型人才任科技副县区长和
科技副乡镇长。他们上联高校院所,下联企业农村,成为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重
要组织者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二传手”,达到选聘一个人才、攀上一座靠山、促成一
批项目、带动一方经济的目的。
四、强化措施,加大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导
企业进行产品创新。通过科技攻关、星火、火炬、重大新产品、科技成果推广等各类
计划配套衔接,加强集成,引导企业开发和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开发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加快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业
结构的调整。1997以来,累计实施各类国家级计划项目79项、省级197项、市级203项
,其中由试点企业承担的项目占全部工业项目总数的70%以上。累计开发新产品400个
,实现新增产值120亿元,利税26.5亿元,并先后有14个项目被列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完善政策体系,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1997年至今,先后出台《关于
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等22个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相配套的政策性文
件;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决议》,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
的政策环境,形成较为完善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的决定》对落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项目实行“双零”政策,免收土地出让金和基础
设施配套费;对区外高新技术项目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
减免政策。
加大投入,建立技术创新资金支撑体系。各级科技三项费用连年保持较大幅度增
长,199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科技三项经费8222万元。2003年市、县两级科技三项
经费投入4018万元,是1997年的4.7倍;市级1780万元,是1997年的3.62倍,达到同
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7%,县区均达到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2.5%以上。建立工业高新技
术发展专项资金,1998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至2003年底已滚动发展到1.5亿元。
由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同时筹集社会资金,成立总资金额达1亿元的东营市高新技
术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奖励在科学研究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科技人员,在石油大学设立100万元的“东营-石油大学产学研结合奖励基金”。200
3年开始,设立200万元的知识产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软件著作权登记费和专利申请
、维持费用补贴。企业投入逐年增加,20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均达
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