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8&rec=185&run=13

200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省统计局
2004年2月26日

2003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
省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工作会议制定的“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和目
标任务,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旱涝灾害等不利
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总体呈现
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后劲倍增的良好发展态势,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统计核算,全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 (GDP)
12430.0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为1996年
以来最高增速, 也是我省连续第13年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505.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6650.0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
值4275.0亿元, 增长11.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 50.3:36.5调整变化为
12.1:53.5:34.4,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1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
3.2个百分点。
“三个亮点”发展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
到2258家, 比上年增加9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比上年
增长23.8%,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的比重为19.6%, 提高2.6个百分点。 外经外贸增速加快。 实现进出口总额
446.6亿美元,增长31.6%,增幅达到近年来新高;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百亿美元,
达112.6亿美元,增长73.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快速提升。实现增加值5015.2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实现
增加值3753.5亿元, 占生产总值的30.2%, 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个体工商户
158.6万户, 增长8.6%;从业人员347.1万人,增长16.5%。城乡私营企业22.9万
户,增长29.9%;从业人员366.5万人,增长44.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均生产
总值(GDP)13654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651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据抽样调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9.9元, 增长10.3%;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19.6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5元,增长6.7%;人均居
住面积2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投资主体
多元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 至年底,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
改革, 95.0%的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停
征乡村公益金,部分县(市、区)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约10亿元。财
税改革措施逐步完善,依法规范财政管理,全省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全面展开,省级所
有预算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
山东半岛城市群迅速崛起。半岛城市群8市(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
坊、威海、日照)共实现生产总值8336.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4.5%,按可比价格
计算增长16.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宏观景气指数高位攀升。据3000家企业调查,年末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
企业景气指数为139.6,比上年同期提高3.3点,创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企业
家对宏观经济信心和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8.8,比上年提高2.9点,是1998年以
来的次高水平。表明我省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经济社
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 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区域经
济发展不够协调,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比较大
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15.0亿元,
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1538.1亿元, 增长7.4%;林业51.5亿元,增长5.6%;畜牧
业759.3亿元, 增长4.7%;渔业366.1亿元,增长1.5%。各业产值中,农业占56.6%,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林业占1.9%,与上年持平;畜牧业占28.0%,提高0.4个百
分点;渔业占13.5%,下降0.7个百分点。粮经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57∶43调整
到54∶46。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亩,首次超过总面积的一半,连续多年
成为全国种植优质小麦第一大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增长,名、优、新、特、精、
细品种不断增加。

┏━━━━━━━━━┯━━━━━━━┯━━━━━━━━━┯━━━━━━━┓
┃ 指 标 │ 单 位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 ┃
┠─────────┼───────┼─────────┼───────┨
┃ 粮食 │ 万吨 │ 3435.5 │ 4.3 ┃
┠─────────┼───────┼─────────┼───────┨
┃ 夏粮 │ 万吨 │ 1565.3 │ 1.2 ┃
┠─────────┼───────┼─────────┼───────┨
┃ 秋粮 │ 万吨 │ 1870.2 │ 7.2 ┃
┠─────────┼───────┼─────────┼───────┨
┃ 棉花 │ 万吨 │ 87.7 │ 21.4 ┃
┠─────────┼───────┼─────────┼───────┨
┃ 油料 │ 万吨 │ 361.8 │ 6.3 ┃
┠─────────┼───────┼─────────┼───────┨
┃ 蔬菜 │ 万吨 │ 8729.3 │ 4.7 ┃
┠─────────┼───────┼─────────┼───────┨
┃ 果用瓜、水果 │ 万吨 │ 2526.0 │ 14.4 ┃
┠─────────┼───────┼─────────┼───────┨
┃ 生猪年末存栏 │ 万吨 │ 2975.2 │ 3.2 ┃
┠─────────┼───────┼─────────┼───────┨
┃ 牛年末存栏 │ 万吨 │ 1040.2 │ 2.1 ┃
┠─────────┼───────┼─────────┼───────┨
┃ 羊年末存栏 │ 万吨 │ 3133.7 │ 3.1 ┃
┠─────────┼───────┼─────────┼───────┨
┃ 肉类 │ 万吨 │ 662.1 │ 5.6 ┃
┠─────────┼───────┼─────────┼───────┨
┃ 猪牛羊肉 │ 万吨 │ 445.2 │ 5.7 ┃
┠─────────┼───────┼─────────┼───────┨
┃ 禽肉 │ 万吨 │ 203.6 │ 5.4 ┃
┠─────────┼───────┼─────────┼───────┨
┃ 禽蛋 │ 万吨 │ 424.7 │ 6.3 ┃
┠─────────┼───────┼─────────┼───────┨
┃ 奶类 │ 万吨 │ 148.4 │ 27.1 ┃
┗━━━━━━━━━┷━━━━━━━┷━━━━━━━━━┷━━━━━━━┛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人工造林344.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用材
林192.7千公顷,经济林92.1千公顷,防护林57.7千公顷。全年板栗产量21.1
万吨,增长22.6%;核桃产量1.2万吨,增长57.0%。
“海上山东”建设稳步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
值18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706.2万吨,增长1.6%。以产业结构
调整为突破口的优质水产品养殖亮点凸显,对虾、海参、鲍鱼等优质海水产品产量分
别达到6.1万吨、3.0万吨和0.4万吨,分别增长40.2%、16.2%和17.0%。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用电量272.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3%。
化肥施用量(折纯) 429.5万吨,下降1.0%。有效灌溉面积4760.8千公顷;其中,
节水灌溉面积1787.5千公顷,增长3.1%。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汽车、通电话、
通自来水的村所占比重提高。通汽车村数8.5万个,占村数比重上升到98.0%;通电话
的村数8.7万个, 比重上升到99.9%; 自来水受益村数4.9万个, 比重上升到
56.1%。村村通柏油路的工作顺利推进,完成投资66.7亿元,修建农村柏油公路2.8
万公里。
农业机械化程度稳定提高。实现农机作业服务产值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
年末农机总值达到422.0亿元,增长7.2%。农用机械总动力8336.7万千瓦,增长4.2%;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83.0万台,增长9.1%;联合收割机达6.9万台,增长11.0%。
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7004.0千公顷、4367.0千公顷和3537.0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16172家规模以上工业 (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
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国有及国
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848.3亿元,增长18.1%;集体工业增加值726.3亿元,增长19.5%;
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分别增长23.3%和25.3%。 轻工业增长19.2%,重工
业增长25.7%, 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39:61变化为37:63,标志着我省进入以重化
工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大中型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19.7亿元,增长17.9%。

┏━━━━━━━━┯━━━━━━━━━┯━━━━━━━━┯━━━━━━┓
┃ 产 品 │ 单 位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 ┃
┠────────┼─────────┼────────┼──────┨
┃ 原煤 │ 万吨 │ 14466.739 │ 12 ┃
┠────────┼─────────┼────────┼──────┨
┃ 天然原油 │ 万吨 │ 2665.5 │ -0.2 ┃
┠────────┼─────────┼────────┼──────┨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1395.7 │ 13.2 ┃
┠────────┼─────────┼────────┼──────┨
┃ 水泥 │ 万吨 │ 9777 │ 23.1 ┃
┠────────┼─────────┼────────┼──────┨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2177.0 │ 14.5 ┃
┠────────┼─────────┼────────┼──────┨
┃ 钢 │ 万吨 │ 1415.4 │ 41.2 ┃
┠────────┼─────────┼────────┼──────┨
┃ 成品钢材 │ 万吨 │ 1434.5 │ 37.8 ┃
┠────────┼─────────┼────────┼──────┨
┃ 纱 │ 万吨 │ 186.8 │ 28.5 ┃
┠────────┼─────────┼────────┼──────┨
┃ 布 │ 万吨 │ 46 │ 21.8 ┃
┠────────┼─────────┼────────┼──────┨
┃ 机制纸 │ 万吨 │ 592.6 │ 15.5 ┃
┠────────┼─────────┼────────┼──────┨
┃ 塑料制品 │ 万吨 │ 101.8 │ 28.4 ┃
┠────────┼─────────┼────────┼──────┨
┃ 合成氨 │ 万吨 │ 491.4 │ 10.2 ┃
┠────────┼─────────┼────────┼──────┨
┃ 白酒 │ 万吨 │ 57.1 │ -7.7 ┃
┠────────┼─────────┼────────┼──────┨
┃ 啤酒 │ 万吨 │ 321.7 │ 2.7 ┃
┠────────┼─────────┼────────┼──────┨
┃ 汽车 │ 万辆 │ 14.0 │ 44.7 ┃
┠────────┼─────────┼────────┼──────┨
┃ 摩托车 │ 万辆 │ 87.0 │ 24.6 ┃
┠────────┼─────────┼────────┼──────┨
┃ 家用电冰箱 │ 万台 │ 499.0 │ 18.7 ┃
┠────────┼─────────┼────────┼──────┨
┃ 房间空气调节 │ 万台 │ 460.3 │ 30.6 ┃
┠────────┼─────────┼────────┼──────┨
┃ 微型电子计算 │ 万部 │ 48.6 │ 8.4 ┃
┠────────┼─────────┼────────┼──────┨
┃ 彩色电视机 │ 万部 │ 553.3 │ 22.4 ┃
┗━━━━━━━━┷━━━━━━━━━┷━━━━━━━━┷━━━━━━┛

制造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711.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
的79.0%,比上年增长23.5%,拉动工业增长18.6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
延加工增长45.9%, 通用设备制造增长30.3%,通信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增长3
1.4%。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1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07种,占89.2%;其中,增幅超过30%的
有39种,占增长产品的36.4%。
非公有制工业贡献份额增大。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009.0亿元,占
全部工业的42.8%, 比上年增长31.6%,高于全部工业增幅8.9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
售收入6516.4亿元, 增长47.7%,高于全部工业增幅12.4个百分点。其中,私营工业
实现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高于全部工业增幅21.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919.5亿元,比上
年增长35.3%; 实现利润915.1亿元,实现利税1604.6亿元,分别增长49.6%
和39.7%。 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由上年的
34.6%下降到33.0%, 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0.2次。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
综合指数为151.6,提高13.2点。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4372家,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利税76.3亿元,增长14.5%。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38.6亿元,增长27.7%;实现利税24.9
亿元,增长2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 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50万元以上规模的在建项目4
3311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6.7亿元,比上年
增长51.7%, 创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2.9%,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在全
社会投资中, 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3584.7亿元,增长53.9%。其中,国有单
位投资完成1618.0亿元, 增长31.3%;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等其他经济类型投资
完成1966.7亿元,增长79.5%。城乡集体投资完成1121.5亿元,增长47.3%。个体私营
投资完成620.5亿元,增长47.3%。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
1809.0亿元,增长65.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916.4亿元,增长43.7%。
二、 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5
8.9亿元,比上年增长29.4%;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832.3亿元和1693.5亿元,
增长71.3%和39.5%。三次产业投资构成由上年的2.0∶45.9∶52.1调整为1.7∶51.1∶
47.2。 制造业投资增长92.3%;其中,冶金行业增长2.3倍,机械行业增长1.1倍,纺
织行业增长1.4倍, 化工行业增长96.1%,电子行业增长22.8%。在第三产业内部,环
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6.2倍, 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4倍,科研技术服务业
增长1.2倍, 文教体育和娱乐业增长85.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73.3%。在农村
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6.2亿元,下降2.7%;第二产业投资574.8亿元,增
长34.8%;第三产业投资440.2亿元,增长3 1.3%。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增长。 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79.6亿元,比上年增
长48.4%; 其中,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54.3%,住宅投资增长42.0%,办公楼投资增
长15.3%。 商品房在建规模7102.0万平方米,增长40.2%,其中住宅占81.7%。竣工商
品房2458.8万平方米,增长26.6%,其中住宅占84.1%。全省销售商品房2000.4万平方
米,增长39.0%;其中,销售住宅1790.1万平方米,占89.5%。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
1674.0万平方米, 占住宅销售总量的93.5%。反映我省房地产业发展景气状况的“鲁
房景气指数”在景气区间运行,年末达到107.3,比上年提高0.5点。从指数波动幅度
看,全年各月波动幅度较小,房地产业运行比较稳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零售额2711.1亿元,增长14.7%,市场份额为73.9%;县以下
农村零售额959.0亿元,增长11.6%,市场份额为26.1%。
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增长较快。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018.9亿元,增
长14.1%, 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1.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82.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
66.6亿元,增长11.9%,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8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发展迅速。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2236.0亿元,增长
16.2%,分别比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其他经济零售额的增幅高5.0个和6.3个百分点,
市场份额达61.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通讯器材、汽车、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大类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市场销售亮点
。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99.5%,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0倍,建筑
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4.1倍。
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成交额一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
达308个,已出租摊位数20.6万个,摊位出租率为87.9%;营业面积为1313.1万平方米,
实现成交额2048.8亿元。平均每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 实现出口265.7亿美元, 增长25.8%。其中,一般贸易
140.1亿美元, 增长28.6%;加工贸易123.8亿美元,增长22.4%。进口180.8亿美元,
增长41.0%。 其中, 一般贸易79.4亿美元,增长65.6%;加工贸易79.1亿美元,增长
28.5%。全年实现贸易顺差84.9亿美元,增长2.4%。
外商投资快速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70.9亿美元,增长48.9%;
外商其他投资33.9亿美元, 增长2.1倍;对外借款7.8亿美元,增长21.6%。新签外商
直接投资项目5305个,增长30.5%;合同外商直接投资134.1亿美元,增长86.7%。
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13家,协议投资总额3.1
亿美元,增长41.3%;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1.1亿美元,外方协议投资额2.0亿美元。
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9.9亿美元,增长71.1%;新签合同额12.4亿美元,增长
29.7%。外派各类人员2.3万人次,增长7.8%;年末在外人员5.2万人,增长20.6%。
开发园区健康发展。 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37.0亿元,比
上年增长38.1%;完成财政收入110.8亿元,增长41.6%;出口交货值76.1亿美元,增
长22.6%; 进口55.9亿美元,增长36.1%;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增长42.1%。高
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81.8亿元,增长47.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生产继续稳步增长。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18.0
公里,比上年末增加607.0公里。胶(州) -新(沂)铁路山东段296.6公里建成通车。完
成公路旅客运输量、周转量10.0亿人次和432.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1.0
%。水路旅客运输量、周转量达到1115.0万人次和5.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0.3%和9.6%。
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9.8亿吨、 周转量527.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0%和10.6%。水路
货物运输量4645.0万吨、周转量1847.0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2.9%和11.6%。沿海港口
货物吞吐量2.6亿吨,增长16.1%。铁路旅客发送量3304.0万人次,下降7.4%;旅客周
转量220.1亿人公里, 下降10.7%;货物发送1.4亿吨,增长2.5%;货物周转量1000.5
亿吨公里,增长8.1%。其中,省地方铁路全年发送货物982.0万吨,周转量5.3亿吨公
里,分别增长5.9%和3.9%。
民用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75.7万辆,比上年增长16.6%;
其中私人轿车30.3万辆,增长38.3%。私人轿车占轿车拥有总量的57.2%。
航空业持续发展。全年航空货邮量达到12.4万吨,比上年增长11.3%;客运量60
5.7万人次,增长6.5%。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
中,电信业务总量为334.3亿元,增长17.9%;邮政业务总量36.0亿元,增长13.7%。
年末长途电话电路26.6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62.6万路端。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
到209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08.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9.0部/百人。年末互联
网用户254.0万户。
旅游业受“非典” 影响,国际国内游客及旅游收入均出现下降。接待国际游客7
7.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0.5%;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7亿美元,下降21.7%。接
待国内游客8918.0万人次, 下降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42.8亿元,下降5.0%。全
年旅游总收入573.4亿元,下降6.1%。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实力有新的增强。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2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12.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增值税(25%部
分) 和营业税分别增长13.3%和23.0%。 在境内总收入中, 国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
874.7亿元, 其中地方收入166.1亿元;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412.2亿元,其中地
方收入332.6亿元; 财政等部门组织各项收入821.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4.1亿
元、基金预算收入112.8亿元、预算外资金收入259.3亿元。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
事业发展得到保证。 全省地方财政支出1009.1亿元,增长17.2%;其中,农业支出
61.7亿元,教育支出178.8亿元,科技支出19.8亿元。
存贷款余额双过万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438.2亿元,比年初增加
2190.6亿元。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396.6亿元,比年初增加662.5亿元;居民储
蓄存款余额6768.3亿元, 比年初增加960.1亿元。居民持卡用卡意识增强,全年新增
银行卡备付金和保证金存款26.3亿元,余额达到68.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
额10467.1亿元,比年初增加1908.8亿元。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899.2亿元;其中,
新增工业短期贷款292.7亿元, 新增农业贷款249.1亿元。 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7
05.9亿元。年末个人消费信贷余额828.2亿元,比年初增加316.2亿元。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稳步发育。全年有1家公司在境内上市,2家公司增发股票,
1家公司配股, 2家公司在香港上市,1家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可转债,共融资49.8亿
元。 截止年底,全省有证券公司3家,省内有证券营业部137家,共有境内上市公司6
9家,境外上市公司9家(其中三家同时在境内上市),上市股票82只,上市公司累计融
资已达569.0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已有13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已营业的各类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43家, 从业人员18.0万人。全省保险公司合计资产总额为456.1亿
元, 比上年增长51.5%。实现保费收入283.8亿元,增长26.8%。其中,财产险保
费收入59.1亿元,增长6.9%;人身险保费收入224.7亿元,增长33.3%。财产险和
人身险的比重分别为20.8%与79.2%。全年保险业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56.9亿元,增
长24.6%。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倍受重视。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896项;其中,具有国际领先先进
水平的有466项,具有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有2276项,有486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
奖。 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成效显著。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288项,星火
计划项目198项。 专利工作成绩斐然。专利申请量15794件,比上年增长22.9%;授权
专利9067件, 增长24.3%。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5280个,增长11.0%;专职从
业人员18.9万人, 增长11.0%;签订技术合同24368项,增长26.5%;合同金
额52.6亿元, 增长51.2%。年末共有两院院士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
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59人。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监督检查5万余家企业的6.6万余批产品,企业合格
率为89%。 2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截止年底,共有9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
产品资格。 13个产品被国家确认为“中国名牌”。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278个产
品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验收,75个产品使用采标标志,使用标志产品
累计684个。有23家企业通过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评价。
气象服务为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完成了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任务,110个
地面气象站建成地面自动遥测气象站,建设海岛(岸)加密观测自动气象站11个。省海
洋气象台开展海洋气象预报业务, 对外发布气象指数预报8类17种。人工影响天气作
业取得良好效果,增加降水7.5亿立方米,减少冰雹损失约9.6亿元。
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新进展。对12个地震台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省数字地震台网的
数字台站增加到19个。 完成流动地磁观测724个测点2.4万公里,流动重力观测212段
7880.0公里。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27个培养研究
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1.0万人,比上年增长48.1%;在校研究生2.2万人,增长38%。普
通高等教育共招生27.4万人, 比上年增加5.5万人。其中,本科招生11.6万人,增加
2.6万人;专科招生15.8万人,增加2.9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76.1万人,比上年
增加17.8万人。 其中,本科在校生38.4万人,增加8.4万人;专科在校生37.7万人,
增加9.4万人。 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普通高中招生63.8万人,在校
学生达169.1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加5.9万人和22.1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29.1万人,
在校学生485.3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14.6万人和57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42.8万人,
比上年减少19.8万人。小学招生107.9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
率99.8%,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138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7万人。各类中等职
业学校751所,共招生37.0万人,在校学生90.2万人。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继续发展。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1个,艺术表演场所104个,
公共图书馆140个,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6个。拥有档案馆177个;其中,国家综合
档案馆159个,国家专门档案馆18个,馆藏档案679.8万卷。共出版各类图书5462种、
报纸153种、杂志280种。全省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8座、电视台18座,县级广播电
视台95座。全省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387小时22分,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
时间8690小时12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3.5%和91%。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日臻完善。 共拥有卫生机构1.6万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8
9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71所,妇幼保健机构182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2.2万
张; 卫生技术人员30.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3.2万人、注册护士9.2
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在世界杯总决赛和世界锦标赛中,我省共获得8枚金牌、8枚
银牌、2枚铜牌。在亚洲锦标赛上,获得23枚金牌。在国际比赛中,共创造8项世界纪
录。在全运会项目比赛中,获29枚金牌、21.5枚银牌、21.5枚铜牌,金牌数在全国排
第三位。 组织5个城市参加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共获金牌32枚,在全国排第四位,创
历届最好水平。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8%,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完成投资突破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0%,创历
年增长速度新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已全面启动。
新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2万立方米/日、自来水供水能力30万立
方米/日、公交营运车辆1000标台、城市道路面积80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1900公顷、
垃圾处理能力1600吨/日、集中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
城市规划设计分层次展开。规划投入突破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倍,规划设计
市场开放度、 规划调控的境界和深度明显提高。全省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160项,修
建性详细规划400项, 专业规划140项,完成了156项重点规划项目的规划编制。组织
开展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山东半岛沿海海岸带规划、济南城市空间战略
及新区发展研究、济宁都市圈规划等。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97个,共投资
128.0亿元; 在建的112个项目中,已完成投资103.0亿元。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97
3个, 完成投资额15.2亿元。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
的396个项目, 已完成82个。山东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已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各类自
然保护区65处, 面积963.0千公顷。生态省建设规划工程启动,各级生态示范区建设
试点52个,面积8037.0千公顷。
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共有10个城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数量
居全国第一。17个市政府驻地城市中,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8个
城市符合国家三级标准。 省控地表水中,41.7%的断面符合国家Ⅳ类水质标准,水环
境功能区达标率为44.8%。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8.0分贝,区域环境噪
声昼间平均值53.6分贝。
环境科技成果显著。 有22项环保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成果被评
选为2003年环保优秀科技成果。已有200余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计,有133人取得
国家、 省清洁生产审计师证书。有86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多
个产品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环境监测网络继续完善。 完成了18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并投入运行,1
2个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始建设。完成了244家重点废水污染源的在线监控系统建设。
深入开展了环境空气、河流湖库、近岸海域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全省环境状况公
报和17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9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重点流域排污总量控制监测公报,
全年获取省控以上有效监测数据100万个以上。
十二、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略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达到101.1%;其中,服务项目价
格上升0.7%,消费品价格上升1.3%。分城乡看,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0.7%,
农村上升1.5%。分商品类别看,对价格总水平影响最大的食品类价格上升4.9%,医疗
保健和个人用品上升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0.1%,居住上升1.0%,烟酒
及用品下降0.4%,衣着类下降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2.0%,交通和通讯
工具下降1.2%。
工业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3.5%。其中,轻工业产品上
升1.2%,重工业产品上升6.5%;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升4.6%,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升
0.9%。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5.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2.9%。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上升4.7%,设备工器具价
格下降1.5%,其他费用价格上升4.2%。
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升幅较高。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升8.6%;其中,种植
业产品上升10.2%, 畜牧业产品上升7.8%,渔业产品上升5.8%,林业产品下降9.9%。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2.4%。
房地产价格上升。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升6.7%,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升
7.0%。房屋租赁价格下降1.4%。土地交易价格上升5.1%。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9125.
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42‰,死亡率6.64‰,自然增长率4.78‰。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
收入为7418.4元,比上年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069.4元,增长8.5
%。其中,食品支出2051.3元,增长6.4%;衣着支出790.6元,增长5.2%;设备用品服
务支出461.1元, 增长16.2%; 医疗保健支出444.0元, 增长8.9%;交通和通信支出
638.2元,增长18.5%;文教娱乐服务支出931.5元,增长0.3%;居住支出551.8元, 增
长20.0%; 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200.9元,增长8.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
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19.6台、电冰箱90.5台、洗衣机92.1台、电脑31.4台、
家用汽车1.3辆、 摩托车46.1辆、空调器52.3台、影碟机55.9台、照相机54.2架、微
波炉31.9台、热水器65.8台、移动电话97.5部、固定电话97.3部。
农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1095.5
元, 比上年增长6.1%。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3.2元,增长6.5%。其中,食品支出89
1.8元, 增长6.1%; 衣着支出134.3元,增长3.1%;设备用品服务支出92.2元,下降
4.2%; 医疗保健支出138.8元,增长8.8%;交通和通讯支出187.0元,增长20.1%;文
教娱乐服务支出291.3元, 增长12.3%;居住支出341.7元,增长0.7%;其他商品和服
务支出56.1元, 增长2.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8%。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
彩电71.1台、 电冰箱20.9台、 洗衣机24.7台、电脑1.8台、家用汽车0.8辆、摩托车
51.3辆、空调器1.8台、影碟机25.9台、照相机5.1架、微波炉0.9台、热水器7.7台、
移动电话21.4部、固定电话74.5部。
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实现突破。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0.9万人,比上年净
增69.1万人。 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175.4亿元,比上年增收24.6亿元。企业离退
休人员达到172.6万人,发放养老金146.9亿元,全部做到了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
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89.8%。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5.7万人,
征缴养老保险费66.9亿元,为46.7万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66.8亿元。农村养老保险
参保农民956.0万人,当年收缴保险金8.0亿元,基金累计结余45.2亿元。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91.1万人
。全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45.8亿元,支出36.0亿元,所有统筹单位基本实现了基金收
支平衡。
失业保险的作用明显增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数达到47.6万人,参加失业保
险的人数达到719.0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4.5亿元,增长16.0%;支出12.8亿元。
城乡低保工作得到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112.3万人,比上年增长19.7
%。其中,城镇71.7万人,增长25.7%;农村低保和定期救济40.6万人,增长10.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其中,下岗
失业人员再就业36.0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年
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减少0.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77元,增长1
0.6%。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核算数字。
2.全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东营市2003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东营市统计局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
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掀起了
加快发展的新高潮。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初步核算, 全市生产总值69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
值37.36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553.18亿元,增长17.4%;第三产
业增加值105.54亿元, 增长16.5%。人均生产总值39528元,增长15.8%,按现行汇率
折算为4775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1∶77.2∶16.7变化为5.4∶79.4∶
15.2。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
22.2%。
农林牧渔业
2003年,以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心,大力调整农业
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全市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70.63亿元,按不变价比上年增长8.7%。其中农业总产值34.59亿元,比上
年增长7.3%;林业总产值0.71亿元,比上年增长49.8%;牧业总产值15.66亿元,比上
年增长12.3%;渔业总产值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8.0%。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结构进
一步优化。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6.98万亩,比上年减少51.17万亩,下降21.5%
;粮食总产量66.25万吨,比上年下降13.5%;粮食单产354.33公斤/亩,增加32.73
公斤,增长10.2%。夏粮种植面积80.45万亩,比上年减少21.55万亩,下降21.1%;夏
粮总产量29.78万吨, 比上年下降14.9%;夏粮单产370.1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6.8
公斤,增长7.8%。秋粮种植面积106.53万亩,比上年下降21.8%;秋粮总产36.47万吨,
比上年下降12.3%; 秋粮单产342.3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6.9公斤,增长12.1%。棉
花、蔬菜面积增加,产量增长。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9.78万亩,
比上年增加36.23万亩, 增长57.0%;总产7.28万吨,比上年增长51.8%。蔬菜、瓜类
种植面积60.06万亩, 比上年增加1.94万亩,增长3.3%;总产量224.16万吨,比上年
增长5.8%。其中,蔬菜种植面积52.8万亩,比上年增加2.04万亩,增长4.0%;总产量
206.4万吨,比上年增长6.9%。
林业生产跨越式发展。2003年,全市各级把速生林作为林业生产的重点,制定优
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抓住雨水充沛、墒情好、成本低、成活率高的有利时机,大
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87万亩,比上年增长1.08倍。其中用材
林13.78万亩,比上年增长11.72倍。森林覆盖率15.6%。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各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畜牧业生产作为
增加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
展。 全市生猪累计出栏70.18万头,比上年增长17%;期末存栏38.32万头,比上年增
长8.4%。家禽累计出栏2590.06万只,比上年增长9.7%;期末存栏1418.41万只,比上
年增长12%。 羊累计出栏124.02万只,比上年增长17.2%;期末存栏97.79万只,比上
年增长16.7%。牛累计出栏18.04万头,比上年增长17.5%;期末存栏25.59万头,比上
年增长6.3%。肉类总产量13.37万吨,比上年增长14.5%;禽蛋产量8.89万吨,比上年
增长4%;奶类产量4.01万吨,比上年增长99.4%。
渔业生产发展平稳。2003年,全市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
扩大。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1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1万公顷,增长12.2%。其中海
水养殖面积7.34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14.5%;内陆养殖面积2.7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
6.8%。 水产品总产量33.32万吨, 比上年增加2.32万吨, 增长7.5%。海水产品产量
25.45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0.9 3万吨,比上年下降3.65%;海
水养殖产量14.52万吨,比上年增长13%。淡水水产品产量7.87万吨,比上年增长9.6%。
其中内陆捕捞产量0.95万吨,比上年下降2.0%;内陆养殖产量6.92万吨,比上年增长
11.4%。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4
.66万千瓦,增长6.9%。农村用电量3.38亿千瓦时,增长6.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
)11.21万吨,增长5.9%。有效灌溉面积14.46万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85.2%。全市
1772个村通电话,1761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1761个。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33.06亿元,增长28.1%,
增幅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105.06亿元,增长41.0%。规模
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90亿元,下降2.3%;集体工业增加值6.86亿元,增长
56.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411.53亿元,增长25.7%;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3.43亿元,
增长25.3%;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3.63亿元,增长139.9%;其它经济类型
工业增加值1.71亿元, 增长114.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
344.20亿元,增长11.7%。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0.84亿元、402.23亿元,
增长31.3%和27.0%。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99.02亿元,增长37.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
┃ 产品 │ 单位 │ 2003年 │ 比上年±% ┃
┠──────┼─────┼────────┼────────────┨
┃ 原油 │ 万吨 │ 2665.5 │ -0.2 ┃
┠──────┼─────┼────────┼────────────┨
┃ 天然气 │ 亿立方 │ 8.1 │ 8.0 ┃
┠──────┼─────┼────────┼────────────┨
┃ 小麦粉 │ 万吨 │ 31.02 │ 22.2 ┃
┠──────┼─────┼────────┼────────────┨
┃ 食用植物 │ 万吨 │ 9.38 │ 5.2 ┃
┠──────┼─────┼────────┼────────────┨
┃ 饮料酒 │ 万吨 │ 9.38 │ 5.2 ┃
┠──────┼─────┼────────┼────────────┨
┃ 纱 │ 万吨 │ 4.52 │ -5.0 ┃
┠──────┼─────┼────────┼────────────┨
┃ 布 │ 万米 │ 17769 │ -7.8 ┃
┠──────┼─────┼────────┼────────────┨
┃ 机制纸 │ 万吨 │ 52.46 │ 32.9 ┃
┠──────┼─────┼────────┼────────────┨
┃ 机制纸板 │ 万吨 │ 10.73 │ 19.7 ┃
┠──────┼─────┼────────┼────────────┨
┃原油加工量 │ 万吨 │ 459.17 │ 18.4 ┃
┠──────┼─────┼────────┼────────────┨
┃农用化学化肥│ 万吨 │ 2.05 │ 15.9 ┃
┠──────┼─────┼────────┼────────────┨
┃ 轮胎外胎 │ 万条 │ 733.01 │ 25.4 ┃
┠──────┼─────┼────────┼────────────┨
┃ 塑料制 │ 万公里 │ 3.15 │ 15.2 ┃
┠──────┼─────┼────────┼────────────┨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45.52 │ 18.0 ┃
┗━━━━━━┷━━━━━┷━━━━━━━━┷━━━━━━━━━━━━┛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 经济效益全面提高。 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16%,下降
0.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52.85亿元,增长33.8%,其中地方3
31.24亿元,增长52.4%;实现利润181.26亿元,增长42.8%,其中地方27.95亿元,增
长49.0%;实现利税248.87亿元,增长40.4%,其中地方41.28亿元,增长43.9%。工业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42.5%,比上年提高39.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194.0%,比上年提高
9.9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全面加快。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6亿元,比上年增长
40.6%;其中地方218.26亿元,增长75.9%。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60亿
元, 比上年增长55.3%;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73.83亿元,增长4 6.8%;
农村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4.77亿元, 增长141.0%。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
完成146.20亿元,增长87.9%;更新改造投资96.34亿元,增长12.9%。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规模以上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9.78亿元,比上年增长
169.4%;第二产业投资211.3亿元,增长40.6%;第三产业投资97.52亿元,增长90.6%。
2003年, 674个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437.37亿元, 全年完成投资
288.03亿元,同比增长56.9%。有406个项目竣工投产,建设项目投产率达60.2%。
重点项目建设顺利。2003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全部完成。广利、支脉河、红光、
刁口等渔港建设工程竣工投用。麻湾灌区、宫家灌区和王庄二干延伸改造等大中型灌
区节水改造工程、中心城水域治理等全部完成。10万亩造纸林示范工程,完成造林面
积13.78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开通了“数字化东营”城域网。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及
接线工程按计划建设,完成投资3.36亿元。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计划实施
,已完成投资7.61亿元。胜利电厂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25.67亿元。中心城防潮大堤
全面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27亿元,增长66.7%;
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12.48亿元,增长31.0%,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1.6%。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3.3亿元,增长21.4%;竣工产值
72.6亿元,增长6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3.0万平方米,增长9.1%;房屋建筑竣工
面积203万平方米,增长48.2%。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1.09亿元, 比上年增长
15.7%。按地区分,市的零售额59.68亿元,增长18.9%;县的零售额13.01亿元,增长
1 1.9%; 县以下零售额18.40亿元,增长8.9%。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
额67.88亿元,增长16.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45亿元,增长12.0%;其他行业实现
零售额5.76亿元,增长23.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实现零售额11.02
亿元, 增长16.0%;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2.05亿元,增长14.3%;私营经济实现零售
额14.16亿元,增长28.5%;其他经济类型实现零售额13.86亿元,增长9.6%。
年末全市城乡市场成交额55.2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城市28.73亿元,
增长16.9%;农村26.50亿元,与上年持平。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0个。
外贸出口再创新高。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835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1.0%。分主
要行业看,机电类产品进出口总额49344万美元,增长74.0%,占进出口总额的59.0%
;纺织服装类产品进出口总额12201万美元,增长47.6%,占进出口总额的14.6%;农
副产品进出口总额8145万美元,增长50.3%,占进出口总额的9.8%。全市出口44376万
美元,增长49.9%;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40874万美元,增长52.5%,占出口总额
的92.1%;初级产品出口额3502万美元,增长25.0%。
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8个,合同外资额29232万美元,比
上年增长213%。实际利用外资26334万美元,增长225.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777万
美元,增长116.0%。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继续扩大。2003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项目16个,
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193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6.0%;全年完成营业
额32778万美元,增长41.0%。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4663.4公里,比上年新增155
.7公里。公路密度58.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货运量4494万吨,货运周转量466126
万吨公里,分别增长6.1%和4.7%;客运量2186万人,客运周转量131584万人公里,均
下降6.6%。年末汽车拥有量85548辆,增长11.0%。其中轿车拥有量27888辆,私人轿
车17076辆,私人轿车占轿车总量的61.2%。共有客运线路201条,运营客车629辆,出
租车2669辆。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20亿元,比上年
增长9.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18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02亿元,分别增长8.2%和
25.0%。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4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8万户,比上年增加6万户。移动
电话84万户,新增34.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6.4万户。
旅游业发展保持稳定。“非典”过后,旅游业快速复苏,黄金周假日效应进一步
显现,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2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
总收入7.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接待境外游客1989人次,其中外国人1921人次,
港澳台同胞68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28.66万美元。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财政收
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稳妥推进财政改革,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实现了财政
收支平衡。 全年财政总收入14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
入230429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7%。财政支出287115万元,增长27.2%;支出结构
进一步调整。其中,农林水支出26535万元,增长5.7%;科学支出952万元,增长60.8
%;医疗卫生支出14324万元,增长31.0%;社会保障支出为5353万元,增长10 8.2%。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03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
额为495.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7.40亿元,增长28.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7.49亿元,增长19.7%。全市人均储蓄额16260元,比上年增
加2568元。 各项贷款余额296.71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38.4%。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
221.86亿元,增长29.6%;中长期贷款余额53.37亿元,增长9 5.1%。
保险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机构9家,承保额985.01亿元,全年
保费收入16.70亿元。 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14亿元,增长7.8%;寿险保费收入12.5
6亿元,增长41.2%。全年赔付2.86亿元,增长5.9%。其中,财险赔付2.49亿元,增长
6.2%;寿险赔付0.37亿元,增长5.0%。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出现恢复性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
下降1.3%,降幅分别比上年低0.7和2.1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来看,价格呈上升趋势的有三类。
上涨幅度最大的是食品类,上升5.3%;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上升4.5
%和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持平。呈下降趋势的有四类,下降幅度最大的
是衣着类,下降13.1%;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分别
下降2.6%、2.5%和0.1%。
在商品零售价格统计的十六大商品类别中,价格呈上升趋势的有六类。燃料类涨
幅9.5%;食品类、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类、金银珠宝类分别上升5.0%、4.6%和4.4%;
家俱类和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均上升1.8%。体育用品类与上年持平。价格呈下降
趋势的有九类,降幅最大的是服装、鞋帽类,降幅13.3%;交通和通讯用品类下降10%;
文化办公用品和化妆品类分别下降6.5%和5.3%;饮料烟酒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
日用品类、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类降幅均在0.5%-5%之间。
工业品价格全面上涨。2003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7.8%。其中,轻工业
产品出厂价格上涨4.9%;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20.4%;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8
.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7%。
房地产价格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4.2%。其中商品房销售
价格上涨4.0%,房屋租赁价格上涨5.4%,土地交易价格上涨5.5%。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投资1.74亿元,对中心城的40个居住小区进行
了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完善,建设改造中心城公厕75座,改善了居民居住环
境,提升了城市品位。重点加强城市主要干道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对市
区主要干道进行了重点整治和全面改造,济南路改造、北一路西延、聊城路西延工程
已完成。新增用气人口2.3万人,供热面积82万平方米,垃圾处理能力300吨/日,城
市道路面积211.28万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214公顷。2003年,东营市被命名为国家
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果。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1.5亿元,建成6个环境监测站,
6个烟尘控制区, 6个噪声达标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92.3%;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46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80吨。
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 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0项,
其中省级73项,国家级27项,争取上级无偿资金2191.5万元;开发新产品38个;鉴定
科技成果10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励24项;专利申请量1121件,专利授权880件;认定
登记技术合同1937份,技术交易额5.7亿元。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市、县两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4010万元,同比增长17.3%。
其中市级1780万元,同比增长11.25%,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36%,县区均达到同
级财政预算的2.5%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8家,新增17家。其
中国家级7家,新增2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690家,新增50家。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
“863”计划。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67.0%,占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的比重8.8%,较年初增长2.06个百分点。
产学研结合不断拓展。先后举办了5次重点科技合作活动,组织论证了12个新上
重大工程项目。全市引聘高层次人才190名,联建科研机构14家,转化项目81项。国
际科技合作取得突破,与匈牙利、俄罗斯、美国、巴基斯坦等国的科研院所实施了5
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科技创业基地初具规模。 全市已建和在建各类科技创业中心8个, 孵化总面积
5.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1家,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2亿元,利税8600万元。
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市6所普通高等院校,招生9259人,在校生达到24309人
;普通高中24所,招生14848人,在校生37339人,专任教师2325人,专任教师达标率
85.8%;普通初中94所,招生5977人,在校生96226人,专任教师6996人,专任教师达
标率96.1%;小学252所,在校生12789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巩固率为100%;
幼儿园760所,在园幼儿51982人。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18所,拥有床位8369张,
卫生技术人员8987人,其中医生3896人。全市投资7096万元,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分别设立了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建立了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市全面推开,
全市参保农民104.1万人,参保率为98%。合理规划设置了33处乡镇卫生院,确定了11
处中心卫生院和22处一般卫生院, 新建和改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各100处,明确了
功能定位,优化了资源配置。
文化体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2003年,成功排演了“
开放的东营、奋进的东营”文艺晚会;组织了东营市2003年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举
办了东营市首届京剧票友大赛。全年共组织广场文化活动23场,累计送戏下乡540余
场。专业艺术取得新成绩。创作排演了大型现代吕剧《潮涌黄河口》;剧本《大海潮
》、《老憨上任记》获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学铜奖,剧本《书记还乡》获剧本奖。在国
家级报刊发表小说17篇,短篇小说《王树的大叫》获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学奖。东营市
艺术团获全国总工会文艺调研说唱表演银奖。
报纸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东营日报社先后有86件次好新闻、好版面、好论文、
好专栏、好照片、好广告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复评暨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铜奖、中国地市
报新闻奖、中国时事报道奖、山东新闻奖等省级以上奖项。全年对外宣传、市外宣传
用稿近300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国家
级主要新闻媒体发表稿件38篇,在涉外新闻媒体和海外媒体发表稿件50余篇。
广播电视事业欣欣向荣。2003年,市电台在省台播发新闻稿件4782条,总分列全
省第一名;市电视台在省台播发新闻稿件648条,总分列全省第六名。精品生产取得
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全省广播电视政府奖评选中,广播新闻《零税区引来60亿》、
电视剧《黄河入海的地方》、春节晚会《大河春消息》、公益广告《请节约每一滴水
》、形象广告《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和栏目《快乐宝贝》分别荣获一等奖
。电视农业专题栏目《田园风》被评为全省名栏目。全年有60多件作品在全国、全省
的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获得较好名次。
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89%,入户
率31.5%。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突破28.6万户,其中地方用户15.6万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举行了“体育进社区”启动仪
式,清风湖公园的省级健身路径工程投入使用。竞技体育有了新突破。8个单位被评
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全省青少年运动会上,共获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7
枚。在全国太极拳交流大赛中获银奖1枚。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8.68元,
比上年增长11.5%。 居民消费支出6971.78元, 增长9.8%。 其中, 交通、通讯支出
619.83元, 比上年增长14.9%; 居住支出296.97元, 比上年增长28.9%; 食品支出
2132.9 7元, 比上年增长14.6%。恩格尔系数为30.6%。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52
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101台,洗衣机91台,组合音响27套,摩
托车19辆,空调器91台,录放像机28台,电脑49台,微波炉38台,移动电话124部。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27元,比上年增
加343.70元, 增长10.8%, 增幅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300.78元,增长7.6%。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5.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4平方米。
钢混砖木结构住房比例达到71.3%,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为36.5
%,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69台,电冰箱13台,洗衣机25台,
电脑0.2台,摩托车47辆,电话机86部,移动电话26部。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003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1.52万人,比上年增长2.3%;
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5.60亿元, 增长11.1%;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300元, 增长
10.5%。其中地方14500元,增长14.0%。全市共安置就业34279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
人员1337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全市共为9156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547万元,
社会化发放率和准确率保持100%;为机关事业单位6993名离退休人员、2863名遗属发
放养老金和遗属补助费11632万元。 为889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890万元。全
市净增企业参保人员19638人。
社会福利、救济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8
362人,发放保障金507.3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14455人发放保障金717
.3万元,保障粮282万斤。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含敬老院)43个床位3566张集中供养
五保老人2015人。
人口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新提高,促进了全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的协调发展。 2003年,全市总人口为1768116人其中农业人口960693人,非农业人
口807423人。人口出生率为8.40‰,人口死亡率为4.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9‰。
计划生育率为99.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