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8&rec=137&run=13

2003年,东营职业学院根据国家新的办学政策,结合本院改革和发展实际,重新
调整和确定发展目标: 长远目标--把学院建成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4个层次相
衔接,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培训相结合,职教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多
形式、多功能的地方性高校,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为区域经济和
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近期目标--集中精力办好专科和中专,把专科办
大、办强,把中专办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尽快达到省同类院校的
一流水平。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03年,
学院确立充实、调整、提高、完善教师队伍的工作方针,制定通过外部引进、自主培
养等形式调整、充实教学队伍,尝试以积极、宽松的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和深造,促
进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改善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至年底,学院有专职教师465人,其
中硕士(含在读)100余人,博士(含在读)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54人。年内有158人报
考工程硕士或教育硕士。
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明显提高。2003年,学院以提高专升本升学率和毕业生就业
率为重点,完善各项教学和学生管理措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抓好常规教学和
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尝试系部内部进行分类管理,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根据兴趣、
特长自主发展;对有继续深造要求的学生,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师配备等方面
给予保障;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业的同时考取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
格证书。年内,大专学生有122名学生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有470名学生参加数控加
工工艺员、 车工等特殊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400余名学生考取
电子商务师、秘书、物业管理、推销员等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中专部有24名学生考
取计算机中级证书,165人次参加了6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
升本升学率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应届毕业生462名,196人参加全省专升本考试,
有143名学生被山东科技大学等16个本科院校录取,报考录取率为73%,居全省第三名;
占毕业生总数的33.7%, 高出全省平均值3.7个百分点;其余大专毕业生97%实现
完全就业;中专部学生90%以上实现一次性就业。
校园建设进展顺利,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03年,学院建设一期工程88600平方
米全面开工,7000平方米的实验楼交付使用。努力改善内部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
全年通过政府采购,新增教学用品和办公、生活等设备投入1000多万元,其中,校园
网建设和图书馆改造共投资400多万元; 学生食堂内部硬件设施投资30多万元,达到
部颁标准。
招生工作有新突破。 2003年,首次在全国8个省区实现招生,共招大专新生1971
人, 报到1326人,报到率67.2%,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中专招生走出低谷,实现
新突破,共招新生909名,其中五年一贯制学生559名。学院在校生达到7170人,实现
了“十五”规划所确定的到200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人的目标。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2003年,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
神,学院通过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小型人才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毕业生搭建广阔
的就业平台。加强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建设,与苏州、广州、深圳等多家人才中介机构
和省内外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联系,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
加盟“中国百大网”和“中国求职网”等就业网站,定期发布毕业生信息;设置全院
学生求职专用电子邮箱,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率。
成教事业发展较快。2003年主动与有关高校和省、市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合作,争
得自办函授专科教育资格,为多所大学设立了校外辅导站和函授工作站,实现了本、
专科两个层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校生达1500余人。成人培训范
围更加广泛,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41期,培训学员7604人,学生作业合格率、毕业生
论文通过率100%。年内,市电大被评为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先进单位、全省电大开
放教育优秀教学点。
对外交流和教学科研工作有新进展。2003年,学院召开了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
明确了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面启动科研工作提供了
制度保证。全年实施科研项目27个,其中完成项目9个,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新报并被批准立项的项目7个,其中省部级3项,
市级4项; 启动了博士科研基金;院级科研项目申报50个。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依
托农科所成立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东营分院和山东省耐盐植物研究推广中心,与日本
东京大学、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德国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美国农业生命科学发
展教育所等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研究探讨和学术交流,在盐碱地改良与可
持续利用、引进耐盐树种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协议。

(呼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