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7&rec=96&run=13

【概况】2002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限额
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85.53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20.45%;其中
地方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2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3.37%。全市限额
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7%;其中地方限额
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长值70.89亿元,比上年增长28.78%。全市限额以上
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销产值582.17亿元,比上年增长6.26%,产销率达99.43%,
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地方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19.88亿元,
比上年增长34.42%;产销率为98.24%,比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全市地方限
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4.7亿元、利税177.56亿元、利润126.9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6.21%、-16.15%和-18.45%。全年全市共有在建技改项目346
项,累计到位资金32.22亿元,同比增长26.25%;完成工作量33.5亿元,同比
增长24.97%。地方工业两项资金占用比例为26.74%,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31次,周转速度加快18.3天。全年全市资本保值增值率达
到145.11%,同比提高26.2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31次,提高0.24次,
劳动生产率达到77720元/人,同比增长19.7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7.46
%,同比提高14.05个百分点。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2002年,全市共有在建技改项目346项,累计到位资
金32.22亿元,同比增长26.25%;完成工作量33.5亿元,同比增长24.97%。累
计完工项目267个,可新增产值能力52.2亿元,新增利税13.29亿元。企业技术
创新和信息化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到2002年底,企业与科
研院所已建立科研所和技术开发中心137个,其中已通过国家、省、市经贸委
验收的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11个。去年共有53个技术创
新项目列入了全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其中有3项列入国家技术创新计划,
有13项列入省重点创新计划, 到年底,全市已累计实施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
65项,到位资金4.14亿元。全年共组织实施电子信息应用推广项目32项,总
投资2.05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连续6年均居全省首位。

【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两退两进”取得实效,全市企业
改革已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按照“产权制度改到位、职工身份改到位、经营
机制转换到位”的要求,坚持“两退两进”,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全
市总的改制率达到95.5%。 市直21家破产企业已有18家终结了破产程序, 近
3000名职工得到了安置。通过改制实现了国有股退出原国有企业、劣势企业
退出市场。全市752家改制企业中,已有643家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全部退出,
占8 5.5%,经营者持大股、职工参股的产权多元化格局已经开始形成。通过
实施规范破产,一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原企业的经营性资产通过拍卖等方
式获得了新生,盘活了存量资产。通过“两退”,实现了“两进”,即经济
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
利润都大幅度提高,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大幅度降低。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
营企业户数分别增长了15%和40.5%,实现税收2.75亿元,增长17%。

【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得到优化:“两跨一优”效果显著,产品、
组织、市场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立足“增量与存量并重”,坚持“以增量调
整为主”,通过加大投入,发展高新技术和非油产业,培植骨干企业,经济
结构不断趋于优化。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通过技改项目的实施,促进地方工
业门类体系的建立,按照国家对工业企业门类的划分,在所有16个门类中,
全市除煤炭和烟草外,其他领域均已进入。几年来,按照“两跨一优”的工
作思路,大力发展石化替代产业,在地方炼化企业继续发展的同时,炼化企
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地方工业中所占份额逐步下降, 资产比重由2000年的
20.99%下降到现在13.41%,销售收入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7.09%下降到现在
的26.63%,利税、利润也分别由34.1%、30.62%下降到现在的17.82%、11.9%。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化工、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
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逐步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方工业增加值的比
重达到21.2%,同比增长3.4%。产品结构趋于优化。通过加强产学研联合和
技术改造,机制纸品、纺织印染品、机械产品、石化产品一批传统产品焕发
了新的活力,到目前,这些产品实现产值占到地方工业产值的74.4%,同比
下降10.3%。同时,MBS塑料抗冲剂、高分子聚丙烯酰胺、制药、电子器材
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新产品产值占到地方产值
的25.6%,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品,已经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
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组织结构趋于优化。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已经形成,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到目前,我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
企业达到35户,其中过5亿元的达到14户,过10亿元7户,分别同比增加5户、4
户和5户。利税过千万元的31户,过5000万元的13户,过亿元的9户,分别比上
年增加7户、2户和3户。同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一批“专、精、特、
新”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和财政收入的重要
渠道,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四是市场结构趋于优化。通过
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洽会,引导企业转变营销观念和开展“三大建设工程”,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市场开发方面趟出了路子,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
年地方工业累计产销率98.24%,同比提高0.7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好的时
期之一。省外产品销售和工业品出口增幅快于全部产品销售增幅,占全部销
售收入的比重逐步扩大,现达到31.12%,同比提高10.69个百分点。

【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与电力管理】2002年,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共实
现综合利用产值2.5亿元,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19万吨,节约能源31万吨,工
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80%以上,回收拆解老旧汽车2550万辆,推广散装
水泥26万吨,为综合利用企业减免各类税金1900万元。强化电力管理。2002年
11月21日,政府管电职能正式移交给经贸委。加强对进网作业电工的培训,
提高电工素质。制定《东营市“十五”电网发展规划》和《转供电管理办法》,
规范电力市场的发展。加强自配电厂管理,争取计划内发电指标1.5亿千瓦时。
理顺供电关系,将利津县、河口区的供电关系划归东营,减轻农民负担2760
万元,为全市增加税收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