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7&rec=86&run=13

【概况】2002年,全市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两个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大
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建设,搞好信息化、机械化服务,狠抓各项
政策措施的落实,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全市农业和农
村经济继续实现较快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24亿元(现价,下
同),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31.11亿元,林业产值0.53亿元,畜牧
业产值12.98亿元,渔业产值13.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3.9%、13.7%、
14.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
入3166元,比上年增长6.2%。全市粮食总产76.59万吨,比上年减少8.9%;油
料总产1.25万吨,比上年增长15.4%。棉花总产4.80万吨,比上年增长4.8%。
瓜菜总产211.8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全市粮经作物面积比由上年的51∶49
调整到48∶52。农机总动力达到163.3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46895台,
全市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6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一是粮经比例
更加合理, 优质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壮大。全市粮经比由上年的51∶49调整到
48∶5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8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14万公顷。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达到9.89万公顷。其中面积增幅较大的有棉花和牧草,分别增加0.32
万公顷和0.37万公顷,增长8.1%和29.2%。瓜菜生产在稳定面积的同时,突出
“绿色+科技”这一特点。全市绿色、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达到0.33万公顷。
冬枣种植面积新增0.35万公顷,总量达到0.87万公顷。芦竹种植异军突起,全
市芦竹种植面积新增933.3公顷,总量达到1666.7公顷。优质专用小麦、优质
玉米、优质棉等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33万公顷、3.33万公顷和5.33万公顷。
二是畜牧、水产两大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畜牧业着力发展食草牧业,突出抓
好草畜结合,重点发展奶牛和肉羊。2002年全市肉、蛋、奶总产达到24.24万
吨,比上年增长26.6%。水产业着力抓了名优特水产品养殖、贝类护养和远海
捕捞。2002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31万吨,比上年增长6.6%。两大产业总产
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占到45.7%,比上年增加3.4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开发】一是2001年度农业开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市2001
年度共实施农业开发项目17个, 其中土地开发治理项目12个(改造中低产田
0.87万公顷,建设400万方水库1座),多种经营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6042万
元,实际完成投资6212万元,完成计划的102.8%,按照省批复计划要求,高
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内容。2002年5月份,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被
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二是超额完成0.87万公顷的土地开发治理
任务。2002年度全市开发治理土地0.99万公顷,计划总投资4378万元。重点建
设了广饶县花官1333.3公顷绿色蔬菜基地示范区和大王1333.3公顷高效农业示
范园,垦利县黄河口666.7公顷优质牧草基地和永安666.7公顷高效农业示范区,
利津县北岭1333.3公顷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汀罗333.3公顷上农下渔开发示范
园,东营区龙居1000公顷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绵野公司666.7公顷草畜一体
化开发区, 河口区新户乡1866.7公顷优质冬枣高产开发基地以及广北农场
666.7公顷优质牧草生产基地。项目区突出“生态”、“绿色”、“高效”主
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构筑起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框架。三是扶
持发展了4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投资3756万元 (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资金
781万元),对东营市林业良种繁育基地、大王乳业、河口金瀚林果气调保鲜
库和北岭蔬菜批发市场扩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1998年至2002年,全市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0个,完成
总投资35735万元,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迅速。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36万公顷,新增1万公顷,生态农业控制面积达到12万公顷,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品牌达到25个,其中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6个,无公害产品9个,绿色
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单位)达到12个。项目区重点建设了大王现
代化农业示范区、正农高科技示范园、小张节水灌溉示范区、北岭现代农业
示范园、龙居高效生态示范区等重点项目,推动了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
展,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等农作物秸
秆综合利用模式。2002年全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153.3万吨,秸秆还田面积
达到4万公顷,建设秸秆气化工程5处,户用沼气建设发展到1000多户,新建
沼气池1460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2%。继续抓好节水示范工程和“沃土工
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10万公顷,实施平衡施肥面积18.6万公顷,秸秆还
田9.7万公顷。加强对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和回收工作。2002年全市棉花、大
棚菜及大田菜等作物地膜覆盖面积5.86万公顷,地膜回收率达到91%以上。

【农业标准化工作】200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
知》,将农业标准化体系、认证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农业部
门重点围绕“菜篮子”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整理和汇编现有农产品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结合全市实际,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
操作规程、产品加工、贮运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
入标准化管理轨道。2002年,共组织制定蔬菜、食用菌、无公害西瓜、冬枣、
蜜桃、葡萄等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0项,有市场竞争优势
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标准20项。组织申报省级2002~2005年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
产技术规程14项。部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标准已向社会公布。
加强农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全年市、县、乡三级共举办农业
标准质量管理专题培训班、技术操作规程培训班40余期,培训质量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1000人次。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需求,建设了大王、北岭、花官、
大码头的芦笋、大蒜、菜花、菠菜、食用菌等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1.2万公顷。
组织华誉集团、东营绿洲蔬菜有限责任公司、东营龙柏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申报10多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名牌,已有食用菌、芦笋、西红柿、芹菜、韭菜、
菠菜、羽衣甘蓝、樱桃萝卜等9种蔬菜顺利通过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
证。广饶县花官乡万亩蔬菜基地按照有机食品标准,投资2000万元建成万吨
蔬菜加工厂,产品远销国外,成为市重要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002年农
业部门制定了《东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规划》。计划3年内按照合
理布局、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以市级农产
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体,以各乡镇农产品
质检点为基础,以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市场等检测机构为补充的配套完
善的检测体系。2002年3月29日,东营市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东营市农
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与市农业局环保站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该“中心”
由市农业局与东营金瀚林果公司合作建设,金瀚林果公司负责检测大楼建设,
市农业局负责仪器设备购置和工作人员配备。一期工程投资450万元,完成市
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基础建设及第一期仪器购置、调试,并于12月25日挂
牌运营,成为全省3家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农产品监测中心之一。市农产品质
检中心实验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接样室、档案室、报告编辑室、微
生物室、制样室、试剂室、天平室、电热振荡室、原子吸收室、气相色谱室、
样品处理室、 品质分析室等17个实验室。检测中心仪器配套完善后,能够对
52种检测产品的501个检测项目进行检测。5处县区质检站、部分乡镇检测点
的改扩建工程和仪器配套基本完成,部分质检站已投入运营。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2002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有较快发展。全市农产品
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76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家,过5000万元的8家,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86家,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190家。具有一定规模和
带动能力的主要是粮油加工、蔬菜加工、果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四大类型的
龙头企业。凯银集团被列入2002年国家级重点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东
营市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凯银集团、华誉实业集团、冬映红
枣业有限公司(原金瀚林果有限公司)、横店草业畜牧有限公司、万得福植
物蛋白科技有限公司、挪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绿洲蔬菜有限责任公司等7
家企业被列入省重点扶持的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市农副产
品出口创汇396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华誉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3
亿元,利税1316.8万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凯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21亿
元,利税2346万元;万得福植物蛋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利
税3967万元,创汇350万美元。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粮食、棉花、蔬菜、牧
草、冬枣、桑园、水产品等种植养殖基地8.27万公顷,辐射带动农户13万户,
全市农户每年从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中新增收入2.8亿元,户均年增收900多
元。
农产品市场开拓再传捷报。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冬映红杯”山东省
名优农产品深圳展示订货及经贸洽谈会上,东营市企业签约项目、签约金额
列全省17市首位,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荣获全省最佳组织奖第一名。

【农业科技教育】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项目的审查和申报工作全面完成,
经筛选,广饶县广饶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市级、省级和国家
农业部审核,正式被农业部批准立项。青年农民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市农业
局与市财政局、团市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
工作的通知》(东农发〔2002〕42号),对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培训工作进
行了统一部署和要求,保证了全市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全
年开设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教学班388个, 招收并培训适龄青年农民正式学员
16948人,培训内容涉及芦笋、芦苇、大田蔬菜、大棚蔬菜、冬枣、桑蚕、食
用菌、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20余个专业。与省委党校、山东
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干部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联合举办大专班、本科
班,共招生526名,年内培训绿证学员6100名。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在重点乡镇和重点村举办蔬菜、冬枣、桑
蚕、棉花等各种专题培训班130余期,接受培训群众1.1万人次。农业广播电
视学校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面向市场”的办学宗旨,走
稳定中专,向两头延伸,重点下沉的路子,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中专生注
册464名,超额完成省校招生任务占当地总人口万分之一点六的考核指标,完
成省校分配任务的162%。

【扶贫开发】2002年,确立了“大搞农业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产
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的扶贫思路。全年共完成扶贫项目28个,投资
285.46万元,其中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万元,县(区)乡配套资金103.7万元,
村及群众自筹101.76万元。扶持贫困村20个,贫困户2610户,共计9133人。开
发整平土地56.3公顷,开挖沟渠13410米,开挖水库7座,新增库容25万立方米,
修柏油路200米,建扬水站1座,种植冬枣68公顷,发展肉牛100头、肉羊800只,
修建沼气池445个,新挖蟹池16.67公顷。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贫困村生产
和生活的基础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加快了贫困村农民的致富步伐,全市贫
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493元。

【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制定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方案。
在农业税收征收范围、税目、税率和附加比例,标准粮的计税价格,“两工”
使用时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乡村公益事业金的上限控制标准,村干
部配备标准,报刊征订标准和取消村级招待费等方面,严格按照省方案的要
求进行明确。计税土地核实、常年产量核定和农业税收核定工作,采取张榜
公布和群众直接参与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
全面落实各项减免政策,对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减免对象及时给予税前减
免。2002年市里拿出600万元资金,用于社会困难减免和灾歉减免。全市农民
实际负担总额10064万元,比年初预计减少433万元,比1999年减少6555万元,
农民人均减负63.64元。对乡村公益事业金的收取与管理、“一事一议”筹资
筹劳的程序与标准、“两工”提取与使用等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实现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
真正落到实处。
制定出台取消一切专门面向农民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集资项
目目录及由农民出资、出劳、出物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目录。
建立并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等具体措施,村村建立涉农收费价
格公示牌,印发涉农税收、收费价格公示册,印制了33万份农民负担监督卡,
将农民应该承担的农业两税及附加、经批准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乡村公益
事业金、两工等内容明确公开,农民对负担监督卡上没有的项目有权拒绝交
纳,堵住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2002年全面推行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各县区分别
进行了农村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代理制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和探索
出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模式,全市42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完成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大力推行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至年底,全市
所有乡镇、办事处的农村财务记录工作全部由微机完成,初步实现电算化。
12月份,组织举办了全市县区经管站长、乡镇经管站长和业务骨干参加的全
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学员106人,有效
提高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全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顺利
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病虫害综合防治】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密切监
视突发性、流行性病虫发生动态,主要是蝗虫、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赤霉病、叶枯病和二代粘虫、二代棉铃虫、玉米粗缩病等。及时发布病虫情
报,为领导决策和病虫防治提供准确依据。全年共为市政府提供虫情信息39
次,向省站汇报虫情40次,印发病虫情报20期900份,平均预报准确率96%以
上。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病虫综合防治工作。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农
作物综合防治面积累计达109.99万公顷次,统防统治面积累计52.44万公顷次。
累计挽回粮食损失127747.98吨, 棉花11585.48吨, 蔬菜154428.06吨, 水果
51668.43吨,全面控制了病虫危害。东亚飞蝗防治工作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
全市东亚飞蝗发生面积18.62万公顷,是建市以来蝗虫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
其中0.2~0.4头/米2面积8.84公顷;0.5~1头/米2面积5.42万公顷;1.1~3头/米2
面积2.36万公顷;3.1~6头/米2面积1.29万公顷;6头以上/米2面积0.72万公顷。
全市各级圆满地完成飞蝗查治任务。全年防治18.14万公顷,其中飞机防治6
万公顷,地面防治12.14万公顷。在防治工作中,加强管理和调度,落实领导
责任制,使用了高效低毒、耐雨水冲刷的进口农药锐劲特,并试用卫星定位
仪导航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防治效果。同时,组织进行了微
孢子虫生物防治飞蝗试验并获成功。

【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建设】配套完善市级网站平台和局域网。投资30多万元,
重点配套完善了市级网站平台和局域网。开通了市级网站平台“东营农业信
息网”。在国际互联网上申请注册了http://www.dyny.gov.cn独立域名,开辟了
农业新闻、农业政务、农业生产、农业招商、县乡网站等7个主栏目,50个子
栏目,开发了农产品发布管理系统、供求发布管理系统、专家咨询管理系统、
县乡模块等11个系统模块,整体提升了市级网站的综合服务功能。与有关部
门联合开发了东营市农业局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开辟网上会议通知、邮件
发送、文件管理等9个栏目,初步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
全面实施“万千农民上网致富工程”。制定《东营市实施〈山东省万千
农民上网致富工程〉计划》,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市农业局、市电信局、
市科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县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至年底,全市5
个县区92%的农业乡镇实现拨号上网, 85%的乡镇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 有
1300多户农民实现拨号上网或间接上网,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大王凯银集团在全市建立了第一家农业商务网站,进一步加快了全市农业龙
头企业信息化进程。凯银集团、金瀚实业集团、横店草业畜牧有限公司、万
得福植物蛋白科技有限公司、振利油料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华誉集团、挪亚食品有限公司等131家农业企业和13个农业批发市场实现了上
网,为企业的宣传和产品营销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泛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和信息服务。2002年,全市共举办信息网络知
识培训班10期,培训农村信息员250名。通过电视台发布各类蔬菜批发市场价
格行情96期,编报网上农业信息86期,发布网上招商信息80条,下载、搜集、
发布各类信息技术资料3200余条,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了农
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农业行政执法】2002年,市农业局先后制定下发《全市开展整顿和规范农
资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活动方案》《全市春季打假护农行动工作方案》《全市
秋季打假护农行动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结合全市农资市场特点及存在
的突出问题,组织市、县(区)农业执法人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深入县区、乡镇农资市场,对全市农资市场和经营业户进行全面整治和规范,
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在农资销售旺季,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市场集中整治
活动。全市共检查农资经营点1300家次,抽查各类种子950批次,查处不合格
经营业户360余家,查封、封存、扣押各类不合格农资产品90余吨,涉案值达
58万元。其中不合格种子93批次9.3吨,化肥50吨,农药1.2吨;对其分别依法
进行了没收、封存、转商及销毁处理。先后立案46起,查处大案要案1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