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东营现代化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7&rec=5&run=13

——2003年2月19日在东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
作报告(摘要)
东营市市长刘国信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40.3亿元,比1997年增长54.6%,年均增长9.1%;人均由18041元增长到30966
元。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8.9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进
程加快。全市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53.4%提高到73.1%,畜牧、
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8%提高到38.3%。 石油工业稳步发展,20
02年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2671.5万吨和7.5亿立方米;油田存续企业的
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地方工业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达到70.9亿元,五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7.9%;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发展到36家,增加25家。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地方工业
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入107.5亿元,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6家,
增加36家。消费、投资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4亿
元, 年均增长10.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9.8亿元, 其中地方完成
129.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34.5%。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02年全市个
体工商户达到4.2万户,私营企业5305家;实现税收3.2亿元,五年增长4.6倍。
财政金融实力不断壮大。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68亿元,五年翻了
一番多, 年均增长16.1%;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1997年增长141.5%和
101.6%,地方贷款所占比重由37%增长到87%。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招商引资深入实施,三年来到位外来固定资产
投资164.4亿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对外贸易连年高
速增长, 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5.2亿美元,五年增长16.9倍,年均增长
78%;其中出口2.96亿美元,五年增长24.2倍,年均增长90.7%。五年累计利用
外资2.4亿美元。东营经济开发区等一批经济园区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经济
增长点。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乡及乡以上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
华泰股份成功上市,科达集团获准上市。各项配套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财政
改革力度加大,推行了细化预算编制和部门预算,初步建立了财政集中支付
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了向农业农村农民、向科
技教育、向基础设施建设、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力度。仅去年,市财政用于支
持农业农村农民和救助弱势群体的资金达3.4亿元,占市级财政支出的32.6%。
计划、投融资、住房等改革不断深化,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
土地延包工作顺利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市县
乡机构改革平稳进行。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修订完善了中心城总体规划,加快了详
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编制步伐。五年来改造建设中心城主次干道45条,基本搭
起了城市发展框架。在加快东城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西城改造力度,启动了
东西城对接工程,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功能进
一步完善。商河路商业街改造全面开工。实施了中心城碧水工程和绿化美化
亮化工程,五年新增绿地面积349万平方米,人均达到9.8平方米。加强了环
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家卫生城工作,理顺城市管
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以推行土地“五统一”管
理为重点,经营城市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小城镇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化
水平达到56.5%。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王庄、胜利、麻湾三大灌
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了引黄供水工作和农业综合开发,
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大搞植树造林,实施了胜利干渠绿
化等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0.8%提高到14%,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
建设防潮大堤,加强黄河口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了全市的安全防护能力。
加大了城乡公路建设改造力度,五年共修建公路161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
百平方公里56.9公里。东营机场启用通航。城乡电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并
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65部,移动通讯
用户达到45万户。
油地军校结合取得丰硕成果。各方不断深化团结共识,完善运行机制,
拓宽结合领域,共同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共同建设城市和基础设施,共同
维护社会稳定,开创了团结发展最好的时期。五年实施结合项目384项,总投
资84.1亿元。油田帮扶乡镇工作扎实推进,实施帮扶项目184个,总投资3.2亿
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断提高,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并被授予全国
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
整和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校校通”。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创办了东营职业学院和东营高级技工学校。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和环
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国防教育和创建双拥模范城工作扎实开展。医药卫生、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地名史志、文物档案、民族宗
教、人民防空、无线电管理、老龄、气象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入,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信用东营”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文明
程度进一步提高。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的
提高。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得到加强。
深入开展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和“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维护了社会
稳定。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精简审批事项392项;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一站式”服务大厅,提
高了办事效率。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取消了市级以下收费项
目,每年可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1000多万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
等制度,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促进了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的提高。
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7496元增加到1042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19元增加到3166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
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两个确保”保持100%,
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做到了应保尽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实施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在全省率先基本
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中心城区全部通上了天然气,城
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回首五年,东营大地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将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联合国工发组织将东营确
立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使东营成为我国沿海又一开放开发的热点地区;
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大的转变,眼界更加开阔,呈现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的精神风貌;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竞相发展的繁荣景
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农村欣欣向荣;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国内外客
商纷至沓来。五年奋进,五年辉煌,东营正日益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
府工作中也存在缺点和不足。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还不强,尤其是科技创
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城乡差距较大,农民收入不高,部分城乡居民生活
还比较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需要进
一步加强,维护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我们的思想观念、依法行政水平和干
部队伍素质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领域还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深对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二是坚持集
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坚持油地军校结合,凝聚发展合力。
四是坚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综观新世纪头二十年,
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
机遇,努力加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把东营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教育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
步、人民生活富裕的地区。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以
2000年为基数,到2008年实现第一个翻番,年均增长9%;以2002年为基数,到
2010年翻一番, 达到1000亿元以上, 年均增长9%;到2020年再翻一番,达到
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人均达到10万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2000美元)以
上。实现城乡一体化,东营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形成以中心城为龙头、布局
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群,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
市之一。社会更加民主、文明,人与环境更加和谐。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人
民生活殷实富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今后五年,是东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是全面完成
“十五”计划,制定实施“十一五”计划,实现第一个翻番的重要时期。要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
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取得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经
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五大突破”。努
力实现思想解放达到新的境界、经济发展有新的跨越、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有新的增强、发展环境有新的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的
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六大变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其中地方年均增长16%,经济综合
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建立起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框架,加工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形成
以基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
格局,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建立和完善适应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
——深化油地军校结合,加强城乡建设,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一
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风采。
——初步建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
疗卫生体系,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使广大群众生活更
加宽裕。不断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促进充分就业,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
三、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要围绕“七个大力推进、一个不断提高”,集中力量突破影
响全局的关键问题,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
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发挥我市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和
生产要素价格低等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坚持境内招商与境外
招商并举,突出抓好境外招商,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并举,突出抓好专业招
商,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并举,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的“三并举、三突
出”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国际资本流动规律,选准重点国家和地区,积极开
展专业化招商、代理招商,着力引进加工制造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基础设
施项目和资源开发等项目,努力取得更大成效。认真研究和执行好国家有关
政策,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环境
特别是软环境建设,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努力创造一流的服务环境、
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东营成为最适合投资者创业
发展的城市之一。要围绕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东营经济开发区和
各县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搞好基础设施配套,落实好优惠政策,创新运行
机制,集中引进和摆布加工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将东营建设成为山
东一流的加工制造业中心。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今后五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5%,其中出口
年均增长25%以上。
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出口骨干
企业,扩大外贸主体队伍。坚持以质取胜,加强国际标准认证,提高出口商
品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利用好国家降低关税的机遇,大力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材物料,发展“协作配套”项目,促进大进大出。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
务输出。
(二)大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我们要倍加珍惜油地军校精诚团
结的大好局面,倍加保护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油地军校经济的
相互融合,大力促进各种经济成份的相互渗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让东营大地上的一切劳动、知
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
流,汇聚成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支持油田、石油大学和
济军生产基地的改革与发展,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和推动油田存续企
业改制,支持油田建设工业园。深入挖掘油田和石油大学的资本、人才和技
术等潜力,优化区域生产要素配置。鼓励支持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相互参股、
兼并、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只要建在东营土地上的企业,不论是国
有的、集体的、民营的,不论是内资的、外资的,都是东营的企业,都要一
视同仁,真心实意地搞好服务,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
要途径,对全市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要找准优势,选准突破口,
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要启动内部活力,增创发展优势,
进一步打好发展基础,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加财政
收入和群众收入,使县域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东营的主要矛盾是发展。要主动适应国内
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提高经济的
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加快工业强市进程。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要坚持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突出抓投入、抓科技,到2007年确立起工业在地方经济中的主
导地位。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始终保持强劲的投入力度。加强技术改
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和装
备水平,把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
骨干企业。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新技术企业
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
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开发和转化,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
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与制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推动产业产品结
构的全面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要以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放宽准入、整合资源,改革体制、创新
机制,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与工业化、城市化、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加快
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信息、
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今后五年,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国际
化、标准化、规模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
持力度,培育一批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开
发。逐步放开粮食市场,鼓励农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胆地进行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
项目的实施。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
治体系,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积极应对绿色标准和技术
壁垒,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土地直接关系农民的权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
的稳定。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
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
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农民连片承包开
发荒地、荒滩、荒水。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
利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从农业和
农村中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水利、
电力、公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和卫生设施建设,改
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建
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程。要千方百计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让千
军万马、千家万户各显神通。膨胀骨干优势民营企业,鼓励有基础、有实力
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增加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经营管
理,使其尽快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改善发展
环境,解决融资等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使东营成为民营经济发展最具活力
的地区之一。
(四)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加大市
场取向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深
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行经营管理集团控股、经营者
持大股、职工自愿参股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
革,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营,优化资本结构,扩张
资本规模,提高资本盈利水平。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培育企业集团,积极
推进企业上市。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
运营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点培育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健全市
场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推进计划、投融资体制和住
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加强价格监管。支持金融体制改革,健全
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高效生态
经济、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加大基础设
施建设力度,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支撑条件。加强以“两港两路”为重点
的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努力使
东营成为鲁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两港,一是海港,扩建东营港,逐
步建成万吨级港口,开通国际国内航线,开辟东出大海的通道;二是空港,
配套完善东营机场,增开国内航线,争取开通国际航线。两路,争取尽快建
成环渤海高速公路和黄东大铁路。同时,加强境内路网改造和建设,实现市
到县和县县之间由一级公路连接,县到乡镇和乡镇之间由二级以上公路连接,
乡镇到村由三级以上公路连接,继续提高村级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
能源设施建设。实施胜利电厂二期工程,做好东营港区大型火力发电项目的
前期工作;积极发展公用热电项目,到2007年中心城和县城基本实现集中供
热;继续搞好城乡电网改造,推进区域电网现代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推进网络升级换代,建成结构合理、互联互通的高速宽
带网,加快建设数字化东营。坚持把水利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今年基本完
成大中型灌区节水改扩建工程的基础上,今后几年集中力量搞好支渠和田间
渠的节水改造,配套完善城乡供水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强化全民节
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构建黄河三角洲安全防护体系。继续搞好防潮堤
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强黄河口综合治理,为可持续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
环境。同时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宣传舆论、生态旅游等设施。
(六)大力推进城市化。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
高效益经营,构建以中心城为龙头、县城为支撑、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
到2007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总体规划的完善
和专业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把建成区内所有土地和建设项目全部置于规
划的控制之下。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维护规划
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搞好东城建设,加大西城改造力度,加快东西城对接步
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搞好城市设计
和绿化美化亮化,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今年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
家卫生城的目标。推进经营城市,搞好土地“五统一”管理,实现城市建设
投资多元化。坚持以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目标,搞好市
政、绿化、环卫等公用事业改革。要继续搞好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
现代城市的标准,搞好县城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并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
的管理体系,争取早日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小城市。要继续加强小城镇的
规划建设,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
策障碍,引导乡村企业向城镇集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同时,
搞好村庄规划改造,开展环境优美村创建活动,推进农村生活城市化。
(七)大力推进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要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
做到应收尽收,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今后五年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
长10%。深化支出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完善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
采购制度。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资
金要继续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向科技教育倾斜;向弱势群体
和困难群众倾斜,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完善财政体制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
一切事业。
(八)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今后五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要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
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
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
措施,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充分
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
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和弱
势群体的扶助力度,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搞好扶贫开发,加快
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实施安居工程,改善居住条件。
四、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信用
东营”建设,着力培育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大主体”,加强
信用道德、信用网络、信用制度“三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金融信用、中
介组织信用和产品质量信用“三大突破口”,树立东营“文明立市、诚信兴
业”的崭新形象。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
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
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到2005
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使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有较大提高。
办好东营职业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发展继续教
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
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
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深化油地校科技合作,
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科研机构。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
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反对迷信
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发展社会科学,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经
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最大限
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整合区域人才资源,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人才
发展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形成广纳群贤、
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
黄河口特色文化,繁荣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医药
卫生和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和医
疗保健体系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竞技体育水平。
认真实施三项基本国策,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
育,进一步搞好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
备役工作,大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做好老龄、残疾人、外事、侨务、
地名、史志、档案、气象、无线电管理、民族宗教、人防等工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要自觉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自觉接
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听取
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改革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使行政决策更好
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
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扩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和监督权。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健全并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建设管
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
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厂务公开,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依法治市。
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行为,转变执法方式,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加强对行政执法
活动的监督,防止和纠正违法及不正当的行政行为。大力拓展和规范法律服
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全面推进基层、行业、区域依法治理,推进各项事
业依法规范、依法管理和依法运行。
维护社会稳定。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和安全第一的方针。做好人民来信
来访工作,健全经常化、制度化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正确运用经济、行
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矛盾化解在
基层。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
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
为主,落实社会和油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坚持群防群治,加强和改
进社会管理,建立社会治安长效机制,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坚持不懈地抓
好安全生产,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五、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方式。改革政府工作中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
入世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创造公平
环境的职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上来,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起规范化的新型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
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
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按照
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政府工作全面“提速”,
推行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行政效
能监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效能监察评估体系,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工
作,促进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大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各级政府要更好地为工作人员创造
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条件,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工作人员要勤于学习,善于学
习,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理论、新的知识,不断丰富头脑,开阔视野,积累
经验,增长本领,同时要大胆实践,肯于思考,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
手。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讲大局,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
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
总揽全局的能力。要公正用人,选拔任用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
公务员队伍。
切实转变作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勇于创新,
敢为人先,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经济社会
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和督查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
务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做奋发有为的领导者。
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
律,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
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强教育,创新体制,健全制度,强化监督,
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各级
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加强世界观改造,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与各种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
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
200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
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8%和14%;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地
方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其中地方增长35%;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25%,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在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
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并力求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大力推进大
开放、大招商,加快发展加工制造业;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搞好
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投入,抓好企业技术改造、信息化改造和技术创新,推
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
济;加大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增收节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讲
排场比阔气的奢侈之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围绕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
实施老年幸福工程和无障碍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吃住”问题,继
续搞好市直机关经济适用房建设并启动企业经济适用房建设,建设百座利民
桥,改造中心城居住小区及逐步实施居住小区分质供水,建设和改造中心城
公厕及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改造城乡首集市场,规划建设黄
河口旅游南线及市区部分汽车燃气改造等方面,为市民办好十件实事。围绕
东营港扩建,渔港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大中型灌区节
水改造,10万亩造纸林示范项目,中心城水域治理,以西城为主的城市道路
建设和改造,城乡公路建设改造和黄河堤防道路硬化,“数字化东营”城域
网建设及百姓平安工程等方面,建设好十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