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7&rec=29&run=13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
一产业增加值32.9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17.37亿元,增长11.0%;
第三产业增加值89.97亿元,增长1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966元,增长10.5
%,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74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6.4∶80.8
∶12.8调整为6.1∶77.2∶16.7。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地方国内生
产总值24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大力推
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种植面积调
减32.14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突出“绿色+科技”
这一特点,种植面积达50.77万亩,建成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粮
经比例由上年的51∶49调整为48∶52。优质、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产品比重上
升,蔬菜、林果、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化、
标准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7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
5家,过5000万元的8家,大王农茂集团等7家龙头企业成为省重点扶持的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绩显著。
农林牧渔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生产受播种面积调减的影响,总产量下
降。全年粮食产量76.59万吨,比上年下降8.9%。其中夏粮产量35.01万吨,比
上年下降11.7%;秋粮产量41.58万吨,比上年下降6.4%;油料产量1.25万吨,
比上年增长15.4%。全年棉花产量4.8万吨,比上年增长4.8%。蔬菜、林果在
品种结构调整优化中持续增长。蔬菜总产量193.1万吨,比上年增长5.5%。水
果产量6.85万吨,比上年增长2.8%。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1%,占农
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2%。全市造林面积6054公顷,比上年减少2182公
顷。森林覆盖率为14.0%。 畜牧、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全年肉类总产量11.68万吨,比上年增长12.1%;奶类产量2.01万吨,增长88.3
%;禽蛋产量8.55万吨,增长11.5%。水产品产量31万吨,增长6.6%;其中海
产品23.8万吨,增长8.0 %;淡水产品7.2万吨,增长2.0%。农业现代化建设步
伐加快,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
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7%。拥有大中型
拖拉机5244台, 增长35%;小型拖拉机9万台,增长9.9%。农用排灌机械动力
26.85万千瓦,增长3.9%。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0.59万吨,增长10.6 %。
农村用电量3.16亿千瓦小时,增长14.7%;有效灌溉面积144.2千公顷,增长1.6
%。
工业生产速度持续保持高位运行,经济实力壮大,效益提高。全年完成
工业增加值3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
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7.2亿元,增
长16.8%,增幅高于上年7.7个百分点,总量规模居全省第3位。其中,地方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增幅高于上年7.9个
百分点。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完成5.9亿元,比上年下降32.6%;集体
企业完成5.0亿元,下降0.7%;股份制企业完成311.7亿元,增长24.1%;股份
合作制企业完成2.6亿元, 下降3.0%; 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4亿元,下降
2.5%;私营企业完成0.7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
企业完成增加值275.5亿元,比上年下降0.2%;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303.2亿
元,比上年增长9.9%。轻工业增加值23.1亿元,重工业增加值304.1亿元,分
别增长33.7%和11.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65.7亿元,比上
年增长6.2%;实现利税176.6亿元,比上年下降16.8%;实现利润126.9亿元,
比上年下降18.7%;与上半年相比,降幅分别减少12.1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
点。实现利税、利润总额一直稳居全省第一。由于受原油价格同比下降影响,
胜利油田效益下滑,完成销售收入345.4亿元、实现利税148.5亿元、利润108.2
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5%、21.7%和23.6%。地方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20.3亿元、利税28.1亿元、利润1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34.8%、23.5%和29.0%。
全市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结
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
资产投资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地方完成投资124.06亿元,增长
45.0%, 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全市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
19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地方完成80.72亿元,增长72.4%;基本
建设投资83.55亿元,增长14.4%;更新改造投资93.50亿元,增长5.0%。固定
资产投资成果显著。 全年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项目366个, 施工项目
477个,竣工项目302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272.26亿元,增长35.0%。全年
项目建成投产率63.3%,新增固定资产132.0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1.4%。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路网改建工程按期完成,南
二路等七条主要交通干道改建,总计113.2公里,全部竣工通车。实施农村电
网二期改造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94亿元,杨家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建成
投入使用。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麻湾灌区节水工程、利津金海织布、
东营市经济实用房、胜利电厂二期工程等进展顺利,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及接
线工程等开工建设。
国内外贸易市场运行平稳。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强了
消费信心,促进了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和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实现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城市零售额实现50.4亿元,县及县以
下实现34.0亿元,分别增长8.4%和16.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
额9.4亿元,增长9.4%;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36.4亿元,增长18.9%;私营经济
实现零售额8.5亿元,增长18.8%;其他经济零售额30.1亿元,增长3.5%。分行
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8亿元,增长11.1%;餐饮业零售额11.9亿元,
增长17.6%;其他行业零售额22.7亿元,增长9.7%。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
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19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高出全省27个
百分点。其中,出口29596万美元,增长63%,高出全省47个百分点,出口增
幅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进口22316万美元,增长25%,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7280万美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8个,实际利用外资10102万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1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新签对外劳务合作合同18份,
合同额19768万美元,增长93.3%;完成营业额7521万美元,增长36.8%。全市
自营进出口企业124家,比上年增加56家,其中出口企业68家,比上年增加22
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28家,比上年增加9家。集体、民营企业保持了强
劲的增长势头,实现出口208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市区市场物价运行继续呈下降态势,居
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9元,比上年末增长17.9%,
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跃上“万元级”平台。居民消费总体上逐步回升。全年
人均消费支出6351元,比上年微升0.1%,结束了21个月之久的降势。居民消
费品价格总指数99.1,比上年下降0.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6.6,比上年下
降3.4%。商品零售价格从1998年开始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
财政连续18年实现收支平衡。全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17.73亿元,比
上年下降4.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1.3%,按可比
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9.7%。财政支出加大对教育、科技、政法系统的重点
投入,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及政法系统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9.0
%和19.5%; 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抚恤救济费、 社会保障支出
8830万元,比上年增长22.7%。
金融运行健康有序,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
币存、 贷款余额分别为398.1亿元和216.2亿元, 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2.7 %和
30.0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0.2亿元,较年初增加33.2亿元,全
市人均储蓄余额13692元,比上年增加1720元。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业务领域
不断拓展。全市保险机构9家,全年保费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46.8%。其
中,人身险9.5亿元,增长69.3%;财产险3.8亿元,增长10.2 %。全年支付赔
款、给付保险金2.78亿元。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三项经费投入3418万元,
同比增长28.2%,市级科技投入1600万元,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县区
均达到2.5%以上。全市新上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5项,其中国家级24
项,省级35项,争取上级无偿资金1435万元;开发新产品32个,其中国家级
重点产品7个;申请专利405项,获得授权365项,实施率达50%以上;鉴定科
技成果102项,评出市级科技奖励58项,获省级科技奖励24项;认定登记技术
合同1685份,技术交易额达5.26亿元。
教育、 卫生、 文化、 体育全面发展。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新建校舍
100784平方米, 全市危旧校舍基本得到更新改造。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9.18%。普通初中升学率52.1%;专任教师学历达
标率95.4%。高中23所,招生增加2526人,在校生31428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
率82.4%。普通高校4所,招生7057人,在校生17620人。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14个,拥有病床7599张,各类卫
生技术人员8550人。部分医疗机构推行药品招标采购。全市农村合作医疗人
口覆盖率达75.2%。建成市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18处,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
诊7处,市级卫生乡镇3个,市级卫生村23个。建成全国灭鼠先进城市,顺利
通过全国灭蝇、灭蟑先进城市考评。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全年组织大型广场
群众文化活动13场,演职人员6000余人次,观众达10万人次。成功举办了首
届全国职工艺术节曲艺、 小品类比赛展演,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
500多名演职员参加了展演。长篇儿童小说《蟋蟀》获台湾九歌现代儿童文学
奖;《大豆的归途》等6部作品分别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