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7&rec=142&run=13

【概况】 2002年,市经济研究中心继续围绕两块“金牌”建设和区域经济发
展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完成1部专著、2个规划、1项课题;密切关注热点、
难点问题,完成《关于加快东营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
在我市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调研报告》等5项调研成果。全年在市级
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2篇,省级刊物2篇。获市级以上
奖项11项,其中“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
用”增列专题《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
7项调研成果,分获省政府调研室优秀调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市科技进
步二等奖、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优秀奖和市精品工程奖。期刊《黄河三
角洲研究》作为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理论基地,全年共编辑、
出版6期,计100余万字。

【《世纪抉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市经济研究中心
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计委、山东省社科院的专
家、学者共同组成编写组,在实地考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撰完成近40万
字的《世纪抉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专著2001年10月
出版发行。该书由市委书记石军任主编。全书分理论篇、实践篇和展望篇、
理论篇,主要论述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
态经济的必然性和战略意义;实践篇,主要是对东营市近年来以可持续发展
和高效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最佳生态环境、探
索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创新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展望篇,主要是对新世纪黄河三角洲建设和发展进行前景展望与目标描述。

【《黄河三角洲(东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1999年9月,山
东省科技厅批准东营市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同年,在向科技部汇报时,
邓楠副部长表示可以支持东营市建立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此,在以
前完成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以及《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
展实验区规划研究》等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2002年9月完成上报国家科技部
的《黄河三角洲(东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该规划以可持
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吸收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东营市近年来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以及绿色产业的实践作了补充和完善,是一部新的指导黄
河三角洲地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规划。

【《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同市海洋与渔业局合作完成《东营市海洋
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是《“海上东营”规划》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在对
东营市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劣势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东营市发展海洋高效
生态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阶段和行业目标,通过差异对比做出总体
布局和功能区划,并对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业、地方涉海工业、海
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6个方面的海洋产业做专
题规划。同时,在征求各涉海部门意见基础上,完成海洋产业优先项目计划,
作为该规划的附录一同发布。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与绿色产业推进中的问题和对策》】完成2002
年东营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与绿色产业推进
中的问题和对策》,在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成就进行
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东营市进一步推进两块牌子建设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
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 2002年,市经济研究中心切实发挥绿色产业示
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扎实推进东营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年
内3次组织全市30多家企业及政府部门共100余人赴北京参加了UNIDO中国投资
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组织的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投资与技术促进洽谈
会以及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通过与到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
者进行洽谈交流,共与外商达成投资和技术合作协议或意向书几十项。围绕
绿色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完成2个政策性调研课题。筹备建设绿色产
业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积极帮助协调
海外华人对中心建设的无偿援助。接待由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组织的新华社、
人民日报、香港世界贸易报、中华新闻报等6家新闻媒体的考察采访团,这
些媒体都对东营市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成就作了重点报道。

【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2001年4月1日,东营市正式被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
示范区。近两年来,在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东营市以《黄河三角
洲绿色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以启动实施“五个一”
工程为契机,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全面营造发展绿色产业的良好环境,
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各示范区的前列
。一、抓好四个重要环节,促进绿色产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抓好基地的
标准化生产。重点围绕绿色、无公害及名特优农产品,整理和汇编现有农产
品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并结合东营市实际,制定和完善农产品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加工、储运标准,将基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
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轨道。加强从业人员农业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
操作规程培训。二是产品的质量认证。一方面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绿
色、有机食品以及名牌产品,另一方面完善质量检测认证结构,成立东营市
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市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进行产品质量认证。
到2002年东营市使用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标志的产品已达到25个。三是
加强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和科学管理。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发放贴息贷款和
有偿资金,对龙头骨干企业予以扶持,鼓励其扩大规模,同时,积极组织企
业进行ISO14000和ISO9000认证。2002年,东营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
到276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家,过5000万元的8家,过500万元的86家。
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3万户,户均实现增收900多元。四是建立绿色营
销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绿色产品配送中心,在各大型商场设立绿色食品
专柜。建立大宗农产品和精深加工农产品上市通道,逐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
入制度。示范区以发展绿色农业为方向,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
规模化经营,改变了农民长期单一的种植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2年
东营市农业增加值32.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166元,比建区初的2783元,增
长13.1%。
二、启动实施“三大工程”,增强发展绿色产业比较优势。一是实施投
资促进工程。一方面,将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与东营市实施的招商引资相结
合,重点引进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具有高科技、大规模、高
效生态特色的项目,不断膨胀绿色产业发展规模。另一方面,以绿色产业示
范区为招牌,借助联合国工发组织的国内外投资促进网络,向国内外广泛推
介重点绿色产业项目,加快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二是抓住机遇,充分发挥
本地优势,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以此作为发展绿色工业的重要载体。三是
实施“信用东营”工程,适应发展绿色经济和入世需要,进一步提升东营绿
色产业示范区的形象。从农村、企业、党政机关和城市社区四个层面展开,
着重培育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突出信用制度、信用网络和信用
道德三方面建设,抓好金融信用、商品质量和价格信用、社会中介组织信用
三大突破口, 使示范区在赢得“绿色” 品牌后,又在打造具有东营特色的
“人文”品牌。
三、探索生态经济模式,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区。在示范区建设过
程中,结合黄河三角洲生态与经济特点,不断探索绿色经济发展具体模式。
根据当地盐碱地资源丰富以及盐水运动规律,成功探索出“上农下渔”荒碱
地开发模式。根据当地特有的林果资源和土壤条件,摸索出了生态经济林模
式,种植冬枣、桑蚕等生态经济林,推广林粮、林经间作。利用丰富的草场
资源,改变传统放牧方式,探索了生态草地畜牧模式,实现草食畜牧系统良
性循环和增值高效。针对浅海面积大,滩涂资源丰富等特点,创造了浅海贝
类护养、滩涂生态调控绿色养虾、盐碱地渗水养虾等生态养殖模式,形成分
层次、立体化的水产养殖发展格局。
四、加大国土与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围绕东营市提
出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的目标,一是大力进行国土整治,
重点实施黄河三角洲防洪减灾工程,投资2.5亿元建设42公里中心城防潮大堤;
实施沿海防护林、城镇绿化、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建设等工程,加快以冬枣、
桑蚕、花卉、育苗和林纸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发展;加大黄河口湿地
资源的保护力度;引进暗管排碱等先进技术,进行大面积盐碱地改良。二是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城市环保基础
设施建设;实施总量控制,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对污染城市较
重的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和取暖煤气等排放进行重点监控和治理,大力推广
城市集中供暖、集中供气;大力加强污染防治,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引导发展有机农业;狠抓海洋石油勘探开发
污染防治,妥善处理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近两年来,东营市共投入污染
治理资金6.8亿元,12种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省规定的控制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