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东营市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3&rec=27&run=13

[概况]1996年,全市有基层团委213个,团总支142个,团支部4173个,团员81290
人。全市各级团组织开展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十乡百村青
年致富工程”,“手拉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青年岗位能手
活动、希望工程、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工农共建活动、“为工业振兴青春立功
”活动和青年现代专项知识技能培训工作,动员组织全市青年为实现“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作贡献。东营团市委首次被团省委评为“红旗团委”,并获全省团的
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省“青春立功”活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先进团委、青年人才工
程先进团委、服务农村青年致富工程先进团委等称号,获全市“科技兴业贡献奖。”
1997年,全市有基层团委234个,团总支127个,团支部4014个,团员80244人。
“手拉手”活动突出油地结合特色,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逐步产业化,青年文明
号、青年志愿者、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希望工程救助范围扩大到下岗
职工子女,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团市委先后获全国团组织领办科技推广项目奖
,全国团的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省“红旗团委”,省“青春立功”活动先进团委,省
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省“希望工程建设奖”,全省团的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领
办科技推广项目优秀奖,市级文明单位,市直机关先进党组织等称号或奖励。
1998年,全市有基层团委226个,团总支142个,团支部4212个,团员80542人。
“手拉手”活动延伸到省内及国内若干城市,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向股份制发展
,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步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岗位能手、青年志愿者、希望
工程等活动继续深入发展,开展东营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团市委继续保持
全省“红旗团委”称号,并获全国团的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团的信息工作先进集
体、省“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十年成就奖”和市级文明单位等称号或奖励。

[“手拉手”互助活动]少先队“手拉手”互助活动是城乡少先队员互相交友、互助
互学、奉献爱心、共受教育的一项实践教育活动。1996年,“手拉手”活动内容进一
步丰富和拓展,初步构建起以少先队员为基础,以城镇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辅
导员为纽带的新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手拉手”活动新格局。全市“手拉手
”小伙伴21100对,“手拉手”辅导员654对,“手拉手”联谊学校216所。
1997年,按照“以辅导员结对带动学校联谊,以学校联谊带动队员“手拉手”的
工作思路,在全市先后开展“‘手拉手’六个一”、“‘手拉手’同争一枚章”、“
‘手拉手’迎港归”以及“手拉手”交友信评选、“手拉手”十佳辅导员、十佳学校
、十佳少先队员评选等活动,全市“手拉手”活动规模由小到大,活动内涵也不断丰
富和扩展。活动中突出油地少先队手拉手这一特色,加大油地少年“手拉手”工作力
度,促进了油、地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油地共建的基础性工程。
1998年,“手拉手”活动进一步突出油、地少年“手拉手”特色。5月31日,团
市委、市少工委与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联合在下镇乡组织“油地少先队手拉手庆六一
”主题队会,油地城乡的10余所学校和部分辅导员、少先队员结成联谊对子,促进了
油、地“手拉手”活动深入发展。全市“手拉手”活动已扩大到北京、安徽、内蒙古
、西藏、香港及省内的大部分市地和大企业。至1998年底,全市“手拉手”小伙伴3
1000对,手拉手辅导员726对,“手拉手”联谊学校近300所。涌现出全省“手拉手”
十佳优秀辅导员张立忠、全国“手拉手”先进学校河口区太平乡中心小学、全国红领
巾“手拉手”红领巾助残小队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手拉手”活动由队员之间的
“手拉手”逐步扩大到辅导员、家庭、学校之间的“手拉手”,加强了少先队员、辅
导员、学校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少先队员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优良品格。

[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东营团市委按照团中央“服务万村行动”的总体部署,
从领办具体科技推广项目入手,组织实施全市食用菌“万户亿元”青年致富工程。1
996年,团市委创建占地1公顷的东营市青年食用菌研究所,建成生产试验大棚、实验
室、育种室、菌种厂。研究所集科研、示范、培训、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
,形成全市食用菌生产的“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即全市食用菌生产的服务龙头、
食用菌生产研究中心、菌种开发制作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和产品销售服务中心,依托
研究所成立东营市食用菌协会。
1997年,团市委制定下发《关于加快东营市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加快食
用菌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团市委采取书记包乡镇的方式,重点扶持发展“名优特新”
食用菌生产基地。依托乡镇团委和重点村团支部,按照“六配套”,即有专房、有办
公和经营设施、有周转资金、有专兼职技术员、有具体服务内容、有通讯工具的要求
,建立15处食用菌生产服务站,在重点村和生产厂房建立技术服务小组和联系点,形
成上下贯通的服务网络,建成一批“名、优、特、新”食用菌生产基地,形成“研究
所(公司)+服务站+生产基地(青年星火带头人)”的产业体系。创办《东营食用菌》半
月刊,进行技术信息传播和技术交流。1997年,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被团中央授
予全国领办科技推广项目奖。
1998年,团市委加强市青年食用菌研究所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
生产、加工、销售规模逐步扩大,促进了研究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团中
央对东营食用菌工程给予大力支持,赠给价值40万元的高二氧化碳干燥加工设备。团
市委利用该设备以参股形式与广饶县大码头乡和广饶县供销社共同创办东营市青达股
份有限公司。6月3日,召开全市食用菌生产研讨会,就全市食用菌生产的具体工作进
行部署。协调建立大码头乡、集贤乡两大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经过各级团组织的齐
心努力,全市食用菌生产逐步由零散无序的小生产状况向社会化、规模化、高效化、
优质化的产业化方向发展。1998年,全市食用菌生产投料量4000多万公斤,形成年产
值1亿多元的大产业。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村青年1.1万户。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1997年,团市委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团中央、
团省委工作部署,在全市开展了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8月9日,来自市直
各单位的500名团员青年在清风湖小区隆重集会,举行全市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
”活动启动仪式。团市委制订《关于在全市开展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意
见》,以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宗旨,本着党政关心、社会欢迎、青
年能为的原则,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目标
,大力开展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在城区,特别是文明示范点,以“每周两小时”为口号,集中力量打好3个集中
性战役。一是“让城市清洁起来”活动。自7月26日,每月第一个双休日组织青年志
愿者集中开展清洁环境活动,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清除道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的
非法张贴物、白色垃圾等,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二是“让孩子安全过马路”
活动。自9月1日起,在小学校周围的交通路口,设立青年志愿者交通服务岗,在小学
生上学、放学时维护交通秩序,保证小学生安全过马路。三是“志愿在双休,安心助
万家”活动。自8月9日,团市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文明号集体以“每周2小时”
为口号,集中每月第一个双休日,深入社区,开展上门服务,围绕管道维修、水电维
修、医疗护理、助残帮困等具体服务项目,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围绕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青少年遵守《东营
市民“十不”守则》和《东营市民行为道德规范》。大力开展大、中学生讲文明公约
签名活动,重点开展以清除垃圾、养绿护绿为内容的“绿色文明使者”活动,划定环
境卫生责任区,责任到人;广泛开展争做“文明小使者”、“绿色小卫士”,开展“
雏鹰假日小队”劝阻不文明行为活动。
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开展共建青年文明示范点活动。结合东营市开展的“争做文
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与有关部门共建青年文明示范点(文明大院、文明景
点、文明街路、文明小区)。对青年文明示范点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示范点标准
,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在文明大院、文明景点,重点做好清洁环境、维护公共秩序、
养绿护绿工作;组织学生志愿者在文明景点开展文明志愿者宣传;在文明街路方面,
重点做好上下班高峰期维护交通秩序;在文明小区方面,重点做好清洁环境、养绿护
绿、助残帮困服务等工作。

[青年志愿者活动]1996年,团市委本着“一手抓活动、一手抓机制”的原则,突出
抓了全市性青年志愿者城市公益服务、“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和扶贫济困服务三大
统一活动,开展以“学雷锋,树新风”、“油地青年手拉手,青春奉献石油城”、“
伸出友爱之手,扶残共度人生”等为主题的奉献日活动,在全社会中产生积极影响。
全市共招募志愿者2万余名,建立各类志愿服务队470余支,成立助残服务队237支,
结对救助残疾人757名。健全市、县两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初步建立青年志愿者
招募、管理和表彰激励等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1997年,制发《关于青年志愿者规范化管理的暂行意见》,在志愿者的招募、培
训、使用、评估、表彰奖励各个环节建立规范化制度,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青年
志愿者服务网络。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和“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组织团员青年深入社区和农村,以“一助一”结对服务为基本方式,广泛开展志愿
服务。推行青年志愿者服务承诺卡制度,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行量化管理和质量监督
。全市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数1856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站57处。各类志愿者服
务队1100支,青年志愿者23000人。
1998年,团市委从社会需要、青年能为的具体项目入手,以社区服务和农村扶贫
为主要内容,坚持“服务人员规模化、服务时间小时化、服务项目专业化、服务机制
有形化”的“四化”原则,在全市城乡组织开展“十万东营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按
照健全网络、强化机制、务求实效、突出特色的要求,全市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步被
纳入多层次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成为与市场经济发展同向并轨的社会事业。3
月1日,举行全市“学雷锋,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启动仪式,拉开1998年东营市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序幕;3月5日,召开全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座谈会,就青年志愿者行
动如何深化、如何更好地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进行了探讨,并制定《关于加
强全市青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规定》。构建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中枢,上联省青年
志愿者协会,横向联合市科委、市文明委、市卫生局等12个职能部门,下联5个志愿
服务中心,57个青年志愿者服务站,30个服务基地和1100支志愿者服务队的上下贯通
的网络化服务体系。至1998年底,全市有青年志愿者3.2万人,志愿者服务站57处,
服务基地30个,“一助一”结对数达2300对。有20名先进个人、3个先进集体受省级
以上表彰。

[青年岗位能手活动]1996年,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以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市场竞
争力为目标,以拜师学艺、导师带徒、技术比武、“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
造、小设计、小建议)竞赛、QC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加强岗位训练,全面提高青工
的技能素质。
1997年,以岗位为依托,以拜师学艺、模拟训练、推广先进操作法、岗位练兵和
“五小”竞赛为基本形式,继续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各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分别制定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实施方案和评选奖励办法,活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团市
委联合有关行业,命名表彰50名市级青年岗位能手,并授予东营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推动全市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开展。全市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已经扩展到95%以上的
企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8年,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以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大力
实施岗位训练,不断加强机制建设。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转发团市委与市总工会、人
事局、劳动局、财政局共同制定印发的《东营市青年岗位能手奖励暂行办法》,对各
级青年岗位能手的表彰奖励作明确规定,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享受市级劳动模范待遇,
激发了广大青年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各级团组织还以开展“’98质量月”活
动和“’98中国青工技能月”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岗
位为依托,以知识培训、导师带徒、技术比武、“五小”竞赛为基本形式的“青年岗
位能手兴质量”、“发扬抗洪精神,争当岗位能手”等活动。全市各级团组织共举办
各类技术培训班400余期,培训青工15000人次,涌现出各级各类青年岗位能手1500余
名,其中省级青年岗位能手标兵1名,国家级青年岗位能手1名。

[“青年文明号”活动]1996年,“青年文明号”活动作为行业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覆盖到全市所有“窗口”行业,并逐渐向工业企业拓展。与市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关
于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承诺卡”的实施意见》,下发《东营市“青年文明号”管理
试行办法》,使“青年文明号”活动进一步规范。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团市委联合有
关部门成立东营市“青年文明号”监察委员会,聘请4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监督员
,对“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活动实施社会监督。
1997年,按照“整体推进,分行业实施,强化管理,严格考核”的总体思路,不
断强化“青年文明号”的申报和监督力度。全市各级团组织分别制定下发《“青年文
明号”申报管理办法》,成立“青年文明号”监督委员会,使这一活动逐渐走上规范
化管理的轨道。以“把‘青年文明号’的优良服务送到千家万户”为主题,开展“青
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百日竞赛。团市委与市经贸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工业企业中开展
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意见》。全市共有20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青年文明号”
,垦利团县委获全省“青年文明号”活动优秀组织奖。
1998年,为推动活动向科学规范、扎实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全市“青年文明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各级“青年文明号”的申报、评选、
考核、表彰进行严格的规定。根据组织检查、特邀监察员和群众监督的意见,分别对
已命名的单位采取继续挂牌、黄牌警告、撤销称号的处理。7月,召开由全市18个行
业和部门参加的全市争创“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现场会议,加强各
行业各部门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形成制定标准、检查考核、表彰奖励一整套活动运行
机制,并从大单位、大集体创建向生产线、班组创建延伸扩展。下发《关于在党政群
机关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意见》,推进文明机关创建活动。至1998年底,全市共涌
现出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16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2个,市级104个。

[希望工程]1996年,团市委把希望工程作为团的重点工作,确定“以舆论宣传为先
导,以1(家)+1助学行动和一般性捐款为基本形式,以市内自救和建设希望小学为重
点,借助四股力量(即各级领导的带头推动力量,社会舆论媒介的导向宣传力量,胜
利油田、石油大学及驻市大单位、大企业的支持力量,社会团体、系统、部门的行业
启动力量)带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至1996年底,全市共筹集
希望工程助学基金79万元,建立希望小学4所,救助学生1000余名。

1997年,成立希望工程基金办公室,加强对希望工程基金的科学管理。组织“爱心储
蓄”活动,全市共完成“爱心储蓄”1308万元。在农村,组织实施以“助学、医疗、
致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三扶一”援助行动,赋予希望工程以新的工作方
式和内容。在企业,组织开展“希望工程百万企业献百元”活动,拓宽了希望工程筹
资渠道。针对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职工子女上学难的状况,首批救助4家特困企业的
19名下岗职工的子女。与《邮电报》联合开辟“希望工程爱心专递”栏目,有40多名
捐赠人通过“爱心专递”栏目对待助学生实施救助。组织“农行杯”希望工程征文比
赛,收到征文2300余篇,编辑出版获奖征文集。全市共筹集助学基金近25万元,救助
学生249名,改建希望小学1所,建希望书库9处,有4名受助生获“全省希望工程优秀
受助生”称号。
1998年,不断拓宽希望工程筹资渠道,先后共筹集资金百万余元,相继在董集、
下镇、付窝、义和等4个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建设了4所希望小学。以“助学、医疗、
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三扶一”援助行动在下镇乡试点成功后,在全市推开
,实施对象扩大到1000多户,共救助失学儿童1000余名,组织医疗下乡服务20余次,
科技下乡30多次,受助对象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学习掌握了一些致
富技术和信息,这一活动得到团中央的充分肯定。按照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
建设银行关于开展‘希望工程志愿者劝募行动”的通知要求,广泛宣传发动,充分激
发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希望工程的积极性,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劝募工作站49个,招募
希望工程劝募志愿者741名,募集捐款37万元。共筹集助学金31万元,新增救助学生
918名,捐建希望书库3个。至1998年底,全市累计筹集助学基金283.9961万元,新建
、援建希望小学8所,救助因贫困而失学、辍学或即将失学的孩子2600余名,为25所
乡村小学配备希望书库、三辰影库,先后有12名受助生被评为山东省希望工程优秀受
助生,2名受助生被评为全国“希望之星”。

[首届“东营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为进一步完善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举荐、使用
、管理、表彰机制,为当代东营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楷模,凝聚胜
利油田、地方、石油大学三方优秀青年人才,促进油、地、校共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东营团市委、市青年联合会与胜利油田团委、石油大学团委共同推出“东营十大杰出
青年”评选活动。这项活动计划自1998年开始,每三年一届。
评选活动按照“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社会评选与专家审定相结合”的办法,分
三步进行。第一步,各县级团委(二级团委)、青联根据本地、本单位、本系统的实际
情况,结合评选要求,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党政部门择优认可向市评选组委会
推报侯选人推荐人选,在此基础上团市委推荐12名侯选人,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推荐
5名侯选人,石油大学(华东)团委推荐2名侯选人。第二步,由评选组委会确定侯选人
,在各新闻媒体公布侯选人事迹及选票,进行社会评选。第三步,评选审定委员会在
对侯选人进行认真审议的基础上,召开会议进行评选,产生“东营十大杰出青年”。
首届“东营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自1998年1月全面展开。在“层层推荐、认
真选拔、严格把关、优中选优”基础上,经过油、地、校三家组织、人事、宣传、科
技等有关部门专家、领导组成的初审委员会初审,从基层推荐的62名侯选人中确定1
5名正式侯选人(东营市10名、油田4名、石油大学1名)。
4月1日,《东营日报》、《胜利报》、东营电视台、胜利电视台等媒体向社会公
布了15名侯选人的主要事迹及选票,进行社会评选。至4月15日,社会评选中共收到
选票7936张,其中有效票7418张,废票518张。4月24日,由三方专家组成的终审委员
会对15名侯选人进行评选,选出首届“东营十大杰出青年”:李清玲(女)、郑玉影(
女)、万永海、曲斌、李树荣、滕升光、陈福喜、张国庆、尚吉永、郭建民。另外,
石振华(女)、陈晓合、吴亚杰、张志强获得首届“东营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整个
评选活动由市公证处进行公证。

[市直青年集体婚礼]为进一步倡树勤俭节约、婚事新办的时代新风,营造喜事简办
、幸福祥和的良好环境,推动全市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团市委
、市青联在1997年和1998年组织了2届次市直青年集体婚礼。
1997年10月1日,市直29对新婚夫妇在东营宾馆举行隆重而又简朴的首届市直青
年集体婚礼。市人大主任刘怿为全体新人证婚;市委副书记张万湖为全体新人主婚,
同时向每对新人颁发集体婚礼纪念证书和礼物;团市委书记孙守刚向全体新人致词。
29对新婚夫妇向全市未婚青年发出倡导新风、婚事新办、勤俭节俭、婚事简办、晚婚
晚育、计划生育、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倡议,并在反对大操大办、倡树时代新风承
诺签名牌上郑重签字,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1998年5月1日,25对新人在婚礼进行曲和鞭炮声中步入松林广场,参加第二届市
直青年集体婚礼。市人大主任张万湖为全体新人证婚,市委副书记姜振邦为全体新人
主婚,团市委书记田治颖向全体新人致贺词,市六大班子及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
了婚礼。参加集体婚礼的全体新人向全市未婚青年发出了“开风气之先,做文明青年
”的倡议。

[“青春携手铸辉煌”大型油地联欢晚会]为纪念建团76周年和“五四”运动79周年
,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共青团东营市委员会、东营市青年联
合会联合共青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委员会、共青团石油大学(华东)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大
型油地青年联欢会。
1998年4月29日晚,“青春携手铸辉煌”大型油地青年联欢晚会在胜利电视台演
播大厅举行。整台晚会自始至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突出了鲜明的主题:展示当代东
营青年的热情,推动油、地、校联谊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促进东营两个文明建设。市
和油田及石油大学的领导石军、张宗义、姜振邦、张以明、蒋成全、陈胜、关美华、
宋万超、黄敏、张殿国、纪效田等观看了演出,会见了首届“东营十大杰出青年”,
并为他们颁奖。

(赵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