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20&rec=182&run=13

【概况】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同年12月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045平方公里;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改道后的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485平方公里。
  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使这里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区内鸟类众多,共有鸟类36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等51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盐地碱蓬、柽柳和罗布麻在自然保护区内广泛分布,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2015年,自然保护区总体工作以建设智慧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利用典范为目标,围绕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实施生态资源保护、旅游设施配套和信息化建设三大工程,着力做好法制建设、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和科研监测四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促进保护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7.51万人次,综合收入2704.74万元,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
  2015年12月30日,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野生动物之乡专家评审会”,东营市就申报“中国黑嘴鸥之乡”进行了汇报。经过现场评审,专家评审组一致同意东营市为“中国黑嘴鸥之乡”。12月8日,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表彰为“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12月9日,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2月10日,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林业厅、省公务员局表彰为“全省林业系统先进集体”;4月25日,保护区湿地博物馆被省科学技术协会、省财政厅命名为五星级科普教育基地;6月19日,湿地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依法保护管理】 顶层设计。①综合执法获省政府批复。为解决区内多头管理、多层执法、交叉执法、执法力量分散、执法职能缺失等问题,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对涉及部门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形成综合行政执法报告。6月19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15〕137号文批复同意在保护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11月8~13日,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会同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研究室到先进保护区考察学习综合执法工作,由市政府研究室向市政府报送《调研报告》。②“一区一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通过前期争取省人大和省法制办支持,省政府已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为2015年二类立法项目第一位。自8月1日起,东营市可根据授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起草工作已经完成,并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待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进入立法程序。③详细规划经市政府批复。委托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等单位,编制完成《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年)》。除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严格管理外,对实验区进行功能分区合理规划。8月3日,市政府正式批复。该《详规》开创了国内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的先河,对全国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具有引领作用。④开展规范化管理提升年行动。2015年是3年行动的关键年,年初确定15项提升工作和55项重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各项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湿地风光(刘月良摄)

  保护管理。①开展巡护监测。组建专业巡护监测队伍,对区内资源和环境进行全面巡护监测,实现对保护区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实时监控,及时制止违法破坏活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组织开展为期100天的“严厉打击违法猎捕·春雷行动”,对区内57家单位、133家住户清理排查,查处捕鱼、捡拾鸟蛋等破坏资源行为12起,收缴地笼等猎捕工具187件;协助市森林公安局查处1起猎杀野生珍稀濒危动物(毒杀天鹅)案件。②规范土地海域管理。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85号市政府令),制定《土地管理暂行办法》,为加强土地海域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土地调查方案》,完成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发包土地进行梳理,采取个案处理方式,逐步规范、解决,并结合中央林业补助项目对实验区土地探索实行用途管制。配合市森林公安局对非法侵占生态公益林事件立案查处,协调东营海事处1艘巡逻船用于海域管理;与市国土资源局合作开展土地利用管理数据整理系统建设,实现土地利用的规范化、数字化管理。③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效果,制定《2015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本着“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废旧设施进行整治清理,逐步恢复生态原貌。年内拆除线杆55根、电线2500米,清理线墩60处、管线阀5组,拆除废旧抽油机5台、基台19块,灌体、机体涂绿1026平方米,对垦东2#、7#计量站进行生态原木包装。根据与垦利县政府建立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实验区周边环境、建筑设施等综合整治工作。④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突出抓好防火、旅游、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安全生产工作,无火灾和安全事故发生,被授予2014~2015年度全市森林防火工作先进集体。11月,选取18名优秀队员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首届森林消防技能竞赛,获全省第八名,市政府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给予通报表彰。⑤严格入区管理。制定《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旅游人员及车辆入区管理暂行办法》,入区人员及车辆实行通行证、通行单制度,完成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及业户的调查核实及制证发证工作,有效规范非旅游人员及车辆入区管理。⑥环保部后督察工作。根据环保部意见,委托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新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专题报告。11月9日,通过省环保厅专家论证并予批复。市环保局于11月27日批复同意15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12月8日,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
  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①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10月9日,市政府召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动员会议,印发《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施方案》。将创建任务细化分解为90项工作,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局室、时间节点和完成时限,于10月13日召开全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动员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12月16日,向国家旅游局呈报创建5A申请。《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已委托省旅游规划院编制完成并通过初评,智慧景区、标识导向系统、解说导览系统、月湖景点等专项设计和红海滩、黄河的脚步、景区大门、游客中心功能区划分设置等项目设计及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有序推进。②完善旅游公司运营机制。指导市旅游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换届,完成组织架构方案编制和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定内部管理制度。③强化旅游市场监管。会同东营海事处对游船码头、航道进行勘察整治,对4家游船公司及15艘游船进行查验,确保水上运营安全有序;对旅游区及周边23家餐饮食品店和食品摊贩进行摸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市旅游局;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妥善处理投诉事件,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为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④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提高旅游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目标,与各大景区、旅游企业、旅游网站和国内主流OTA加强合作。与中原5省市20地市的20家旅行社签订优惠协议,与中信银行合作建立网上分销平台。⑤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制定游客接待、安全保卫、交通疏导方案和旅游安全应急预案,重点加强“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的管理调度,旅游秩序平稳,全年接待游客27.51万人次,综合收入2704.74万元,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
  对外宣传。①央视拍摄报道鸟类迁徙情况。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鸟的迁徙》直播团队到保护区进行10多天的拍摄报道,现场直播湿地风光和鸟类迁徙情况,节目在央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多次播出。②国内权威报刊报道保护区工作成效。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瞭望周刊》等多家国内权威媒体相继到保护区采访,并分别以《中国持续为黄河口湿地补水营造鸟类天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开发的典范》《“中转站”成了“育儿所”》《黄河入海处湿地秋色美》《黄河三角洲湿地重生记》为题进行报道。③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10月29日~11月3日举办《自然观·大湿地》摄影活动,邀请海峡两岸摄影界多名泰斗级人物现场拍摄,精选优秀作品110余幅,腾讯网、新浪网、《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媒体同步即时报道;4月30日~5月3日,在市政广场举办“黄河口·大湿地”王府井摄影展成果汇报展,《黄河口·大湿地》摄影作品集获第十一届山东省对外传播奖;以湿地博物馆为载体,先后组织开展大型主题科普教育活动3次、特色科普教育活动11次,参加人数1万余人。④本地宣传有声有色。会同市电视台航拍湿地景观,借央视五套直播马拉松之机插播,市电视台新闻综合、公共等频道循环播放宣传短片;门户网站实现改版升级,信息更新及时,窗口作用凸显,位列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国网站2015年度品牌建设排行榜第四名。

【重点工程】 ①生态补水工程。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年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做好引水渠清淤、围坝加固及涵闸维修等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黄河调水调沙有利时机,采取自流与泵站提水相结合的方式,引蓄黄河水2128万立方米,实现水系良性循环,提高湿地品质。②东方白鹳栖息地营造改善工程。为增加鸟类繁殖、觅食栖息地面积,消除风浪对堤坝的侵蚀,提高水体丰富程度,加大景深层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工程于3月20日开工建设,12月下旬通过验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鸟类栖息岛6处、深水区建设工程6处、东堤坝加固1615米、三孔联通闸1座、废旧堤坝整理与改造39公顷、主进排水沟疏挖2.5公里等,动用土方约37万立方米。③黄河三角洲湿地关键物种栖息地营造优化工程。该工程为2014年山东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项目,总投资189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专项资金77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营造和优化黄河三角洲湿地关键物种栖息地4100公顷,封育天然柽柳林,改善丹顶鹤、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的繁殖和越冬栖息地,同时带动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工程正在实施中。

东方白鹳捕鱼(刘月良摄)

【科研工作】 ①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调查。开展昆虫及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完成5次野外及室内整理作业,初步证实林业有害昆虫物种110种,其他昆虫100余种;组织繁殖、越冬鸟类、迁徙鸟类及繁殖期鸟类禽流感调查与取样调查研究,有效掌握鸟类繁殖、越冬、迁徙规律。调查发现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5330多只(占全球总种群38.07%),成功营巢2665个,繁殖雏鸟7462只,成为全球黑嘴鸥第二大繁殖地,荣膺“中国黑嘴鸥之乡”。②开展国际重要湿地预警监测研究。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与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湿地生态环境调查监测,对区内水、土壤、生物等进行监测取样,及时掌握自然湿地面积、水鸟种类、数量、外来入侵物种及发生面积等指标变化情况。③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与省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展禽流感监测取样及病理学研究,与中科院植物所、烟台海岸带所合作举办植被调查监测技术培训班并启动黄河三角洲植被调查工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湿地监测中心、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共同申请建立三角洲联盟黄河三角洲分支,推动科研、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④开展科技攻关。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合作开展典型滨海湿地及潮间带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和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旨在探讨典型滨海湿地及潮间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工程示范,并提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策,以期为我国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服务支撑。项目实施为期2年,已开展3次本底调研。
  继2014年12月在湿地恢复区发现四只蒙古百灵(这在山东省内属首次发现)之后,2015年11月,在大汶流管理站湿地恢复区拍摄记录到一只粉红背鹈鹕,在东亚地区尚属首次。(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委会 董希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