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2&rec=57&run=13

纺织工业

[概况]截止1995底,全市纺织工业共拥有棉纺织、服装、针织、印染、毛巾、小化
工等11家企业, 干部职工7000余人,有棉纺锭8.5万枚,气流纺2800头,织布机1000
余台, 缝纫设备400余台套,麻纺能力1/4套等。1995年,共完成产值2.4亿元,同比
增长20%,销售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1200万元,其中利润550万元,
在全省同行业中列第六位。 生产棉纱9100吨,棉布1500万米,印染布420万米,服装
70万件,毛巾230万条。市直属企业完成利税550万元,其中利润50万元,与去年相比,
利润有所下降。
1995年,全市纺织企业在干部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基础上,
又出台了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和分配向急、难、险、重及一线职工倾斜等改革新举措,
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以现场管理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市
工业领导小组全年召开4次现场管理经验交流会,其中2次在纺织系统召开,并且推广
了市棉纺织厂、 利津纺织总厂的经验和做法,2家企业均被评为“全市管理效益年十
佳企业”。全年全行业增收节支300万元以上。
抓主要矛盾,争取全年工作主动权。全年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原材料、资
金,由于棉花欠收,原棉流通领域价格混乱,要价高,棉纺企业难以承受。通过积极
主动的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得到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计划指标得以
调出,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市棉纺织厂加强产品质量管理]1995年,市棉纺厂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一是克服新产品开发中产生的品种翻改频繁、
工艺变化大等困难,在现场管理中狠抓工艺、设备、操作等专项检查,通过提高基础
管理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棉纱合格率全年平均达到98.84%,布入库一等品率
达到97.81%,下机一等品率50.78%,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保证了
销售和正常出口,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大的质量事故。二是实行质量工资、质量波动封
车、质量追踪等一系列制度,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全厂实行了质量工资考核,按产
品质量计算工资,不同质量实行不同的工资比例。执行质量波动封车制度,严禁不合
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杜绝质量隐患。建立质量追踪制度,对用户和本厂发现的
质量问题,按程序进行倒查追踪,找出原因,明确责任者,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是加强设备管理。实施了平修队的考核评比,对设备维修人员进行了考核,推行了
设备人员包机制,执行了质量工资。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设备完好状况,从而保
证了产品质量。四是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加强对产品质量特别是半成品质量的监测和
控制。对工艺流程中运行的半成品的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和纠正。加强了
对实验室的管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断进行考试考核,以提高技能,改善素质,使
实验数据能真实地反映产品的质量。
[利津纺织总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对中层
以上干部,根据干部“四化”要求,重新进行聘任,并颁发了带任务、指标的聘书,
并彻底打破了干部与工人、正式工与合同制、学历高低、工令长短等界限,全部取消
原工资,一律实行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聘任制工资。科室人员实行定额指标工资,
后勤人员实行岗位工资,这三种工资分配形式,采取上封顶、下不保底的办法。工人
实行计件工资,经营人员实行风险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
工的积极性。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制度。对企业中层和厂级干部的领导水平、业务能力、
工作态度等,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公开进行考核评议,不称职者,立即撤换。体现了能
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年内中层干部免职6人,厂级干部退二线1人,选
拔了懂经营、会管理、年富力强、有开拓精神的5名干部充实了中层和厂级领导班子。
认真落实“减人增效”的机制。按一人多职多事的原则,重新对科室、分厂进行定编、
定员、 定岗,经过两次优化组合压缩非生产人员9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7.1
万元,等于1994年以前15年的总和。

(曹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