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2&rec=43&run=13

综述
[概况] 199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农业产
值11.74亿元,减少0.3%;林业产值0.46亿元,增长13.1%;牧业产值7.48亿元,增
长50.2%;渔业产值4.73亿元,增长14.8%。
农业生产战胜旱、 涝、雹等自然灾害,取得较好的收成。粮食总产达到88.56万
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夏粮43.1万吨,增长4.6%,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
油料产量下跌, 棉花总产39.23万担,油料总产0.8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14.3%和2
7.3%。蔬菜总产67.38万吨,比上年增长27.1%。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 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1135公顷,比上年增长12.9%,其中
新建经济林6070公顷,增长75.7%。新建完善农田林网54392公顷,增长5.9%;农林
间作2122公顷,增长88.0%。果品总产3.25万吨,增长17.9%。
畜牧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年末大牲畜存栏37.88万头,生猪存栏40.8万头,
羊存栏96.9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6.6%、51.7%和76.5%。肉类总产达到9.6万吨,
蛋类总产5.9万吨,奶类总产0.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8%、36.7%和43.5%。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8.56万吨,比上年增长14.0%,其中海
水产品6.3万吨,增长11.3%;淡水产品2.26万吨,增长22.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85.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2
%。有效灌溉面积144.67千公顷,增长0.8%。全年化肥施用量74442万吨,比上年减
少6.1%。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36元,比上年增长371元,
增长29.3%。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95年,全市农业在坚持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立足当地资源
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加快了农村奔小康步伐,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趋向
合理。 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调整为58∶42,农、林、牧、渔产值结构调整为48∶2∶
30∶19。二是“专业乡镇、村”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
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1995年,全市共建成万头牛乡镇14个,万只羊乡镇46个,分
别比上年增长16.7%和53.3%。粮食、棉花、林果、畜牧、水产、蔬菜、莲藕、芦笋、
食用菌、 多种经营等专业村发展到378个, 比上年增加178个,增长89%。三是争创
“双千乡镇、村”〔注〕工作进展顺利。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共涌现出“双千乡镇”
4个,“双千村”153个。四是农村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民劳动生产
率由1990年的每个劳力2900元,提高到3500元,增长20.1%;土地产出率由1990年的
4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600元/亩,增长50%;农产品商品率由1990年的58%,提高
到70%,增加了12个百分点。〔注〕“双千乡镇、村”建设标准:粮田面积或粮食播
种面积不得低于总耕地或总播种面积的60%;平均亩产粮食达到1000公斤以上,粮食
总产逐年增长;平均亩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良
种普及率必须达到95%以上;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粮、棉定购任务。

[农业产业化]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按产业化要求组织发展农业的战略部署,东营
市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培植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济,逐步搭起了市场牵龙头、龙
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农业发展的总体框架。一是围绕主导
产业,发展规模经济。根据资源状况和基础条件,确立了粮食、棉花、林果、畜牧、
水产、蔬菜、莲藕、芦笋、食用菌、中药材十大主导产业,作为经济“隆起带”进行
重点培育,扩充产业规模,把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纳入区域规模经营中。1995年,全市
种植大户已发展到2035户,其中承包土地50--100亩的757户,100亩以上的450户。植
棉大方发展到205块, 其中1000--3000亩大方94块,3001--10000亩大方22块,10000
亩以上大方2块。 畜牧养殖大户发展到8492户, 大户提供的畜产品占畜产品总量的
37.5%以上。水产、林果、蔬菜等产业大户也有了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户小生产向适
度规模经营发展。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合同约束机制,扶持生产发展,规范产销
行为, 促进龙头企业发展。1995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个,比
上年增加38个。实现产值7.3亿元,利润862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和23.3%。
带动基地面积204.3万亩, 带动农户24.4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74.4%和2.7%。三
是建立和培育市场,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按照“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生产,
生产适应市场,政策保护扶持”的思路,加强了市场体系建设。1995年,全市各类农
副产品市场已发展到193个, 其中蔬菜、牲畜、大米等专业批发市场16个,综合市场
13个,集贸市场164个,年成交额达6.98亿元。

(崔雪照)

[科教兴农]1995年,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市各县区
配有科技副县(区)长,科技副乡(镇)长60人,村科技副主任1823人。全市农业、林业、
水产、 水利、农机、畜牧等各级事业科技推广机构290个,科技人员1003人,村级农
技服务组织900多个, 农民技术员4000余人。全市已建立示范乡镇14个,科技示范村
206个,科技示范户9065户。乡镇农民文化技校59处。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890个。
1995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与科技培训班650余期, 受训人员20万人次。积
极组织参加全省“万人科技致富工程”,培训农民及农业基层干部,学习农业实用技
术。1995年全市已有444人拿到结业合格证书。
中科院“八五”期间驻东营市农业开发试验区科技攻关项目“黄河三角洲东营滨
海盐土综合治理”圆满完成,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验收。获得了“黄河三角洲东营试验
区滨海盐渍土水稻、棉花、小麦、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水稻早育晚栽高产技
术”、“东营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盐渍土及其防治对策”等10多项科研成果,为东营
市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主要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模式。
在全国开展的创建科技进步先进县区活动中,垦利县成为继河口区之后第二个科
技进步先进县区。

(王梅香)

[农业综合开发]1995年,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共安排项目24个,其中开发荒碱
地7.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3万亩,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企业10个,总投资4619万元。
新增生产能力:粮食2000万公斤,棉花5万担,蔬菜250万公斤。
1995年秋冬,市农业开发办协同林业、水利、公路等部门对辛河、青垦、广垦、
郝纯、永馆、滨海、滨孤等7条重点干线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进行全面规划,使公路
两侧建成具有东营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带和高产高效经济区。 总规划涉及32个乡镇2
98个村庄, 总长328公里。1995年,共整地造墒299公里,完成土石方494万立方米,
栽植177公里,植树50.5万株。
加强了项目区工程管护。一是制定《项目管理办法》、《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办
法》,使项目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措施。确定跨
县区的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及配套建筑物,由市水利局管理,干级沟渠及配套建筑物
由县区水利部门负责, 支级由乡镇负责。1995年,全市共建立管护组织107个,固定
管护人员601人, 制定管护措施36项;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建立激励机制,保证了管
护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落实各项管护措施,各类建筑物完好率达90%以上,林木成活
率达84.5,保存率达93.2%。
在199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李鹏总理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全国新建五大粮仓之
首。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黄河三角洲建设1000万亩商品粮棉基地,并分配
东营市400万亩的规划编制任务。 市开发办按照省规划编制办公室的要求,按期完成
了规划编制工作。400万亩商品粮棉基地建设,包括改造中低产田210万亩,开垦宜农
荒碱地140万亩, 建设草场50万亩,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其中平原水库新
增库容4.96亿立方米,扶持一批多种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分三期进行,
总投资43.36亿元,其中“九五”期间为21.77亿元。
1995年6月, 市第二期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第二
期(1992--1994)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共安排项目24个,总投资6600万元,其中国
家、 省投资4080万元,市配套2220万元,县以下自筹300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7325
万元, 占计划的111%。项目区涉及18个乡镇,共开发荒碱地1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
17万亩,建设水稻良种基地1万亩,河区治理1万亩。累计新增生产能力。粮食9181万
公斤,棉花21.1万担,肉类360吨,藕500吨。新增产值2.07亿元,实现利润3182万元。
项目区三年累计平均每人纯增收入241元,年均增收80元。
1995年,东营市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更名为东营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
室。

(开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