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7&rec=124&run=13

【概况】 2012年,生态林场建设、“三网”绿化、中心城沿黄生态工程、沿海防
护林基干林带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林业产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湿地保护与管
理、林木资源保护、林业执法等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针对全市立地条件、造林实
际,探索实施台田改碱、盲沟排碱、暗管排碱等多种工程措施,治理和改良盐碱地,
向盐碱荒地要绿色、要效益。围绕全市造林绿化工作,实施世行贷款“山东生态造
林项目”“千村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提升全市生态
林业建设档次和水平。全市林业工作实现“大地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三个
大幅增加和“森林覆盖率、林业产值增长率、经济社会贡献率”三个显著提高。林
木面积由建市之初的40万亩,增长到165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7%提高到13.6%。林
业产业产值达106亿元, 增幅居全省首位;争取中央财政林业贷款贴息资金、中央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省级林业产业扶持项目数及扶持资金均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林业已经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农民增收致富的
增长点。全市林业工作多次受到国家、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先后被国家林业局
授予“全国森林公安系统优秀公安局”和“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系统内有1人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生态林场工程】 首批试点林场启动后,相继成立市县两级林场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林场建设的管理机制、资金投入、建设用地以及科技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各生态林场的规划编制、土地流转、基础工程配套和植树造林等主体工程全面展开。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林场建设的意见》《东营市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工
作实施方案》《东营市生态林场市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东营市生态林场考
核验收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制定生态林场建设技术规程和规划建设的约束性
指标,指导各生态林场的建设。至2012年底,11处生态林场已流转集体土地13.5万
亩, 配套基础工程已整修沟渠500公里、桥涵闸200座、林区道路208公里,动用土
石方1200万方, 整理土地7.5万亩;已完成造林15.6万亩,植树约1400万株,累计
总投资20.8亿元。市里已将规模超过万亩的龙居、孤岛、孙武湖、丁庄、兴隆、王
庄等六处生态林场批复为副县级全额事业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其中龙
居、孙武湖、大王3处林场机构挂牌成立,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三网”绿化工程】 2007~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三网”绿化工程,全
面构筑全市生态绿化框架。该工程从全市特殊的土壤条件出发,集治水、改土、造
林于一体,以水网为根本基础,路网为重要条件,绿化为最终目标,对全市路、林、
水三大网络进行系统规划、综合治理,做到有路必有林、有林必有水、有水必畅通,
实现“三网” 合一、全面绿化。工程实施5年,全市累计投资30余亿元,植树过亿
株,新增绿化面积87万亩。共建设干线路域林带2000余公里,县乡路域林带1700多
公里,18条干线路域绿化基本实现土方工程的全线贯通,宜林地段实现全面绿化;
建设水系林带1600公里;建设高标准“三网”绿化示范区30个,绿化村庄800余个。
2012年,投资近7亿元,实施工程面积3.7万亩,完成造林8.6万亩,植树1000万株。
全市重点路域、水系绿化基本贯通,初步形成以路域绿化为骨架,以水系、环城、
示范区、村庄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以及湿地生态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生态林
业建设体系。

【中心城沿黄生态工程和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 为全面构建中心城西、北两
面生态屏障,丰富沿黄旅游资源,东营市实施中心城沿黄生态工程。该工程包括黄
河南展区以及黄河东延至大汶流大堤两侧的区域,总长度95公里,平均宽度4公里。
中心城沿黄生态工程已按原计划顺利实施,该工程将与正在实施的中心城南部沿广
蒲河绿化工程和生态林场建设,以及中心城东部规划建设的沿海生态工程有机结合,
以实现中心城森林环抱。为构筑全市沿海生态屏障,维护沿海生态安全,根据国务
院批复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二期总体规划,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是
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五类防护林
组成的“防护林综合体”,已经成为全市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东营市实施的最大的生
态建设工程。工程已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建设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60多公里,河
口区、利津县境内沿海防护绿色屏障基本贯通。

【湿地保护管理】 为发挥湿地在生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提升全市生态建设品位,
全面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工程。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意见》和《东营市湿
地保护管理办法》,编制《东营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完
成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院所和科研机构建立稳
固的技术合作关系。 先后投资1亿多元,实施自然保护区一期及其续建工程、二期
工程、湿地监测工程等项目,修复湿地20万亩。

【林业产业】 围绕兴林富民目标,实施生态富民工程,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林业
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印发出台《关于加快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全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种苗花卉产业发展的
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培育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在生态林场建设中,部分生态林
场开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间育苗及观光休闲、果品采摘等林业产业模式
探索,拉长林业产业链条,初步走出一条“兴林富民”“以林养林”,实现永续循
环发展的路子。①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冬枣、种苗、花卉、速生林、林下经济
等林业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林业产值106亿元。全市已建成13.4万亩冬枣、5万亩桑
蚕、40万亩速生林。规划建设“南—中—北”三大种苗花卉产业基地,李鹊万亩苗
木生产基地已基本建设完成。东营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蜡良种生产基地”。
培育发展东方花卉、 胜大园林等2家省级花卉科技示范基地,阳光园林、胜大种业
等2家省级现代化示范苗圃。森林旅游接待量以年均15%的比例递增。②林业龙头企
业品牌效应明显。2012年,市政府认定公布第二批林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三明林
业、 胜大园林、长河园林等6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以人造板、家具制造、新闻纸
生产和储藏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在巩固和保护已有的“华泰”“正和”
“新丝路”等加工品牌优势的同时,加强对“黄河口”冬枣、垦利蜜桃、龙居镇的
蚕桑、大王镇的种苗花卉的培育力度,林业龙头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品牌效应
明显。③林业合作化组织逐步健全。林业产业协会和各类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
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日趋增强,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拓展了市场
规模。 林业专业合作社达到23家,林业协会7个。全市成立广饶华泰林业农民专业
合作社、河口新盛冬枣专业合作社等4家省级首批农民林业省级示范合作社。

【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全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并确定为优秀等次,成为全省首批完成市级自查、通过省级验收的地市。配套改革
中,主要步骤有:①进一步明晰林地权属。巩固完善主体改革成果,制定《东营市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善提高检查办法》和《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
通知》,组织开展“集体林改完善提高”活动,进一步落实林业用地,增加林改面
积,明晰新造林地、宜林地使用权,全年依法登记林权面积3.71万亩、发放林权证
4512本。②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管理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林权流转行为,促进
资源优化配置,以政府令形式出台《东营市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县区、乡镇林权
管理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全年共流转林地面积近12万亩。③进
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先后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多家银行建立
银林合作关系,拓展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稳步推行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
合的免评估小额信用贷款。将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探索建立森林保险
制度试点工作。年内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030万元,抵押登记林地面积4350亩,落实
森林参保试点面积3319亩。④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支持制度。督促各县区全面落实
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全年发放国家级、市级、县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1680
万元。利用财政贴息政策,支持林农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发展林下经济。2012年全
市协调林企贷款资金4.32亿元、林农小额贷款254万元,争取中央贴息资金892.8万
元,市级财政贴息资金200万元,良种补贴340万元,森林抚育补助320万元。

【林业资源管护】 以林业“三防”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林木资源保护力度,取
得良好成效。①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行以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为重点的综
合防治措施,建起全省最大的周氏啮小蜂繁育基地,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监测
预报网络,全面推行社会化防治和专业队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扩散。在近年
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多发的情况下,全市疫区范围和虫口密度逐年降低,实现
有虫不成灾的目标。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与管理。在全省首家健全市县两级森林公
安机构,成立林业综合执法办公室,着手森林防火专业队伍组建工作;加大执法宣
传力度,开展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肃查处涉林违法案件,有效遏制涉林违
法现象。2012年共查处林业违法案件15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700余万元。③做好森
林防火。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
意见》,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项目等防火基础设施项目已启动实施;严格森林防火
责任制,全面加强重点火险区的综合治理,及时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全市连续12年
没有发生森林火灾。(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