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战略举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6&rec=5&run=13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文明为发展方向,以实施国家战略为重
要抓手,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积极改革创新,高效务实推进。
一、以生态文明为方向,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蓝经济区的特色定位和目标
要求。建设黄蓝经济区,是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根本举措和工作着力点。要
全力以赴实施国家战略,使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强大引擎。
(一)牢牢抓住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两个关键。坚定不移抓项目带投入,按
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
生等方面,每年筛选实施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持
续形成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推动大开发大发展的热潮。加大对重大发展项目的
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发展环境既是生产力
也是竞争力。要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党委、政府的
工作重点,全力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提高服
务水平,为项目建设、为企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下大气力抓好发展环
境建设,对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的严肃查处,对阻挠项目建设、扰乱市场秩序的
坚决打击。
(二)充分发挥市属经济和县域经济两大主体的作用。市属经济重点打造中
心城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三个增长极。中心城区要优化
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发展环境,吸引聚集先进要素,
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建成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东营经济技术
开发区要发挥高端引领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打造一批具有
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建成全省乃至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跻身
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要按照港区城一体发展的思路,大力
发展临港经济,突出发展生态化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促进重化工业聚集整合提升,
打造重要的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县域经济应当在实施黄蓝国家战略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园区为载体,集中培植有实力、
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要树立跨越发展的高远境界,确立追赶的目标,不断推出
大举措,实现新突破。市里要充分放权放手,发挥各县区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大
促强扶弱力度,以更有效的措施实施突破利津战略,推动基础好的县区在全省全
国争先进位,基础差的尽快赶上。
(三)着力强化民营经济和利用外资两大推动力量。民营经济是最活跃的经
济成分,要成为开发建设的生力军。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服务力度,建立完善
融资、信息、人才、政策等服务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
重点民营企业的扶持,指导民营企业搞好战略规划,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科
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利用外资是东营经济发展的“短板”,
也是潜力所在。要把利用外资摆上战略位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专业
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重点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一
批重大龙头项目,大幅度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二、以生态产业为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绿色高端
种植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知名、
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一
批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
进入产业链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严格质量监管,打响
生态农业品牌。实施园区带动战略,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
示范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提升、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
产业基地。着力改造提升石油化工、轮胎、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走规模化、
高端化、集约化的路子,推动整合重组,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汽车
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扩展产
业链条,提升技术水平,培植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围绕电子信息、新
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强化政策支持,突破核心技术,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三)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现代服务
业跨越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重点依托东营港和
广利港,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文化旅游业,重点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打
造知名旅游品牌。现代金融业,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加快组建产权交易中心、
产业投资基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外包业,以园区为载体,扶持发展一批
骨干企业,提升层次和水平。
(四)加快发展蓝色产业。坚持海陆统筹、有序开发、一体发展,提高海洋
开发管理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
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
海洋生态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培植新的增长点。
三、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打造秀美宜居城市
(一)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并重,加快
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家园,充分展示东营的自然之美、绿色之美、
生态之美。加快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施生态林建设工程,以规划的10大生态林
场为基础,建设一批万亩以上森林片区,继续搞好“三网”绿化,打造林海绿洲,
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加快百万亩湿地生态修复,规
划建设一批湿地公园,打造知名的“东方湿地之城”。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工程,
推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改善近海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水气污染治理,
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等源头控制,抓好重点流域和化工企业集
中区治理,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监
督管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创建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二)加快建设生态城市。把生态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
全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按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定位,大
手笔规划,高水平建设,实施生态对接,促进组团发展,拉开城市建设大格局。
打造精品亮点。加快东西城改造,高标准高质量抓好骨干道路及沿街立面改造,
加快重点区块和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精心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和中心商务区、
特色商业街,推进集约开发,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天鹅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
突出生态、旅游、城市三大主体功能,建设国际湖岛生态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滨
海新城,按照低碳生态、城水相融、城港区联动的原则,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滨海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改善提升功能。
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
奥体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实施金湖银河
生态工程,提升水城景观。实施水系循环和城市绿化工程,贯通城市水系、湖泊、
湿地,规划建设滨河绿地、环湖公园和道路绿色风景线,营造河湖相连、城水相
依、水绿交融、鱼鸟共生的优美环境。
积极打造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广低碳绿色生活。
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
建筑生态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
使用新能源汽车。建立绿色采购制度,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培
育绿色消费市场,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三)统筹城乡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健
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快县城、东营港城和小城镇规划建设,构建生态宜居城镇组团。积极发展新型
农村社区,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和合村并居,突出抓好旧村、空心村和滩区村改造。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净化、绿化、亮
化、美化工程,推动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产业生
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东营港和
广利港扩建、胜利机场配套提升、德大铁路、黄大铁路和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
济高速公路建设,适时启动轻轨建设,把东营与胶东半岛、济南都市圈、环渤海
城市用现代交通密切联系起来,显著改善东营的交通条件。以蓄水工程建设为重
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引水蓄水、安全供水、田间节水、防洪排涝体系,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改造,推动形成高
标准闭合防潮体系,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能源设施建设,构建安全清洁的能
源体系。
四、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
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心聚力,用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
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
思想教育。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传承历史、反映时代、引领未来的文化
精髓。东营人民在创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了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诚
实守信、务实肯干、和谐包容等宝贵品质和精神财富。要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培
育形成集中反映东营人文特色、内在气质、价值追求的城市精神,以激发全市人
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跨越发展的力量。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
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
农村覆盖。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具有地域特
色、思想性艺术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的文艺精品。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
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
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
业项目,培植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加快培育生态文化企业和产
品,建设一批集生态教育、科普、旅游、保护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产业基地。把生
态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
(三)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
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
社会文化环境等重点整治工程,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礼仪教育,集中解决人
们行为习惯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扎实开展文
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引导各类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参与文
明创建,大力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切实增强精神文明建设
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四)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东营文化资源丰富,黄河文化、海洋文化、
石油文化、孙子文化、吕剧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汇聚融合,交相辉映。孙
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孙武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
响力,是东营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要深入挖掘孙子文化深刻内涵,高水平高
层次开发利用孙子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品牌。吕
剧作为东营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掘吕剧发
源地的优势资源,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吕剧院和吕剧博物馆,加大剧目创作和人才
培养力度,不断改革创新发扬光大,把吕剧培育成为中国戏剧艺苑里的奇葩。东
营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半个世纪的油田开发,形成了以艰苦创业、
创新奉献为核心的石油文化,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成为东营不可或缺的名
片,要积极培育并大力弘扬。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由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改造自然到取
法自然的演变过程,积淀了深厚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伦理观念。要在传承的基
础上创新发展,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
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培养市民生态伦理道德,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做生态文明的
倡导者、引领者、实践者,带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扎实推进生态市、
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建设,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
创建活动,让生态文明之花在全社会缤纷绽放。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和谐稳定、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
分保障的社会。
(一)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收是民生之源。要把
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促进收入增长的政策措施,
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推动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强化再分配
调节,努力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就业是民生之本。要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
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激发民间创业热情。积极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鼓励发展都市工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保障是民生之基。要以人人
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城乡居
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等保障标准,使保障
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助
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安居房、
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施旧小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支持胜利油田、
石油大学、济军基地职工住房建设。加大财政支持民生的力度,坚持每年办一批
利民实事。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率先
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
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抓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
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校车安全、学生营养补助等项目,对义务教
育阶段低保和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校车服务、免除校服和午餐费用,努力实现
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中心城区要规划建设几所高标准示范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建立适应实施国家战略要求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规划建设科教园区,积极
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
体系,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基金,
实行弱势群体基本医疗服务定额免费、逐年减免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坚持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做好老龄、残疾人、妇女儿
童工作,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加强全民国
防教育,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继续做好援疆工
作。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坚持社会管理与社会服
务有机统一,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
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健全
群众利益协调和诉求表达机制,努力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创新流动人口、特殊
人群、“两新”组织、网络虚拟社会的服务管理,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平安东营”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
为。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分裂、渗透、颠覆、窃密等破坏活
动。健全公共应急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
整治和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确
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四)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政通人和、生动活泼的政治
局面。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人
民政协切实履行职能,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
士的团结合作,认真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壮大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
展工作。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
村务公开。认真落实依法治市规划,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深入推进依法治理
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积极打造法治政府。支持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
权,促进司法公正。
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创新性的实践,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改
革开放创新作为动力之源。
(一)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推进改
革,努力在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又好
又快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深入推进高效生态经济改革试点和蓝色经济区改革发
展试点,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为全
省全国作出示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减审批项目和审批程序,提高办事
效率,努力减少收费,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完善科学决策、责任执行、
工作落实、考核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率高水平推进。支持各县区从实际
出发,大胆推进各项改革。支持各园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坚持统筹规划、
综合开发、严格监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运作
资源、产业、资本、技术的能力。抓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探索建
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市场机制、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
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二)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
争取设立国家综合保税区、胜利机场纳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加快推进中日生态
城、中美新能源合作示范产业园区建设。大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
结构,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发展服务贸易,
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能源资源进口。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
开展跨国投资经营。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
医疗、体育等领域。加强与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各市的合作,促
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区域
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一批创新平台,重点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
国石油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发展。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推
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主体作
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无论企业还是经济建设的各个
领域,都要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引进和研发高端技术、前沿技术,实现跨
越式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
管理和保护。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抓好“黄河三角洲学者”、“金蓝领”培
训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加快形
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造的浓厚
氛围,激发各方面创新创造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