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6&rec=247&run=13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大力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经济社
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超计
划0.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增长28.97%,超计划14.97个百分点。
主要特点: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实现增加值99.2亿元,
增长4.2%。全年粮食总产81.6万吨,增长2.8%;棉花总产14.9万吨,增长26.3%;
肉蛋奶产量54.9万吨、水产品产量48.2万吨,分别增长2.2%和6.3%。二是工业生
产稳步上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其中地方增长25.5%。实现主营业
务收入8222.7亿元、 利税1653.2亿元、利润999.7亿元,分别增长41.6%、47.6%
和44.2%,其中地方分别增长44.3%、45%和49.1%。三是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增
加值662.4亿元, 增长12.6%。全年共接待游客77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8%和25.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7.7亿元,比年初
增加340.2亿元, 增长21.4%;各项贷款余额1439.6亿元,比年初增加251亿元,
增长21.1%。
(二)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实施了万达半钢子午胎、广汽吉奥汽车等
299个重点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项目, 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电子信
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7%。 实施了万通海欣保税罐区、孙子文化公园等43个重
点服务业建设项目,开展了重点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工作,服务业规模进一步膨
胀。三次产业结构由上一年的3.7∶72.6∶23.7调整为3.7∶71.6∶24.7。
(三)黄蓝“两区”建设快速推进。主体产业区建设成效显著,临港产业区五
大生态工业园和三大物流园建设进展顺利;高端产业区产值突破千亿元;生态旅
游区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渔业示范区二期工程竣工投产,高效生态农
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为省级示范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城
市绿化、生态林场建设、湿地修复、水气污染治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成功创
建为国家园林城市,节能减排全面完成控制目标。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22
个重点建设项目有9个竣工, 西城“六路一河一桥五公园”及15处街心绿地建设
改造项目基本完工,东城三大区块改造顺利推进,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基础
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东营港八大业主码头建设全面展开,胜利机场4D级改造全面
完成,德大铁路、东营港防潮堤开工建设。
(四)投资和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项目攻坚年”活动成效明显,春、夏、秋
集中攻坚行动共开工项目431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96个,有力拉动了全市投资增
长。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4.4亿元,增长24.5%,超计划5.5个百分点。其
中, 地方完成投资1369亿元,增长28.5%。全面落实鼓励消费政策,消费市场保
持繁荣活跃。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9亿元,增长17.4%,超计划0.4个百
分点。物价温和上涨,受食品、居住类价格上涨因素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
涨4.4%,基本实现了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
(五)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召开实施黄蓝两大战略暨对外开放动员大会,
营造了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02.2亿美元,增长26.1%,超
计划14.1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43.6亿美元,增长58.1%。加大产业招商、专业
招商力度, 成功举办了13次高层次境内外招商活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
元。
(六)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融资平台运
行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成功发行,融集资金12亿元;引进了交
通、 民生、招商、浦发、青岛等5家股份制银行。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全
面展开,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市人民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合
作全面展开。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完善区域管理体制,调整了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范围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推动市高效生态农
业示范区与广饶县联合建设生态产业园。
(七) 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3元,增
长14.9%, 超计划3.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0025元,增长19%,超计划7个
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4.56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6%,控制在2.4%的年度目标以内。社会保障
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均提
高到210元以上,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
2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20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每人每年提高600元。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3‰,低于4.6‰的年度控制目
标。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中心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中
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东营职业学院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工作全
面启动,市技师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投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农家
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成功举办了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和全国公路自
行车冠军赛。中心城保障性住房等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
生产生活条件。
二、2012年经济走势分析及主要发展预期目标
2012年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
加快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一年。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
利条件比较多。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
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
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省委、省政府把实施黄蓝战略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两大
引擎”,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我市实施黄蓝规划一系列重大
决策的扎实推进,进一步改善了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增强了自主发展的活力。
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
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可能成为常态,
保护主义倾向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
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稳定性面临挑战。我市企业
运行成本持续攀升,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外部需求持续疲软、市场波动加剧,
制约出口的因素明显增多;新上项目中传统行业占比仍然较高,产业层次提升难
度较大。
根据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要求,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2012年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值增长10%,吸收外商
直接投资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控制在4%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以内,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
任务。
三、完成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措施
(一)着力推进黄蓝经济区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是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蓝经济区的特色定位和目标要求。建设黄蓝经济区,是建
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根本举措和工作着力点。要牢牢把握“又好又快”的工作
要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闯敢干,勇于实践,认真抓好各项工作
任务的落实,全力推进黄蓝经济区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二)着力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狠抓项目载体建设不放松,积极扩大有效投入,
努力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一是着力抓好项目建设。重点在谋划项目、
捕捉项目、争取项目、运作项目上下功夫,组织开展项目集中开工和重大项目现
场观摩等活动,激发和带动全市各级抓投资上项目的积极性,努力上一批带动能
力强、具有震撼力的大项目。对市委、市政府今年确定的产业、城建、基础设施
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已开工的加强跟踪调度,帮助项目单位克服困难,切实提高
当年投资工作量。尚未开工的抓紧落实建设条件,按时开工建设。二是大力拓宽
融资渠道。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搞好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鼓
励企业采用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满足项目建设资金
需求。认真研究国家和省资金的扶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围绕投向做好项目筛选、
论证和申报工作,争取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三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综合利用产
业政策、登记备案、环评、要素供应等手段,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
投资扩张,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以
扩大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加快构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加快实施农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围绕渔业、
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园区农业,搞好现代渔业示范区、高效生态农
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泰国正大集团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
大地乳业万头奶牛养殖、澳亚现代牧场等30个过亿元项目。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
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黄河引水、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南水北调等
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认真落实工业调
整振兴意见和六大产业规划,加快石化、橡胶轮胎等现有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
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
兴产业。重点推进胜利石化总厂扩建、德国KH发动机、新加坡天安基集团平板电
脑等大项目。三是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各项政
策措施,加强服务业重点城镇、园区、企业和项目等“四大载体”建设,用足用
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景区建设。大力发展
现代物流业,着力推进中海油物流园等园区建设,搞好重点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重点推进软件园建设,着力引进一批骨干服务外包企业。
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引进大型连锁企业,培育新型业态,促进居民消费。加快
发展商务服务、会展、休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
(四)着力壮大市属经济和县域经济。市属经济以中心城区、东营经济技术开
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三个板块为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配套
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提升发展环境,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心
城区,集中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点推进黄河三角洲现代服务业基地、黄河
三角洲动物乐园、台湾风情小镇等项目建设。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高
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重点实施广汽吉奥汽车、飞利浦3D电视、香港产业园、同
仁国际健康城等项目。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五大生态工业园和三大物流
园建设,着力打造重要的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实施好石大科技、诺
尔、万福达等公司的大项目。县域经济重点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各产业园区,
引进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力培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和骨干龙头企业,提
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五)着力推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把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加
大推进力度,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城市建设在加快推进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
科技馆等续建工程的同时,重点实施城市道路及沿街立面改造、中心城片区改造、
市政公用设施和城市公园建设四大工程。加强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大
城中村、城郊村、滩区村改造力度。基础设施重点加快推进中海油2×5万吨级、
2×5千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宝港国际2×5千吨级精细化工码头、万通2×2万吨级
液体化工码头和公共管廊带建设。配套完善胜利机场基础设施,增开航线航班。
加快新博公路和德大铁路建设进度,推动东济高速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黄大
铁路、寿平铁路广饶段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东营港防潮堤建设,启动建设滨海生
态城防潮堤。着力推动大唐东营电厂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东营至潍坊天然
气管线工程。
(六)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组织实施
“五大工程”,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林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龙居、丁庄等10处生态林场建设,高标准建设城市森
林公园;继续实施“三网”绿化工程,着力推进重点水系、干线道路、示范片区
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湿地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推进东八路湿地改造绿化、自
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和淡水补给工程。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前期工作,高
标准搞好金湖、银河、生态三大工程规划建设,引黄河水入城,打造城市生态水
网水系。海洋生态保护工程,重点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抓好陆源污染、海上作
业污染防控,提升近海环境质量。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工程,重点推进污水处理
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城市污泥综合处置等项目建设,加快中心城企业搬迁改
造,积极创建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
(七)着力提升外经外贸发展水平。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搞好
投资环境宣传及项目推介,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与中石化、中海
油、香港华润、泰国正大、韩国SK、韩国GS等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合作项目
对接洽谈,争取一批块头大、震撼力强的大项目落地。认真落实扶持外贸出口的
各项政策,引导企业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支持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主导产
品提高出口份额,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出口基地,
打造新的出口增长点。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加
工贸易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政策,
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便利条件。积极搭建对外经贸平台,办好国际石油石化装备
展等大型展会。 扩大先进技术装备、 重要能源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加快
“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承包工程、投资办厂,推动橡胶轮胎、
纺织、造纸等产业向境外转移,拓展发展空间。
(八)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加快组建黄河
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大力培育汽车、石油装备等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大型融资
租赁公司,合作成立大型担保公司,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推进区域集优
债务融资试点,积极开展市场债务融资、银行表外融资,支持企业上市等直接融
资。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支持市人民医院
创建“三甲”医院。扎实推进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抓好东营黄河三角洲
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运营管理,探索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场交易机制,稳步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营,
提高投融资能力。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加快建立生态补偿
机制,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完善就业服务体
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
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
保障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
供养等保障标准。大力实施城乡安居工程,重点抓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适时启动农村安居工程,改造农村危房,建设农村特困群众
安居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突出抓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校车安全、学生
营养补助等工作。扎实推进全国精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图书馆、黄河文化博物馆、乡镇综合文
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办好黄河口文化艺术节、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
节庆赛事。认真落实国家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各项政策措施,组织好生产流通
供应,强化物价监管,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进一步做好人才、人口计划生育、对
口支援、人民防空、双拥、气象、老龄、档案、孤儿保障、综合治税、防震和减
灾救灾等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年”活动,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共同治理新机制,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
规范化。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力度,预防重特
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
众饮食、用药安全。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