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 2011年,全市积极落实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
素,充分利用各项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不
断扩大就业容量,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2万人,其中再就业1.19万人,分别完成
年度任务的160%和125%,安置困难群体就业0.2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7%,全
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5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6%,城镇登记失业率1.86%,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①扶持企业稳定就业。按照省统一部署,全面落实第二轮降
低失业保险50%缴费费率和扩大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政策, 全市共降率减征失业保
险费632万元; 为105家困难企业发放社会保险、 岗位补贴和创业岗位开发补贴
2817万元, 直接稳定和促进就业1万余人。②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创建省级
创业型示范城市,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
考核”五大体系,重点突破“资金、场地、政策”三大制约,全年共发放小额担
保贷款1.1亿元, 成功扶持创业0.99万人、带动就业3.16万人。③加强培训推动
就业。2011年,以推进实施“就业创业培训五年规划”为重点,利用政府和社会
教育资源组织就业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市政府先后
投入1.3亿多元对东营市技师学院和东营职业学院进行改扩建和设施配套, 两校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新审批设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4家,新建设县
级公共实训基地2处, 职业培训资源发展壮大,为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奠定坚实基
础。采取校企联合办班、订单式培训、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多种方式组织就业创
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2011年,全市共筹集就业资金2953万元,支
出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3044万元,开展就业创业培训4.32
万人。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统筹实施“三支一扶”(“三支一扶”,是指大
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计划的政策依据是
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
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
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全科医师培训”等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
和就业见习、岗位拓展、创业培训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2011
年,全市共接收1.47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1.34万人。⑤援助困难群体就业。
通过技能援助、岗位援助、社保补助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措施,帮助下岗失
业人员再就业1.12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066人。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劳
务品牌建设,东营区、利津县率先通过省首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县区验
收,其余县区被列入第二批建设,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共完成农
村劳动力转移4.56万人。⑥完善市场体系服务就业。新审批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
构4家, 启动首家老年人才市场,全市建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3家、人力资源服
务网站45个。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
等招聘活动,为1.84万家(次)企业、8.56万(人次)求职者提供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11年,全市社会保障工作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
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提高保障水平为目标,以扩大保障范围为基础,完善
多险种发展、多层次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①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全市
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参保15.06万人、 机关事业单位参保6.07万人、城乡居民
参保43.12万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9.9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2.21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43.45万人, 生育保险参保32.4万人, 各险种参保人数分别增长
22.8%、 0.5%、76.5%、0.7%、2.4%、6.3%、12%。其中,动员农民工参加工伤保
险12.9万人,争取石油大学2.35万名大学生全部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同时,
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制定企业养老保险费补缴政策,为特殊群体补缴续保
提供依据。②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由2010年
的1372元上调到1544元,失业保险金由2010年的510元上调到600元,城镇居民医
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010的120元上调到210元。 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
个百分点, 大额救助最高支付限额由15万元上调到30万元,基本医保封顶钱由4
万元上调到10万元。参保城镇居民根据医院级别,按甲乙两类药品项目提高报销
比例, 政策内报销比例达到70%。2011年全市依法做出工伤认定1562起,受理劳
动能力鉴定775人次。 ③社会保险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将城镇居民
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合并实施,在国家和省试点政策基础上,增设缴费档次,增加
缴费补贴,提高养老金标准,对特殊群体给予特殊补助。一是增加缴费档次。在
国家和省规定农村100~500元5个档次、城镇100~1000元10个档次的基础上,增
加1500元、 2000元、2500元3个档次,统一设为13个档次,由参保人自主选择,
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参保需求。二是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将基础养老金由国家和
省规定的55元提高到60元(2012年1月份起执行每人每月120元标准)。同时为鼓
励中青年居民缴费,对于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多缴费1年,增加不低于1元的
基础养老金。 三是增加缴费补贴。 在每人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基础上,对选择
400~900元缴费档次的,增加缴费补贴10元,选择1000元以上缴费档次的,增加
缴费补贴20元。四是制定特殊群体补助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和重度残疾人作专
门规定,城乡年满60周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独生子女父母、双女父母或
非独生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父母,每人每月增发基础养老金20元;对独生子女伤病
残的父母,每人每月增发基础养老金50元;对独生子女死亡的父母,每人每月增
发基础养老金100元。对重度残疾人(一至二级),政府每年为其代缴200元档次
的养老保险费并享受缴费补贴。五是实施丧葬补助费制度。养老金待遇领取人死
亡并在30天内办理养老保险注销登记的,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金500元。2011年,
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99%,为20.8万名60岁以上居民发放养老金14437.7万元。出
台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缴费办法,解除3000多名职工的后顾之忧。
④社保基金管理进一步规范。规范基金预决算和监督管理,组织全市失业保险基
金现场监督检查;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数据信息进行查实核对,共查核离退
休人员、遗属信息1.65万人,有效防止重复冒领现象。落实第二轮失业保险基金
扩大支出范围试点及降低缴费费率政策,降率减征失业保险费632万元,为105家
企业发放补贴2817万元, 直接稳定和促进就业1万多人。2011年,全市社保基金
累计结余43亿元,抗风险能力增强。
【劳动关系调整和权益保障】 2011年,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挥
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大工作力度,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①完善执法手段,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工作。坚持日常巡查、
举报专查、劳动年检及专项执法相结合,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市场秩序、农民
工工资支付、整顿非法用工、清欠促缴社会保险费等执法活动,全市共检查用人
单位2163户次,涉及职工29.1万人次,立案查结劳动违法案件199起,结案率100
%。 通过执法检查解决拖欠工资和补偿金441.07万元,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责令改
正通知书354份,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30户,处罚金额30.64万元,责令补签劳动
合同2.61万人,促缴社会保险费7471万元,办理用工登记手续2.14万人,办理职
业资格证书4025人,发放宣传材料6.15万余份。②适应劳动争议多元化、复杂化
的形势,本着重在源头化解、重在基层调解的工作思路,在全市建立起多层次、
广覆盖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全市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1512起,调解处
理1073起,按期结案率100%,调撤率71%,挽回经济损失5738万元。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以“限高、调低、扩中”为目标,加快建立兼顾效
率和公平、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
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按照省一类标准上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小
时最低工资标准, 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920元上调到1100元,小时最低
工资标准由9.6元上调到11.5元 (胜利油田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小时工资标准12.2
元),新标准自3月1日起实行。完善工资指导制度,及时发布全市2011年工资指
导线,为用工双方确定工资报酬提供依据。组织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工作,全市共
有152家企业参与调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坚持着眼于服务、着力于基层,深
入推进基层平台标准化、信息网络一体化、办公服务自动化和机关管理规范化工
程,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扩支政策,投资1051万元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共
装备建设乡镇(街)服务平台41个、城镇社区服务平台61个,东营区、利津县被
列为全省首批基层平台建设示范县区, 其余三个县区被列入第二批示范县区。
2010~2011年,先后投入失业保险扩支基金近2000万元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
息化建设,重点推动市、县、乡、村四级业务信息联网,实现五大社会保险、劳
动就业信息的交互共享,基础数据资源做到“同人同城同库”。做好社保卡的发
放应用工作,全市发放符合国家规范的城镇职工社保卡19.5万张,占城镇职工应
发卡的85%。市、县两级全面建成网上办公服务平台,实现网上传文、网上阅办、
网上签到等无纸化办公,促进政务服务、业务工作与信息化手段的有机融合。扩
展12333电话咨询中心业务, 4月份完成12333平台升级,实现市级平台终端向省
级的集中,通过平台与省银联的对接,实现通过平台查询社会保障卡余额和消费
明细, 平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本地故障发生率降低。2011年,12333电话咨
询中心全年共接听电话13611个,同比增长10%,答复满意率100%。完成网站改版
升级,增加定点机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查询、药品目录等三个便民通道,完善
社会保险个人查询功能,增加缴费历史查询、住院查询等项目,市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网站全年点击量累计420多万人次,在市政府部门网站排名第一。2011年,
被评为“全市信息化先进单位”。(田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