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6&rec=180&run=13

【概况】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
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
同年12月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
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045平方公里;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改道后的
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485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国内最大的新生湿地,是中国
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黄河携带大量泥沙
在这里沉积,使这里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区内鸟类众多,共有鸟类298种,
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0种,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大天鹅、灰鹤等49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
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
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400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芦苇、盐地
碱蓬、柽柳和罗布麻在自然保护区内广泛分布,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
植被区。
2011年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围绕实施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体制改革为总抓手,突出生态建
设和旅游开发两大重点,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样板示范保护区。湿
地修复提升及生态补水工程全面完成,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12月,在由人民
日报社联合湿地国际共同举办的“寻找中国最美湿地”评选活动中,荣膺“中国
最美湿地”称号;生态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管理水平日益
提高, 全年游客达到20.3万人次,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均增长20%以上,
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已成为全省重点推介的旅游景区。
对上争取成果丰硕,功能区调整顺利通过国家评审,争取资金为建区以来历史之
最,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生态旅游区社会地位大幅提升,作为
山东六大地标文化旅游品牌在北京成功推介,社会形象更加突出,旅游区知名度
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2011年5月份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
源先进集体”。

【依法保护管理】 ①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
原则,对区内与环境不相协调的设施进行整治。对垦东29区块等油田设施进行集
中整治,实现由分散型、小规模向集中突破、大项目整治的转变。拆除高低压线
杆451根、变压器8台、井台站台51处,拆除或下埋改造电力线路8200余米,清理
外运建筑生活垃圾1300余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②加快推进功能区调整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好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
资源,维持生态功能良性循环,同时为生态旅游建设预留更多的发展空间,开展
保护区功能调整工作。《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报书》
经国家林业局预评审、省政府组织专家评审申报、国家林业局评审、国家环保部
预评审等程序后,2011年12月26日顺利通过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
评审。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为载
体,重点抓好森林防火、旅游安全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各项
安全生产措施,年内无火灾、疫情及安全事故发生。

【重点工程】 生态旅游区建设工程。根据市政府安排,推进鸟类科普救护中心、
门景区、休闲木屋等生态旅游区建设工程。鸟类救护科普中心,主要建设入口服
务中心、科普观鸟园、环形放飞台、科普大道、湿地水系等,概算投资9200万元;
门景区项目, 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1.6公里柏油路,概算投资9600
万元;休闲木屋及月湖联通工程,主要建设柳林管护木屋,配套建设木栈道、泊
船码头等设施。三大重点项目已通过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多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
推进。
湿地修复和生态补水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20万亩湿地恢复区配套提
升、 黄河北3万亩退化湿地修复和刁口河河口补水工程。通过工程实施,成功引
蓄淡水1.01亿立方米,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用水,湿地面积逐步扩大,生态功能
明显增强。
黄河清八治理工程。配合黄河部门实施清八治理工程,实现调水调沙前成功
截流、引河工程全面贯通过水,稳定黄河流路,确保区内生态安全。

【科研工作】 ①加强鸟类栖息地保护工作。建设鸟类繁殖岛8个,改造安装东
方白鹳繁殖巢25个。2011年招引32巢,成功繁殖29巢,孵化幼鸟72只,自然保护
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东方白鹳繁殖地。②科研合作巩固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等
院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研究与生物多样性
保护水平。重点实施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与德方
专家先后5次进行野外调查与调研工作,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研发,
完成数据库、重点区域三维场景展示系统和信息管理与查询系统的开发。参加并
完成中日合作开展的黑嘴鸥繁殖地和越冬地生境数量调查及卫星环志工作,促进
国际合作交流。③圆满完成重点科研项目年度计划。全面完成省十大可持续发展
科技支撑项目“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项目”等3个国家级、
省级科研项目。④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加强鸟类动态监测、生态环境评估工作,
做好本底资源调查,编辑《黄河三角洲植物》《黄河三角洲鸟类》等专著。与全
国鸟类环志中心合作在国内首次开展东方白鹳卫星跟踪研究, 为5只东方白鹳配
戴卫星发射器,填补了国内空白。⑤加强科普宣传。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开展
“感动自然”东方白鹳栖息地科考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部官员及从全国近
5000名志愿者和科考专家中筛选出的24名队员参与了此项活动,提高了生态旅游
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黄河口湿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先
后有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的800多名大
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实践。 举办“东营市中心城区万名学生暑期科普大课堂” 及
“爱护湿地、共建文明家园”等科普教育活动,6000多名学生参加活动。(董希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