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5&rec=81&run=13

【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
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
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中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
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规划概述
范围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
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
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
明示范区。
目标 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
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
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
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全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
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
国际合作水平,深化中国沿海开放战略。
概念定义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
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
复合功能区。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
技先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
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
经济区。”
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 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
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
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
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全国首
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
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发展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
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 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长江口以北具有深
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此外,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
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
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
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
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
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
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
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集
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争取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
略。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在全国
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
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
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
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
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
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
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
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 发展潜力和空
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
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国内腹地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在全国规划的铁路“五纵五横”中,山东处于东部沿海“一纵”的中枢地带,
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这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融
合互动、一体发展。
二、规划详解
(一)陆海空间布局全面优化调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摘登·布局篇
提示: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
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
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
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提升“一核”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提升
核心区域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加快提高海
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
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企业载体集聚
功能和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
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
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构筑现代海
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
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
壮大“两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
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培育壮大南北两个增长极,对于促进山东
半岛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增养殖渔业区,
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
业、生态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
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
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
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加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
建设,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
海岸开发保护带。从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基线(内水海域界线)之间的
带状区域,其中内水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具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海洋产业
发达、人口城镇密集等特点,是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统筹海陆发展的最重要区域
和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打造海州湾北部、董家口、丁字湾、前岛、龙口湾、莱州
湾东南岸、潍坊滨海、东营城东海域、滨州海域九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构筑功
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开发和保护格局。
近海开发保护带。从海岸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向外12海里宽的带状区域,其
中领海海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能源、矿产等资源,是
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该区加快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利
用,壮大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全面规范近海开发利用
秩序,扩大人工放流和底播增殖规模,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加强推行
清洁生产,防止海上油气矿产开采、船舶航行、海上倾废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远海开发保护带。从近海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至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带状
区域,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是海洋经济发展最
具潜力的战略区域。区内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捕捞、海底能源矿产
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切实履行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
义务和责任,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打造三个城镇组团
青岛—潍坊—日照组团。青岛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
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
育运动基地。潍坊市重点发展海洋高端高效产业;日照市重点发展现代临港产业。
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接、互补、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
组团。
烟台—威海组团。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服
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组团内各层次城镇的发展,加强组团内产业分
工与协作,推进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
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
外开放平台和中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东营—滨州组团。合理扩大东营、滨州的城市规模,加强组团内城镇和产业
的分工与协作,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
环经济,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
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
(二)加快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摘登·科教篇
提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
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
心。
(1) 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
洋装备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或引进船舶
制造、工程装备、仪器仪表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相关单位开展海洋科研
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
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
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
(2)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
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
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
机制;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健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
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3)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
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
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集聚发展,择优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
地。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
服务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
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4) 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构建门类齐全
的海洋学科体系。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巩固海洋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发展与海洋经
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类海洋大学。支持山东大
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及区内其他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发
展特色海洋学科专业,支持高等院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院校、
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在中小学普及海洋知识,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
(5) 建设中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以两院院士、
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
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在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
人计划”和海洋科教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的支持力
度。建设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和引智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专业性海
洋人才市场,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三)海陆相连空地一体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摘登·基础设施篇
提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
体系。
(1) 港口。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加快港口公用
基础设施及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形
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
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青岛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
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烟台港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区域性能源原材料进出口
口岸、渤海海峡客货滚装运输中心、陆海铁路大通道重要节点和中国北方地区重
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地位,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大型港口。日照港要提高
大宗散货和油品港口地位,进一步扩大集装箱业务,服务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和集
装箱支线运输。威海港要建成环渤海地区的集装箱喂给港和面向日韩的重要港口。
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烟台港莱州港区要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完善功能,提高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黄河三
角洲港口群。
(2) 铁路。以山东省铁路主骨架为依托,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
高路网质量,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构筑沿海快
速铁路、港口集疏运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
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3) 公路。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形成
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
(4) 机场。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科学规划建设青岛新国际机场,增
加和开辟国内外航线,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
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港格局。
(5) 综合运输枢纽。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
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实现区域
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在青岛、烟
台、潍坊、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
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工程。
(四)构筑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摘登·能源篇
提示:着力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保障
能力。
(1)风能。有序开发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
莱州湾、渤中、长岛、山东半岛北、山东半岛南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 生物质能。合理规划建设生物质能电站,鼓励建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机
组,积极扩大沼气利用,适度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3) 太阳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推进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建设。
鼓励太阳能热利用,提高太阳能热利用规模和水平。
(4) 海洋能。在乳山、荣成、日照等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
项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步伐。
(5)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适时启动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项目。
(6) 核电。建设海阳、荣成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加强区
内核电厂址资源的勘察、论证和保护工作,保护和储备好核电厂址资源。力争在
2020年初步形成两个核电基地。
(7)燃煤火电。根据“上大压小”的要求,重点建设60万和100万千瓦级大容
量、高参数、环保型燃煤电厂,以加强受端电网支撑,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五)协调支撑现代产业新体系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摘登·产业篇
提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
化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重在提高现代海洋渔业综合效益
现代水产养殖业:(1) 以荣成、长岛、蓬莱、莱州、胶南等海域为主体,建
设总体规模300万亩以上的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2)以东营、潍坊、滨州等
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标准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基地。(3)以莱州、文登、
荣成、无棣、日照东港区、昌邑、寿光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
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区。
渔业增殖业:重点在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崆峒列岛、荣成、崂山、即墨
近海、海州湾北部等海域建设打造国家级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现代远洋渔业:重点培育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远洋渔业基地,把中国
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际性金枪鱼产品集散地,建设一批海外综合性远
洋渔业基地,提高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分配能力。到2015年,远洋渔业年产量、远
洋渔船数量分别提高到40万吨和600艘左右;到2020年,分别达到50万吨和650艘
左右。
滨海特色农业:在滨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作物等
高效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建设
沿海农业休闲观光走廊。
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
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把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建设成为国内
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把青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
业中心。
海洋装备制造业。把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专业
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
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业。以青岛为中心,适时建设海洋藻类生物能源和非粮燃料乙
醇项目。实施黄渤海油气、龙口煤田、莱州金矿、莱州湾卤水等开发工程,规划
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把青岛、日照、烟台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
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基
地。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
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荣成、城阳、芝罘等一批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水产品物流中
心和国际重要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
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
海洋运输物流业。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
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
亚国际物流中心。
海洋文化旅游业。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
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文
化产业全力打造一批海洋文艺精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海洋文化产业
园;体育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建设
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把青岛、烟台、威海等打造成为国内
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等,致力于做大做强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此外,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
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涉海商务服务业,为半岛蓝色
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
(六)构筑集约节约用海新机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摘登·海洋利用篇
提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
源保护区建设,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
(1)推行海洋表层、中层、底层立体开发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加快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定期评估制度。坚持发展与保护、利
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重要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
度标准规范,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鼓励围填海
造地工程设计创新。开发超大型海上建筑浮游技术和海底空间利用技术,建设海
上水陆两用飞机场,开展海下大型储藏基地建设研究。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
建立有居民海岛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程序,促进无居民海岛
合理开发。加强深海地质勘查,寻找新的可开发资源,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
(2)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全过程节水方
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
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型水产养殖业。鼓励
有条件的生活小区、工业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再生水,加快建设一批海水淡化
及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依据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
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
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管理试点,
加大渔业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和重要水产增养殖区保护力度,构建完善的
海洋与渔业保护区体系。到2015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80处;到2020年,
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50处。
(4) 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
立国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柽柳林、海草
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
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加
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加快推进海湾生态整
治,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健康。
(5) 海岸带综合治理。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
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确
保科学利用。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
到2015年和2020年,破损岸线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95%。
(6) 海岛生态保护。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加强海岛水
土流失防治,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海
岛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区。科学界定海岛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
位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划
定保护区,禁止任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开发活动。
(七)促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摘登·机制篇
提示:合理调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
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完
善省财政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
济管理权限,努力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
组,着力培育一批以海洋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
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
业等领域。在扩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时,对烟台、潍坊等区内符合条件的
城市予以优先考虑。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
积极发展海洋商品的现货竞价交易和现货远期交易。
(2) 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机制。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
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用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根据国
家统一部署,开展蓝色经济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试点和新农保试点。建立
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职能。
(3) 创新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区内统筹协调,强化在交通、水
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统筹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优
化配置要素资源,共建共享区域统一市场;推进陆域、流域和海域污染综合治理,
形成陆海一体化环境管理的新机制;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部产业错位
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4) 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先进技术设备
进口,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区内企
业“走出去”给予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保险担保、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
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加快推进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研究
开展日照国际海洋城、 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项目。 设立中国国际海洋节
(青岛),举办海洋经济文化(技术)国际博览会和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5) 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争取建立中日
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承担中日韩科技联合研究计划。开展中韩海陆联运汽车直
达运输,积极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强进出
口贸易、食品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互信互认合作。积极探索与日韩间电子口岸 (单
一窗口) 数据交换标准建设,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建立
东北亚地区标准及技术法规共享平台,实现与日、韩技术标准对接。
(6) 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规划建
设国家高速公路长春—深圳线山东境内段等重大交通项目。积极推动产业分工与
协作,促进市场开放融合。规划建设德州至商丘公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基
础设施项目,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口为核心、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综合交
通网络。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
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八)20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摘登·政策篇
(1) 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
惠政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捕捞等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国家现有海洋资源勘探专项向山东倾斜;落实
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对区内符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条件的城市给予税收优
惠政策;对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
倾斜。围绕落实国家重点扶持政策,2011年山东省级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
区内7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 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
加,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整合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交
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适时启动资源税改革。
(2) 投资融资政策。国家在安排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设
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3) 海域、海岛和土地政策。合理利用海岛和海域资源,在围填海指标上给
予倾斜,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在
海域使用金分配使用上对山东予以适当倾斜,养殖用海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支
持山东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的试点,积极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
使用权证的换发试点工作,以及凭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
续试点。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
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
区内逐步建立市级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和跨市域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制度;组织实施
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严格执行国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管理政策。
(4)对外开放政策。适当加大对区内出口退税负担较重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允许青岛前湾、烟台保税港区在海关监管、外汇金融、检验检疫等方面先行先试;
支持外国籍干线船舶在青岛前湾、烟台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支持青岛口岸发
展国际过境集装箱运输。在标准化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及检验检疫、市场开
拓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设立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市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供稿)

【东营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东政发〔2011〕 7号)】 根据国
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依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
案》,制定本方案。
一、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完
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促进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
展,把蓝色经济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重要的海陆
统筹发展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河海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宜居创业城市,为海洋
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改革机制,扩大开放合作领域,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
环节改革力度,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
力和动力。
2.坚持生态优先。牢牢把握具有海洋特色的高效生态定位,立足环境承载能
力谋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循环经济,增强海洋经济
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科教引领。突出科教兴海战略,优化配置科教资源,发挥人才高地作
用,引进和培育现代海洋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向现
实生产力转化,增强科技教育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坚持海陆统筹。坚持黄蓝融合、一体发展,充分发挥海洋和陆地两大资源
和空间优势,把高效生态经济建设与蓝色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海洋、海
岸与陆地空间规划,科学开发利用。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陆域经济的全
面升级发展,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调、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二)试点地域范围。
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地域包括: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
县,总人口203万人,陆域面积80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800平方公里。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
主要任务:打造和建设好蓝色经济区,为科学发展海洋经济积累经验,探索
路子。围绕完成这一任务,立足东营实际,发挥东营优势,重点在“六个领域”
先行先试:
1.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2.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3.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加快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
5.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模式,提升开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6.建立健全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
主要目标: 2011-2013年,按照“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思路,
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在机制创新、实践成果、理论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为海洋
经济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体制机制成果: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建设海洋生态
文明、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促进海陆统筹一体化发
展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2. 实践成果:(1)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海
洋空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新的提高。(2) 建设临港产
业区和特色产业园区,扩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
平进一步提高。(3) 加快推进海洋生态补偿立法,建设海洋与渔业保护区,海洋
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有新的改善。(4) 大力实施“科教兴海”
战略,建设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增强海洋科技创新
和成果转化能力。(5) 创新对外合作机制,支持海洋石油装备、海洋化工等优势
企业到境外投资,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源和市场,拓宽发展空间。(6) 推动城乡规
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推进滨海特色城镇渔村建设,
海陆统筹、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新格局和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3.理论成果:随着对市情、海情的认识不断深化,进一步加深海洋科学和高
新技术研究,重点加强在海洋经济定位、转变发展方式、临海产业布局、科教兴
海、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海洋服务能力建设、政策法规体制等方面的
研究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到2015年,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体制机制成果:基本形成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
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2.实践成果:(1)基本摸清海洋重要资源底数,更加优化海洋空间资源配置,
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明显提升,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初步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3) 海洋生态文明
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4) 海洋科技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科技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5) 海洋经济发展的体
制机制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拓展。(6) 基本形成海陆统筹、
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新格局,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3.理论成果: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海洋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增强理
论对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提高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规律的水平。
二、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的重点内容
(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基本思路:围绕解决海洋资源底数不够清楚、要素资源开发保护缺乏统筹规
划、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够高等问题,强化规划指导,加大海洋资源勘探力度,
统筹岸、滩、湾、海等要素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积极开发利用深远海资源,提高
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空间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三个水平”。
重点试点内容:
1. 提高海洋重要资源勘探开发水平。(1)编制海洋重要资源勘探专项规划,
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加强近海海域石油、天然气、卤水等资源勘查,加大海洋生
物资源、海洋能资源等的调查评价,基本建立重要海洋资源数据库。(2) 培育壮
大海洋油气业、矿产开发加工业、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建设全国重
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重点实施渤海油气、莱州湾卤水等开发工
程,提高海洋资源保障能力。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海洋与
渔业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国税局,各县区政府)
2. 提高海洋空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1)优化岸线资源布局,严格保护黄河
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岸段、优化提升莱州湾岸段、重点开发中心城东海域和
东营港海域岸段。(2) 科学界定淤泥质滩涂的功能定位,合理开发和保护滩涂资
源。(3) 重点实施环莱州湾优化开发工程,提升海湾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以高效
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海湾经济区。(4) 推行海洋资源全面开发、综合利用模式,实
施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资源提取等开发利用工程。以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锅
炉补水等工业用水为重点,积极推广使用海水淡化技术; 以解决电力、化工等行
业冷却用水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广应用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技术,扩大海水
直接利用领域。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海洋
与渔业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3. 提高海洋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1)鼓励围填海造地工程,围填海造地
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储备建设用海空间。(2)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海洋
资源等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力度,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3) 强化政策扶持
力度,大力发展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建设一批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
范园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市水利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国税局,各县区政府)
机制创新: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市场化机
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 完善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激
励机制,构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政策支持:围绕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在以下方面给予蓝色经济区政策支持。
1.争取国家加大对石油、天然气、卤水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力度。
2.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适时推进资源税改革。
3.制定促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
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试点阶段性目标:
到2013年:(1)海洋资源勘探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启动海洋资源数据库建设。
(2)岸、滩、湾、海等要素资源开发保护工程取得积极进展。(3)渤海油气和莱州
湾卤水等开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4) 初步创建一批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
范园区。
到2015年:新探明一批海上石油储量和可开采区,建立海洋资源数据库; 基
本建成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 基本形成功能明确、特色突出、优势互补
的岸、滩、湾、海等要素资源配置格局;海洋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二)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基本思路:按照发展规划确定的海洋产业发展重点,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优
化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培育壮大现代海洋制造业,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海洋
旅游、涉海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新
材料、新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成长性高、富有活力
的高端产业体系。
重点试点内容:
1. 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1)建设海洋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沿海
陆地、海上大型风电基地和潮汐能、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2) 建设海水淡化、
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3)实施“数字海洋”工程,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
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国税局,各县区政府)
2.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渔业基地。(1)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水
产捕捞业和滨海农业,有效提升全市渔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规划建
设东营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探索建设浅海海洋牧场。(2) 加大远洋捕捞扶持力
度,增加大马力渔船和电子信息、遥感探鱼等现代化装备,逐步培植现代远洋渔
业队伍规模。(3)大力发展现代化水产加工业,鼓励企业大力开发资源利用率高、
产品附加值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产品,发展精品渔业,提升全市水产品
精深加工水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局、
市商务局、市质监局、东营海关、东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县区政府)
3.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制造业基地。(1)依托石油装备制造、石油工程技术服
务、石油机械配件加工等产业,加快推进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2) 高
效利用海水、卤水和岩盐等资源,推进盐化工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提升重
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东营生态环保产业基地建设。 (责任单位:市发
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海洋与
渔业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各县区政府)
4. 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1)充分利用东营港港口条件和优势,加快推
进东营港物流园区建设,突出发展海洋物流业,建成环渤海南部的区域性物流中
心、航运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基地。(2) 做大做强海洋文化旅游业。争取省级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适度向蓝色经济区倾斜,推动河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建
设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园和黄河文化公园,重点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
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东营海洋文化品牌; 加快旅
游市场深度开发,培育东营滨海旅游品牌,重点建设东营黄河口国家生态旅游试
验示范园和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综合旅游娱乐中心。 (3)
积极推动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加快战略性投资者引进步伐,采取股份制方式组
建黄河三角洲地方性银行; 积极引进全国性证券公司,支持区内证券公司做大做
强,设立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区域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筹建东营国
际碳排放交易所。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
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
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国税局、东营银监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市人行,
各县区政府)
机制创新:创新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发展机制,发挥资源区位优势,
积极构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模式。在项目审批、环评
和供地等方面综合施策,鼓励节能减排; 创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在
项目审批、环评和供地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给予
适度倾斜,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向园区集聚发展; 创新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
制机制,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政策支持:围绕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生产力,在产业发展、财
税、投融资、园区等方面对蓝色经济区给予政策支持。
1.产业发展政策。(1)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积极争取增加公海渔
业捕捞配额。(3)支持黄河口湿地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4)加大对蓝色经济区重
大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发展水平。
2. 财税政策。(1)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
政策,争取上级政策支持。(2)落实国家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3)
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扶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
发展的财政优惠政策,支持区内新能源产业发展。(4) 对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
和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予以倾斜。
3. 投融资政策。(1)争取上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等方面给
予支持。(2) 争取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东营海洋优势产业发展。
(3) 积极推进金融体系、金融服务、金融开放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开展流转土地
使用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融资试点。(4) 支持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
融机构发展壮大,条件成熟时推动上市。(5) 设立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产权交易
市场和碳排放交易所。(6)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支
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
行公开转让。
4. 园区政策。(1)支持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深入挖掘潜力,优化调整结构,推
行园中园和一区多园模式,建设特色海洋经济园,园内企业符合规定的,可以享
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2) 支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扩区试
点。(3) 支持条件成熟的省级园区上升为国家级园区,支持胜坨工业园、河口蓝
色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试点阶段性目标:
到2013年:(1) 海洋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具
规模,新能源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 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
成全国重要的生态高效渔业示范区、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和浅海型海上牧场。
(3) 海洋石油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配件的研究与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
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4) 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海洋特色文化品
牌,建设黄河文化公园和黄河口国家生态旅游试验示范园。(5) 初步建成区域性
物流中心、航运中心和物流基地,培植扶持以海洋产业为主导、具有较强竞争力
的大企业。(6)启动建设海洋经济园和特色产业基地。区内35%以上的主要工业企
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70%以上的主要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
水平,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
到2015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现代海
洋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本思路:以建设生态海洋为目标,围绕解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比较粗放、
海洋污染较重、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坚持环保优先,倡导资源节约
集约利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海洋生态功能区建设,完善海洋
生态防护、海陆环境综合整治和集中集约用海用地管理“三个体系”,增强海洋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点试点内容:
1. 完善海洋生态防护体系。(1)加快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
护区建设,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和建设管理试点,重点实施黄河三角洲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和利津底栖鱼类、黄河口生态、河口浅海贝类、莱州湾蛏类、广饶
沙蚕等五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及利津县半滑舌鳎、 广饶县广利河口贝类
(竹蛏)、河口区黄河口文蛤等三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
能完善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2) 建立渔业水域保护制度,实施海洋生态系统修
复示范工程,维护近海生态功能。(3) 加快推进莱州湾生态整治工程,维护沿海
生态环境健康。(4) 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泥质海岸防护林封育试点、
柽柳林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东营沿海生态河和广饶县饮水补源工程建设,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海水入侵。加强防洪防潮设施建设,完善防洪防潮减
灾体系。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 (责任
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市海洋与渔业局、
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气象局,各县区政府)
2. 完善海陆环境综合整治体系。(1)以工业、生活、种植业、养殖业等陆上
污染源控制和入海河口区域整治为重点,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2) 实施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工程,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
湾及城市附近海域,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责任单
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住房
城乡建设委,各县区政府)
3. 完善集中集约用海用地管理体系。(1)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
的有效途径,强化科学用海、规范用海,加强用海项目环境评估。规划新建中心
城东海域、东营港海域集中集约用海片区。(2)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
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划定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的备用区,探索“飞地”政策,设立
“飞地”园区。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环
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就业拉动强的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
设项目,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 (责
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海洋与渔业局,
各县区政府)
机制创新: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推进海洋生态补偿立法,完善海洋资源
有偿使用和资源与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海洋生态
环境补偿体系; 建立海陆联动综合治理机制,实行海陆统筹、海河兼顾、一体化
治理; 建立集中集约用海用地长效机制,实行整体规划、整体论证、整体审批,
加强对集中集约用海区域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
政策支持: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保护、集中集约用海用地等方面
给予蓝色经济区政策支持。
1. 生态保护政策。(1)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管理
试点,加强滨海湿地保护。(2) 支持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在资金和政策方
面给予扶持。(3) 探索建立国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将东营列为开展海
洋生态补偿试点。
2. 集中集约用海政策。(1)探索建立政府填海与企业用地相分离、以政府为
主导的填海造地模式。在围填海指标和海域使用金分配使用上给予倾斜,依法减
免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2) 争取国家、省支持东营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
接试点,对列入中央投资计划和省重点的建设项目,开辟用海审批“绿色通道”。
探索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
3. 土地政策。(1)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优先安
排用地计划。(2) 鼓励对后备资源土地进行开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黄河三角
洲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支持开展农村土
地示范工程建设。(3)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
试点阶段性目标:
到2013年:(1)东营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管理试点初步完成。(2)入海
河口区域生态整治全面展开并取得积极进展,防护林带、海水入侵防治和防洪防
潮减灾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3)东营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4)编制完成中心城东海域、东营港海域集中集约用海片区规划。
到2015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体系,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基本建立,集中集约用海机制不断完善,中心城东海域、东营港海域集中集约用
海片区规划获批实施,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明显
提高,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四)加快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
基本思路: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平台建设,推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来东营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中试
基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试点内容:
1.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重点支持黄
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耐盐植物和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国家
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风电室外实验室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
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
技术的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搞好科研和技术推广
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技术
产业化示范基地。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林业局、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海洋与渔业局、东营职业学院,各县区政府)
2. 提升海洋科技教育水平。(1)探索落实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体制机
制,加快建设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黄河三角洲高级培训中心。(2) 争取国内
高校在区内建立涉海专业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积极开展教育和国际合作交
流。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协、东营职业学院、
市技师学院,各县区政府)
3. 推进人才高地建设。(1)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重点培养德才兼备、具有
战略眼光的党政人才,擅长经营、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勇于
创新的高技能人才。(2) 加强海洋人才的引进与管理,培养一批适应海洋经济发
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设立人才特区,
打造全市人才工作创新试验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3)开展黄河口杰出人才奖、
创业创新奖等评选工作,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创业事业。 (责任单位:市教育
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各县区政府)
机制创新: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区域科技资源共建
共享,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提升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引进、
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政策支持:围绕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在科技、教育、人才和投入等方面给予
蓝色经济区政策支持。
1.科技政策。(1)支持建立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平台。(2)通过国
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相关单位开展海洋科
研工作的支持力度。(3) 支持东营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黄河三角洲高效
生态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2. 教育政策。(1)支持东营职业学院搞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扶持市技
师学院发展,建设黄河三角洲高级培训中心。(2) 支持国内高校在东营建立涉海
专业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3) 在投资、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海洋职业
技术教育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3.人才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完善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
人才的引进、 培养、 评价、任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
“313” 计划和千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
源保障。
试点阶段性目标:
到2013年:(1) 规划新建和在建的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基
本完成,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初具规模。(2) 围绕海洋经济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盘活用好现有各类人才,引
进培养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急需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到2015年,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对海洋
经济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海洋产业创新和转化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技术装
备和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基本建成;海洋人才培养
和引进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海洋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五)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模式,提升开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基本思路:围绕解决对外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不
够强、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发挥不够等问题,加强海洋经济交流和区域合作,扩
大开放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重点试点内容:
1. 加快构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平台。(1)面向世界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引
导外资投向现代海洋渔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引进跨国
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2)加快广饶县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3)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
石油装备、化工、造纸等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源和市场,拓
展发展空间。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商务
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市贸促会、市国税局、东营海关、东营出入境检验检
疫局,各县区政府)
2.构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加强与日韩在海洋产业、海洋科技、节能
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中日韩经济合作试验区。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
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各县区政府)
机制创新:建立政府、民间多种合作交流机制,广泛开展与欧美、日韩、东
盟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健全涉外部门联动服务机制,推动多个层次
对口交流与协作;完善园区招商重点产业目录和优惠政策,打好国家战略牌;加强
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建设。
政策支持:围绕深化对外开放战略,在外资外贸、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等方
面争取政策支持。
1. 外资外贸政策。(1)争取国家部委、省直有关部门适当加大对东营地区出
口退税负担较重县区的财政支持力度。(2)对大型企业“走出去”给予资金筹措、
外汇审核、保险担保、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3) 积极设立国
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标准化体系、检验检疫、市场开拓、可追溯体
系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2.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支持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重点在
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先行
先试。
试点阶段性目标:
到2013年:(1)广饶县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大
型企业、产业对外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到2015年,区域经济合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有较
大幅度增加,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
(六)建立健全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
基本思路:围绕解决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不够完善、海洋综合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以海陆统筹、城乡统筹、海洋综合管理为重点,积极
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率先构建海陆统筹、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
新格局,建成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特色新区。
重点试点内容:
1. 滨海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1)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周边沿海城市建设的
先进经验做法,培育城镇组团,提高城镇化水平。(2) 开展滨海特色城镇、旅游
小镇标准化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进一步增强自主
发展能力。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
建设委、市水利局、市旅游局,各县区政府)
2. 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1)统筹推进区域交通、能源、信息、水
利和城乡公用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发展的支撑平台,发挥基础设
施的整体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统一高效、一体化发展; 搞好南水北
调配套工程,有效引调长江水。(2)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共建共享区域统一市场。
(3) 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制度。
(责任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
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
东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县区政府)
3. 海洋综合管理实现新突破。(1)创新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完善海洋管理法
律、行政和经济三大手段,加强海洋综合执法,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保护合法用
海行为。(2) 加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和海上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海洋观测预
报和防灾减灾体系,实施数字海洋工程,在东营港区建设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大
幅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3)加强海事管理,积极开展海事仲裁业务。(责任单
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水利局、市政府
法制办、市地震局、市气象局、东营海关,各县区政府)
机制创新:统筹区域发展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促进区域重点产业良性竞争和错位发展; 建立向农村倾斜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涉海部门
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机制。
政策支持:围绕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在以下方面给予蓝色经济区政策支
持。
1.借鉴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东营实际适时加
以推广;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开展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试点和新农保试点。
2.加快发展交通设施,在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3.支持开展海洋综合管理改革试点。
试点阶段性目标:
到2013年, 城镇化水平达到63.5%以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2)海洋综合管理改
革试点取得较大进展。
到2015年,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海洋
综合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
面部署推进试点工作,加强试点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办公
室设在市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负责协调落实领导
小组决定事项和试点推进的日常工作。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落实
各自承担的试点任务。
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一是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5月) ,召开动员部署
大会,制定规划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把试点任务落实到具体县区和
部门。二是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6月-2013年10月),按照责任分工,对每一项试
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
各项试点任务。三是总结提升阶段(2013年11月-12月) ,全面总结试点工作,为
推进下一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 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市级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以后每年市级财
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海洋优势产业。
(三)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准确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大势,结合黄
蓝融合发展的实际,充分借用国内外智力资源,加强“六个领域”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的系统研究,深入探索海洋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展的内在规
律,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创新和丰富海洋经济发展理论,形成一批具有国内
领先水平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指导。市级财政每年安
排专项经费,各县区适当安排部分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经济发展理论等重大课题
研究和相关规划编制论证。
(四)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直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
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
给予大力支持。开展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积极推进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工作,
请求有关部门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推进试点工作创造良好
的政策环境。
(五)营造良好试点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加大宣传国家两大战略的决策部署和我市的独特优势及优惠政策,及时总结好做
法、好经验,为蓝色经济区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发全民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形成推进黄蓝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一一年四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