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5&rec=80&run=13

【概况】 2010年是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局年、起步年,全市
上下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
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鲁发〔2010〕
9号) 、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
经济区发展规划〉 的实施意见》 (东发〔2010〕12号)为统领,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2010年,《规划》提出的14项主要发展指标完成较好,全市地区生产
总值2359.94亿元, 同比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116448元,同比增长1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6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8427元,增长15
%, 三项指标增幅均高于规划预期。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
降低4.22%和4.5%;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
18%、38.65%以上,顺利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93%、88.23%和11.6%,均完成年度任
务。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保持230万亩,城镇化水平达到59%,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总供水能力达到9.56亿立方米。规模以上固
定资产投资1348.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5.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382.36亿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进出口总额79.6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
到104.88亿元。

【构建战略框架】 在沿海1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布局四大主体产业区,作
为开发建设的集中突破区,初步构筑起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框架。
临港产业区。依托东营港,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
工和精细化工,建设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当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
4.3亿元,投产及在建项目达到22个,计划总投资170多亿元,正在建设中海油、
海科等产业园区。
高端产业区。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
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建设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的主要承载区。东营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批准进区项
目78个,计划总投资234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54个,外资项目5个。生态工业园、
软件园、“生态谷”、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高端产业框架
初步形成, 达到生产总值199.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地方财政收入7.27亿
元,比上年增长77.7%。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集观光、休闲、
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旅游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总投资1.3
亿元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黄河口湿地公园建成投用,汽车野营地、休闲度假区
等项目已完成初步规划设计,正在积极推进。
生态高效农业区。依托沿海百万亩滩涂和市属国有农场,规划布局了现代生
态渔业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实施养殖、加工、物
流、科研综合开发,建设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渔业
示范区以黄河口大闸蟹养殖为主的10万亩淡水示范区已全部建成,以海参养殖为
主的20万亩海水示范区已完成投资12亿元,开发面积10万亩,其中,海参池塘建
成9万亩,已放养海参6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筹建工作
积极推进。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一体化推进,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县域特
色产业,各县区生产总值增速都在16%以上,广饶县在全国百强县中比上年前移5
个位次跃居第68位。

【加强政策研究】 学习《规划》。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
展规划》后,市委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全文传达学习《规划》。2010年初,
在市委党校举办四期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规划》专题轮训班,对全市所有县处
级干部培训一遍,强化对《规划》的学习研究。
起草《规划》实施意见。依据国家《规划》、山东省《实施意见》和市委、
市政府关于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部署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征求各部门单位意
见, 先后召开10余次专题会议进行讨论,数易其稿。7月21日,正式印发中共东
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的实施意见》(东发〔2010〕12号),明确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任
务目标,提出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
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逐条梳理《规划》中明确支持的政策、给予倾斜的政策、
鼓励探索的政策以及隐藏的政策,重点围绕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改革、金融体制
创新、财税政策支持、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研究提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
政策和重要措施。推动农业部与省政府签订《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
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推动市政府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签订三方协议,
与省安监局签署安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省城乡住房建设厅签署共建低碳
生态示范城市框架协议。向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报送了关于推进大王高效经
济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关于协助设立“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关于
在东营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关情况的汇报等请示。
建立政策库。收录高效生态经济、蓝色经济等有关政策80余条,为政策争取
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政策调研。对全市环境友好型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课题进行专题调研,
形成一系列调研报告, 其中环境友好型工业调研报告被收入 《东营市政府系统
“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大讨论活动调研成果选
编》。

【完善规划体系】 按照国家《规划》对全市各项规划作修订完善,制定和调整
生态建设与保护、未利用地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等59个规划,其中专项规划
44个、区域规划15个,将国家《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落
实到各专项规划中。通过《关于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的实施意见》 , 明确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实行目标责任制,将
《规划》提出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单位,做到定目标、
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定责任,实行定期调度督查和通报制度。对高效生态
经济发展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开展两次专项督查,形成《督查报告》报市委、市
政府。牵头开展“四区一城”及县区产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多次协
调有关部门就编制成果进行研讨和完善。

【推进项目建设】 建立重点项目调度制度。从主体产业区、黄河水城、基础设
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平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建设、县区产
业园区建设等八个方面,优选124个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调度。严格执行“周调度、
月通报、季分析”项目调度制度,对每个项目每月投资完成情况、形象进度、存
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发布督查通报,供市领导决策参考。出台
《关于加快东营港及临港产业区突破发展的意见》,就加快东营港及临港产业区
突破发展进行周调度、月通报和专题调研。
探索形成上下联动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调度全市各产业园区投资情况和30
个重大项目进展,每季度以柱状图形式在市政府一楼大厅内展示。定期召开项目
责任单位和建设主体单位会议,听取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不定期召开相关职
能部门联席协调会议,研究分析项目推进工作中的问题,明确责任时限,跟踪督
办。随时召开专题协调会议,组织职能部门和项目责任单位面对面协商突发性、
紧迫性问题。筛选需上级部门协调解决事项,提出明确目标建议。2010年,协调
解决了太阳能硅片等4个项目的795亩建设用地问题,初步建立起重点项目土地审
批“绿色通道”。
建立项目储备库。牵头有关部门,以高效生态定位,以发展主体产业为重点,
围绕项目生成、筛选、储备、开发、转化环节开展工作,建立可以支撑经济长远、
可持续发展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项目储备库。
2010年, 筛选入库项目163个,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与生物医药、重大基
础设施等领域。
推进招商引资。组织参加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黄河
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温州)经贸合作恳谈会、第三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
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提升黄三角地区和东营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产生实
施国家战略的聚集效应。2010年,引进了比利时苏威、美国通用电气、海尔集团、
广汽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集团,全年新落地招商项目203个,总投资625.5亿元。

【建立考核体系】 开展高效生态经济区评价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督查考核暂行
办法和实施细则,将国家《规划》和全市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
工作举措和目标任务等转化为可评价考核的量化指标,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
供方向性、约束性指导。做好考核验收。针对高效生态经济区年度目标任务制定
与下达、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落实、争取资金审核认定、民主评议等有关高效生态
经济区整体考核验收事项,做好高效生态经济区考核验收,确保考核验收科学合
理有序、公开公平公正。

【“三争”工作】 牵头市直各部门、单位开展以向上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
取资金为内容的“三争”活动,会同全市主要经济部门调查摸底,确定全年资金
争取目标,督促各有关部门主动与国家、省有关部门汇报衔接,争取支持,形成
实施国家《规划》的强大合力。2010年,市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共争取省级以上
资金265354.5万元, 超额完成计划任务,是2009年实际争取资金的2倍以上。其
中, 交通电力基础设施专项资金91427万元;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资金30375.97万
元;农林牧渔等农业发展专项资金52388.72万元;水利基础设施、河道治理等专
项资金11152.13万元;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资
金34062.99万元;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42524.39万元;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
金3423.3万元。(刘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