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汶川 大爱无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5&rec=5&run=13

——东营市救助援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工作综述

2008年5月12日,是共和国历史上悲惨的一页。
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里氏八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大地痉挛,山河破碎,
屋宇倾覆,骨肉分离,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神州同悼,
举世震惊。
面对空前严峻的大灾难,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
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
斗争,谱写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英雄赞歌,展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
水、大爱无疆的伟大情怀。
大灾方显大爱,患难更见真情。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虽然和汶川远隔
千里,但东营人民心系汶川灾区,全市各界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山
东省委、省政府及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全力以
赴,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支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的热潮。东营各界人民先后为汶
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合计14101.31万元,先后派出医疗卫生、河务抢险、危房鉴
定、过渡安置房建设、心理抚慰等多批救助队伍,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1702套过
渡安置活动板房建设任务,为对口支援的北川新县城和坝底乡的重建投入巨大的
人力、财力和物力,又好又快地完成十余项重点援建工程。东营人民在这场伟大
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东营人民和汶
川地震灾区人民心手相连的骨肉情谊,也充分展现了东营人民同心戮力、共赴国
难的奉献精神和勇于拼搏、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英雄气概。

第一时间的爱心共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远在黄河尾闾的东营
人民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中共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波迅速召
集市委、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支援灾区、维护
稳定、坚持生产等各项工作。13日上午,在山东省的救灾指令下达前,市委、市
政府研究决定从市里的救灾款中紧急调拨200万元资金支援四川灾区。14日下午,
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
研究贯彻落实意见,部署东营市支援灾区有关事宜。会议要求,全市上下要坚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作为当前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
神,全力以赴支援灾区人民。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灾区、一切为
了抗震救灾,急灾区群众之所急,解灾区群众之所难,动员一切力量,紧急行动,
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保证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有物,尽最大努力帮助
灾区人民抗震救灾。按照此次常委扩大会议部署,东营市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
长张建华为组长的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支
援灾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支援灾区的各项指令。
5月14日上午,东营市“慈心一日捐”暨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活动拉开序幕,
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为灾区捐款捐物。张秋波、张建华、刘曙光、于
树健、周燕明等市几大班子领导带头向灾区捐款。也是在这天上午,东营市赴川
抗震救灾医疗救援车队启程。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由市人民医院、胜利医院、广
饶县和利津县紧急抽调的4辆急救车和9名精干人员赶赴汶川灾区执行医疗抢险救
援任务。同样是在这天上午,市中心血站各采血点的流动采血车上,市民踊跃献
血支援灾区。仅1天多时间,市中心血站就采集血液近8万毫升。各机关、学校、
企业、乡村、社区的人们,以不同形式表达着对灾区同胞的关心和支持。汶川特
大地震发生后仅十多天时间, 东营市向地震灾区调拨救灾捐款已达900万元,调
拨物资四批,价值342.92万元。爱的涓涓细流瞬间汇聚成汹涌的大潮,在黄河口
上激荡起雷霆万钧之势。
在抢险救灾最紧张的阶段,市委、市政府领导亲临抗震救灾工作第一线,针
对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具体领导。市委书记张秋波先后
与东营市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的医疗救援队和黄河防总第四抢险队通话,对他们
表示亲切慰问,勉励他们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尽最大努力实施救援;为尽快落
实支援灾区的活动板房生产任务,他召开市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并亲自到板房生产企业抓落实;他亲自到东营市援建临时过渡安置活动板房的成
都市邛崃市、大邑县和北川县坝底乡救灾工地现场,察看灾情,慰问一线援建人
员,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华任市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
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具体组织领导抗震救灾工作。他多次主持召开抗震救
灾专题工作会议、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听取抗震救灾工作情况
汇报,落实抗震救灾工作任务,协调解决救灾工作中的问题,并亲赴北川援建工
程现场指导援建工作。其他市领导也加强对分管工作中抗震救灾任务的检查和督
导,保证了各项急难险重救灾任务的完成。按照山东省的统一部署,东营市成立
东营和四川地震灾区两个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有关部门领导组成强
有力的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抗震救灾任务的圆满完成。
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省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
迅速启动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 5月13日,东营市红十字协会向全市发出《关于
向四川地震灾区提供紧急救助的呼吁》 ;5月15日,市民政局下发《关于组织开
展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工作紧急通知》 (东民函〔2008〕78号);5月18日,市
委组织部转发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
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动员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向灾区捐款捐物,
支援灾区。
市民政、红十字会、建委、经贸委、卫生、教育、河务、交通、电力、团市
委等部门,都在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工作机制,切实发挥职能作用,超常规高效能
运作,切实保障了救灾物资生产、款物捐赠、调运、灾区抢险除险、医疗救助、
心理疏导、灾区援建等抗震救灾各项特殊紧急任务的完成。
在大灾面前,黄河尾闾的东营人民,在第一时间迸发出巨大的爱心共振能量,
向汶川的骨肉同胞表示了最有力的声援,敞开了宽广无私的胸怀,伸出了坚强有
力的手臂,全力以赴支援他们渡过难关。

我们共同面对

“汶川灾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光荣使命;灾区人民的希望,就是我们义无
反顾的行动;血浓于水,手足情深”。四川大地震,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
这些话语的含义,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触到了亿万炎黄子孙骨子里的亲情与血性。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把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当做重中之重
的特殊任务,高效率地组织领导全市救灾工作。市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协调领
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值班制度、例会制度、信息报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等五项制度。抽调精干力量,成立物资调拨、救灾捐款、综合督导、宣传报道四
个小组,具体负责支援灾区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统计和物资调运,为支援四
川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四川的灾情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各级各部门单位紧急行动起来,夜以继日
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中。市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积极组织开展大型赈灾募
捐活动。全市“慈心一日捐”暨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活动迅速启动,社会各界迅
速掀起抗震救灾捐赠高潮。广大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农民群众、社
区居民纷纷慷慨解囊,无私援助。一位曾经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工作的机关干
部在参加单位捐款的同时,又代表家人向灾区捐款1万元。市实验小学二年级4班
学生孙任达将自己积攒在存钱罐里的800元零钱交给老师, 要求捐献给灾区的小
朋友买饭吃、买水喝。市海河小学五年级学生于思涵把自己多年来积攒的压岁钱、
零用钱共1600元全部捐给灾区的小朋友。黄河农场老职工家属郑桂兰将自己平时
节衣缩食省下的1000元钱全部捐给灾区,许多居住在场外的离退休老干部、老职
工通过在场居住的亲戚或朋友代为捐款。垦利县一位女士向灾区捐赠10万元巨款
不留姓名, 被誉为“爱心大姐”。热心市民高倩将100床崭新的被褥通过红十字
会捐给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企业、很多市民,都是一次又一次地走到捐款箱前,
投下自己温暖的爱心,投下对灾区群众的一份祝愿。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一些下
岗职工、破产企业的军转干部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自发组织起来为灾区捐
款,一些低保户、五保户把政府发给的救济金捐给灾区。机关、团体、企业更是
慷慨解囊, 多次为灾区人民捐出大笔资金。其中华泰集团先后为灾区捐款230万
元,是全市集体捐款最多的单位。此时此刻,钱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民币。
在这些带着东营人体温的钱钞上面,凝集了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心声、更多的希
望。
爱心接力仍在继续,东营大地对四川灾区的援助仍在进行。灾情发生后,许
多党员干部主动联系各级组织部门,要求交纳“特殊党费”支援四川灾区。从市
委书记到普通党员,都把交纳“特殊党费”作为一项神圣的义务。5月23日下午,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企业界市人大代表再次伸出援助之手,捐赠四川地震灾区。
40多位来自企业界的市人大代表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分别以企业和个人
的名义现场捐款126.1万元。 自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以来,这些企业和代表已累
计捐款1775.421万元。 5月15日,团市委向全市团员青年和青年集体发出倡议—
—“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爱心”,号召全市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支援四川抗
震救灾,用无私的援助展示新一代黄河口人扶危济困、心系灾区的精神风貌。
《东营日报》、市电台、市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
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充分展示抗震
救灾中激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良好风貌和真挚情感。有关部门每天都在各新闻
媒体发布全市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集中宣传报道活动中涌现出的感
人事迹,进一步鼓舞和激发全市人民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本统计口径主要是指通过东营市和市属区县有关部门捐献的
款物,不包括有关单位和个人直接向灾区捐献的款物和市外多渠道捐助灾区的款
物) ,截至2008年10月14日,全市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合计14101.30775万元,其
中捐款13655.07775万元, 物资折款446.23万元;其中民政部门和慈善总会接收
捐款11109.96323万元,物资折款182.69万元;红十字会接收捐款1063.17万元,
物资折款263.54万元;中共东营市委组织部收到“特殊党费”1450.024523万元;
工会系统向上级工会交送捐款31.92万元。
灾区的需要就是命令。 地震发生后,东营市先后于5月13日、18日向灾区调
拨救灾捐款900万元。灾区急需的各种物资,东营人民更是全力以赴,倾其所能,
在第一时间完成对救灾物资的生产和采购,第一时间把急需的救灾物资运往灾区。
在最紧张的抢险赈灾阶段(5月12日~7月初) ,东营市委、市政府先后向地震灾
区运送救灾物资17批, 价值1771.2159万元。第一批物资主要是食品和饮用水,
于5月19日由市民政局派出4名同志组成物资援助队,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
民运往绵阳灾区。这是山东省首批运往绵阳灾区的救灾物资,灾区群众感动地说,
东营的兄弟姐妹在为他们“雪中送炭” 。5月20日凌晨1点,遵照省协调小组1号
电话指令,市经贸委、市交通局和各县区迅速行动,连夜调拨物资,当天早上将
满载食品、矿泉水、火腿肠、面包和移动厕所的第二批救灾物资顺利装车发往绵
阳灾区。 5月22日,按照省协调领导小组3号令,将第三批价值94.43万元的防雨
照明等9种物资, 通过铁路运往绵阳灾区……东营与汶川远隔千里、关山重重,
但在大灾面前从东营到汶川成为一条“热线”,源源不断地为灾区输送生命的绿
色。
5月19日7时,东营市首批由卫生系统派出的9人医疗救援车队,经过5天的奔
波抵达四川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平武县进行紧急医疗救援; 5月18日,由黄河
河口管理局87名干部职工组成的黄河防总第四机动抢险队奔赴四川抗震救灾抢险
一线——四川绵竹的石亭江和马尾河水库, 进行紧急除险作业;5月21日凌晨,
由市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调12名骨干力量组成的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奔赴
四川绵阳安县灾区;5月26日,由4名心理专家组成的市青少年心理援助队赴绵阳
开展心理志愿服务工作; 5月底,东营市建委先遣人员进驻四川成都灾区,开始
进行临时安置灾民的活动板房建设;6~7月,武警东营支队先后派出心理咨询师、
驾驶员、炊事员各1人,赴四川灾区执行救灾任务。7月14日,市房管局派出10名
房屋鉴定专家,赴绵阳进行震后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东营市先后接收89名来自地
震灾区的学生在东营免费复课,支援北川县坝底乡中小学在灾后很快复课,派出
五名教师到北川县支教……在抢险救灾最紧急的时刻,东营市先后组织派出医疗
防疫、河道除险、心理抚慰、危房鉴定、活动板房建设等二十多批抗震救灾救援
队伍奔赴汶川地震灾区,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他们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黄河口儿
女的勤奋与坚强,在灾区人民心里点燃温情与希望。
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东营大地上国旗半降,警报鸣响。180万黄河口人为
在四川地震中死难的同胞沉痛哀悼。3分钟时间,如同经历了漫长的一个世纪。3
分钟时间,东营人把心头的巨大哀痛转化为支援灾区、坚持生产的无穷力量。物
资在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捐款在通过各种渠道汇往灾区。灾难让我们团结得更
加紧密,爱心让我们勇敢地共同直面生与死的考验。

北川坝底援建情深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汶川特色的新名词——“对
口援建”,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语汇。在这四个字里,蕴含着中国举国体制抗
击突发灾难的巨大力量,饱含着全国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无限深情,也展示了中
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迅速强盛。在这场举国体制的“对口援建”中,东营
人民以真情的付出和无私的投入,为北川县坝底乡的灾后重建和北川新县城的崛
起做出贡献。
随着抗震救灾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国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对口援建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县。中共山东省
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任务,东营市对口支援北川县坝底乡及北川新县城部分项
目的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在召唤,灾情就是命令。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对口援
建工作,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华任组长的对口支援坝底灾后恢复重建工
作领导小组,组建起援川办公室和坝底工作指挥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从县
区和市直有关单位选调20名精兵强将赶赴前线。
对口援建工作时刻牵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头。援川干部们至今还清晰
地记得,援建工作刚刚开始之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波就冒着灾
区疫情严峻、余震不断的危险,亲赴前线指挥调度援建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
张建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重建规划、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等工作一一作出安
排部署,要求援建队伍一定要尽全力完成好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市委常
委、副市长曹连杰两次赶赴北川前线,召开座谈会议,主持项目开工仪式,检查
指导援建项目进展。副市长闫树信多次到北川县和坝底乡援建一线考察指导工作,
对各项援建工作及时进行指挥调度,要求大家一定要带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
投入到工作中去,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灾区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
这是艰巨的任务、光荣的使命。正是怀揣这样坚定的信念,东营市援建指挥
部的同志们接到命令的第二天,就出发前往坝底乡。地震前从绵阳到坝底仅五六
十公里的路程,但地震后直达的道路不通,他们只能绕行江油、平武、松潘、茂
县, 行程700多公里,一路上泥石流、山体滑坡险象环生,天黑才到坝底,走了
整整一天。第二天,他们立即对坝底乡的灾情进行实地勘查。两天后,东营市坝
底工作指挥部正式在坝底乡挂牌,成为率先进入关内乡镇全面开展援建工作的市。
一项项工作迅速有力地展开。经过深入调研,首先拟定对口支援坝底乡灾后恢复
重建实施方案。8月28日完成坝底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8月31日顺利通过北
川县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北川县县长经大中充分肯定坝底乡规划成果,高兴地
说:“这是东营市援川干部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规划,通过它的实施必
将使坝底城镇建设有大的改善,产业发展有大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有大的跨越。”
东营援建的坝底乡工程,倾注了东营人民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
工程设计中充分尊重羌族传统,深入细致考察羌族建筑风格、布局和特色,
广泛征求北川县、坝底乡和群众意见和建议,形成布局合理,趋利避害,凸显风
格,体现浓郁羌藏文化特色的设计。
援建工作紧密结合坝底实际,努力做到务实援建。坚持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与
坝底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力争通过援建使坝底中心乡镇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成
为恢复重建和多民族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示范乡。在项目选择上,以关注民生为
重点,选择中学、卫生院、文化站、大桥及道路等公益设施建设作为援建项目。
这些项目既可切实解决好坝底群众当前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也
使坝底的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
阶,对坝底乡加快发展和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搭建坝底腾飞的新平台。
在项目推进上,坚持做到工作机构建在一线,工作人员盯在一线,困难问题
解决在一线。无论是指挥部领导还是一般干部,从施工管理到后勤保障,实行全
方位监督管理和优质服务,为援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特别
是把工程质量作为东营援建的首要标准,在抗震强度上加大系数,重点工程均按
抗震烈度9级设计建设,让东营援建成为百年品牌。
援建过程中,全体援建人员始终牢记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嘱托,自觉
把对口援建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宝贵的人生经历,发扬不畏艰险、勇往直
前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个人危险置之度外,克服了诸多不可预见的艰难险阻,
顽强并卓有成效地推进各项对口援建工程。
东营市的援建者在坝底援建的五百多个日日夜夜,不知道多少次被余震从睡
梦中惊醒,不记得多少次历尽艰险进出坝底运输建设物资,还有那低矮潮湿的帐
篷、酷热难耐的板房、寒湿交替的天气、乱叮乱咬的蚊虫,无不使援建干部时刻
面临着心理与生理的严峻考验。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广大援建干部没有气馁、没
有退缩,与一切危险和困难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战胜重重危险和困难,
取得了对口援建的伟大胜利。
至2009年底, 东营市对口支援坝底乡7个重点项目全部完成,计划投资5511
万元, 实际完成投资5478.76万元。同时,按照中央和四川省、绵阳市关于农村
永久性住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协助坝底乡进行永久性住房和新农村
建设, 需加固维修的1077户和需重建的576户农房全部完工。坝底中学教学楼、
宿舍楼、餐厅楼已拔地而起,坝底的孩子们正在新的学校里放飞青春和梦想;卫
生院病房楼投入使用,在保障坝底人民生命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站
矗立在青片河岸边,羌族碉楼式建筑风格格外引人注目;雄伟壮观的连心桥,犹
如一架巨大的竖琴,凌驾于滔滔青片河上,不仅使河两岸“天堑变通途”,也成
为坝底乡人为之自豪的地标式景观建筑。
坝底乡援建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新的任务又扛上肩头。
2009年4月31日, 山东省援川办向东营市下达新的援建工程任务——北川新
县城建设,计划总投资12872万元,主要项目是建筑面积11905平方米的民生(惠
民)大楼、全长5811米的市政道路项目。2008年6月必须开工,2010年9月必须全
部完工。时间特紧,任务特重。坝底指挥部一方面继续推进坝底乡援建工作,一
方面迅速成立新县城建设工作组,投入北川新县城项目前期工作,两条战线援建
工作同时展开。
2009年下半年,在北川新县城建设工地上,承担新县城道路工程项目的来自
东营的科达、胜建两家施工队伍,克服各种困难紧张作业,隆隆的挖掘机伸展着
长臂,施工的号子此起彼伏,道路在一天天延伸。2010年1月1日,民生(惠民)
大楼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开工建设。承建工程的万达集团以敢打硬仗而著称,他们
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科学的管理统筹, 仅用132天就完成大楼的主体工程,雄伟
的民生大楼在北川新县城拔地而起。民生大楼工程质量和进度得到山东省援川办
和北川县的好评, 称之为“东营速度创造了奇迹” !东营援建新县城工程,于
2010年秋全部竣工投用。这也标志着东营市承担的北川新城和坝底乡计划总投资
18383万元的对口援建工程项目全面竣工。
在北川这片震后待建的土地上,东营人用他们的双手书写着新的激情与光荣。
一个个造型美观、质量优良的东营援建工程,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同心结,矗立在
灾后重建的北川大地上,预示着北川光明灿烂的未来,述说着东营人民对灾区人
民的无限深情。

抗震救灾精神永放光芒

汶川特大地震是一场重大灾难,也是一场重大考验。在这场重大考验面前,
东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心系灾区,情牵汶川,凝聚力量,铸就坚强,
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的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壮歌,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受了
这场严峻的考验,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抗震救灾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东营市委、市政府的大局意识和应对突发灾难
的危机处置能力。东营与汶川地震灾区虽然远隔千里,但东营人民始终与灾区人
民心相连、情相融。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东营人民义不容辞的责
任。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作出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安排:抽调
精兵强将驰援灾区一线,救死扶伤,排难抢险;广泛动员全社会奉献爱心,踊跃
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及时调运大批救灾物资,缓解灾区的燃眉之急;迅速启动对
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在这场空前艰巨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市各级党委、
政府果断决策、科学部署、靠前指挥,表现出坚定的大局意识、前所未有的应急
能力、高效的组织能力,保证了抗震救灾各项急难险重任务的圆满完成。
抗震救灾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东营市改革开放积累
的雄厚物质基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重大灾难面前,我们举全国之力抗击灾
难,显示了无比巨大的威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
的空前强盛,为抗击重大灾害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东营市在抗震救灾中之所
以能够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的大发展,财力
物力的大增长。2008年,东营市地区生产总值205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0.95
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7元,居全省17市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
6600元,居全省17市第六位。这种雄厚的实力,为东营市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做到
“要钱有钱,要物有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支撑。
抗震救灾的实践,彰显了新时期东营市的城市文明水平和东营人民的博大爱
心。当灾难来临,东营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表现出博大的仁爱、无私的奉献、
精诚的团结、无畏的勇敢、无比的坚强。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想灾区人民之所想,
举全市之力,竭尽所能,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志愿服务者急赴灾区奉献爱心,
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为抢险救灾奋力疾呼,派出的救援人员忘我地奋战在救
灾第一线。这些感人行动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患难相恤、守望相助的传统
美德,体现的是东营市的文明水平和整体素质,体现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洗礼的东营人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在社会结构日趋多元,人们的价值
选择日趋多样的今天,这些闪烁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博大爱心的
感人行动,是对新时期东营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
抗震救灾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东营市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共产党员的
先进性。在中共东营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坚决落实党中央、省委、
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强有力地推进抗震救灾工作。
各级各部门和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选派救援人员,组织救援物资,动员社会力
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赶赴灾区一线的广大党员,舍生忘死,无私无畏,
在危难时刻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东营市各级党组织
和广大党员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东营共产党人的形象、素质
和水平。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
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
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发扬光大。蓄积于地心的异常能量或许会随着强大的地震
在短时间内释放殆尽,而中华儿女在共同抵御这场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凝聚起来
的那种民族精神,却会越来越强大,永远不衰竭。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
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
难险阻,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大力弘扬伟大
的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努力
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克服重大困难的能力,
不断增强东营市的经济实力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美丽的黄河水城,为加
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摘自《〈东营—汶川〉——东营市救助援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工作纪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