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5&rec=41&run=13

【机构编制工作】 2010年,全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机
构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管理,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的部署,以促进科学
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着眼于解决影响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
题,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复的改革方案,
积极筹备,精心组织,稳步实施。①市政府机构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重新核定34
个市政府部门的“三定”方案,取消、下放、转移行政审批管理事项16项,加强
卫生服务、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
的公共服务职责49项,调整部门职责22项,理顺部门交叉职责26项,明确和强化
市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75项,对工业与信息化、人力资源、城乡建设等方面进行
职能和机构的优化整合,对人员编制在不突破总盘子的前提下进行动态调整,综
合设置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能力。②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明
显成效。各县区坚持把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着眼长远发展
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相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及其他行业改
革相结合,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规范机构设置等方
面进行积极探索,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与市政府机构改革相衔接,
在人力资源、文化广电等领域实行大部门体制,集中梳理和解决一批职责交叉问
题,改革后减少科级以下机构50多个。③深入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按照
省编办要求,对市直部门执行“三定”工作情况和县区政府贯彻落实改革方案情
况进行评估,巩固改革成果,确保各项改革要求落实到位。
(二)积极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
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在改革
实施范围上,为确保工作平衡,除省定范围外,将所有街道办事处都纳入改革范
围,并按照新的乡镇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改革重点上,突出政府职能转变,强
化乡镇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基层民主等方面的
作用。在改革内容上,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扩大乡镇管理权限,完善基层政府
职能;调整县乡财政收支结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理顺条块关系,明确县级派
驻机构管理体制;着力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改革
措施上,优化党政机构设置,重新核定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明确事业站所改革
方向,对现有事业站所进行职能调整和机构整合,积极探索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
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配合做好大王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
中央编办和省编办的指导支持下,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东营市经济发达
镇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为改
革试点工作提供重要政策依据。经过认真研究、反复磋商修改,会同有关部门拟
定《广饶县大王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上报省编办,待与中央
编办沟通后,正式行文报批实施,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为其他县区经济发达镇实
施扩权强镇改革积累经验。
(三)稳步做好市区事权划分工作。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根据市编委《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市
区事权关系的通知》要求,结合中心城区社区集中整治活动,按照“依法授权、
能放即放,统筹兼顾、各负其责,以块为主、重心下移,权责一致,保障有力”
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重新梳理界定市与辖区及经济开发区在
社区管理、住房与建设管理、城市管理与执法、教育文化管理与执法、卫生管理
与执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执法等方面的管理权限87项,集中解决市区之间存
在的体制机制不顺、职责关系不清、管理服务职能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按照“两
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要求,积极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居站
分设模式,在综合考虑辖区面积、人口数量、小区分布和居委会设置等因素的基
础上, 在中心城区6个街道设立30个社区工作站,为推动政府职能下沉提供了组
织保障。
完善高效生态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
设大局,按照保证重点、动态调整的原则,不断优化配置机构编制资源,着力构
建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能适应开发建设需要的体制机制,积极打造开发建设
新优势。
(一)健全高效生态经济区推进管理机构。根据落实国家规划、加快开发建
设的需要,在机构编制实行全省总量控制和下管一级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机
构编制部门支持,设立东营市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为市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明确办公室主
要职责、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从市县遴选、充实部分工作人员,保证推进工作
的正常开展。建立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统计机构。
(二)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①适应“三路两港一场”建设管理需要,
设立东营港建设服务办公室,理顺东营港引航站隶属关系。研究提出市铁路建设
管理办公室机构设置意见,成立东营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设立市南水北调工程建
设管理局,加强工程建设管理。②适应“四区一城”建设管理需要,围绕建设临
港产业区,严格落实东办发〔2010〕8号文件,依法下放部分机构编制管理权限,
设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完善管委会管理职能。围绕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参照国内先进旅游景区管理模式,设立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委会,进一步明确
财政体制,为旅游区建设提供组织和财政保障。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区,提请
市委、市政府出台《东营市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按照园区化、产
业化、城镇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目标,重点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土地管理,完
善财政体制,设立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围绕建设高端产
业区,积极推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后管理体制调整工作,
借鉴省内外同类开发区经验做法,努力探索建立更加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围绕建设黄河水城,设立黄河水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市环境监
察支队黄河水城监察大队,明确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建立水城建设的统一指挥
协调机制。
(三)建立健全开发建设支撑体系。以“三争”活动为载体,积极争取建立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实体机构,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为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针对黄河
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模式,
设立“高层次人才储备专项编制”,专项用于工作急需且无空编的部门、单位。
进一步创新金融管理,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搭建开发建设融资平台,设立市金融
工作办公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设立市会展工作办公室,增强行业发展能
力。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
需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各项
社会事业发展。
(一)在教育改革方面。结合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重新核定东营职业学院人
员编制,破除制约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调整市技术学院人员编制和内
部机构,充实相关工作人员,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奠定基础。 结合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在中心城区新批复成立3所义务教育学校,
充实市直、胜利教育管理中心有关学校人员编制;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管理和校园
内部安保工作,为全市中小学校设立专门安全保卫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努力为
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结合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积
极配合推进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着力解决建设管理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
衡、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在医疗卫生改革方面。配合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按照省确定的标准,
依据人口比例重新核定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机构23个、 人员编制878名,为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打下坚实基础。配合
公立医院改革,以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为重点,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离体制改革。配合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将市食品药
品监管机构纳入政府机构序列,设立市食品药品稽查局,增强地方政府对食品药
品的监管能力。
(三)在文化体育改革方面。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
对全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职能和机构进行优化整合,设置市文
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和市体育局,建立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为加快推进文
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加强对全市文化市场经营单
位和文化经营活动的监管。按照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两分”“两合”的要求,合
并市人民广播电台、东营电视台成立东营广播电视台。设立市体育总会,加强群
众体育组织建设。
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从科学配置执政资源的高度出发,严格控制总量,
积极盘活存量,充分挖掘和发挥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
(一)严格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对行政机构编制管理,坚持从严控制,严格
按照中央和省核定的总额和确定的标准进行核定,市、县和乡镇机构改革均未突
破现有规模。对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坚持优化组合,在机构编制总量内进行科学
配置,较好地满足了事业发展需要。对县区机构编制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各县
区机关事业单位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和提高机构规格的,都按要求报市编办审批
备案。完善编制证管理制度,坚持工资统发制度,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出编入
编程序,实现人员编制的无缝隙管理。
(二)严格编制使用管理。健全实名制管理机制,创新编制使用管理办法,
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意见》,
建立编制管理、财政预算和人事计划相互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单位用编进人行为,
为全省实施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人员增长探索了新路子。把临时用工
纳入编制管理范围,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制定出台《东营市市直机
关事业单位临时工作人员管理办法》,严把临时用工进口,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增
加,全年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核定临时用工编制3355名。
(三)严格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各级关于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规定,组织编
委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中央编办《关于湖南省处理溆浦县机构编制违纪违规
问题的情况通报》,加深对机构编制纪律严肃性的认识。按照市委、市政府将机
构编制监督检查和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纳入专项督查的要求,研究制定考核细
则,精心组织考核工作。积极开展机构编制法规政策专项检查,确保各项管理制
度落实到位。 大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综合运用“12310”举报电话、网站等载
体,积极查处群众反映的机构编制管理事项。全市年内未发生重大违反机构编制
纪律现象。
(四)严格事业单位监管。完善登记年检工作程序,研究制定《东营市事业
单位法人设立及变更登记现场核查暂行办法》,确保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信息的真
实性和准确性, 规范事业单位日常登记管理工作。 年内市直事业单位年检合格
194家, 新设立登记18家,变更登记11家。创新和完善事业单位监管机制,配合
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起草《山东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办法》,认真做好事业单
位绩效考核课题的研究工作,探索建立事业单位评估考核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登
记管理信息化建设,组织参加全省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培训,为实施网上登记
工作奠定基础。(王学玉)

【对台工作】 2010年,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对台工作会议精神,全市对台工作取
得新成就。 5月29日,市委召开对台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
秋波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是建市以来东营市召开的层级最高的对台工作会
议,促进了对台工作深入开展。
对台经济工作。①在台成功举办“黄河三角洲(山东·东营)高效生态经济
区开发建设说明会”。3月26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张秋波率团赴台考察,
这是市委主要领导首次率团赴台。期间,张秋波书记拜会台湾农渔业产销联盟发
展协会、工商建设研究会、磐石会、台塑集团、乡林集团、高盈集团等知名工商
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实地考察台塑六轻园区,会见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农渔
业产销联盟发展协会理事长马爱珍、台湾工商建研会理事长吴嘉璘、磐石会会长
蔡裕庆等台湾企业界知名人士。 3月27日,在台北成功举办“黄河三角洲(山东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说明会”。台塑集团、台湾中石化、中石油、
工商建研会等194位台湾企业界人士参会。 ②“齐鲁经贸文化台湾行”东营团相
关工作圆满成功。 5月14日,副市长高一率东营市经贸文化考察团赴台参加山东
省政府举办的“齐鲁经贸文化台湾行”活动。除参加省政府统一组织的活动外,
东营代表团在台北召开有80多位台商参加的座谈会,成功洽谈推进航空学校建设
项目,多晶电池片、太阳能发电组件合作生产项目。东营市山泰集团、光伏太阳
能有限公司等企业采购台湾设备5400万美元。③组团参加第十六届鲁台经贸洽谈
会。 8月31日,副市长高一率团赴潍坊参加鲁台会。会议期间举办“东营市投资
情况说明会”,介绍东营市的优势条件、优惠政策。洽谈推进桑蚕丝综合深加工、
台商会馆等重点项目。④组团参加2010山东台湾名品博览会。10月27日,市委书
记、市人大常委会张秋波、副市长高一率团赴济南参加台湾名品博览会。全市共
组织100家采购商参会, 与有关台湾参展企业洽谈对接。期间,张秋波书记会见
台湾东森电视台副总裁陈立元等台湾朋友。东营市代表团参加鲁台企业合作论坛、
“一对一”台湾展品采购洽谈等活动,与部分台湾参展企业达成合作意向。⑤台
湾媒体高管采风团来东营市考察。东营市向客人介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规划建设情况,台中广播集团在台湾台中地区对会议情况同步直播。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田青云会见台湾媒体高管采风团客人。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吕雪
萍率团赴台考察。11月16日,副市长吕雪萍率东营市农业交流团赴台考察,拜会
台湾“立法院”前副院长、台肥公司董事长钟荣吉等一批台湾农业方面的企业家、
知名人士,与台湾相关农业协会、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洽谈。⑦县区主要领导赴台
交流成效显著。河口区区长武林中、广饶县县长田和友、垦利县委书记田治颖等
相继率团赴台交流,拜会台商,举办投资情况说明会,宣传推介黄河三角洲开发
建设。广饶县与苗栗县建立密切的交流互动关系。⑧东台经贸合作质量提高。先
后邀请台湾中石化考察团、台湾中华科技大学考察团、彰化县工业会代表团、台
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团等台湾工商团体来东营市考察。市、县区台办还先后
组织有关人员赴上海、浙江、广西、北京等地拜访台商协会会长,拓宽联络渠道
和范围,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2010年,新增东营市保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康城大润发商业有限公司、 东营凯旋府大酒店、雅立福国际幼儿园4家台资
企业,总投资1160万美元;东营力大王农畜产有限公司、东营荣帮汽配有限公司、
东营和瑞东精密铸造有限公司3家台资企业增加投资445万美元。
对台宣传工作。①利用涉台媒体开展对台宣传,全力推进宣传入岛。市台办
与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工商时报》《太平洋日报》《新生报》、台
中广播集团等台湾主流媒体建立密切联系。台湾《太平洋日报》分别在3月份和5
月份专版报道张秋波书记、高一副市长率团赴台情况,刊载介绍东营市基本情况
和投资环境的文章;台湾《新生报》刊登介绍东营市投资环境的专题文章;邀请
《中国台湾网》等涉台网站记者就东营市对台经贸合作情况进行报道;根据台湾
媒体高管采风团与东营市达成的共识,10月30日,台湾东森电视台“萍水相逢”
栏目组来东营市用三天的时间拍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专题电视片,在东森电视
台和东南卫视同时播出。②大力开展网络宣传,提高对台宣传效果。开通“东营
与台湾”网站,宣传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规划,推介招商项目。先后在华夏经纬、
中国台湾网、你好台湾网上发表各类稿件30多篇。市台办被评为“全省涉台宣传
调研工作先进单位”。
服务台胞台企工作。 ①为台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6月10日,市台办与市中
级人民法院举办“为台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座谈会” ,市中院分管院长和7位庭
长出席会议,就大陆的台胞投资法律保护体系和如何维护合法权益等专题举办了
讲座,并回答了台商的相关问题。就台商在生产经营中如何依法维权,如何化解
风险进行探讨。②帮助台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台资、台属企业解决生产
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赢得台胞、台属的好评。③为台商在东营市发展创造
良好条件。新春伊始,副市长高一亲临台资企业调研,并召集台商座谈,听取台
商建议。与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共同举办台胞台属中秋联谊会,台胞、
台属与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畅谈友谊,共谋发展。各县区也开展多项活动,
让台商体会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爱护。 推荐2名台商担任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
委员特邀顾问,提高台胞政治待遇,拓宽台商诉求渠道。
台属工作。①加强对台属的教育引导。采取多种方式在广大台属中开展党的
对台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台属做好台湾同胞工作的意识和信心。在春
节、中秋节、元旦等节日期间,发动台属向在台亲人寄贺卡。利用他们的亲情、
乡情和友情,增加台胞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向心力。②推动台属致富工程。采取措
施,培植亮点,带动和引导全市台属经济发展。至年底,全市有台属企业及台属
个体工商户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台属企业23家,员工人数10000多人,年销售
额60亿元,利税2亿多元。兴源集团、宏宇橡胶有限公司被评为省十大台属企业。
宏宇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文松、 东营金光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光获
“山东省模范台属”称号。③加强对台属联谊会的指导。按时组织召开常务理事
会议,对全市台属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指导台属
联谊会加大与全省部分市台属联谊会的相互交流,多次到威海、临沂、济南等市
交流学习, 加强合作。 市台属联谊会被省台办评为“全省优秀台属联谊会”。
(耿蕴书)

【市直机关工委工作】 2010年,全市各级机关党组织按照市委对机关党建
工作提出的“抓学习、 抓风气、 抓效能、抓廉政、抓基层”的要求,牢牢把握
“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任务,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大
局,以机关党建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机关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夯实机关党建工
作基础,探索“一制六化”(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组织建设规范化、
党员教育经常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党建创新科学化、服务大局重心化、工作成
果高效化)工作模式,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市直机关工委获
“省级文明机关”“全省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单位”等荣誉称号;做法和经验在全
国、全省机关党建有关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或交流。
思想政治建设。①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探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
法、形式和载体,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学习型
党组织建设,通过举办“黄河口机关讲坛”、专题讲座、高校培训、领导干部上
党课、 岗位比武等形式,教育培训党员干部16000余人次。充分发挥网站等媒体
作用, 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加强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调研和指导,形成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被评为“全省机关党建
调研成果一等奖”。各部门单位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头作用,扎实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重视理论学习、注重学以致用的浓厚氛围,广大机
关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普法考试
和理论考试,检验学习成效。②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抓好“三会一课”
制度的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组织生活。结合各种节庆日组织开展形式多
样的党性教育活动,清明节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举行祭扫革命烈士陵墓活动;
“七一”前举行市直机关新党员入党集体宣誓仪式,举办由机关党员干部自编自
演的“情系黄河口,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89周年文艺演出。各县区及市直各部
门单位机关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党员的
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③创新党建工作宣传载体。在办好东营机关党
建网站的基础上,创办《东营机关党建》刊物和信息,市委书记张秋波为刊物题
写创刊词。网站、刊物和信息的宣传阵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有效地扩大了机关
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基层组织建设。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确立“争做机关服务先锋、争创
机关服务品牌”活动主题;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调度和指导,建立工委领导班
子成员分片联系指导责任制,召开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和观摩会;认真开展公开
承诺活动,指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业绩、树立一流形
象等方面做出承诺,从领导到一般党员都公开承诺;做好领导点评工作,指导机
关党组织采取会议点评、个别点评、书面点评等不同方式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
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点评;深入开展“擦亮窗口服务百姓”活动,积极创建
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奉献窗口,促进市直各部门单位工作作风的改进和服务水
平的提高;注重选树典型,认真组织开展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已创建市级党建
示范点8个, 市直机关党建示范点40个;加强典型宣传,在东营电视台和《东营
日报》对10个机关党组织和10名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
创先争优氛围,形成以创先争优活动推动中心工作、以服务中心工作成效检验创
先争优活动效果的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②创新党建工作考核评
价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把机关党建工作纳入市直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要
求,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实现机关党建工作新突破。各县区也都将机关党建工作
纳入本县区年度综合考核,有效促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开展。③加强基层党组织领
导班子建设。与市委组织部共同研究制定公推直选暂行办法,在全省率先全面推
行市、县区直机关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并将其列为工委书记基层
党建创新项目课题加以推进。2010年市直机关新成立和任期届满的33个机关党组
织全部按公推直选办法产生新的党组织领导班子, 调整充实党务干部176名。这
一课题被评为全市组织工作创新奖。④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严格遵循发展党员工
作方针和标准, 全年共发展新党员162名,为85名预备党员办理转正手续;分别
在市委党校和浙江大学组织举办共有300余人参加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党务
干部培训班。⑤做好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党费使用坚
持集体研究、专款专用,全年共从党费中支出35万余元用于党建刊物资料征订、
党员教育培训、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走访慰问等工作。⑥加强对党员领导班子
民主生活会的督导。按照分工对市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行现场指导,
督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真搞好整改,民主生活会质量进一步提高。⑦积极开
展社区共驻共建活动。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共驻
共建工作机制的意见》,牵头成立东城社区共驻共建联席会,引导市直各部门单
位积极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
机关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①开展机关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把创建机关服务
品牌作为提高机关效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已创建单
位继续深化提高,对未形成品牌的单位加大推进指导力度,2010年新增机关服务
品牌13个,市直机关累计已有51个部门单位创出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组织开展
并评选出首批20个“优秀机关服务品牌”,有8个服务品牌获“山东省服务名牌”。
联合市纠风办组织开展“树文明行业形象,创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对35个基层
站所(服务窗口)进行评议,促进行风政风建设。②开展“从我做起,走向文明”
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举办“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演讲比赛,与有关单位联
合举办“反对邪教,健康人生”演讲比赛,推动文明礼仪知识、文明行为规范进
机关。③开展“低碳生活,绿色文明”主题活动,举行集体签名和环保宣传活动,
积极倡导文明低碳生活方式。④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抓好《廉政准则》的学习宣传,组队参加省、市《廉
政准则》知识竞赛。开展“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主题教育活动,取得
明显效果。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市直机关广泛开展以廉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格
言警句征集、书画展和报告会等活动,在全省率先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
活动,评选出20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机关群团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机关群团工作,全年调整充实38个群团组织,
调整群团干部113人。发挥机关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增强机关活力和凝聚力。机关工会组织参与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黄河口”主
题教育系列活动,举办职工摄影大赛、“倡文明、庆五一”健身操比赛、“三人
制”篮球赛等,组队参加首届“黄河口合唱节”,组织50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第
二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 对42名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和“爱心超市”补贴4万
余元。机关共青团组织开展纪念“五四”运动91周年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
务活动,组建市直机关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系灾区,奉献爱心”
主题公益活动,举办有60余对新人参加的“2010东营集体婚礼”。机关妇女组织
开展“巾帼建功” “巾帼文明”等主题活动,举行纪念“三八”妇女节100周年
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举办女性专题讲座和妇女干部培训班,开展图书捐赠、扶
残助残、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活动。
服务全市大局工作。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服务高效生
态经济区建设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各基层党组织和广
大党员,在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转
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大讨论活动,组织机关
党员干部赴经济开发一线考察观摩,举办“转方式调结构”专题报告会,为转方
式调结构提供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积极参与全市重点工程和重要活动的组织工
作,与“三网”绿化办公室等单位组织市五大班子领导和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义务
植树活动;参与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和第三届中国(东营)
石油技术装备展览会开幕式的组织工作;落实市委书记张秋波重要批示精神,组
织召开市直机关“关爱民生、服务群众”典型经验推广会议,对有关部门的经验
做法予以推广。发挥工委职能作用,完成市直机关维稳、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
秩序督导检查、防范和处理邪教、普法和人武工作。
自身建设。坚持把工委自身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倡做奉献型、研究型、
创新型、实干型、驾驭型干部,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带
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①注重加强思想建设。坚持工委中心
组学习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认真执行学习计划,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切实
提高学习效果,努力加强对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定期谈心制度,
领导干部主动加强与干部职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按照要求及时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
断加强班子团结,班子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增强凝聚力和
战斗力。②注重发挥制度作用。领导班子坚持科学分工,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
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做到日常工作相互沟通,重要事项集体研究。完善机关
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修订财务管理、车辆管理、工作接待、档案保密等47项工作
制度和工作程序,印发《工委机关工作制度汇编》,使各项制度更加贴近工作实
际,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廉政准则》,自觉接受群众监
督,全年未发生违纪违法现象。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各项工作制度,
确保了机关政令畅通、高效运转。③注重提升素质能力。加强对机关干部的教育
培训,以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为重点,打造学习型机关。工委县级领导干
部积极参加全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轮训班、《廉政准则》轮训
班和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轮训班,科级以下干部均参加了相关业务培训;鼓
励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有2人取得山东大学MPA学位证书;通过挂职锻炼、下
派帮扶、参与中心等方式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干事创
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杨道忠)

【党校工作】 教学工作。全年共培训4193人次,超出年度计划3617人次。其中
举办各类主体班次20期, 超出年度计划9期,培训学员2736人次,超出年度计划
2160人次。与纪检、宣传等部门联合培训1457人次。以提高各级党员干部推进黄
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着力点,先后举办全市县处级领导
干部学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轮训班4期、学习党的十七届
五中全会精神暨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大课题研究成果轮训班5期,
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领导干部转方式调结构专题培训班,共计轮训培训县处
级领导干部2083人次。按照“夯实理论基础、拓展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
强党性修养”的要求组合教学板块,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增强党性锻炼等主题,开设新专题42个,
加强对关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学习研讨,
教学专题学员评估优良率达100%。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现场教学采取“三步走”
(现场■听基层领导或企业主管情况介绍、安排专门集中讨论、主讲教师点评总
结)的方式,案例式教学采取“六环节”(调研发现典型案例、分析研究解剖案
例、归纳总结推介案例、实地参观感受案例、讨论交流深化案例、精心授课提升
案例)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重在引发学员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思考。组织县
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到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
和浙江大学进行异地办学,进一步拓展培训空间,提升培训层次。
科研工作。全年共申报立项省、市级科研课题11项,结项13项;在市级以上
报刊发表论文58篇;获市级以上奖励35项;10项科研成果被省、市领导批示,被
省委党校授予全省党校系统科研工作组织奖。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
设战略部署,开展对策型、应用型研究,编辑出版《机遇与使命: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策论》一书,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申报的《图说黄三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通俗读本》课题,被山东省社科联认定为2010
年省社科普及重点项目。《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问题比较
研究》 等2项课题被确定为2010年全市社科重点课题。理论文章《新战略新油城
新定位——兼论黄河三角洲主体城市的产业定位》被省长助理、省黄办主任陈光
批示。 有4篇论文入选省社科联、大众日报社举办的山东社科学术年会黄河三角
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专题论坛。与石油大学、胜利油田党校建立协作关系,在
其学报上开设专栏,推荐刊发理论文章,扩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
宣传面和影响力。 编辑出版《党校科研成果要报》4期,被市委副书记刘曙光、
市委组织部长刘赞杰、市委宣传部长田青云批示。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双向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的比率达100%。在校刊《黄河口论坛》上开辟“建设学
习型政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学习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等专栏,集中刊发一批理论文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干部业余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上级党校要求,扎实做好业余函授教育收尾阶
段的各项工作,在校业余函授教育班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均圆满完成。加大在职
研究生班招生力度,录取学员73人。切实抓好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办的公共管理硕
士(MPA) 班的招生录取和教学管理工作,2009级录取学员20人,2010级报考学
员79人。
队伍建设。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 组织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围绕
“建设一流学府,积极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主题,深入学习讨
论、查摆整改。结合《党校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意见》以及三级党校校长会
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提出建设“一流学府”、打造“庄严殿堂”的新目标,在全
省党校系统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意见》检查中,得到检查组
的充分肯定。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先进性教育
“三个一”(每周组织一次党员集中学习、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党费缴纳、每季度
组织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党旗下讲话”活动4次,举
办纪念建党89周年演讲比赛,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开展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和社
区共建活动。组织举办全市党校系统教师进修班暨课堂教学观摩竞赛,选派13名
教师到中央党校、 浦东干部学院、省委党校、浙江大学学习培训,选派6名教师
到基层挂职锻炼; 有2名教师获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学奖。在市直事业单位率先
完成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用备案工作,聘用专业技术人员29名。及时调整专业技
术岗位设置方案,有6名教师取得申报评审资格。组织科级非领导职务竞争上岗,
有6人被任用。 推进“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文明礼仪
知识讲座、岗位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貌月、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活动。积极开展
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组队参与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参加市文明办、市妇联组
织的文明礼仪大讲堂活动,有2人获奖,1人被聘为文明礼仪讲师团成员。组织庆
“三八”活动,庆国庆师生联谊会,“黄河水城”参观活动,建设“一流学府”、
打造“庄严殿堂”演讲比赛,健身运动会,敬老月等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
风气。做好设施维修维护和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被省建设厅评为“花园式单位”。
计划生育工作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综治工
作被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图书馆被市妇联授予“巾帼
文明岗”荣誉称号。深入开展献爱心活动,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为玉树地
震捐款、 扶残助残捐款等各类捐助活动,捐助资金3.375万元,被授予爱心奉献
奖。投资30万元为联系帮扶村修建柏油路,改造文化大院,赢得当地党委、政府
和干部群众的赞誉。(刘秀峰)

【信访工作】 2010年,市信访局共受理群众来市上访486起7902人次,同比起
数下降2.4%、人次上升4.3%;其中集体访268起7310人次,同比起数下降12.5%、
人次上升8.8%;来市重复上访率控制在10.9%;到省上访91人次,同比下降16.7%,
进京到国家信访局上访5人次,同比下降22%,没有突破省下达的进京上访控制指
标,进京上访总量保持在全省位次第15位,到省进京重访率控制在9%。受理群众
来信696件, 同比下降8%,重信率(含一件多投)23%;市级交办来信409件,按
期报结率为98%。
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信访工作摆上突
出位置,定期召开常委会议、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信访工作,解决重
大信访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均对信访工作高度关注,亲自到
现场接访,亲自解决信访问题;其他班子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高度负责
地做好分管领域内的信访工作,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做出重视信访、理解信访、
支持信访的表率。各级各部门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
则,扎实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①
完善信访工作组织网络。村(居)、乡镇都配齐配强专职信访信息员,县区建立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心,完善市直部门例会制度,提高各级接访处访工作水平。
②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群体、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的
重点排查,在超前、全面、准确上下功夫,在抓苗头、抓倾向上下功夫,实现空
间上全方位、时间上无缝隙,努力使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阶段。③高度重视初
信初访。实行首问或首办责任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到位、
化解到位, 避免矛盾积累、问题叠加。年内,县区接待群众上访1346起10488人
次,市直有关部门接待群众来访857起3785人次。
信访渠道多元化。①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带案下访活动。年内,市
级领导共接待来访群众21起778人次, 现场交办15起;县区党政领导共接待群众
上访620起5302人次,现场答复459起。②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市政府建立市
长市民对话会,开通“市长信箱”、市长热线,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
点问题。深化群众来信“绿色邮政”“网上信访”,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访
途径。全年共受理“绿色邮政”来信187件,占直接受理来信的51%;受理“网上
信访” 案件75件,办结率和回复率均达100%,在全省排名第一。③坚持“事要
解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用、房产开发、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拆迁、
交通运管、冬季供暖、劳动保障、企业破产遗留等问题,作为信访问题的重中之
重,加大督导力度,尽最大努力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共协调办理房产
证1120户,协调解决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7560万元,解决土地纠纷和土地征用案
件47起,协调冬季供暖、供电1535余户。继续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活动,对交办的
16件信访积案,实行一案一个工作组,重新梳理,重新调查,重新解决,一案一
策, 按期化解率达91.1%。全市各级在信访积案化解工作中,共拨付信访专用资
金356万元,彻底解决37个信访问题,实现息诉罢访。
构建和谐信访秩序。强化“双教育双规范”,教育干部依法行政,规范干部
信访工作行为;教育群众遵纪守法,规范群众信访行为,构建和谐的信访秩序。
①规范工作规程。完善办信、接访、督查、复查、复核等工作规程,特别是完善
周通报、月通报、季分析、年通报等相关业务制度,规范信访工作行为,提高工
作质量和水平。4月,结合深入贯彻《信访条例》颁布实施5周年,在全市组织开
展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举办信访干部培训班,通过东营电视台“第一访谈”栏
目录播宣传。②加大非正常上访整治力度。完善信访、公安等部门处置进京非正
常上访的联动机制,全市非正常上访大幅度下降。③高度重视群体性事件。健全
完善信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能
力。
工作机制创新。①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在市、县、乡三级建立
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信访部门综合协调、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各界齐
抓共管的工作机制。②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突出“统一认识、整合
力量、落实责任、形成机制”四个重点,抓住“汇集研判、任务交办、协调各方、
奖惩督办”四个步骤,围绕“盯住热点抓排查、盯住难点抓化解、盯住集访抓督
办”开展工作,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常态化、规范化。③建立健全信息分
析研判机制。全市各级信访部门上报各类信访信息2600多条,其中,市领导签批
信息70多条, 市委信息科采用16条。开展2次重点信访问题调研活动,形成45篇
调研报告。 ④建立健全信访督查工作机制。对6起重点信访案件加强高位交办,
挂牌督办。其中,“挂牌督办”的信访案件已全部得到妥善处理。⑤建立健全信
访风险评估机制。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事项,
进行信访风险评估,从源头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孟令华)

【党史研究工作】 2010年,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党史工
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按照市委“四新”工作要求,坚持存史、资政、育人,圆满
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多项成果在省、市获奖。论文《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资源的
路径选择》获全省党史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共东营市委纪事》获二等奖,《名
震齐鲁的革命宣传家——李竹如》获三等奖;《中共东营市委纪事》《巩固和扩
大党的执政资源的路径选择》获全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南下往事》获内部
探讨优秀奖。 在2010年年底召开的全省党史工作会议上,有2个县区党史部门被
评为全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3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其中1人记二等功。
党史资料征编。 编纂出版《中共东营市委纪事(2010) 》大型年刊,完成
《中共山东年鉴(2010)》东营部分承编任务。《中共东营市委纪事(2010)》全
面记录全市各级党组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
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全市各级党政提供资政借鉴,全书90余万字,
5月份出版发行,比往年提前6个月。《中共山东年鉴(2010)》东营部分包含市
委工作概况和典型材料10多篇,近5万字,于5月初提前报送省委年鉴编辑部。
党史研究。积极参加省级课题攻关,完成“山东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专题
研究工作, 形成2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参与完成“渤海垦区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
究” 市级社会科学课题研究。继续抓好《中共东营地方史》(1949~1978)第二
卷的史料订正充实工作,完成送审稿编写工作。组织建市以来地方党史资料的征
集和专题研究工作, 开展《中共东营历史大事记》(2004~2009)的续编工作,
共征集资料近20万字。
抗日战争时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东营卷编纂及革命遗址普查。这两项工作
是中央安排的全国性工作。在前几年调查的基础上,年内又对全市健在的3000多
名证人进行信息采集,对当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进行核实订正,共整理
资料100多万字, 形成《东营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实录》送审
稿。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由市委办公室下发通知对全市普查工作作出安排。
工作中, 加大业务培训和指导力度,全市共普查确定革命遗址104处,全部登记
造册,基本摸清全市的“红色家底”。东营市的做法得到省委党研室高度评价。
口述史资料编写。以服务基层组织建设、弘扬先模人物事迹为目的,在全省
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口述历史征编工作。制定编写方案,市县通力协作,
对全市30多名农村支部书记进行访谈,从中筛选出24篇口述历史材料,形成20多
万字的《东营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口述史》一书,展现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
经验。
《东营党史》和“东营党史”网站编辑、管理工作。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把
《东营党史》刊物改为季刊,调整内容设置、增大信息量,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
地区有影响的文史类刊物。建好“东营党史”网站,科学合理地调整栏目,及时
更新内容,拓展党史宣传渠道。在全市政务网站绩效评估中,综合得分列市委部
门、 单位第6名。全年编印《党史工作简报》32期,及时交流全市党史动态和工
作经验,促进工作开展。加强党史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工作,帮助东营
区东城街道创办了全市第一处党员教育基地。
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根据市委安排,承担部分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
活动,在《东营党史》开设专栏,组织刊登15篇纪念文章,控诉日军在东营犯下
的滔天罪行,讴歌东营抗日军民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编写出版《东营抗战英模谱》,
全书18万字,收入东营地区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的49名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和牺牲
的1085名革命烈士名录。与《东营日报》联合,推出特刊《光辉的足迹,不朽的
丰碑——东营地区百年妇女运动概述》 ,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推
出系列纪实文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
对县区业务指导工作。加强对县区党史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定期组织全
市性课题活动。重点工作市县联动、共同完成。坚持党史著作出版审定制度,对
县区编写的《东营区委纪事》《河口区委纪事》《中共广饶县历史大事记》《见
证垦利发展》《铭记》等10多部书稿进行审定,严把政治关、史实关。做好党史
题材影视作品审查工作,完成《禁书》《黄河口儿女》两部作品的审查。指导党
史学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联系面广的优势,扩大了党史工作的覆盖面。(谭
新锋)

【老干部工作】 2010年,以开展“倡文明、强素质、树形象、争一流”活动为
总抓手,认真落实老干部政策待遇,积极参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
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等全市中心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工作。①坚持老干部阅读文件、通报情况、参观考察、
邀请老同志参加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等制度。市委召开两次老干部情况通报会,
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向老干部通报情况,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②加强老干部
党支部建设,在全市开展创建“五好”(组织建设好、制度落实好、活动开展好、
作用发挥好、形象树立好)老干部党支部活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老干部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一批老干部党支部受到省、市委表彰奖励。
③在落实基本政治待遇的基础上,把加强老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老年大学邀请党校教授举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和“转方式调结
构”形势报告会,定期上门为老干部送《老干部参考》和有关文件,使广大老干
部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④组织老干部参加省内外考察等活动。5月份、9月份
组织市级老领导到上海、江苏、浙江以及省内的淄博、潍坊等地参观考察;下半
年,组织老领导视察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黄河水城建设。组织市级老领导参加
“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经贸洽谈会、军民联欢会、迎春茶话
会、黄河口文化艺术节等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⑤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把身
体状况好、有专业特长和自愿贡献余热的老干部及时推荐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各种岗位发挥作用。在全市老干部当中开展“我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建言献策”
活动,注重组织引导、活动形式、实际效果和舆论宣传。广大老干部积极建言献
策,身体力行,在维护稳定、城市建设、扶贫助困、科普宣传、净化社会环境等
方面做出贡献,广大老干部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老干部生活待遇保障工作。①扎实推进“三个机制”(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
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有效运行。制定出台《加强市直企业离
休干部医药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医药费使用情况的监管,抽调有关
人员与医保处定期对老干部医药费进行联合审批、集中报销,确保医药费专项资
金使用科学合理。2010年,市直200余名离休干部共报销医药费517万元。年底,
从市财政争取50万元资金,解决县区困难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全市离休干部医
药费全都做到按政策规定实报实销,无一拖欠。②健全完善生活上照顾老干部的
有关制度。坚持老干部生病住院必访、老干部有特殊困难必访、老干部有诉求必
访、重大节日必访、老干部生日必访“五必访”制度,健全完善联系老干部制度,
老干部住院报告、定期走访慰问老干部制度,从生活上更加关心照顾老干部。在
全市老干部工作部门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敬老助老爱老”“亲情服务”
“阳光365” 等一系列关爱老干部主题实践活动,主动为老干部分忧解难,为老
干部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切实提升全市老干部的幸福指数。③加强对“双
高期”(高龄期、高发病期)老干部的服务管理。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
期”实际,开展社区亲情服务示范点创建活动,成立社区亲情服务站,坚持分类
指导、典型带动、强化服务、整体推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
居家养老、医疗保健、困难帮扶、紧急救助等服务,使老干部能就近学习、就近
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④切实做好老干部来信来访工作。把
做好信访工作与亲情服务、为老干部办实事、解难题、落实好老干部的各项待遇
结合起来,关口前移,争取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深入老干部家中,与
老干部促膝交流,认真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
芽状态。2010年,全市未发生一起因为政策待遇落实不到位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老干部活动窗口阵地建设,不断优化和改善
老干部学习活动环境和条件,创新老干部活动方式和内容,组织老干部开展一系
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依托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组织开展球类、棋类、健身、
舞蹈、书画展览、歌咏比赛、广场文艺演出等益寿益智、易于参与的比赛和活动,
组织参加全国老年书画大赛、全省老干部“庆国庆”书画展、纪念抗战胜利65周
年全省老干部摄影图片展、全市“情系三农”书画展和全市庆八一军民联欢会等
各类活动; 4~10月,组织开展首届全市老干部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和全市老年
大学学员电视风采大奖赛, 共有2000余名老干部、150余个节目参加选拔,优秀
节目在市电视台集中展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同时,推进老年教育工作。市老
年大学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开门办学、特色办学、规范化办学、
人性化办学”理念,努力改善老年大学的设施和条件,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理论研
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取得长足进步。一是聘请名家授课,评选优质课程。请
市里知名专家教授来老年大学授课,利用多媒体、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的教学
手段开展教学,增强老年大学的吸引力。二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康乐、
博学、和谐、有为”八字校训,在老年大学走廊悬挂市退休老领导及学员的书画
作品,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扩大办学规模。根据老干部的实际需求,
新增民族乐器、京剧、工笔画等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尽量满足市直广大老干部
学习娱乐的愿望。2010年,市老年大学开设19个专业40个教学班,在校学员达到
1400余人。
调研和信息宣传工作。把调研信息工作纳入老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建立学习培训、定期通报、激励奖惩等制度,调研信息宣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为科学决策、促进工作发挥了桥梁和参谋作用。2010年,全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
门围绕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3+2”机制(即“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
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加“困难离休干部帮扶机制”和“离休干部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机制”)建设、深化社区亲情服务、队伍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信息宣传工作, 形成调研报告和论文13篇,其中5篇获省委
老干部局表彰; 积极向老干部工作刊物和各级报刊杂志报送稿件, 20条被省局
《情况反映》《老干部工作通讯》等省级以上刊物采用,编发《东营老干部工作》
4期。(白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