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5&rec=180&run=13

【概况】 2010年度,全市文博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
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普查、征集、研究和宣传
等各项工作。 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621处,其中,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88处。
截至2010年底, 全市有各类文物藏品13268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件、
二级文物60件、三级文物255件、一般文物11577件。
截至2010年底, 全市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家,包括东营市历史博物
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张太恒上将纪念馆以及利津县
博物馆,其中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利津县博物馆为新建馆。

【文物普查与管理】 扎实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2010年3月30~31日,
为做好全市文物普查验收工作,省普查办确定以广饶县为试点对东营市普查验收
工作进行验收培训。验收专家组严格按照验收工作流程,通过听汇报、查资料、
现场校验、随机复核部分文物点、走访村庄等方式,对广饶县普查工作组织管理、
数据质量、调查现场等方面进行验收。市属其他县区文物普查工作相关人员全程
观摩。此后,省普查办又依次对东营区、垦利县、河口区、利津县进行验收。通
过验收,三县两区全部被评定为优秀等次。至年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前
两个阶段的任务,顺利进入第三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
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全市共登记各类文物点621处,其中新发现482处。
2010年, 全市有1个单位(垦利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被评为全省文物保护先
进集体,有1人(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傅建森)被评为全省文物保护先进个人。

【文化遗产保护】 2010年3月初至5月上旬,实施孙武祠绿化提升工程。工程投
资75万元,广饶县园林处负责规划设计,并指定专业的园林公司施工。整个工程
完成土方置换2000余立方米,新增绿地1500平方米,种植珍贵特大树种及其他乔
木200余株,成活率在95%以上。孙武祠参观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0年4月上旬至6月底,实施柏寝台西侧维修保护工程。该工程争取省文物
局文物保护单位专项维修经费30万元,广饶县建筑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招标确
定施工单位。修复完成后,进行了以低矮作物为主的绿化,为景区进一步开发奠
定基础。

【重点文物、遗址简介】 南河崖盐业遗址群。位于广饶县广北农场南河崖村附
近,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此范围内共发现63处商、周时期的盐业遗址。2008年3
~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大学考古系对南河崖1号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发
掘面积1000平方米,出土大批距今约2200年前的商周煮盐遗存,以及战国至西汉
时期的墓葬。2009年,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又对该遗址进行重新复查,准备申
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底,山东省文物局将该遗址群和潍坊市滨海开发
区、寿光、昌邑等地盐业遗址合并称为“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群。此遗址群的
发现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
业遗址群,数量多、规模大、时间跨度久,保存完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
一无二的。它的发现和保护研究,填补全国盐业考古的空白,对于研究《管子》
等文献所呈现的齐国规模化盐业生产水平、制盐方式等有重要意义。
国家一级文物——《共产党宣言》。长18厘米,宽12厘米,封面印刷均为赭
石色。在封面正中印有马克思半身像,上端横印四行字:第一行自右而左横印着
“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第二行印有标题“共党产宣言”,第三行印有
“马格斯、 安格尔斯合著”,第四行为“陈望道译”。全书用5号铅字竖排,共
56页。封底竖排共五行:第一行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第二行为
“定价大洋一角”,第三、四行分别印有著者和译者;第五行是“印刷及发行者
社会主义研究社”。藏本的封面标题印为“共党产宣言”,据分析,系排版印刷
和校对疏忽所致的错讹。1975年秋,广饶县文管会到大王镇刘集村征集文物时,
年届84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刘世厚, 将这本《共产党宣言》 捐献给国家。该本
《共产党宣言》是目前中国最早版本的中文译本。现珍藏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为国家一级文物。
傅家遗址。 位于广饶县城南约1.5公里处,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遗存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古文化遗址,东西长约75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
3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3米。遗迹有墓葬、灰坑、窖穴、房基等;从发掘
的墓葬中, 双人叠葬为同类文化诸遗址中所仅见。在392号墓中,发现墓主颅骨
生前曾实行过开颅手术,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实例。遗物有石
器、骨器、蚌器、陶器等,其中彩陶盛行,主要是黑、白、赭三种颜色。并且还
发现有彩绘。纹饰主要有涡纹、水纹、网纹、刻划纹、三角纹和曲线纹等。从傅
家遗址出土的遗物看,自成一系,特点突出,被部分专家学者称之为大汶口文化
五村类型, 与泰安大汶口文化有着较大差异, 具有鲁北地区独特的地方特色。
1981年, 由广饶县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20日,
由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国保单位。
五村遗址。位于广饶县城东北约0.5公里处,俗称“普救寺”,东西长约250
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
存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厚约3~5米。遗迹有墓葬、灰坑、灰沟、
房址等;遗物主要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陶器最为丰富,主要有
鼎、豆、钵、罐、杯等。彩陶比较发达,彩绘陶也有发现。1985~1986年对该遗
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大汶口至汉代时期灰坑(沟)580余个(条),居住址、
烧土面(坑) 等10余处,墓葬106座,出土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铜器等
文物160余件, 其中大汶口文化时期陶鼓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陶鼓之一;战国
黑陶盘制作精美,系轮制磨光、压磨图案,代表当时较高的制陶工艺。器类单一、
彩陶发达是该遗址的主要文化特点,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风格。1981年由广饶
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由东营市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7日,由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营子遗址。位于广饶县城西北约7.5公里的石村镇营子村东南120米处。遗址
为一隆起的高地, 呈椭圆形;长径是东北—西南向,为469米;短径是西北—东
南向, 为337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北贾沟从遗址东部由南向北穿过。据初步
钻探调查,遗址文化堆积一般为1.5~3.5米,采集到的标本既有上万年的兽骨化
石,也有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蚌刀、蚌镰、骨锥、石铲、石斧、石镰、石
凿、单孔石刀、双孔石刀、方孔石器、黑陶杯、纺轮、白陶、鬶等,文化遗存极
为丰富。方孔石器为本地区所仅见,地方特色浓郁。1982年,对该遗址进行局部
发掘,出土的石质工具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湛。陶制品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
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制作方法多为轮制,亦有部分手制。另外,还出土商周
时期的红色和灰色夹砂陶鬲、灰陶豆把、粗绳纹灰陶罐以及汉代的瓮和盔形器等。
1977年12月23日,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安故城遗址。 位于广饶县花官镇草桥村。1991年6月,国家文物局、中国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北京文物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以及山东省考古所的诸多专家对此作考古钻探与发掘, 探知城址东西长400米,
南北宽380米, 城墙基宽25米,城壕宽18米。该城西南角地面上,现存有长10余
米、宽2米、高3米的城墙残垣。该城的建造时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是在龙
山文化、商周文化遗迹上建造起来的,因受山洪、地震和黄河决溢之灾,致使这
座早期齐国乐安城在汉初被毁败湮淤。洪水过后,人们又在此城基上重新修复筑
城,即成为晚期城址。证明该城址即先秦齐国乐安故城遗址。
柏寝台。 位于广饶县城东北15公里花官乡桓台村南,西距乐安故城4公里。
柏寝台一名的来历据《汉书》颜师古注,“以柏木为寝室于台之上也”,故而得
名,系以人工土筑而成。《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有故铜器,问少君,
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验其刻,果齐桓公器。”据此可知,柏寝
台至迟建于齐桓公十年(前676) 。柏寝台原称路寝,是齐侯的行宫。《左传》
载: 经二十有六年(前516),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
谁有此乎?”《韩非子》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
曰: “美哉, 泱泱乎,堂堂乎!”《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景公三十二年
(前516) ,彗星现。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晏子春秋》
载:“景公宿于路寝之宫。”又据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齐桓公曾盟诸侯于
此,故称桓公台。”
相传, 柏寝台最初高3丈,方圆10大亩(今40亩),台上殿宇壮观,松柏苍
翠,是文人墨客的游览圣地。此台平面近似方形,经考古钻探和局部发掘,发现
台基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2.7万平方米。此台自下而上均为夯筑,
每层夯土厚约16厘米, 东部较矮处有48层,约8米。夯层均匀,夯面平整,夯窝
呈馒头形。从台周围的断面观察,台南面、西面有较大面积的修筑痕迹,夯层中
有较多龙山、商周和汉代的陶片,据此可以判断,周围可能有龙山文化遗址或商
周文化遗址;另外,还在台顶上采集到战国至汉代的筒瓦、板瓦及花纹砖等建筑
构件。 2600多年来,柏寝台历经风侵雨蚀,烽火狼烟,然遗迹犹存。现台高约6
米,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92万平方米,1985年,被东营市政府
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饶关帝庙大殿。位于广饶县城内西北隅(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内),始建
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为关帝庙主体建筑。原庙址南北长130余米,东西
宽76米,有春秋楼、三义堂、东西厢房和戏楼(均为明清时配套建筑),现仅存
正殿三间, 坐北朝南,全木结构。高10.38米、东西阔12.63米、进深10.70米、
月台高0.73米。该庙正殿虽经历代维修,但平面布局、大木构架、斗拱等基本保
持初建风貌,其结构方式、构件尺度、用材比例等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特征。大
殿规模雄伟,气势壮观,保存完好,是山东省最早也是现存唯一的宋代木构殿堂,
为研究古代木构建筑技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冢头墓群。位于广饶县城西南,共八座,系汉代欧阳生至其裔孙欧阳歙“八
博士之墓” ,俗称“欧阳冢”。其中6座位于原花园乡冢头村(今属广饶镇)东
北200~500米处,墓径均为10米左右,所存封土呈不规则形,高3~4米;2座位
于小张乡小张村(今属李鹊镇)北和西北约250~1000米处,封土高约2.3米。
“欧阳八博士”之一的欧阳生,字伯和,千乘郡(今属广饶县)人,受业于
今文《尚书》创始人伏生,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因精通《尚
书》被立为博士。欧阳生的著名弟子是同郡人倪宽。倪宽以精通《尚书》起家,
官至御史大夫。倪宽又将《尚书》传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世,世传至曾孙高,高
传子阳。此后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至欧阳歙共八世,都成为《尚书》博士,形
成独树一帜的《尚书》欧阳学。其中六世欧阳地余,汉元帝时官至九卿之一的少
府;八世欧阳歙,汉光武帝时官至大司徒。
“欧阳八博士” 经历了前后两汉,十几个皇帝,传授《尚书》近200年,使
《尚书》欧阳学长期居于官学地位,被后世学者奉为《书》祖、宗师。相传,古
时“八博士墓”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在尊儒崇经的封建社会里,“八博士墓”
颇有盛名,不少学者前来凭吊瞻仰,许多欧阳氏的子孙后裔,不远千里到此寻宗
认祖。冢头墓群对汉代墓葬考古、两汉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77年被山东省
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宽墓。 位于广饶镇田王村南约500米,南与“冢头欧阳墓群”相望。该墓
为砖石结构,现有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40米,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过去墓
地古木参天、 景色幽静, 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喻。据
《汉书》载:“倪宽,千乘人也。”(即今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汉武帝元
鼎四年(前113),任右内史,后任御史大夫,长达九年,期间深受汉武帝赏识,
曾随侍封禅泰山。倪宽博学多识,对《尚书》深有研究,被郡国选为博士,先后
受业于同郡人欧阳生和著名经学博士孔安国。 汉武帝太初九年(前104),奉诏
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纠正了当时所行历法的错误。他不仅精通经学和历
法,且善文辞,传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汉书)及《封禅颂》等。倪
宽于太初二年(前103) 病逝,归葬原籍。1977年12月,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
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郭造像。出土于广饶县李鹊镇张郭村。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碑首呈方
圭形,通高264厘米。主佛像身高152厘米。手残无。断面中有圆榫眼。头顶螺髻,
面方圆,双目微吊,下颌略凸,肩窄溜,胛阔圆,含胸,腹微凸。胸前束小衣带
打结,外披袈裟,薄衣透体,衣襟搭左臂外,立于覆莲台上,圆形项光分四层,
自外至内饰浅雕缠忍冬、 同心圆光环、放射状轮光、莲花。左右胁侍菩萨高105
厘米,头戴平顶高花冠,内饰忍冬纹,宝缯垂肩至腰,服饰华美,立仰莲台上。
二胁侍像上各凿一龛,内均为一佛二菩萨,表现形式略同,区别为左龛佛像施无
畏、与愿印,右龛像右手同左像,左手提佛衣。两组菩萨各为对称姿。造像顶饰
浮雕翼龙,前右爪握藤枝,下垂曲饰项光顶外,高浮雕花座上共雕7身盘膝坐佛,
其上两边各浮雕伎乐飞天3身。 帛带飘直,均露足。造像形体浑圆丰满,纹饰简
练,总体风格表现为隋代作品。(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