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5&rec=106&run=13

【概况】 2010年,全市围绕国家战略实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着力在传
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高端发展、创新能力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
合等方面谋创新、求突破,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稳步增长、整体实力显
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势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9户, 同比增加30户;完成现价产值6235.6亿
元、增加值173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3%和1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13.9
亿元、利税1160.1亿元、利润72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55.6%和49.7%,
增幅分别居全省第1、2、5位,总量分别居全省第5、2、2位。其中,地方规模以
上工业完成现价产值5246.9亿元、 增加值1012.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7.6%和
23.1%, 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99亿元、利税
595.8亿元、利润4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43.7%和45%。地方工业增加值、
主营业务收入、 利税、 利润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58.3%、 83.4%、51.4%和
58.7%。 地方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565户,同比增加97户。其中,100
亿元以上12户,同比增加6户。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4%,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用电量146.1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7.1%。其中,地方工业用电量85.5亿
千瓦时,增长11%。

【主管部门机构改革】 2010年,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印发东营市经济和信
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东政办发〔2010〕31号),
设立东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将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工
业行业管理、经济运行调节、煤电油气运保障、成品油流通管理、茧丝绸行业协
调管理、指导推广散装水泥和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不含再生资源回收职责)
的职责划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原市信息产业局的职责(不含市政府系统
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办公自动化建设职责)划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取消已由
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内设办公室(离退休
人员管理科与其合署)、财务科、组织人事科、综合法规科、经济运行办公室、
产业政策科(原材料与消费品产业科与其合署) 、 规划与技术改造科、科技科
(装备产业科与其合署)、企业科、交通与物流科(挂市道口管理办公室牌子)、
市政府煤电油气运保障办公室(挂电力科牌子)、信息化推进科(电子政务与信
息资源科与其合署)、信息产业科、信息安全协调科、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
机关编制总额63人,其中行政编制54人,工勤人员编制9人;配备主任1名、副主
任3名,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主任1名(副处级);内设机构科级领导职数27名
(含机关专职党务干部职数1名)。

【工业调整振兴】 推进规划引导。配合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编制完成工业、电
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个专项发展规划。落实工业调整振兴意见和六大产业(石
化、纺织、轮胎、石油装备、汽车、电子信息)调整振兴规划,制定工业调整振
兴推进工作考核办法, 推动政策措施落实。2010年,六大产业实施项目245个,
完成投入255亿元。推进“四个一工程”(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个融资平台、
一个展销平台),成立市化工协会,组织企业参加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和
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大型展会, 四个产业在银企洽谈会上签约贷款162
亿元,到位60亿元。推进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全市省级以上经
济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地方工业的比重达到50%,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产业高端发展】 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进实施华
辰重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合力公司30万件高速火车轮(动车组)生产线等一批
高端项目。化工、纺织、造纸、轮胎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入占到全市工业的80
%,主要行业80%以上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幅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战略性
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地方工业的7%, 海洋工业产值同比增长60%。主导产业
规模快速膨胀。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56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城市;
离子膜烧碱产能112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造纸能力250万吨,新闻纸产能全国第
一;纺纱能力325.3万锭,居全省第三位;轮胎产能10020万条,居全省第一位;
阴极铜产能2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
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汽车整车制造初具规模,刹车片产量达到3000
万套, 在全国主机配套市场的占有率达30%~40%。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广饶
物流园区、东营港中海油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项目扎实推进,工业企业主产业与
物流业分离步伐加快,东营成为全省六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

【工业项目投入】 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收效明显。2010年共实施工
业项目461个, 完成投入443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
198个,完成投入330亿元。华泰集团70万吨高档铜版纸、海科化工东营港工业园、
鲁方公司处理100万吨多金属矿、 利华益集团22.5万吨丁辛醇、明珠公司10万吨
石油钻具、科瑞公司年产10套海洋石油水下生产系统、华锐风电风机制造等重点
项目进展顺利。 强化银企合作, 全市银企合作洽谈会签约资金399亿元, 到位
305.4亿元,到位率达76.5%。大力发展信用担保机构,45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
保金额200.8亿元。

【自主研发创新】 争取6家企业技术中心和3家行业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认定,3
个项目列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计划,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75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
召开全市工业设计座谈会,3种产品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工业设计优秀产品,4个
产品获省产学研展洽会铜奖, 5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
产品。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25家,市级40家。

【骨干企业培育】 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制定出台《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
展的意见》和《功勋企业评选办法》。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年活动,市政府设立企
业管理奖,2010年开始,重点抓50户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重奖10家功勋企业、
10家管理创新企业和10个创新管理成果。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73个项目列入
省中小企业推进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大王镇和稻庄镇被认定为省特色产业镇。加
强人才建设。 建立900多家企业2100名经营管理人员的人才库,建立省级实训基
地43家,组织4批次120余名企业家赴重点院校专题培训,提升企业家队伍整体素
质。
201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65户,过100亿元的12户。有
8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同比增加2户,入围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入围企
业是:大王集团、华泰集团、方圆金属、万达集团、科达集团、利华益集团、西
水集团、胜通集团。
有16家企业入围全省工业100强,同比增加2户,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一。入围
企业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华泰集团、方圆铜业、
万达集团、利华益集团、西水集团、科达集团、华星集团、富海集团、垦利石化、
大海集团、正和集团、石大科技、胜通集团、东辰集团。
有14家企业入围全省制造业100强, 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一。入围企业是:华
泰集团、方圆铜业、万达集团、利华益集团、西水集团、科达集团、华星集团、
富海集团、垦利石化、大海集团、正和集团、石大科技、胜通集团、东辰集团。
有13家企业入围全省综合100强,同比增加1户。入围数量列济南、青岛之后,
居全省第3位。 入围企业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华
泰集团、方圆铜业、万达集团、利华益集团、西水集团、科达集团、华星集团、
富海集团、垦利石化、大海集团、正和集团。

【节能降耗攻坚】 成立市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市节能攻坚领导小
组,加强节能督导监察。对全市六大类高耗能行业的41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施A、
B、 C三级预警调控。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主动淘汰高耗能机电设备、生产线等
621台(套) 。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
管理。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制定《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降耗工作
的实施意见》,胜动燃气被认定为全国首批节能服务公司。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8月份, 山东省将东营市的能耗基数由2005年的0.83吨标准煤调整为0.9518吨标
准煤,为“十二五”发展赢得空间。
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0.7421吨标准煤,比2009年下降4.25%,超“十一
五” 目标值0.0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9684吨标准煤,比
2009年下降5.91%,超“十一五”目标值7个百分点。东营市被省政府授予“十一
五”时期“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单位”,记集体一等功。

【两化深度融合】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以项目建设为带动,突出发展新型电力电子产业和软件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
主营业务收入227.5亿元, 同比增长30.2%;软件企业软件业务收入4.99亿元,
增长57%。二是加快两化融合实验区和“无线城市”建设。编制《东营市信息化
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梳理出37个两化融合项目重点推进。制定
“无线城市”试点方案,搭建无线城市综合门户平台,实现主城区、县区所在地
和开发区的连续覆盖。三是农村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制定农村信息化
试点市实施方案和示范乡镇实施方案,开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综合服务平
台,注册用户18万个。实施“家校通”“一卡通”“数字医院”等重点工程,能
耗监测、数字粮食等综合业务系统全面起用。四是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信息安
全管理。在全省首批实现与省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投入
运行。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出台《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全
市网络安全畅通运行。五是无线电管理规范有序。开展无线电台站年审验证工作,
严格查处无线电干扰投诉案件,加强日常监测执法,保障重大节假日及高考、黄
河口马拉松等重大活动期间的通讯工作。

【经济运行调控】 搞好经济运行保障。强化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严格落实经
济运行督导检查和帮扶企业等制度,督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76个突出困难和
问题。保障煤电油运供应。推动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强化电网运行调度,全市
电力供应平稳有序;成立市成品油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
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开展“四个对接”活
动,签订购销合同、协议金额28.9亿元,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全市工业产销率达
到98.7%。 严格治理涉企“三乱”和公路“三乱”,加强对经信企业的安全教育
和监督检查,保障企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