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4&rec=3&run=13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以国函〔2009〕138号文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
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9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委
以发改地区〔2009〕3027号文件印发实施。这是东营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体现了国家对黄河三角洲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实现
了东营人民多年的追求和夙愿,为推动东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一、《规划》的编制过程
200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山东时听
取山东省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专题汇报,原则同意把黄河
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2008〕102号文
件上报国务院, 申请批准实施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
2009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在北京联合召开专家论
证会。
2009年3月26~2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
长姜大明陪同下带领25个部委78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到东营调研,强调黄河
三角洲开发东营应当发挥带头作用。3月31日,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反馈意见
时指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
2009年10月23日,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
展规划》(送审稿),并以发改地区〔2009〕2670号文呈报国务院审批。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以国函〔2009〕138号文批复同意《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9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地区〔2009〕3027号文件印发《黄河
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前言和正文9个部分,设置11个专栏和8幅图件,约1.9万字。
前言部分。规划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潍坊北部寒亭区、
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19个
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规划近期目标到2015年,远期展望
到2020年。
第一部分,发展背景。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优势突出,土地、区位条件
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特,产业基础较好;但经济结构性矛盾和
深层次次问题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有利于实现开发建
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有利于加快培育环
境友好型产业,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
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
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实现持续发展;坚持重点突
破,集中集约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推进一体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创
新发展。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
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发展
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
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9300亿元;到2020年,
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地区生
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依据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总体
空间结构上把黄河三角洲地区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三
类区域。在集约开发区,产业布局框架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
“一带”,即依托东营、滨州、潍坊港和莱州港区,建设东营、滨州、潍坊
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打造环渤海南岸经济聚集带。其中,东营临港
产业区,要求发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精细化工、
能源工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打造全国重
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
第四部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推进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
态建设,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促进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切实提高环境质量。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
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进土地、水和矿产等
资源高效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培育一批新型环保企业,构筑一批特色生态环保产业链,建设一批生态产业
示范园区,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加快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
水权交易市场和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安排中央分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适当对
黄河三角洲地区给予倾斜,推进东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一批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围填海指标和滩
涂利用上给予倾斜。
第五部分,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
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
体系。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
畜牧、健康养殖、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经济林草基地。环境
友好型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
工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建设以新型油田化学品、盐化工为特色的新
材料产业基地,打造特色鲜明、技术高端、国内一流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和
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东营临港物流园区、
中心城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广饶物流园区和广利港渔业交易中心建设,
支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支持在黄河三角
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支持符合
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第六部分,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配套完
善的水利设施、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和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增强发展
高效生态经济的支撑能力。水利设施,加快防潮体系和引供水体系建设,加
大黄河入海流路治理力度。到2015年,新建防潮堤400公里,改造加固400公里;
其中,东营市新建154公里、改造加固75公里。港口,东营港、滨州港、潍坊
港建设多用途泊位、液体化工品泊位和散杂货泊位,莱州港建设通用泊位和
航道疏浚工程,重点实施东营港码头扩建工程、疏浚治理航道工程。铁路,
重点建设黄骅—大家洼铁路、德州—龙口—烟台铁路、博兴—广饶铁路、小
营—滨州港铁路、利津—东营港铁路、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诸城铁路和疏
港铁路、物流园区和企业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淄东、益羊铁路和滨沾铁路。
公路,重点建设滨州—德州、潍坊—日照、济南—乐陵、东营—滨州—济南
高速和东青高速南延工程,建设沿海高等级公路,完善疏港公路。机场,重
点扩建东营机场,形成区域中心空港,适时开展潍坊机场异地迁建论证工作。
能源,稳步发展石油,加快油气管网和石油储备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
业开展商业储备,建设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交易中心;优化发展电力,建设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生态环保型燃煤电厂,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快城乡电网
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支持在滩涂和浅海建设风力发电站,积极利用
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和潮汐能,实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和太阳能、地
热能应用示范工程。
第七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
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生
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科技,强化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对高效生态经
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依托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加强创新平
台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教育,推
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强化人才支撑。设
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卫生,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
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文化,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服
务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吕剧等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文物藏品比较丰富的地方建设一批市县级博物
馆。就业和社会保障,突出改善和保障民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
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
第八部分,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
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
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
范行政审批。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推进统一高效开发。财税体制,围绕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功能区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金融体制,建立黄
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办好邮政储蓄银
行,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
金融组织。积极稳妥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支持在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
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土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后备土地资源
丰富的优势,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改革
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对外开放,
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支持
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依托东营和莱州临港产业区,根
据实际业务需要设立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为设立综合保税区创造条件。
第九部分,规划实施和保障。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
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推动规划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指导解决规划实施中遇
到的重大问题,通过现有渠道,加大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特色产业的支
持力度,指导和推动土地、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改革创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
施情况的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国务院报告。
三、《规划》的主要特点
规划以“六个突出”为主要特征,为中国大河三角洲的科学开发提供了
新的模式。
突出可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具开发潜力
的大河三角洲之一。但由于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如果沿袭传统
的开发模式,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为此,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念,突出高效生态经济主题,成为《规划》的首要要求。
突出错位发展。从黄河三角洲地区内部来看,各市市情特点不尽相同。
《规划》围绕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明确提出要充
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加大主导产业培育力度,
构建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体系。
突出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规划》在不同方
面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如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求实行重大产业项目统一布
局、陆地海洋统一布局、重要资源统一管理,共同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
经济区形成良性互动、互为支撑、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突出共同发展。《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区位优势和后备
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
经济带以及山东半岛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全
面对接,不断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在对接中加快发展,在合作中共同
繁荣,促进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
突出创新发展。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规划》提出了整合区域科
技资源,构建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平台和机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明确
了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针对区域土地资源富足和开发资金需求大的状况,
对土地、金融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创新给予了一定的先行先试权,为充分发挥
土地资源优势,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突出和谐发展。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社
会和谐,《规划》兼顾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明确
提出坚持保护优先,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着力发展环境
友好型产业,协调推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促进社
会和谐方面,要求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区域内百姓公平享受发展成果。
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东营市委、市
政府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各项重大工作。主体产业区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临港产业区中海油物流园、大唐东营发电项目积极推进,9个
项目已投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得到加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
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完工,游船码头
投入使用,正建设黄河口湿地公园。生态高效农业区现代渔业示范区4.1万亩
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完成,3万亩养殖区投入生产,研发中心大楼主体完工,
现代畜牧养殖基地编制完成规划。高端产业区生态工业园、软件园、“生态
谷”、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引进建设新型功率半导体、
泰克拓普等8个电子信息项目,吉奥、俊山五菱、东方曼3个整车制造及一批
汽车零部件项目,风电法兰等11个新能源项目,新签约过亿元项目28个,高
端产业快速兴起。黄河水城广利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体育公园竣工,文化
公园广场全面完工,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科技公园软件大厦建成投入使
用,清风湖景区主体完工,初步形成水城景观。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黄大铁路和德龙烟铁路开工建设;东营港实现开港通航,2个3万吨散杂货泊位
投入运营,推进2个5万吨和2个5千吨液体化工泊位建设,规划建设二期工程;
广利港做好前期工作,推进与投资方的合作;机场飞行区和航站楼主体完工,
新开辟东营至重庆、大连航线。“三网”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绿化面积
达46万亩,基本构筑起“三网”绿化框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现代林
业建设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