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4&rec=154&run=13

【东营职业学院】 东营职业学院是东营市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
专科学校。学院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学院设有文法、经济、
教育、艺体、计算机、工业工程、农业工程7个系、1个中专部和1个农业科学
研究所,现有教职工810人,专任教师678人,全日制在校生14457人,各类成
人教育学员2000余人。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组织教师讲课比赛和观摩教学,开展教学质
量优秀奖评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
调整专业结构,新增航海工程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3个专
业,扩展了专业领域,优化了专业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和精品课
程建设取得新成就,新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和省级精品课程2门。专升本工作保
持优异成绩,2009年,311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总录取率高出全省平均录取
率4.3个百分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进一步加强,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全
国高职高专物流技能竞赛中,均获一等奖;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
有5人次获优秀奖;多名学生获得“东营市技术能手”称号。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引进”“学历提升”和“素质提高”三大工
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坚持公开、公正、透明、择优的原则,
完成新教师招聘录用工作。完善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库,
规范对外聘教师的管理。选派10名教师到教育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
培训,选派18名教师到企业一线和相关高校进行顶岗锻炼和转岗培训,组织8
名教师参加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组织413名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
培训。2009年,学院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3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2.1%。正高职称有28人,副高职称有17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
的30%。
招生就业。实行全员参与招生与专业招生相结合,以专业招生为主的招
生工作责任制。 2009年, 省主管部门下达学院招生计划4100人,比上年增加
7.9%,高出全省平均增幅5.2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一位。录取新生5113人,
实际报到4407人,招生人数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二位,录取报到率86.2%,计
划报到率107.5%,均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位。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纽带,
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全年深入实地联系用人单位1200
余家,新开辟就业基地100余处,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3次,举办供需见面活
动200余场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就业服务力度,为毕业生就业
提供良好支持。学院与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联系,为190名特困家庭毕业生
申请求职补贴95000元,并全部发放到毕业生。2009届毕业生3804人,正式就
业率97.5%,整体就业率99.34%,就业率主要指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5位。
学术交流。 全年共组织全院性学术活动2次, 中小型学术活动30余次。
2009年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组织实施科研项目41项,获得市级
以上科研奖励18项,获奖数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基本建设与后勤保障。学院争取银行贷款1.1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
体育场建成使用,图书楼工程进展顺利,球类场地已近完工。财务管理工作
连续3年被市财政局评为财政集中支付先进单位,被省物价局评为“价格诚
信示范单位”。学院餐厅承办全市教育系统饮食工作现场会,并在会上作经
验介绍;通过了省A级餐厅复审,被省烹饪协会评为“诚信经营示范单位”,
被市卫生执法局授予“绿色餐厅”称号。
和谐校园建设。学院开展德育和校园文明建设迎评工作,完善基础设施,
健全工作队伍、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学院德育工作、
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了校园文明程度,为学院建设发
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省委高校工委德育和校园文明建设工作检查评估组对
学院德育和校园文明建设工作均确定为优秀等级。
学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学院完善综合治理和安全管理机制,落实
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责任管理
和消防安全责任书,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和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
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月活动,加大特殊时期综治工作力度,维护校园平安稳定,
获“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东营市教育系统学校安全工作
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党建工作。推荐3人充实学院领导班子,推荐1人到其他高校领导班子任
职;通过“两公开四差额”方式选任4名管理处室中层正职,通过竞聘上岗
选聘5名教学系部主任;推荐2名副厅级后备干部和6名县级副职后备干部;对
7名县级干部进行岗位轮换;公开选聘21名科级干部。选派2名干部分别到山
东省驻京办事处和省教育厅挂职。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改选基层党组织,
设立党总支11个,党支部35个,修订完善《东营职业学院党总支、直属党支
部规范化建设目标》《东营职业学院党支部考评意见》。加大在学术骨干、
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498人,培训党
员发展对象258人次,发展新党员258名。至年底,全院共有党员552人,其中,
在职教职工党员414人,离退休教职工党员62人,学生党员76人。(王晶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
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
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
政府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
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
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有东营、青岛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00公顷,
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378万册(含电子型图书)。学校
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
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
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
语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体育教学部、应用技术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
(部),以及后备军官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培训学院。全日制在校
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220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8万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36人。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
导师116人,硕士生导师623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
者5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9人, 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4人分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4人
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校建立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
后备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责任教授和学术顾问组成的学术梯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经过
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
大学。学校现有 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博士后
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点,99个硕士点,另有MBA和
1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
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
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保持在90
%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建校以
来,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9万名毕业生,涌现出吴仪、周
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并涌现出“新时期铁人”
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等全国知名
英模人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
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
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该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
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到位科研经费2.7亿元。学
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
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2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
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
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
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生源质量再创新高。2009年招收普通本科生5106
人,第一志愿录取率达96.8%,创历史最高水平。首次开展自主选拔招生试
点工作,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生105人。录取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1632人,录
取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522人。
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果。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
品教材1部、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新增山东省
品牌专业1个、特色专业1个、精品课程5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学团
队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第六届山东
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5项。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5
项成果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首届教学成果奖。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试行“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三段式培养模式。学位
授权领域得到拓展,新增MBA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新增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
位授权领域。体育工作取得佳绩,获全国大学生第五届沙滩排球锦标赛普通
组冠军、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男子乙组双打亚军和混合双打季
军。
创新教育成效显著。5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在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
奖2项,名列全国第24位。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等竞赛中获省级及以
上奖项21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64项。1名学生获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
新奖”。学校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单位行列。大力实施研究生创新
工程,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中心,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新增3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全年有42名硕士研究生入站。推动研究生教育国
际化, 选派13名研究生出国留学或访学,资助60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招收
12名攻读硕士学位留学生。
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实现新发展。函授、网络教育全年招生2.2万余人,
在籍学生达到5.6万人。全年举办各类培训121期、共5126人次。获1项国家级
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又有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实施“就业六项工程”,加强就业教育、指
导和服务。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就业率连续15年保持在90%以上。
学科建设。坚持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建设为重点,强
化石油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扶持前沿、基础、交叉学科,学科实力进一步增
强。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有4个
学科进入前10名,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排名第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学科排名第2,地质学学科排名第5,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第8。新增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学研究。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石油石化工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
需求,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实施学校“自主创新科研计划”,不断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2009年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及“地
热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现代
远程教育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纵向课题19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
项、省部级项目133项。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方面取得
重大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
目1项),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51项。横向科研市场继续拓展,签
订技术合同555项。文科科研取得较大进展,获批省部级纵向社科科研课题13
项,获各类社科奖励45项。实施学校“自主创新科研计划”,制定项目管理
办法并首次立项科技专项课题15项、前沿交叉基础课题53项。全年到位科研
经费突破2.7亿元,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37项。申请专利101项。被SCI、EI、
ISTP收录高水平论文497篇,较上年增长52%。
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继续大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启动实施了
“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青年教师人才建设工程”,为高水平大学建
设提供人才保证。全年新聘院士1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1人获
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
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进一步改善。学校重视对青年教
师的培养,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
《“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和《“青年教师人才建设
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并启动实施。加大教师派出访学、培训力度。实
施“外语水平提升及双语教学培养计划”,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刘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