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3&rec=163&run=13

【东营职业学院】 是东营市政府兴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
院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468万元。学院
设有文法、经济、教育、艺体、计算机、工业工程、农业工程7个系、1个中
专部和1个农业科学研究所,有教职工810人,专任教师658人,全日制在校生
13121人,各类成人教育学员2000余人。2004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
估中获优秀等次,2005年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
秀等次,2006年获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2008年获东营市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以塑造特色品牌、建设精品课程为
重点,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学工作开展。完善专业建
设总体规划,制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的意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计算机网
络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以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构建符
合高职教育培训目标、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1门、 省级精品课程1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新建成
18个实验实训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有22人次在省级以上技能竞
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8个,省级二等奖3个、
三等奖1个。3名学生获东营市技术能手称号。1043名学生参加省内专升本考
试,其中289人被本科院校录取,报考录取率27.7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突破口,提
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启动教学名师评选,评出院级教学名师8名。
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为平台,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应用化
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实施人才引进、学历提升、继续
教育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新录用硕士研究生7人,外聘教师100余名,
组织38人报考在职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中有1人获博士学位,59人获硕士
学位;学院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2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有副高级以
上职称的1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
招生就业工作实现突破。完善招生工作机制,落实招生工作责任制,建
立覆盖全省、 辐射全国12省份的招生工作网络。2008年,学院录取高职新生
5070人,报到4416人,计划报到率为94%,录取报到率为85.6%,均位居全省
同类院校第一位。招生数比上年增长22%,增幅列全省第一位。探索就业工
作新模式,实施就业特色带动战略,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纽带,拓宽就业
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2008年,学院与20余家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培养人
才协议,特别是与东营经济开发区开展的人才对接工程,开启学院与政府部
门联动的组团化校企合作新模式。全年举办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3场,小
型专场供需见面会158场,组织毕业生参加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为毕业
生择业搭建起良好平台。学院2008届大专毕业生3210人,正式签约就业1522人,
正式就业率56.14%,整体就业率为98.33%,各项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同类院校
前列。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生管理。学生工作走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被评为全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十佳”集体、全省高校学生公
寓管理示范单位。《高职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加强辅导员、 班主任业务技能培训,组织全院首届
“十佳”辅导员、班主任评选,1名辅导员被评为第二届山东高校“十佳”
辅导员。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帮困助学体系。全年有1200余名在校
生获助学贷款663.46万元,发放国家、省政府和市政府奖助学金860余万元,
落实学院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等资金200余万元。
建设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科研工作水平。成立黄河三角洲旅游文化研究
所,为学院开展高层研究提供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全年组织全院性的学术
活动2次,中小型学术报告活动40余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立项市级以上项
目1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7个。
开展社会培训,推进成教工作。2008年招生705人,其中各联办高校网络
教育、开放教育本专科招生639人,本校成人函授教育招生34人,与电子科技
大学联办在职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32人。出台《东营职业学院自考
本科试点方案》,面向学院在校生招生398人,招收在校生过程性考核生208
人。开拓培训市场,组织各类社会培训3096人次,各类社会证书报名考试和
学历考试940余场,参考人员2.8万人次。对70名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免费
专业技能培训。(王晶东)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
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
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
的普通高等学校。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
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
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学校校园总面积近300公顷, 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
323万册(含电子型图书)。学校建有13个教学学院(部)、研究生院,以及
后备军官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全日制在
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200人,函授网络在籍生62000
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36人。两院院士5人,博
士生导师116人,硕士生导师623人。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
省教学名师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泰山学者5人,1人获教育部
高校青年教师奖,9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被评为全国优
秀教师,2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4人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建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责任教授和学
术顾问组成的学术梯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发展
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
重点(培育)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
士点,99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
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
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
率连续13年保持在90%以上,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15万名毕业
生。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
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
面具有较强实力,建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
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
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
究中心等27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
化,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
地。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实施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008年录取本科生5284人,第一志愿录取率93.4%,全日制本科生20476人。录
取博士生、硕士生1282人,录取工程硕士、高校教师577人,各类在读研究生
总数6024人,其中学历研究生3677人。
教学工作新增4门国家精品课程(含2门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和5门山东省
精品课程,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业训练中心成为国家级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2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
改革,实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创新教育的导师负责制,加大研究生奖
助力度,试行“本硕一体化”培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激励机制。
图书、 网络两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图书馆藏书新增35万册,总量
367万册。
创新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4个项目被作为典
型案例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获得好评。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创业、
英语等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18项,其中特等奖2项。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1篇
博士论文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
学位论文入选山东省2008年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获山东省创新成果奖7项,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三大系统检索158篇。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进入19个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学生达120多人,启动3个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通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支持北京奥运等
专题教育活动和宣传抗震救灾精神与奥运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和辅导员
队伍建设,营造大学生成长的和谐环境。发挥共青团六大活动平台和六大工
作体系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男排获2008~2009全国大学生排球甲
级联赛冠军,男子沙排获2008年全国大学生沙排锦标赛专业组亚军、普通组
季军。国防生教育管理水平提高,依托培养工作受到部队肯定。加大大学生
奖助力度,全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146万元、勤工助学金370万元、国家助学
贷款3277万元。
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实现新发展。函授、网络教育全年招生2.3万余人,
在籍学生达6.2万人。全年各类培训5000人次,成人国际合作教育规模扩大至
315人。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巩固和
拓宽就业渠道,以国家四大石油公司为主的多元化就业市场得到扩展。本校
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91%,571名毕业生志愿到西部工作。
学科建设。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动力,加强学科建设。完成创新
平台设备购置计划论证,开展创新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学术交流、
机制建设等工作。“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批,进入实施阶段。
三期建设项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实现重点突破。5个
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得到重点建设,6个山东省重点学
科通过山东省教育厅中期评估。特色学科的优势突出,领域进一步拓展。
科研工作。以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支撑,加
强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全年
新增纵向课题194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6项,首次获批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1项,纵向课
题中经费超百万元重大项目26项。拓展横向科研市场,签订技术合同564项,
其中超百万元项目17项。文科科研取得较大进展,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社科
科研课题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到位科研经费突破2.3亿元,
比上年增加40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重点研究机构建设取得新成果,联合
申报的“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发改委立项开始建设,8个重点
实验室纳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6个山东省高
校重点实验室通过考核评估。申请专利65项,被SCI、EI、ISTP收录高水平论
文327篇。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做
好培养和引进。2008年新增教师70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后)52人。1名教
师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资源勘查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
级教学团队,均实现零的突破。1人获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山东十
大杰出青年”称号,1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
“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新增省级教学建设团队2个、山东
省教学名师1人。新增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42名,导师队伍的年龄、
职称、学缘结构得到改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教师派出访学、培
训力度,做好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工作,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行深造,
加强新增教师的入校教育和岗前培训,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
的业务素质提高。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推进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4个重点实验
室项目,完成设备购置论证。拓宽校企、校地合作,合作企业总数达30家。
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东营市、胜利油田联合完成东营基础园管理体
制的调整。加强学校董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促进社会力量支持办学。
召开董事会第三次工作会议,新增2家董事单位。加强与海内外校友联系,
召开校友工作研讨会。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英国联合培养油藏管理硕士项目完成第五期招生。
全年公派出访团组12个,其中17名教师分赴澳、英培训,14名研究生获国家
留学基金委批准留学攻读博士学位,18名本科生分赴俄、韩学习。全年聘请
长期外籍语言教师20人,接待短期讲学外国专家100余人次。举办国际高等教
育与能源学术论坛和中蒙俄学术研讨会。留学生教育实现较快增长,全年招
收各类外国留学生277人次。
55周年校庆。学校55周年校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举行建校55周年庆祝
大会暨董事会第三次工作会议、国际高等教育与能源学术论坛、校友工作座
谈会和校庆文艺晚会、焰火晚会等活动,展示学校的形象和实力,增进校企
合作,加强校友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