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2&rec=4&run=13

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拓进取,扎
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了显著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比2002年实现翻番。预计2007年
全市生产总值1650亿元,增长1.2倍;境内财政总收入339.7亿元,增长1.9倍,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1亿元,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增长
1.1倍。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
业企业集团达到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180亿元、利税815亿元,
分别增长4.6倍和3.6倍。服务业较快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8.3%。金融机构
存款余额857.5亿元,贷款余额595亿元,分别增长1.2倍和1.8倍。县域经济活
力增强。“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优势产
业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培育黄河口农产品品牌取得明显成效,10大特优农
产品全部完成商标注册。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基本实现“五
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较大成效。“两进”工程顺利实施,初步构建
起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康文明村
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小康文明村达到438个。
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
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企业改革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力度
加大,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投融
资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政府投资管理更加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土地管
理、金融、价格及社会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市场
经济秩序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水平逐步提高,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7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4.5亿美元,其中出口13.5亿美元,
分别增长3.7倍和3.6倍。经济开发区较快发展。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
劳务合作迈出新步伐。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暨首届黄河口旅博会成功举办。
环境建设得到加强。五年新建、改造等级公路5400公里,建成东营黄河
公路大桥,威乌高速公路利津段建成通车。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进
一步完善。 黄河口治理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建成城东和垦东防潮大堤。
“数字化东营”建设扎实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建
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启动“黄河水城”建设,广利河综合治理取得重
大进展,实现了清水进城的目标。县城和小城镇快速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
到57.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
城市。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三网”绿化工程全面展开。
黄河三角洲开发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东营港引桥和2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
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液体化工品泊位使用港口岸线获得国家发改委、交通
部批准。东营机场改扩建工程已经立项开工,正在争取国家民航部门资金支
持。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参与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势头良好,与中海油、正大集
团等世界500强企业达成了产业合作意向。市场化运作取得明显成效。与国家
开发银行合作顺利推进,东营港对外招商进展良好,黄河国际论坛中心和文
化艺术中心投资主体已经确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生态用水指标、
土地综合利用等政策争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建设富有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
和高中段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油田中小学校
顺利移交。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安全
得到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事业较快发展,被命名为全国科技
进步先进城市。文化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被授
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蓬勃开展。人
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
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档案、史志、无线电管理等
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新闻出版、广
播电视、红十字会、地名、气象、地震、防灾减灾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
步。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治市扎实推进。“平安东营”建设不断深
入,信访工作富有成效,社会治安和油区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黑除恶
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9144元增加到1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66元增加到5810元。就业和再
就业工作切实加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
在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五保五救助”取得明显成效,城
乡低保达到全省较高水平,建成了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农村特困群众
解困房,残疾人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高度重视解决黄河南展区问题,房台扩建、供水工程进展顺利。实施“突破
利津”战略的力度不断加大。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有新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精简审批事
项,实行一站式服务。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效能建设取
得成效。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决策目标、执行责
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不断完善。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公务员队伍建设
得到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
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三次
产业中二产过重、三产过轻,工业内部传统产业过重、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
制造业过轻。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对外交通建设明显滞后。化工企业围城问
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部分群众
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个别部门推诿
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严重,以权谋私问题仍然存在。干部队伍的思想
境界、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够适应。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
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总起来说,这五年,是发展明显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五年;是民
生问题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
五年来的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
常委会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全市上下、油
地军校、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
社会各界,向所有为东营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
的感谢!
二、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战略
东营已经走过了二十四年的光辉历程。二十四年来,东营大地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一片荒凉贫瘠的盐碱地上,建成了一座新兴的石油城
市。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位居全省前
列。
经过二十四年的发展,东营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
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东营由新兴石油城市向现代化黄河三角洲中
心城市转变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市四次党代会精
神, 东营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战略已经确定。 总目标是, 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全国最具活力的生
态文明示范区。到那时,东营将成为经济发达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形成以高新技
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交通网络发达,
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城乡一体
化,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彰显水城特色和黄河口文化内
涵,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成为宜居城市、和谐城市,人
民群众安居乐业。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作出的《决定》,
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总战略。实施这个总战略,关系到东营在全省和环
渤海地区战略地位的确立,关系到东营的前途和未来。实施这个总战略,必
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加快北移,国家把发展黄河三角
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一五”规划,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黄河三角洲
开发的战略部署,给我们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我们面临着资源型城
市经济转型和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双重压力。我们唯有乘势而上,迎接挑
战,快速崛起,别无选择。实施这个总战略,必须着眼长远,精心谋划。从
现在起到2020年,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分三步走,最关键的是走好第一步,
打好基础,快速起步,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格局,形成快速崛起之势。统
筹区域发展,完善规划体系,坚持一体化开发,重点突破“四大主体产业区”
和“黄河水城”,以此牵动开发建设。实施这个总战略,必须借助外力,激
发内力,凝聚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振兴黄河三角洲,是东营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是
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宏伟事业,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要完成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全市上下必须大力发扬三种精神。一是艰苦奋
斗的精神。东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白手起家、百折不挠、历尽艰辛、苦干
创业的奋斗史。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东营的今天。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
宝。二是团结包容的精神。东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油地军校团结合作、四
面八方相互包容,共建共兴、共同奋斗的历史。合则强大,和则成功。团结
包容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三是勇于探索的精神。东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
断探索、不断开拓、一步一步把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探索才能进取,僵化
必然倒退。解放思想、探索进取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法宝。这三种精神,是东
营建市以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不断从胜利
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发扬这三种精神,开拓进取,扎实苦干,我们就一定
能开创黄河三角洲光辉灿烂的明天!
三、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全面贯
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作指导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生态文明之
路,全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
——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11%以上,达到2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20亿元。
初步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工业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取得显著成效,石化产业
整合基本完成,临港产业区30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产业
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东营经济开发区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形成较大
规模,打造成高端产业聚集高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30%以上,在黄河入海口建成要素
完善、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4A级生态旅游度假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
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四大主体产业区”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更加壮大,区域经济实现协调互动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面貌发生更大变化。现代
农业加快发展,形成以渔业、畜牧、蔬菜、林果、粮棉为主导产业,标准化、
产业化、国际化经营的新格局,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5%以上,基本构建
起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态体系、装备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机制保障体
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普遍提高,村风更加文明。
——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吸引力和竞争力快速提升。东营港吞吐能力达
到3000万吨以上,广利港改造基本完成,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全线开通,
威乌高速和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东营机场改造全面完成,建成区域
性国际支线机场,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立体大交通体系。“黄河水城”全面建
成,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东营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建
设进一步加强,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服务环境更加优良,成为最适宜创
业发展的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发展活力增强。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对外合作与交流明显
加强,黄河国际论坛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产业合作取得重
大突破, 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东营。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
27亿美元以上;五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亿美元以上。区域间合作更加
紧密。
——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黄河口文化不断弘扬和发展,成为具
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黄河国际论坛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一
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启用,汇聚沿黄文化风情的黄河文化博览馆开工建设。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新的发展,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
立,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教育结构与学校布局进
一步合理,在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包括学前三年教育在内的12
年免费教育。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每年新
增城镇就业3.3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在2%以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扩大,人民权益更好保障。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
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27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
达到9000元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
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能源资源利用
效率有较大提高,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让人民
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黄河口湿地生态
实现良性维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万
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进一
步下降。“三网”绿化工程基本完成,五年新增造林面积162万亩,林木覆盖
率达到25%。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市。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工作指导转变,着
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集中力量,着力突破结
构、环境、民生三大问题,增创发展新优势。必须充分调动全市上下、油地
军校、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万众一心,携手共进,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努力
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