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东营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东营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
七大精神,全面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入研
究了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
性特征,着眼长远发展,抢抓历史机遇,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东
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加快黄河三
角洲开发建设,对于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山东在环渤海经济圈的
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市的新跨越、确立
东营在山东省乃至环渤海地区的战略地位,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加快推
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事关全省的发展大局,事关东营的前途和未来,是
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2.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建市24年来,东
营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行了艰苦
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随着对东营市情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总体战略
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
长期努力,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开放的基础和条件。
3.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发展
重心正在加快北移,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开发开放的热点地区。国家先后把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省第九
次党代会作出了“大力推进山东环渤海地区综合开发,加强黄河三角洲高效
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全省“一体两翼”
总体布局,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北翼重点推进实施。这标志着黄河三
角洲开发建设,已经摆在了全省战略布局更加突出的地位。
4.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压力。天津滨
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已经抢占先机,迅速崛起,其发展态势咄咄逼人。我市
周边地区凭借各自优势竞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从东营自身看,我们思想
解放的程度、精神状态、工作效率和质量、抓落实的力度与面临的新形势新
任务不相适应。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矛盾
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态比较脆弱,环
境保护压力增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立体大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发
展环境还不完善;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体制机制创新不
够,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市
上下务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务必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统
一思想、坚定信心,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启发展的新阶段,不断把黄河
三角洲开发建设推向前进。
二、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
5. 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工作指导转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完善
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加速构筑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现代产
业体系,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建成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
济社会更加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城乡一体化发
展的生态高效经济区,担当起主战场的重大责任,在解放思想、科学规划、
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向上争取支持上走在前列,在山东区域经济
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6.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2007年到2010年,进一步打好基础,快速
起步,积蓄力量,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格局,形成快速崛起之势。初步形
成四大体系:主体产业区基本构建起框架,初步形成生态高效产业体系;港口、
机场及重点铁路、公路达到通行条件,初步形成立体交通体系;广利河综合治
理目标基本实现,黄河水城框架基本形成,“三网”绿化重点路段和部位的工
程基本完成,初步形成生态支撑体系;开发建设的路子模式基本确立成型,推进
开发建设的政策办法基本完善,初步形成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发展目标是:在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单位生产
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0%以上,化学需
氧量排放量削减18%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5%左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
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超过8000元,年
均增长11%以上。第二步,从2011年到2015年,构筑起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现
代产业体系,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区域性交通
枢纽和物流中心、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黄河三角洲开
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三步,从2016年到2020年,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
升,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力争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
现现代化,建成全国最具活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东营成为开放程度和国际
化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在环渤海地区占据重要地位的经
济发达城市,成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更加优
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成为彰显黄河口文化特色、社会文明程
度普遍提高、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魅力城市,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
权利、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和谐城市。
7.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布局是: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
环渤海、依托大腹地、放眼全世界,着力推进东进西扩、南融北接。东进,
就是向东打开出海通道,冲出渤海湾,连接东北亚,走向全世界,扩展发展
空间,融入经济全球化;西扩,就是以济南省会城市圈为依托,向西拓展市
场,开辟港口腹地,形成大进大出的重要区域物流中心;南融,就是向南融
入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板块;北接,就是向北对接天津滨
海新区,主动接受辐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开放。
8.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牢牢把握生态高效定位。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走生态文明
建设道路,把生态文明特色体现到产业培育、环境建设、文化发展上,贯穿
于发展理念、战略规划、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各个方面。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
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
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推进开发建设,开发建设成果
由人民群众共享。
——必须实施重点突破。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聚发展,重点突
破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
集中突破东营港和临港产业区,使之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引擎。
——必须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服务环
境建设,突破发展瓶颈,打造一流环境,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必须坚持统筹发展。突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产业发展统筹、经
济社会生态统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统一规划、一体化开发。
——必须以开放促开发。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
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以开放促开发、促改革、促发展。
三、以主体产业区为主要载体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9.布局四大主体产业区。在约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布局临港产业区、
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举全市之力加
快开发建设步伐。到2010年初具规模,到2015年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
一半以上,使之成为我市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的
重要功能区。 依托东营港,建设临港产业区。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
设施配套建设,尽快提高承载能力,突出发展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业,
重点推进东营港、化工园区、物流园区、生活商贸服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使之成为生态化工基地和能源供给基地。
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区。重点推进黄河口
旅游港、黄河口湿地生态休闲度假区、黄河口湿地植物园、黄河文化园、湿
地生态科教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建设生态渔业畜牧区。重点建设4个水产品养殖区和3个畜牧园区,并带
动和辐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成全省重要的渔业生态养殖基地、畜产品生
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
立足东营经济开发区,建设高端产业区。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
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重点推进滨海新材料园、胜利油田工业园、软件
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使之成为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
10.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物
质装备和现代经营形式提升农业,积极培育渔业、畜牧、蔬菜、冬枣、棉花
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渔业和畜牧业。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以
及休闲观光、生物质产业等新兴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
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黄河口优势农产品品
牌。到2010年,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80万亩。
发展现代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石
油工业,积极培育和提升化工、石油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造纸等
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
进大项目建设,发展高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支持骨干企
业加快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力争
达到10家。
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突
出河海交汇、新生湿地等原生态特色,着力发展黄河口生态旅游,积极争创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力打造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加快
三大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物流设施,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配
送体系,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经济联系。加快推进软件园建设,着力培育一批
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强化人才和政策支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
包业转移。同时,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休
闲娱乐、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突出构
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提
升档次。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
四、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1.推进经济生态化。抓好节能降耗。以科学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为目标,
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节矿为重点,实现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强化
功能区域规划管理,依法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依法加大国有未利用地的管理力度,开展清理和整治,改变低效无序的状况。
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积
极采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高耗能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
产能力。落实差别电价和超耗能加价政策。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形成健康
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
城乡人居环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实施项目环
保审批,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面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对境内河
流逐条进行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加大投
入,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矿区环境治理力度,控
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和监测力度,严肃
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支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项
目,构筑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
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实施循环经济“1320”试点示范工程,
加强25个循环经济项目和8个循环经济链条的培育,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
城市。
12.加快生态建设。坚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尊重规律、科学发展,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改革林权、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林网、路网、水网
“三网”合一的绿化工程建设,力争通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
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打造黄河绿洲。加强黄河口地区生
态良性维持,提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和生态建设水平。
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积极推进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
设,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市。
13.积极发展生态文化。围绕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开
展生态伦理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
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加强生态文化资源的保
护与开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品牌。建
立完善生态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发展
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处。
五、统筹区域发展
14.促进市属、县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依托四大主体产业区建设,做大
做强市属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努
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配套推进县域改革,增强发
展活力。加大促强扶弱力度,继续实施“突破利津”战略,推动基础好的县
区率先发展,基础差的尽快赶上。到2010年,力争有2个县跨入全国百强行列。
15.统筹产业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有效整合市域内各种资源,推动产业
北移,促进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向临港产业区聚集。在临港产业区划定
一定区域,由县区和油田开发建设。支持现有化工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在
临港产业区建设大型化工项目。
16.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油地军校结合,充分调动油地军校
参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支持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和济军生
产基地改革发展,支持胜利油田增储上产,支持油田存续企业加快改制和发
展壮大,支持石油大学在我市转化科技成果,支持企业间合资合作、优势互
补、共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实施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经
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六、全力突破基础设施
17.着力突破交通瓶颈。重点推进“三路两港一场”建设,构建立体交通
体系,建成连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经济区,通达长三角、东北老工业
基地和中原经济区,东出日韩等东北亚经济区的对外交通大通道,形成环渤
海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加快荣乌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黄大铁路、德龙烟
铁路尽快开工。加快实施东营港扩建一期工程,确保今明两年建成2个3万吨
级散杂货泊位和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泊位,同时着手规划建设二、三期工
程,建成区域综合性深水大港。配套建设港口快速集疏运体系,大力拓展腹
地,逐步提高吞吐能力。到2010年,吞吐能力力争达到2000万吨,2020年跨入
亿吨大港行列。推进广利港规划建设,形成集商港、旅游港和渔港于一体的
综合性港口。实施东营机场改扩建工程,机场标准由4C级提高到4D级,增开
国内航线,开通国际航线,建成区域性支线国际机场。
18.加强水利、能源等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防潮
大堤建设改造,尽快形成高标准的闭合防潮体系,构筑起安全屏障。加强黄
河口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健全引、蓄、节、排体系。推进国家级中心渔港
建设。加强能源建设,重点推进大唐4×100万千瓦电厂等项目建设,积极开
发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完善电网设施。建设“数字化东营”,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七、加强城镇建设
19.加强中心城建设。推进黄河水城建设,加快实施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
打造沿河服务业经济隆起带,构建“九横十纵”城市水网水系,形成水路相
行、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共依、水绿共生、人水和谐的独特城市风貌,
增强城市生态、休闲、文化和发展功能。完善城市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
交通,先期规划建设连接东西城的高速轻轨,并逐步延伸至东营机场和生态
旅游区。加快中心商务区等功能区建设,完善供水排水、供暖供气等公用设
施。加快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实现
高效能管理。
20.规划建设滨海新城。依托东营港和临港产业区,科学定位,高起点规
划,有序推进功能区建设,加快人口聚集,建设一座港区城一体化、设施完
善、生态良好、功能健全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21.加强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向中小城市
发展。坚持园区和城镇建设一起推进,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
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八、 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22.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到2010年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
到30家左右。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中攻关,开发关键技术和共性
技术。深化油地校科技合作,推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充分利用国内外
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
中心等科技创业园区的管理服务水平,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
机构发展,构建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
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23.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党政
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创新人
才培养规划。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注重培训和培养技能型人才。营
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促进创新的法制保障、政
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九、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24.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围绕区域创新发展,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
行改革和试验,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
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完善市
城市资产经营公司等平台的运作机制,扩大市场化运作的领域,提高市场化
运作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
极吸引股份制银行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拓宽融资
渠道。探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积
极争取国家给予土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把我市列为资源型
城市转型试点,探索促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
系,全面提高理财水平;整合现有产业扶持资金,集中扶持四大主体产业区
产业发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
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继续推进企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改革。
2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扩大开放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全面加强
对外合作交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思想
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各个环节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优化投资
环境。加大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力度,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
着力引进“大、高、外”项目,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强与跨国公司
和国家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作用,
积极争取东营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和在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
型升级,积极培育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
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26.加强区域合作。实行“合纵连横”,横向加强融合,纵向拓展腹地。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津唐的对接,重点推进产业对接,
加强与长三角的对接,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融合,与青烟威等城市加强
战略合作,加强与周边城市以及腹地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探索设立“飞地”
园区,借力发展。
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科学理论的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
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
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领风尚。
28.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丰富和发展“和谐、诚信、
创新、卓越”的东营精神,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和道德模范评树活动,
培育文明风尚。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网络文
化建设和管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广泛开展城乡志愿服务活动,着力丰
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
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着
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发展创建文
明城市成果,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到2010年,力争创建成为全国文明
城市。
29.推进文化创新。实施精品工程,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
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增强文化竞争力。加快黄河国际论坛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建设,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
现代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体系。办好黄河口旅游文化博览会等重大节庆
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0.打造黄河口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整理和有效整合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
底蕴深厚的古齐文化、艰苦创业的石油文化、开放交融的移民文化、薪火永
传的革命文化、神奇独特的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
黄河口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高黄河
口文化的传播能力。
十一、深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3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
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加强就业服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
极帮助城乡“双零”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创
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人人享有基
本生活保障为目标,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面向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
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到2010年,建立起
覆盖城乡居民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
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2.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整合
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教育公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
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3.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
的民主权利。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和“三五”依法治
市规划。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
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加强
信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
益。落实责任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突发
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健全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和油区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
善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
十二、奋力开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局面
34.大力推进思想解放。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压力,面对重大的
历史使命,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崭新的精
神面貌,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大开发大开放。坚持在干中解放思想,把解放
思想体现到具体工作之中,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
学发展上来,引导到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来。洞察和把握国内外
发展大势、环渤海地区发展大势以及区域发展大势,以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
视野谋划发展,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效率推动发展,以非凡的气魄和胆
略加快发展。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负重奋进,知难而
进,永不懈怠,永不满足。树立科学求实的态度,尊重规律,大胆实践,勇
于创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35.精心谋划部署。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东营的长
远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科学摆布。深化黄河三角洲
开发建设战略研究,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抓紧
编制和完善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
体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作出具体部署,确保开
发建设有序高效推进。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和完善资金运作、财税、土地、
人才、产业聚集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促进开发建设的政策体系。同时,
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加强对内对外宣传,为开发建设营
造浓厚氛围,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3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建设领
导小组的作用,对重大事项统一部署,协调解决推进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推进落实。完善
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工作体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对每一项工
作定任务、定目标、定时限、定标准、定责任。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
大事项和决策部署纳入重点督查范围,加强调度和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制定完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挂钩。
37.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全局观念,一切方面都着眼于服从于服务
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个大局,一切工作都围绕实施这个总战略展开。强
化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推进政务公开、办事公开,落实服务承诺制、行政
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办好一站式服务大厅,创建服务型机关。加强发展环
境整治,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投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
设实践,干事创业,埋头苦干,经受锻炼和考验,切实担负起历史重任。
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完成这一重大历
史任务,需要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我们务必凝聚各方力量,形成
强大合力,只争朝夕,锲而不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开创美
好未来!
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
开发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
主义新东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