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48&run=13

理论武装工作。一是继续抓好理论学习的系统化、制度化建设。以党委中心组
为主要形式,深入实施“新世纪强素质读书计划”,对各级干部的理论学习及时作
出安排部署,根据形势需要,及时邀请柯炳生、梅永红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
辅导报告。举办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着力研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深入组织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化“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又迅速组织掀起了学习宣传的热潮。
认真组织全市县级和市直科级干部理论考试考核,检验学习成效。二是加强应用性
理论研究。坚持课题研究服务于实际工作,围绕加快推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
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确定了10项重点课题,实行公开招标,取得一批有价值
的研究成果。组织了第十五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促进了
实际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理论宣传与普及。广泛开展理论下基层活动,先后组织
举办各类专题宣讲报告会80多场次。深入开展党课集中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基层
理论骨干。举办“齐鲁讲坛”东营分坛,扩大理论宣传的覆盖面。市委宣传部被评
为全省社科普及先进单位,市社科联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联。三是重视和加强信息
调研工作。全年完成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10项,有12篇调研和舆情分析报告被省委
宣传部采用,被评为全省信息调研工作先进单位。《思想》杂志全新改版,指导性、
知识性、可读性增强。
新闻宣传工作。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策划重大主题宣传。先后组织
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性教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突破利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集中宣传报道活动。二是市外宣传
实现历史性突破。按照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安排,精心组织了省级和中央12家新
闻媒体对东营统筹城乡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的集中采访报道,
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新华社连续两天播发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两
期报道,《焦点访谈》播出一期专题节目,人民日报的报道配发了评论,农民日报
发头版头条,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都以多篇幅、大容
量进行了报道。全年市外宣传立足上大报、上大台、上重稿、上要闻,共在省以上
主要新闻媒体刊播稿件4000多篇,创历史最高水平。市电台、电视台在省台发稿数
都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扩大境外和网上宣传。全年在《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
《大公报》 等主要涉外海外媒体刊播稿件600多篇,在新华网、人民网等重点新闻
网站发稿10000多条。 精心策划外宣品制作,制作了城市形象宣传片,多语种市情
片,黄河口风光片,专题画册《河海神韵》《魅力东营》,黄河口风光明信片和宣
传折页折扇等。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组团赴韩国三陟市文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在全省率先完成重点党报党刊发行任务。四是加强对新闻宣传的宏观管理。坚持完
善新闻例会、新闻通气会等制度,组建成立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学会,强化行
业管理。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组织参与市内各项重大新闻发布活动。规范舆论监督,
新闻单位办《内参》,共有十几件被市领导批示。注重做好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
的舆论引导,落实新闻预警机制,及时化解舆论风险。加强互联网舆论引导工作,
发展壮大网络评论员队伍,实施即时网上监控,确保网上舆论安全。
精神文明创建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是扎实推进小康文明村创建工作。 围绕
“建设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树立新风尚”的总体要求,把创建小康
文明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并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
创建工作实行领导包创建村、部门帮扶的工作机制,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实施村庄
环境整治、 农民培训、文化设施建设等工程,全年各级共投入资金1.2亿元,新建
成小康文明村150个。 深化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全市已评出文明信用乡镇28个、文
明信用村967个、文明信用户13万户,工程实施以来农信社累计发放贷款500多亿元,
到期贷款本息回收率达到99.8%以上,不良贷款率降至2.49%,取得农民增收、农信
社增效、农民道德素质提高等多赢的效果。市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创建小康文
明村、统筹城乡精神文明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中央文
明办来东营进行专题调研,作为典型在全国宣传推广,并确定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工作座谈会在东营召开。二是巩固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先后多次组织召开调
度会、现场会等,组织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集中整治活
动,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开展“构建和谐交通”“共建文明社区”等主题活动,创建
工作取得新进展。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制定了《东营市2006~2008
年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11项单项规划,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是广泛开
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着力抓好窗口服务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创建工作。
2006年全市新增省级文明单位27个, 评出市级文明单位171个。制订《东营市文明
单位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文明单位的管理。文明行业创建着力打造服务品牌,
“电力彩虹”被评为山东省服务名牌。创建文明社区打造亮点,全市已建成市级文
明社区21个。组织开展“十佳文明市民”“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媒体与市民
互动,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农村“十星级文明户”“文明进农家”等特色创评活动
富有成效,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深入开展“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药店”等创
评活动,东营市在全省“百城万店无假货”创评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谐、诚信、创新、卓越”的东营精神。一是切实
抓好形势任务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开展了“回顾十五、展望十一五”主题教育活
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在全市城乡集中开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宣传教育活动,使六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精心组织庆祝建党
85周年和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重新命名了市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2处。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张太恒纪念馆、刘集支部旧址等已
成为弘扬革命传统、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阵地。二是积极选树和推广典型。加大典
型宣传推介力度,推出了一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东营港经
济开发区、方圆铜业、政法系统“十佳干警”、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张玉亭等重大典
型的事迹,在市主要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其中张玉亭还被列入“感动山东2006
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收废品的王宪民老人拾到17万元现金和存折交还失主的事迹,
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作了专门报道。组织开展“十大孝子”“十佳道德好少年”
“感动东营2006十大新闻人物”等评选活动,组织编印《闪光的心灵——东营市道
德建设典型汇编》,组织电视专题片展播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三是广泛开
展各类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组织召开践行社
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印制荣辱观宣传教育招贴画,组织举办演讲比赛、征文等系
列活动,组织开展“邻里节”“志愿者进社区”以及农村“好媳妇”“好婆婆”创
评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组织第二届全
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组织开展
“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主题教育和“身边的感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标兵评选
等活动,继续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实施“绿色宽带上网”工程,组织评选“文明网
吧”,为广大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继续
组织开展“五重一创”活动,召开全市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组织全市企业文化建
设文艺调演。努力打造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培育出华泰、万达、供电公司等一批先
进典型。 2006年东营市又有3家企业被命名为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市政研
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文化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参与省文博会和市经贸洽谈会获得圆满成功。组
织多家文化企业单位参展省首届文博会和市经贸洽谈会,文化成果展示、文化产业
项目招商、 文化产品展销等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征集文化产业项目100多个,建立
起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在文博会和经洽会上,共签订文化产业合同和意向项目20多
个,总投资23亿多元;文化产品展销赢得了商机,签订销售合同和合作协议90多项,
总额达1.9亿元,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省文博会期间,参加的市
城市形象大使评选、城市形象片展播、民俗文化展示等也取得好的成绩。二是抓好
精品生产。突出地域特色文化,落实精品生产责任制和重点作品签约制度,着力抓
好戏剧、电视剧、文学作品、歌曲的创作生产。拍摄的戏曲电视剧《黄河口之恋》
已制作完成;创作了以吕剧创始人时殿元为人物原型的大型吕剧《乡人俚曲》,创
作生产的吕剧小戏《马书记上任》 一举夺得“全国小戏节”编剧、导演、表演等8
项一等奖,11月份被选拔进京演出获得一致好评。文学创作新出一批精品力作,青
年业余作家刘玉成的中篇小说《我的父亲母亲》荣获第二届齐鲁文学奖。创作生产
了一大批歌唱黄河口、 歌唱东营的音乐作品,精选部分优秀歌曲拍摄制作了MTV和
CD光盘。着力培育人才,评选表彰了全市“十佳文艺工作者”和“十佳业余文体活
动先进个人”。三是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参与举办了第二届孙子国际文化节
和首届黄河口文化旅游节,参与组织了“奥林匹克与中国”大型巡展系列活动,组
织举办了吕剧电视演唱大赛、吕剧小戏汇演、京剧优秀剧目展演等,弘扬传统文化。
“相约文博会·放歌黄河口”广场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全年共组织大型演出32场次,其中“五一”“七一”“八一”“国庆”等重大节庆
晚会规模大、水平高,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市经贸洽谈会期间的11场连场演出把广
场文化活动推向高潮。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组织了全市元宵节民间文艺调
演和小康文明村趣味运动会,评选表彰了全市百名文化能人和体育标兵,牛庄镇吕
剧团被评为全省十佳庄户剧团,常乐业余艺术团被评为全国群众业余文体活动先进
集体。认真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举办了职工运动会,竞技体育实现新的
突破,在第15届多哈亚运会上,东营市籍运动员李燕夺得金牌,为国家赢得荣誉。
四是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已开工建设,市博物馆及10处社区健
身娱乐场地建设被列入全市“双十工程”。结合小康文明村创建,抓好基层文化设
施建设, 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文化大院,并达到有图书阅览室、综合活动室、农
民夜校、文体活动场所和宣传栏的要求。巩固提高有线电视“村村通”成果,加快
户户通步伐, 全市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99.5%和75%。 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活动,拓展领域,送建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市委宣传部荣获全省“三
下乡”组织工作奖。文物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境内新发现商周及宋元时期文化遗址,
首次组织了自主挖掘,提升了文物保护水平。
积极推进宣传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2006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
定全市文化发展五年规划,并正在制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全市宣传文
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见成效。东营日报社实行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促进了办报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广播电视局拓宽用人渠道,通过聘任制和人
事代理制充实了一大批骨干力量;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公司化运营;市艺术团文企联
姻,积极探索社会化办文化的路子;大力培养经营性管理人才,各新闻单位和艺术
团体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按照“三贴近”要求,市电视台开办的社会新闻和服务
性栏目《民生在线》《财经视点》等受到观众喜爱,市电台坚持办好“行风热线”
“雷锋热线”,创出自己的服务名牌。
《思想》杂志。坚持把刊物办成理论学习的阵地,传播信息的通道,展示形象
的窗口,交流经验的平台,指导工作的工具书的办刊宗旨,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 指导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
《思想》广泛吸收各种优秀的表现形式,刊物的理论性、指导性、可读性进一步增
强,办出特色。形式力求创新。不断探索改进封面设计,增强刊物的美感和观赏价
值;对刊名、刊期、要目、图片等进行统一规划;创新内文版式,对原有栏目进行
整合,保留拳头栏目,合并内容相近的栏目,现有13个相对固定的栏目,并根据实
际设置了子栏目;内文编排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每篇文章都选配相应的图片, 拓
展了杂志的人文空间,提高了文化品位。内容更加新颖。内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
突出理论性。及时反映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刊发更多的权威理论文章,为广大党
员干部学习理论提供服务。二是突出指导性。“工作快递”栏目突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内容。十六届六中
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及时刊发专家有关论述和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三是突出地
方性。“走进黄河口”栏目着重刊登黄河三角洲的名人、文化、风土人情、历史遗
迹等内容,2006年重点介绍了黄河口的古齐文化、移民文化、革命文化、石油文化、
吕剧文化,介绍了魏纶、张立垣、颜世彬、程克钧、王荀、李长之等历史名人。四
是突出可读性。增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内容,“刊中报摘”“八面来风”“修
养与人生”“史海钩沉”等栏目,把触角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哲学、
历史、社会发展等方面,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让读者开篇受益。(荆
向民 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