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26&run=13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综述】2006年是东营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实施黄河三角
洲开发战略, 经济运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改善,增长质量进一步
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
总值1450.3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53.27亿元, 增长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92.66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实现
增加值204.38亿元,增长20.8%。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3∶82.28∶13.59调整为3.67
∶82.23∶14.10。人均GDP 74048元, 比上年增长15.8%。经济发展已经处于较高的
稳定增长平台。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速度、质量、效益三
者趋于协调。主要表现在企业利税、劳动者报酬和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税收比重提
升等方面。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1.8亿元,增长17.0%。其中地
方119.8亿元,增长55.2%。实现利税769.8亿元,增长29.9%。其中地方173.8亿元,增
长5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14%,比上年下降0.16个百分点。全市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22.0,比上年提高68.9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单位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607元,增长6.1%。2006年,全市境内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61.7亿
元, 比上年增长30.9%。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完成48.1亿元,增长24.8%,财政支出61.9
亿元, 增长22.4%。税收总收入263.3亿元,增长30.2%,占GDP的比重为18.2%,同比提
高0.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良好,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2006年,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努
力改善就业环境,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37905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4839人,其中“4050”人员2808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3%。 价格运行较为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
年上升0.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
上年上升10.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5.6%。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上升2.9%,土地交易
价格指数上升1.2%,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上升0.2%。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农业实现稳定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6亿元,
比上年增长8.9%。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市粮食作物面积180.8万亩,比上年增加
17.5万亩。粮食总产量76.7万吨, 增加11.8万吨。棉花产量大幅增加。由于棉花种
植效益相对较高,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达到155.2万亩,增长11.8%;棉花总产
12.4万吨, 增长18.4%。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
力度,突出了荒地、沿路、沿河、沿海和环城绿化。全市人工造林面积6.0万亩。其
中, 用材林0.2万亩,经济林2.1万亩,防护林3.7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20.6%。畜牧
业生产实现新发展。 全市年末牛存栏总量23.4万头, 羊存栏103.9万只, 生猪存栏
44.5万头,肉类总产量21.5万吨,禽蛋产量12.5万吨,奶类产量9.1万吨。渔业生产平
稳增长,名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扩大。水产品总产量45.0万吨,比上年增长7.2%。其中
海水产品产量34.8万吨,增长7.9%;淡水产品产量10.2万吨,增长4.7%。南美白对虾、
海参、大闸蟹、泥螺等优质水产品养殖规模明显扩大。大闸蟹养殖面积50万亩, 年
繁育大闸蟹苗种2万公斤, 商品蟹5000吨,扣蟹3.5亿只。海参养殖面积5325亩,产量
26吨。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农村基本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4.2亿千瓦
小时,增长6%。化肥施用折纯量13.0万吨,增长5.7%。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30.4万亩,
增长4.8%。建成旱涝保收农田135.8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96.7万千瓦,增长3.2%。
全市1781个行政村均实现了村村通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
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1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03.0亿元,增长52.1%;重工业实
现增加值1004.6亿元,增长20.1%。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6.1亿
元, 比上年增长37.0%;石油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17.3亿元,增长31.8%;橡胶制品业实
现增加值28.2亿元,增长53.0%;纺织业实现增加值35.5亿元,增长46.7%;农副产品加
工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 增长60.6%。服务业继续承接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优势,季
度增长逐步走高,全年增长20.8%。服务业中占份额较大的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交
通运输、邮政电信等传统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
实现零售额135.8亿元和28.8亿元, 分别增长18.5%、12.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保持较快增长。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 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共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
6134万吨, 比上年增长7.0%;公路货运周转量761748万吨公里,增长11.2%;水路货运
量66万吨, 增长6.5%;港口货物吞吐量54.2万吨,增长7.0%;民航货运量176吨。全年
共完成公路旅客运输总量2908万人,增长12.5%;公路客运周转量198637万人公里,增
长7.8%; 航空客运量3.6万人,增长50.6%。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8亿元,比上年
增长8.4%。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42.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4亿元。投资增速
减缓结构优化, 消费、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9.9亿元,比
上年增长20.2%, 增幅比上年回落14.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8亿元,增长
30.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7.1亿元,增长27.4%,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82.4亿元,增长
24.5%;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76.0亿元,增长5.3%。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现代商业加快
发展。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5亿元,增长16.5%。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
额129.2亿元,增长29.0%;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0.2亿元,下降3.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
额24.1亿元, 下降13.5%。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
1.1亿元, 增长83.6%;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8亿元,增长58.9%;汽车类零售额5.9亿
元, 增长59.5%;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7.1亿元,增长37.3%;服装鞋帽、针纺织
品类零售额9.8亿元,增长50.7%;化妆品类零售额1.8亿元,增长13.7%;金银珠宝类零
售额1.0亿元,增长40.9%;日用品类零售额2.6亿元,增长25.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类零售额3.9亿元,增长65.4%。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1个,成交额31.5亿元,比上
年增长36.6%。外经贸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8.8亿美元,比上
年增长26.8%。其中, 出口11.2亿美元,增长31.2%。进口7.6亿美元,增长20.9%。利
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引资结构调整优化。全年新批外资项目41个,合同外资2亿
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 枢纽型、功能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0亿元, 东营港、飞机场扩
建工程进展顺利, 观海栈桥、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场馆建设已启动。积极推进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1%。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设施不断完善,
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市内公交线路65条, 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
1462公里。 公交运营车辆528辆。全年更新公交车81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
43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推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了居民水表“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工作, 累计改造近3万户,出户改造率
达98%以上。全市全年新增用气人口2万人, 供热面积199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面
积571万平方米, 园林绿地面积315公顷。全年全市用电量116.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
增长28.8%。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2亿千瓦小时,增长19.8%。全面推进生态市建
设,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24项, 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
12657.5万元。全市有7个烟尘控制区, 面积126.8平方公里; 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
89.6平方公里。 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4.2%。全市环境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据抽样调查,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6741.9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697.8元,比上年增长11.2%。城
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为25.3%。全市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1平方米。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8
辆、 摄像机14架、空调器119台、微波炉40台、家用电脑60台、健身器材13套、钢
琴3架、照相机74架、影碟机76台。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
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57.1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07.0元,
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7%。全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0.5平
方米。 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4辆、摩托车74辆、影碟机51台、移动电话68
部、彩电95台、电冰箱31台、洗衣机54台。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事业全面
推进。全市科技活动机构179家,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4.2亿元,较上年增长8.2%。全
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7项,取得科技成果110项,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
2312件, 专利授权1048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100份,技术交易额8.8亿元,较上年增
长2.4%。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
业总产值的比重15.6%,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
省级研究推广中心5家。科技创业园区实现新突破。全市建成各类科技创业中心6家,
其中国家级3家, 省级4家;孵化面积2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57家,吸引科技创业人员
460余名。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
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年末, 全市有高等院校5所,研究生招生1108人,在校生3312人,
毕业生549人。普通高校招生13923人,毕业生8492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基础
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普通中专学校1所、其他学院(校)附设中专部5处,招生2032人,
毕业生1626人。普通高中29所, 招生17041人,毕业生14519人。普通初中82所,招生
20082人,毕业生28724人。小学220所,招生24455人,毕业生17889人。幼儿园501所,
在园幼儿57295人。全市初中入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6
座, 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市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
率分别为99.5%和75.0%。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1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7354张,卫生技术人员8141人。
在实施省“360”工程的基础上,按照每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达两千”、设备配
备“五个必备”、技术骨干培训“七个一”的标准进行了建设装备。年内建成省级
卫生镇5个, 市级卫生镇4个,省级卫生村32个,市级卫生村140个。全市120院前急救
网络单位达到22家、急救车42部、从业人员400多人,服务范围覆盖全市。体育事业
成绩显著, 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在山东省21届运动会上东营市获得17枚金牌,7.5
枚银牌,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创历史新高;由东营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李燕在第十五
届多哈亚运会女子25公里场地记分赛上夺得金牌, 实现了东营市运动员获得全运金
牌后的又一个历史性突破。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各项社会保险
总收入12.5亿元, 比上年增长3.5亿元,各项保险费征缴率均达到95%以上;全市城镇
企业职工养老、 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19万人、43.6
万人、8.7万人、29.8万人、6.2万人。全市有福利院、敬老院43所,床位数4288张,
福利院收养人数3474人。 40812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其中城镇8632人, 农村
32180人。接受社会捐赠913.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7亿元。(毕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