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改革创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211&run=13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入的新形势,继续坚持以开放带动改
革,以改革促进开放,主动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统筹区域发展等方
面先行先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和与国际接轨的开放体系,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最具活力城市之一,推动经济
社会跨越发展。
一、全方位扩大开放
(一)全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联
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
围内有效利用外资,再创招商引资新局面。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完善招商激励
机制,实行以专业招商为主,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并用,提高招商实效。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以地招商。二是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加强东营
经济开发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承接载体建设,办好东营经贸洽谈会等各类
经贸活动,全面改善软环境,面向国内外,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招商。三是扩大利
用外资领域。从主要引进一般制造业项目向更加注重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为
主的高新技术项目转变,从重点以工业领域为主向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
多领域转变。特别是以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为契机,争取在金融保险、物流、商贸
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四是拓宽利用外资途径。引导企业探索协议并购、股权转
让、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吸引外资。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加大基础设施项目
利用外资力度。
(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强化出口企业的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扩大
出口业务,逐步实现自营贸易向代理贸易替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继续保持电
子、纺织、农副产品、橡胶轮胎等优势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
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积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开
展国际劳务合作。支持纺织、造纸、机械等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十一五”期间,外贸出口总值累计达到55亿美元以上,力争年均增长15%。
(三)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挥区位、交通、土地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合
作与联动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以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为契机,重点在交通、沿海
防护、环境治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旅游等产业配套发展方面,
加强合作,主动对接,实施错位发展。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东北经济区
和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拓展经济腹地,为我市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二、推进改革创新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职
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把政府工作重心转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制定、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
序上来。 合理划分市、 县区、乡镇政府的职能和职责,明晰各级政府事权。按照
“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完善政府民主化、规范化决策机制和自我
约束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
准和备案制度。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
调控和监督。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实行和不断完善政府投资计划管理制度,健
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
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同时,按照分类改革要
求,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二)深化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
化企业改革。指导骨干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国有农场
改革。支持垄断型企业改革。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
制企业的服务和引导。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培育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
跨所有制、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效解
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
重点向社会事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培植等领
域倾斜。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
度,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采购监督体系。健全国
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稳步推进税
收体制改革。
(四)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对现有市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逐步扩大规模和质量,
提高市场覆盖面和辐射能力。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技术、信
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完善市场信息网络,
提高市场预测预警能力,有效提供市场信息和交易服务。健全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
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健康运行。到2010年,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区域市场体系,
为各类企业提供竞争有序、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市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