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1&rec=210&run=13

立足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以争夺中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加快建设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市建设,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
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生态东营。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资源节
约机制,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行清洁
生产,鼓励支持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构筑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
面的循环经济体系。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抓好华泰集团、垦利石化等5家
企业和大王经济开发区、胜坨工业园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工作,探索循环经济发展
的有效模式与途径。 力争到“十一五”末,建设20个省级循环经济型企业、2个省
级循环经济型园区,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鼓励石化、造纸等高耗能、高耗水
产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加
强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措施配套,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发展环保产业,
为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二)有效开发和节约资源。生产、建设、流通禁止使用、消费各领域都要把节
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合理利用和节
约水资源。加大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
节水、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设施建设,搞好城市节水;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积极
推广农业旱作技术, 着力实施曹店、麻湾、王庄三大灌区改造工程和150万亩农田
的末级渠系改造,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积极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
造;加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行城市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强制推行中水回
用系统。二是节约使用能源。建立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的新机制,采用节能设备和
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到2010年城市新建居
民小区和重大公共设施中节能建筑比重达到80%以上; 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
推广小排量汽车,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大新能源产业化研发力度,支持节能产
品开发,鼓励建设一批洁净能源项目,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严格落实土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好耕地。严格执行供地计划,对长期闲置
的土地依法收回。积极开展建设用地置换、折抵,科学推进围海造陆工程,拓展建
设用地空间。四是加强海岸带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搞好海岸带功能区划,
实施统一管理,防止无序开发,确保高效持续利用。五是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综合
运用政策、规划、价格等多种手段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以粉煤灰、钻井泥浆等为重
点,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处置工程,实现固
体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做好废旧轮胎、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开
展秸秆气化、农膜回收利用等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禁止使用黏土砖。
(三)建立完善促进节约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消耗
定额,并制定落实奖励节约、惩罚浪费的政策措施。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
色消费,特别要在宾馆饭店等行业和群众日常生活消费中,倡导节约,反对各种浪
费行为。严格落实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和资源综合利用制度,实行高
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加
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广泛
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家庭、节约型社区活动,
使节约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市
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重点搞好生态防护
工程,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危
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增强环境承载能力,使环境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一)加快生态建设。以提高防护能力为重点,积极实施生态防护工程,构筑区
域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四大生态防护林带。结合防潮大堤建设,沿堤
坝内侧建设沿海防护林带。通过封育柽柳林等措施,在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扇形区域
营造百万亩生态防护林。沿中心城外围建设环城防护林带,各村镇也要沿边大力植
树种花,实现森林环抱。坚持高标准,建设百万亩农田林网工程,基本实现农田林
网化。二是实施三大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沿黄河两岸建设300至500米宽的生态廊道,
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风景林、观光农田和自然保护区相配套的景观生态带。沿东青、
东港等高速公路,建设主干路生态廊道,优化城市环境。沿王庄灌区、麻湾灌区等
重点灌区,建设渠系生态廊道,增强对灌区的防护能力。三是建设生态人居。因地
制宜、统筹规划,构建舒适、安全、优美的宜居环境。中心城各组团、各功能区之
间,建设200至300米的绿化分隔带;居住区内部完善绿地、休闲、健身等公用设施,
逐步达到生态社区标准。
(二)搞好环境保护。按照严格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继续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封育天然林草地,
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的独特景观和珍稀水禽
等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建成集保护、开发、观光于一体
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蓄水保土措
施相结合,推进重点流域和水田路林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风沙灾害。按照防
洪、减灾与兴利并举原则,搞好黄河口综合治理。严格保护水域和饮用水源地环境,
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加强生物检疫检测,防止外来物种侵害。加强地质环境保
护与治理,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
(三)加强污染治理。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巩固我市国
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加强中心城周边环境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逐年搬迁。
污水处理,实行总量控制,严禁超标排放,重点加大小清河流域等重点流域和大王、
胜坨等重点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力度,控制和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切实改善水环境。
严格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中心城新建2处污水处理厂,
垦利、利津、河口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提高广饶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有条
件的小城镇也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社会污水分区域集中治理。大气污
染治理,重点加强对粉尘、扬尘和油烟污染的防治,燃煤电厂必须配套建设脱硫设
施;推行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鼓励燃气汽车改装与加气站发展,尾气不达
标车辆禁止上路;严格大气环境质量监管,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
垃圾及固体废物治理,重点建设一批集中处理设施。中心城适时建设垃圾压缩中转
站, 建成1至2处生活垃圾处理厂,建成1处医疗垃圾处理厂,各县区至少建成一处
生活垃圾处理厂,重点城镇各建成一个垃圾处理站(厂),一般乡镇和乡村要在推广
沼气化的同时建设乡村垃圾处理设施。处理好油泥沙等危险废物,严格控制海域污
染,改善海洋环境。强化环境监管,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系统,提高环
境监测、控制能力。